水乡古镇游名宅

茂林修竹

<p class="ql-block">  人说“水乡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而我对此言中的含意却不得其解;然而,倒成了我在暖春4月18日这天,独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特意“走一走”的动力。清晨大约7时余分,从省城汽车北站上了大巴,经长深高速转318国道,全程不到两小时就抵达了“全国十大魅力古镇”和“江南历史名镇”之一的南浔。</p> <h3>  作为独行者的我,为了避开游览高峰的涌挤人群,经人指点一改游客大多自南往北入镇的游路,而相反的选择了从古镇北面往南逛景的捷径,绕过南浔汽运北站,走过跨越国道和运河的那座高架桥,进入古镇便开始了一路漫游。</h3> <h3>  从走过游过的许多水乡古镇来看:水网纵横密布、乡民枕水而居;处处小桥流水、河上轻舟荡漾……便是它们外部环境的共同特点。然从历史积淀或文化内涵而言,每座古镇就会各有各的不同之处喽!而对于浙北水乡古镇的南浔来说,我敢说它一定也不会例外。 </h3> <h3>  边走边逛,不觉很快来到了眼前这条称为宝善河的岸边,它自北往东不知流向何方,而我只知道沿河北岸,那鳞次栉比,连甍接栋的古民居,就是名震江浙一带的“百间楼”。此楼据说北起栅桩桥,东至东吊桥,总长400余米。别看它如今所住的主人都是平民百姓,可谁曾想到,它是明代万厉年间,由本地朝官礼部尚书董份所建,因临河依水而建楼房一百间故得名。</h3> <h3>  更让人预料不到的是,在那个谈不上科学的明代时期,百间楼起建时的规划布局,已经是那么的合理与完美。它充分发挥空间概念,而把二层建成了骑街楼,一层门前滕出的空间,通过间间衔接,形成了上有屋面的廊街,给行走的人们提供了方便,春天可以避雨,夏日又能遮阳。各楼之间又以顶为弧形的券洞门相隔,把行人的视线引向了纵深。</h3> <h3>  举目望去,百间楼青瓦白墙,处处可见因岁月流逝所遗留的斑驳痕迹;而三叠式的马头墙,琵琶形的封火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就其外部构造而言,它既完整的呈现了明代建筑之风格,又隐射出清代民居之遗韵,成为水乡南浔古老民居群落的特有风貌。</h3> <h3>  门前这条依水而建,经楼穿过的廊街,一边是户户洞开的堂房,一边是绿水流淌的小河;供人休憩的木椅沿街而设;方便乡民登船出行的河埠隔段而筑。这河流、碧水,那过桥、埠头,还有那廊房、店铺等等,无日不与那三五成群的帅男靓女、悠闲走过的游人、水边淘洗的少妇、行走桥上的过客、进出房门的主人相依相伴,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美丽喧嚣的长篇巨画。</h3> <h3>  独步于延伸而去的廊街,所见无处不是景,身移景动景不同啊!清嘉靖年间的张镇不就曾有赞美过百间楼的绝佳诗句么:“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这可就是眼前此楼当时幽雅动人场景的生动写照啦!</h3> <h3>  也许是被这里如诗似画的美景所陶醉了吧!在街沿一条长椅上坐下,视线投向了远方,很快的若有所思起来。此时,一位看上去约70有余的老者从房内出来,见我一人独坐便热情的招呼道:“是第一次来这游玩的吧”?我随口回以“是的”。</h3> <h3>  老者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接着道:“这百间楼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归隐后,他的孙子与同镇的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时所建。在迎亲之前,茅坤家觉得董家房子不宽敞,就遣媒人对董家说:女方有百名婢女陪嫁,你家太小可住不下呀!老尚书董份回道:不妨,我马上造一百间楼房给茅家婢女各住一间便是。就这样,百间楼很快投入了建造,到迎亲那天,董家果然给茅家陪嫁的百名婢女各住上一间”。</h3> <h3>  听老先生和声悦色的娓娓道来,我时儿轻轻的点头,以示明白了“百间楼”的营建来历;时儿也缓缓的移开视线,目光所及那是春晖满楼,清河流艳之景;成群灵动的婢女,不时穿行过廊街,街上竟是散落着一地的笑语。那是老者生动的表情,绘声绘色的语言,仿佛把我带到了那时的这里。因为老者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长驻景区古镇,自然见多识广的缘故,循其言意,看他对旅游的拍照摄影似乎也是个行家里手。</h3> <h3>  老先生继续热心的开拨道:“这里是独特的江南古民居群落,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景色宜人,到此一游的旅客,拍照摄影的最好时间便是黄昏,由于那时的夕阳将要沉落,如焰的晚霞将已升起,楼廊的粉墙黛瓦、水柱檐梁、券门长椅都还保持着暖意;居民下班的匆匆脚步、学生回家的一路欢快、商人搬货的忙碌身影、主妇们洗涤收衣的欢声笑语,种种场景正在这时聚现……”</h3> <h3>  “这些通过像机光圈的调节,河里的涟渏越发光亮,在夕阳余辉和晚霞光焰的映衬下,镜头里的风景光色更加层次鲜明,色调温和的光线也将木栅栏的影子拉的更长,静静的河面将为你留下美丽的倒影”……对拍摄艺术并不精通的我,听他这般像是掏心掏肺之言,觉得他不仅是个热度满满的摄影爱好者,简直就是一个精品级别的旅行专家,令我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意。</h3> <h3>  从百间楼廊街尽头往左拐过,那就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位处东街的故居了。这故居又名“尊德堂”,是南浔“四大巨富”之一的张颂贤(张静江祖父)兴建于清光绪24年(1898)的深院大宅。进入所见,它呈现着清代传统的三进五间式建筑布局。</h3> <p class="ql-block">  无论哪一进都有一厅五室,进与进之间均设有天开,而每进都是递高一级,意寓步步升高。各进各厅都或以戏文、或以民俗为主题,分布着精湛的雕刻图案,特别是前、后两道大门背后的雕刻,有其别致的构思与超凡的雕技,雕刻的题意崇尚的是古朴而又自然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p> <h3>  楼中厅匾还分别写有出自林则徐诗句“有容乃大”和源于宋朝张载弃官授徒典故“东铭西铭”之句,见之奈人寻味。走过逛过大宅,可见处处无不显露一种高贵、豪华与大气,豪宅建构格式可谓南浔之一绝,不愧是张静江这位曾经国民党中央首届执行委员、浙江省国民政府代理主席的豪门。</h3> <h3>  故居的正厅两则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楹联;而双柱对联为清同治、光绪二帝之老师翁同龢所写:上联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下联是“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h3> <h3>  二厅、三厅主要陈列着主人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的对联,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他的一生大事记略,还有各类照片、书札以及任命状等文物。故居的前厅与后堂处处皆向今人展现出浓郁书香和墨迹场景。</h3> <h3>  沿着东街一路而下,逛过广惠宫不远处就是南浔“四大巨富”之首的刘镛(此镛非彼墉刘罗锅啦哈)第三子号梯青的刘安泩之私家老宅——刘氏梯号,又名崇德堂,当地人称它为红房子。而称红房子是因为,里面的部分建筑都是用红砖砌成之故。不用说这是一座中西合壁的“混血儿”大宅。</h3> <h3>  从外观看去,虽是质朴无华的徽派封火墙与石库门,却不厌其烦的增设了个华丽的洛可可风情的卷顶,向人们呈现了土洋结合的特有格调。整座楼宇规模宏大,布局奇巧,装饰考究,看过后就知道什么才是当时富豪大家的气派了。跨进门内,循序而行,可见此建筑分为南、中、北三个部分。</h3> <h3>  大宅的南北部分的格调已融入西方文化元素,所见的是罗马建筑风貌;而中部便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贯穿于厅、堂、楼、厢为主体的各处建筑。中式的大厅正中“崇德堂”三个大字赫然醒目,显然这是整座大宅的核心与重要之所;二厅正中高悬“抱悫盒”匾额,但是否以此展示宅主人坚守诚笃忠厚之决心,我可不得而知。</h3> <h3>  宅中各处厅堂楼所的墙雕、木雕、石雕图案无不精雕细琢,处处都向游人“说明”了炉火纯青、收放自如、超凡脱俗的刀工技艺;整楼总体结构的线条简洁流畅,空间高敞明透,弄道门窗等布设通达雅气,无处不折射着大宅的豪气与华丽,真实的“告诉”了观者:刘氏家族当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h3> <h3>  大宅的后院开辟的是网球运动场和欧洲田园风情十足的奶牛场,还有奇石叠嶂的假山,碧涟微荡的水池,曲折幽雅的回廊以及娇嫩葱绿的花草、枝繁叶茂的景观树。我能清楚,这其实是一处供人休闲、健身、散心、漫步、减压、放松的消遣玩乐的后花园呗!</h3> <h3>  在园中,静坐美人靠时的凝思、凭栏举目时的远眺、溜达在茂密的树荫下、闲逛于芳香的花草丛中,谁又能不会感到它是“人间仙境”呢?而我当然也亲历了好一阵的转悠,可否知道?那是为了独自清静的感受一次豪门深邃那悠远的历史气息,借此体验一回从未奢想过的当年阔少爷们那种骄奢淫逸,笙歌绕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日子啦!</h3> <h3>  迈出刘氏梯号大门,跨过一座未曾记得名称的拱桥,便进入了南街,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张石铭旧宅。其实“张石铭”只是字号,大名却为张均衡,也是南浔“四大巨富”之一的张颂贤之孙,亦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人称适园主人,系清光绪20年(1894)举人。据说他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也是杭州西冷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h3> <p class="ql-block">  而这座大宅就是张石铭建于清光绪25年至31年间的豪门家产。据了解得知,此宅又名懿德堂,它前临古浔溪,建筑面积达七千平方米,坐西朝东为五落四进楼房共150间。系江南不多见且保存完好的明代历史风貌的豪门巨宅之一,也是一座中西合壁,土洋相融的楼群经典之作,故被史学家们称为“江南第一名宅”。</p> <h3>  大宅从外观来看既张扬大气又蔚为宏伟。整座极具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也兼容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体风貌。两种风格相互联通,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大宅内部更显极尽奢华,华丽典雅。</h3> <h3>  第一进为二合院结构,院内设轿厅,面阔四间,并和轿厅相连的是一座砖雕如意门楼,书法名家吴昌硕书写的门额“四德作永”四字苍劲雄浑,挺拨古健;四周雕刻的“群仙祝寿”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在门楼对面便是懿德堂,面有三间之阔,高大通透宽敞,颇具大方气派。</h3> <h3>  第二进是一厅二厢之楼,俗称“女厅”。听说楼上专供女眷居住,楼下便是女主人接待与理事之所,亦可说是深闺栖憩,金屋藏娇之地。雕砖的门楼上方高悬着书法大家清.吴淦书写的“竹苞松茂”之匾额,运笔洒脱,精硬通神;楼厅的装修精巧雅致,满壁生辉;弧形的扇窗饰装的是欧洲法产的彩色花式玻璃,以蓝为主色调的玻璃面上,其图案的内容是美丽的花卉和田间的作物。</h3> <h3>  看过张石铭大宅,会让你感到它的既高雅又自然,隐含着生机与娇艳。第三进的厢房粉墙上镶嵌着硬质名木的通明窗,窗间精雕的图案为芭蕉碧叶,故称“芭蕉厅”。听说这是平时张氏家人休闲、品茶和聚谈之处。而通光的天开中,摆设的是一尊形如傲立雄鹰的英德石,都说此是江南罕见的石中之珍品哦!</h3> <h3>  第四进所见得是设有更衣室、化妆间的眩目豪华大舞厅,据说铺设的地砖和张挂的油画都是从遥远的西欧法国进口而来;无论是壁炉上的花饰品味,还是玻璃上的雕刻图案,以及克林斯铁柱的装饰等,都能洋为中用的体现出欧洲18世纪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情。</h3> <h3>  大宅之内部从第一进至第四进都布设了避弄,各进之间均能贯通,据管理者告诉:“它既可起到通风作用,又可作为安全通道,当地人管叫它太平通道”。可谓布局构思精妙,设计独具匠心。说明了当时建设者的超群技能和房主人的很高需求。</h3> <h3>  最后的第五进便是一处后花园,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自然不会缺少。此外,作为当时社会的豪富之家,园中之碑廊的设建也在情理之中,可见共镶嵌自东晋王羲之到清代何焯等数十位我国书坛名家墨宝的碑刻达87方之多。</h3> <h3>  观完了张石铭旧宅这座豪门深院,让我深深感到,它简直就是一个又华丽高雅、又古典新朝,更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彩世界。其中的墙、壁、柱、椽、窗、廊等所有构件的构思布局是如此的巧妙,建筑造型风格更是这般的大气。</h3> <h3>  数以千计的飞禽走兽和作物花草的石雕、木雕以及砖雕之种种神态与情致,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活泼灵动,真可呼之欲出;精湛的雕技,超凡的艺术,把个大宅装扮的富丽堂皇,美仑美奂,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大处的构件还是细部的衔饰都无愧为晚清那个时代的精品之作哟!</h3> <h3>  “小莲庄”是南浔古镇旅游的一张金名片,距张石铭旧宅仅300余米之遥,觉得没走上几步路就已到了它的门前。这座大庄园坐落于南街124号即南栅万古桥的西端,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它是南浔“四大巨富”之首刘镛所建的私家园林。取名小莲庄是因羡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建造的莲花庄之名,移植而来,但也有称为“刘园”。</h3> <h3>  据知,庄园的占地总面积达27余亩,始建于清光绪11年(1885)至1924年竣工,前后耗时历经了刘家祖孙三代共40年时间(可不是烂尾楼哈)。整座庄园由义庄、园林、家庙等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层台累榭,丹楹刻桷,以当今目光一看便知,这是一座规模宏大、历时漫长、耗资极巨的大型建筑工程。</h3> <h3>  显然,游人在此也多了不少,甚至出现团队之间的拥挤。而自由行的我,采取的插团走、单独遛、听介绍、观风景等的游击战术,无论是时间的把控还是逛玩的繁简,相对就显示出了机动灵活,游览效率高得多。</h3> <h3>  小莲庄这座宏大的私家园林,分为内园与外园,而内园是一座园中之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假山即是它的主题。据知它是仿效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境,凿池栽芰,磊石成山;山道弯弯在回环,苍松红枫各半山,宛然一尊大花盆景。内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设漏窗相通,像是隔而未隔,又连而未连之虚实相间的隔界。故两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自然相映成趣。</h3> <h3>  外园中心的主题便是荷花,荷池占地就10亩之多,只可惜没遇上荷花盛开的季节,看不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喽!沿荷池四向分布亭楼台榭,置身其间,可谓是驱步见景,令人目不暇接啦!</h3> <h3>  荷池南岸的“退修小榭”临池而建,体姿趣雅,设计妙巧;当年主人日常或挥笔作文,或阅览书报,据说就在榭中的“溪曲廊连”和“养新德斋”书房,院内是芭蕉掩映,一派绿意成翠的天地;人说此园之景物是江南古典水謝建筑之精华。</h3> <h3>  荷池北岸外侧就是终年水流不竭的鹧鸪溪了,沿溪假山嶙峋,矮竹丛丛,与东端的六角亭阁、西式牌坊遥相呼应。荷池东岸据说原先已建有“七十二鸳鸯楼”,却在抗战年间被毁,实为可惜;而荷池南岸所植的百年紫藤,形如卧龙,盘卷蜒行,伸至五曲桥顶,在春暖花开的当下,又宛若紫色的彩缎悬绕于桥面,真是美不胜收。</h3> <h3>  荷池西岸有座法式建筑风格之楼,那是称“东方阁”,当地人叫它“小姐楼”。步入楼内可见圆柱以雕花装饰,采用壁炉取暖,以百叶窗作为遮光之帘,可知这就是当年刘家贵夫人、阔小姐们的专用场所,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不远处的“净香诗窟”,那是主人与文人墨客们时常吟诗酬唱之处。</h3> <h3>  碑刻长廊的墙壁嵌着《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的刻石达45方,碑石中那真、草、隶、彖等书法各体皆有,字体遒劲,文采飞扬,让人一饱眼福。碑廊之北桥亭优雅,半圆形的中隔独具特色,南端以巨扇为终并将游人引向刘氏家庙。</h3> <h3>  刘氏家庙属于小莲庄庄园的主体建筑群落,它始建于1888年并于1897年落成,施工长达9年之久。坐北朝南的家庙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其构成的单元自南到北依次的名称便是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h3> <h3>  它正厅面阔三个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上方高悬清宣统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不言而喻,那是以示家族之荣耀;次间进深六柱。整座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内堂庄严开阔,外观严谨大气,特别是石牌坊体高耸,气势轩昂。</h3> <h3>  正厅之北便是馨德堂,楼厅式的底层面阔三间,采用周转卷棚轩廊相通;上层四周设有转廊,行话就是“走马楼”。整堂装饰极尽考究,门窗也是硬质雕材,钟、鼎、币等博古纹锦明快通透;堂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说的上是碧瓦朱甍,雕栏玉砌,极具奢华。</h3> <h3>  后院古树参天,繁枝如盖;湖石磊叠,峰峦迭宕;院落清幽雅静。但不知刘家出于何意,家庙大门那道门槛特别令人费解:槛材厚实,高足过米,游人至此无法跨越,只好偏门而入。</h3> <h3>  经了解后才知,这是旧时规矩,说是正门只有高贵的为官者到来,方可将门槛抽向一旁,以让走进。一般的青衣小民到此只能望门止步。此时的这道高槛在我眼里,不就是封建社会等级划分的割离线吗?平日有人说的某家高门槛,也许指的就是这种陈规旧俗吧!</h3> <h3>  刘氏义庄紧靠着家庙的西侧,于1922年兴建落成,其天井处种植有古桂树二株,故名“桂花厅”;其后厅便就是刘氏家族的宗孝祠,供奉着第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的遗像,后辟为“淑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h3> <h3>  最后来到了西街的辑里湖丝展馆,该馆历史上为南浔商会,占地面积950多平方米,由南浔商会原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并建造落成。称其“展馆”那是当今的商旅业布局。穿间过道的众多展厅里,通过大量详实的文字资料、实物展品、影像图片等,配以多媒体声影技术,全方位展示了南浔与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渊源,辑里湖丝的起源、发展以及扬名海内外的进程,古镇的悠久历史以及风情民俗等。</h3> <h3>  这是一座集历史记实、人文体验、科普教育、产品展销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型展馆。随着流水般的人群,我兜转了馆内的“情缘世博、天虫之歌、流金岁月、崛起上海、魅力南浔”共五个展厅。通过展馆相关实物和文字的浏览,我终于从中领悟到了明清时代的浙北,座座园林大宅仿佛奇迹般,在水乡南浔崛起背后的真实答案。</h3> <h3>  南浔,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居长江三角洲之腹地,早在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建镇,距今已有756年的历史。当时的南浔就已是“水陆冲要之地”。从元末开始,本镇境内的辑里村,就凭借着自然地理条件,兴起了种桑养蚕等的种养业,在缫丝机械尚未盛行的当时,产出的辑里湖丝质量上好。</h3> <h3>  到明代万历后期辑里湖丝已逐渐在国内市场驰名,弃农经商者也陆续增多,除了本地和周边市场外,还开辟了远程的四川、广东等地的蚕丝贸易。之后,随着蚕丝生意和外销市场的拓展,辑里村人独特的缫丝工艺得以进一步的改进,蚕丝等丝织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形成了“细、圆、勻、坚、白、净、柔、韧”八大特色。</h3> <h3>  自明代中期,辑里湖丝在全国各地市场更加声名鹊起。连当时的朱国桢、温体仁两位相国都将自己家乡的辑里湖丝推荐给朝廷,自此,辑里湖丝蜚声京都并成为皇家御用贡品。清代时的皇室内还规定,凡后妃所穿之鳯裳都必须用辑里湖丝,作为经丝精织而成;清政府苏州、杭州织造局还在镇里专设了“广庄”以专门收购本地生丝和招揽丝业生意,蚕丝与丝织品的销路进一步延伸而远销到海外。</h3> <h3>  公元1851年,南浔凭借辑里湖丝这一特有品牌迈向了中国参与世博会的首步,并捧回了那次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的金质奖牌。在上海通商码头开辟后,南浔便成为全国生丝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他们利用水路交通便捷和地域相近的条件,接轨上海,把大量的辑里湖丝等丝织品运经上海港口,销往到西洋。自此,许许多多的富商群体开始迅猛壮大。</h3> <h3>  当时的南浔,就形成了一批家产万贯,富可敌国的豪门巨贾。南浔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江浙沪一带以动物躯体大小形象划分财富等级)就是其中之代表。由此可知,南浔人就是从种桑养蚕、加工生丝、制作丝织品到经商丝业,拓展贸易,做大市场的过程中,自丝业经营赚得第一桶金开始就是盆满钵满而发迹。</h3> <h3>  这可谓是富埒王候,财倾半壁,因此造成了如此之多的豪门深院,繁华大宅,座座是极江南园林之妙,栋栋是尽吴越文化之巧,成为当今国之瑰宝和浙北水乡的靓丽风景,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纷至沓来。</h3> <h3>  与此同时,贸易中通过与欧洲等西洋丝商的交往,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把西方的文化元素引进了本地。故诸多园林楼宇也呈现了西洋建筑的风貌,土中有洋,两相结合,完美之极。就这样,庭院深深的豪宅,中西合壁的建筑,便形成了水乡古镇——南浔的最大特色。</h3> <h3>  每走一步都是“国宝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古镇,名胜景点还有嘉业堂藏书楼、民国风情湾、頔塘故道、广惠宫、求恕里等不再逐一呈现。逛完了古镇,游过了大宅,所见所闻的一切,其实不就是“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的话中之意么!</h3><h3> (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