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小故事

孙成凤

<h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我的教育小故事。</h3><h3>金秋九月,我们又一起走进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的学年。近日,接到学校的通知,让我做一个关于班级管理方面的发言,说心里话,在班级管理方面,在座的每位老师和班主任,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班主任,我没有骄人的业绩和高深的理论水平,但是既然接到了任务,那我就以平时积累的,发生在我班的教育小故事为素材,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一点点心得,不当之处,敬请谅解。<br></h3> <h3>讲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是每个班主任必做的事,但一二年级的孩子对这些枯燥的条文和理论并不感兴趣,如果纯粹以说教的方式落实,效果肯定不佳,对学生的约束性也并不强。老师的话只有让学生听了走心,他们才会有所触动。 我始终感觉,用心在哪里,收获就在那里。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在班级管理中,我就找准孩子的这一特点,在平时注意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细节,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融入到这些细节中,现身说法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样,不只是故事的主人公,那些听故事的人也都会有所收获。我的绝大多数故事都来自学生,不知不觉故事讲了很多很多,学生也进步了很多很多。对我而言,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告诉孩子们怎么做,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懂得规矩和纪律。这样做反而比起严肃的说教,带起班来,让我更加得心应手,下面我举几例和大家分享一下。<br></h3> <h3>故事一:声音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课,教室内的喇叭突然吱吱作响,音大而刺耳(后来得知是由于潮湿的缘故造成的),当时我讲的正投入,孩子们听得正起劲,可在这刺耳的噪音下,孩子们不约而同的捂住耳朵,叽叽喳喳地烦躁地议论了起来。没多长时间,喇叭修好了,孩子们也恢复了安静。我没有接着讲数学知识,而是问孩子们:“听了刚才的声音你们有什么感受?” “心慌”,“烦躁”,“听不进课”,“坐不住”,“越想大声说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起来……趁机我告诉孩子们这就叫“噪音污染”,它和“大气污染”、“水污染”一样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并告诉孩子们凡是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凡是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它还能让我们减少寿命呢!孩子们听后都瞠目结舌。 接下来我就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噪音污染,并让孩子们知道大喊大叫、尖叫也是产生噪音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 为了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不造成噪音污染,就像保护我们的卫生环境一样,我和孩子们在使用多大音量交流上借鉴了他人的经验,有个约定,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所需用的“四级音量”。零级音量即是保持安静,如听讲时、升国旗时、开会时等,“一级音量”就是只有两个人自己能听得见的音量,如同桌或前后桌间的交流;“二级音量”就是二人交流时只能让第三个人听得见的音量,如小组内的交流;“三级音量”,就是三人以上能听得见的音量,如朗读,老师讲课时的音量。孩子们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习惯了使用我们的这个约定。偶尔有时孩子们有些躁动,在老师的提醒下也能很快安静下来。声音的故事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音量来说话,大喊大叫是需要分场合的,楼道内大声喧哗也是一种污染。从此,我班就约定促成四级音量的班规。<br></h3> <h3>故事二:请让我来帮助你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道德的形成比知识的掌握,我感觉重要得多。 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他强调道德教育要从童年抓起,童年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今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互帮互助是孩子们交往相处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什么是帮助别人和别人对他有什么帮助,他们并不是非常的理解。记得一个孩子问我一个问题,哪些是活雷锋的表现啊。当时我非常诧异,原来,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叫互相帮助,也不知道什么是帮助。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当时正好课间操后我班孩子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我班的一个孩子,身体不舒服,下了课间操之后在回教室的路上呕吐了,这个时候,一个孩子上去安慰说,你没事吧。另外有几个孩子急匆匆的回教室,拿来工具处理这些呕吐物,还有的孩子捂着鼻子绕道走了。<br></h3> <h3>针对这件事,我让孩子们评一评我班的安慰人的孔一涵和处理呕吐物的庄新凯等人,还有捂着鼻子绕道走的个别同学的做法。 之后,我利用班会课让孩子们找一找,平时你得到了哪些帮助?你又帮助过谁?引导孩子们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和古代名人身上找一些乐于助人的故事,都来讲一讲、说一说、展开小组讨论,通过表演情景剧、现场互帮活动,看爱心传递视频等,孩子们明白了人人都会遇到困难,人人都需要帮助。并且知道一个小小的动作啦,一句暖心的话语啦和一次小小的搀扶啊,像同学之间互相借橡皮、借尺子,帮助同学讲题等等小事都是互相帮助。使孩子们真正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课后,孩子们掀起了帮助他人,争做好人好事的高潮。<br></h3> <h3>故事三:学校门口的故事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什么事都可以投机取巧,唯有对孩子的教育不可以,因为久而久之,孩子定会在学习上、生活中也用投机取巧的态度回报。 一天早晨,一个男孩对着骑着电动车把他送到校门口的妈妈有点怨怒地说: 老师不让送到学校门口嗨。 妈妈:不就这一次吗? 孩子:哪就这一次,你都好几次了。 妈妈:不是你快晚了,我才送学校门口的。 ………… 孩子没再搭理,急匆匆的进了校园。 通过这件事,我对孩子和家长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每一个不服从规矩和纪律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个投机取巧的家长。为了交通秩序和孩子们的安全,学校多次教育学生,每个孩子只能让家长送到接送处 。 这样的规则孩子可能会记在心上,也在努力遵守,但家长的汽车、电动车、自行车 仍不时的出现在这些影响孩子的安全和交通秩序的路口和门口。破坏规则和秩序的往往是大人,常言道:言传身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看似一件小事,久而久之,却教会了孩子投机取巧的处事方式。 结合我在校门口的所见所闻,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并打算在以后的家长会上讲给家长听。并让大家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谁对谁错? 通过讨论,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从自己身上找差距,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和管理孩子,从而把学校规则内化于心。 <br></h3> <h3>故事四:感动于男孩的方向指引<br></h3> <h3>这是我讲给孩子们听的发生在其他学校孩子身上的故事。今年的4月25日我们到临沭第一街道小学学习,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多个楼口,当我们正不知从哪个入口到五楼会议室的时候,前面的一个男孩用手指了指其中的一个入口。看我们走对了,当时以为他也到教室去了,没曾想,到五楼拐角处,又听到这个可爱男孩的声音说:老师,向左拐。这时我们看到了会议室的北门,他也安静的背着书包回教室了。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看到他瘦瘦的,内敛的,文质彬彬的大约上四五年级的样子。很后悔当时为了赶时间没来的及给这个男孩拍个照片,但他的样子永远温暖着我的内心。教育即真爱,对毫不认识的陌生人即如此, 对身边的人会是何等的优秀。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这也不正是永恒的教育的意义吗? 回来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班的孩子们听。并组织孩子们谈谈如果你是这个男孩你会不会这样做呢?如果有别的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参观或听课学习你该怎么做呢? 通过交流孩子们明白不但要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即使对于陌生人,当别人需要时,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良好的品德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它是你自己的内在修养。 这些呈现正能量的故事,大都以真人真事向孩子们叙述,展示孩子们真善美的一面,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给无所适从的孩子们以直接的价值引领,让孩子真实的感知到,原来这样做就是最好的,这些事我可以做得到,我要行动了,甚至有些事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当然,如此种种,便是故事续集了。<br></h3> <h3>我的小故事,不单单发生在学生之间,也发生在我与家长的沟通上。<br></h3> <h3>故事五:歇斯底里的背后 这是我班一个孩子在一年级上数学课时的杰作。 </h3><h3><br></h3> <h3>这个孩子上一年级时,简直就是我们班的混世魔王,与别人的交流方式,要么是抬手打,要么就是抬脚踢,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他从后面故意去踢前面正在走着的一个同学的小腿,给前面的同学一个趔趄。每天来办公室打他小报告的同学,简直就是络绎不绝,不仅如此,他上课你不提醒他,他都不知道听课,除了折纸就是画呀画,考试基本上都是不及格。 有一天上数学课,看他很认真的在写着什么,走近一看,我发现了他一节课的上面这张杰作,当时我就问他,这画的是谁?他指着画说: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这个是我。课后,我陷入了沉思,这画中一定有故事,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啊,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呢?我感觉每个孩子身上的问题,都能在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于是我就把他的爸爸叫到了学校,得知,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跟着奶奶,上幼儿园时才接来,爸爸的脾气也有些暴躁。原来如此! 我告诉他的爸爸为什么孩子会看似在家里和学校里无理取闹。其实,那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而已。是你平时缺少对他的关爱,缺少对他的怜爱,缺少和他的交流。而他视你为依靠,视你为感情的依托,而你却不谙此情,他发小小的脾气时你不理不睬,甚至冷若冰霜,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他的情绪被逼到了极点,只好歇斯底里的看似无理取闹了。 如果作为他最想依靠的人,作为家长,只要在他发小脾气时,你拍拍他的肩膀,或摸摸他的头发,或说一句柔软的话,或怜爱的抱抱他,也就不会有更进一步的歇斯底里了。 也许温柔的鼓励,远胜于严厉的苛责和冷若冰霜的置之不理。 通过交流,孩子的父亲向我保证,以后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慢慢的,这个孩子动手抬脚打人的现象就慢慢少了,虽然到现在他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他这一点点的进步让我很欣慰。<br></h3> <h3>就这样,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常常去捕捉一个个的细节,选择恰当的时机,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我的发现、我的想法、我的要求分享给孩子们和家长。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终会听到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那生命拔节的别样声响!<br></h3><h3>谢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