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石门河大峡谷、鹿苑坪地缝以及梭布垭石林——印象</b></h1><h1><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对于旅游达人来说,穿梭于名山大川之间,各种奇、秀、险、怪都见过,然而,石门河大峡谷那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嶂谷景观还是让人有一份特别的惊、喜。</b></h1><h1><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石门</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河大峡谷位于湖北建始高坪,北通豫陕,西襟巴蜀,东临荆楚,南接潇湘,是著名的318国道上的一颗明珠。</b></span><b>“石门锁千古,峡谷藏万象”。石门河大峡谷属世界珍奇的高山喀斯特岩溶嶂谷景观地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石门人就有勇气说“石门归来不看谷”。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b></h1><h1><br></h1><h1><br></h1> <h3></h3><h1><b>在“清江古河床穿越”美篇中,对喀斯特地貌形成有比较详细的图解。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b></h1><h1><b>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b></h1><h1><b>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b></h1><h1><b>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b></h1><h1><b>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俗称天坑)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b></h1><h1><b>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b></h1><h1><b>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成干谷和石林</b></h1> <h1><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一说50万)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b><br></h1><h1><b>石门河大峡谷,就是喀斯特地貌中喀斯特嶂谷(峡谷)地貌。</b></h1><h3><br></h3> <h1><b>石门河大峡谷,其天堑之窄,切割之深,熔岩发育之美,天下罕见。叹为观止。</b></h1> <h1><b>曲径婉转,销魂蚀骨</b></h1> <h1><b>曲曲折折的河床被水流冲刷出各种凹痕,石臼,如斧凿刀刻一般。让人想象着那石门河水桀骜不驯的野性,似要冲破一切阻碍,挣脱一切束缚和羁绊。</b></h1> <h1><b>河水冲刷峡谷两岸,或形成瀑、或形成潭。</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周边石壁,一道道刻痕触目惊心。</b></h1><h1><b>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对有些成语有特别体会,比如鬼斧神工,比如空穴来风(走在峡谷里,偶尔会有一股风从旁边的空穴吹来,冰凉渗骨。)在石门河大峡谷,这种感触尤其深刻。</b></h1> <h1><b>峡谷幽深,壁立千仞。</b></h1> <h1><b>石臼凹槽,鬼斧神工;</b></h1> <h1><b>勇士探秘地心谷。</b></h1> <h1><b>相比较两岸的峭壁带给人的惊喜,我更喜欢那澄澈的海水般湛蓝的峡谷里的水。水能载舟,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万般柔弱又摧枯拉朽,这山谷里的水,一寸一寸雕刻着两岸崖壁,每一寸都是神奇,亿万年时</b><b>光流逝,而今依然这般美好的模样,…</b></h1><h3><br></h3> <h1><b>“地心山水,空中景区”,这里可以船悬浮游。</b></h1> <h1><b>石壁上一副天然水墨画,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浑然天成。</b></h1> <h1><b>悬空栈道</b></h1> <h1><b>石门河大峡谷的玻璃栈道。庆幸自己没有恐高症。</b></h1> <h1><b>透过玻璃栈道探望谷底,绝壁下,一线流水,宛如一条翠绿的丝带。</b></h1> <h1><b>这里是鹿院坪。鹿苑坪位于湖北恩施镇新田村境内。平均海拔一千七百米。面积五平方公里,四周悬崖峭壁,垂直落差五百米以上,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整个鹿院坪形成了一个条形天坑。</b></h1> <h1><b>鹿苑坪曾经是驴友最喜欢的徒步线路。这里有五级瀑布,有原生态的农家,有幽深诡异的地缝。有驴友说这里虽不及武隆天坑地缝,但这里不收门票啊🎫呵呵,自2018年7月1日起开始收门票了。所以,许多户外经典线路,都赶早吧,一是可以欣赏到比较原生态的景色,二是省银子的。😄</b></h1> <h1><b>幺妹农家院曾经是驴友最推崇的一家。</b></h1><h3><br></h3> <h1><b>还是原始的烧柴做饭。</b></h1> <h1><b>驴友留下的作品。“可叹前朝陶渊明,不识板桥鹿苑坪,当今桃源何处有,恩施鹿苑胜武陵”</b></h1> <h1><b>鹿苑坪是迄今为止少数几个不通公路的村庄。这里的人们自种茶叶,自煮酒、凿饮山泉,自采中药,做饭取暖就地取材,家门口就能采煤。家家有石磨,石缸、风车等生活工具农具。</b></h1><h1><b>村民的房屋以吊脚楼为主。木板式结构,四周有围栏,通风保暖。瓦顶小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杂物。</b></h1><h1><b>村民要出村寨都要攀登上千级台阶。</b></h1><h1><b>我们这次去,在村里看到一台挖掘机,据村民说,这台挖掘机是从山崖上自己一点一点自己开路下到谷底的,用了半年多的时间。</b></h1><h3><b><br></b></h3> <h1><b>传说明末清初,战乱造成四川及相邻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朝廷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大批湖南人迁移至恩施地区。(另一说因水灾)湖南常德府桃园县裴氏三兄弟迁徙到今板桥乡新田村。由于是从鱼米之乡过来的人,喜欢吃水稻,海拔1700多米的地方种水稻只开花不结籽。于是趁冬季农闲时四处寻找,终于在玉笔峰山口,看到峡谷底部有一大片树木葱郁的地带,四周绝壁,只能在悬崖上用36匹布裹着身体揪着布,滑到谷底。见这里古木参天,虽然四周绝壁陡峭,但中间平坦,一河中流,百瀑边悬,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种水稻。欲返回时,发现挂在悬崖上的白布被鼹鼠咬断,无法上去,且干粮已经吃完,正着急,忽见一群美丽的山鹿沿河(今板湾)向上,往山崖上走,于是小心翼翼的跟着鹿走,终于爬上了悬崖顶。故而此处又叫“鹿引坪”</b></h1><h1><b>再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从崖顶凿路到崖底,开荒垦田,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等,且年年丰收。裴氏人便从新田迁居此地。再后来,又有朱、周、李等姓人家因为婚配等原因陆续迁到这里,再后来,人家多了,院落多了,外面人就叫他“鹿苑(院)坪”。</b></h1> <h1><b>从溶洞流出的水流形成了五级瀑布,这里是游人和驴友必去的一处景点。</b></h1> <h1><b>鹿苑坪的绝壁栈道</b></h1> <h1><b>鹿饮潭。这里水质清澈,我们早晨到达的时候,一抹🌈挂在半空。虽然只有很短的一段,也让我们惊喜不已。</b></h1> <h1><b>鹿苑坪最有名的就是地缝景区。其间山崖弯弯,一弯一景。一条河穿越在两崖之间。两岸的山崖上均有若干的溶洞,许多溶洞上方都有山泉垂下,形成水帘。</b></h1><h3><br></h3> <h1><b>由于山泉水含有丰富的铁、铜、锰、硫、磷等多样矿物质,所以两岸的崖壁上随处可见石灰岩经山泉水经年累月滴流形成的彩色图案。</b></h1> <h1><b>鹿角峰</b></h1> <h1><b>顺便说一下梭布垭石林。石林的形成是一部地质传奇史。是一种林状喀斯特地貌。梭布垭的石林最难得的是奥陶纪时期形成并逐渐演变的而成。经地质学家考证,石林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b></h1> <h1><b>梭布垭在土家族语言里是三个的意思,“垭”是指两座山之间狭窄的部分。</b></h1><h1><b>梭布垭原为古海,经海水冲刷形成的溶纹景观非常罕见。喀斯特地貌的表面溶蚀形态有三十多种,比如:溶沟、溶盘、溶纹、溶窝等。梭布垭以溶纹景观为主。</b></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