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攸岁月 《忆查汗滩青年农场往事》之二

西蒙

<h3><font color="#ed2308">献给一一我的知青战友</font></h3><h3><i><u><font color="#010101"> 往事,随着时光 一点一点流逝。 初心,伴着岁月一年一年难忘。让我们共忆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l</font></u></i></h3><h3><i><u><br></u></i></h3> <h3>  四十多年前,我们高唱着激扬奋进的革命歌曲。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城市,来到了贺兰山下,来到了戈壁滩上。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充满了憧憬,希望,忐忑,迷茫。未知的命运通往何方?</h3><h3> 上山下乡,扎根农场<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走进艰辛,走向希望。为建设农场,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接受血与火的洗礼,我们百练成钢!</span></h3> <h3>(一) 和 "吃"有关的往事 </h3><h3> 岁月如歌 往事如烟, 刚到农场时,风华正茂的我们都是十七.八岁青少年。正是能吃能喝,需要增加营养<span style="line-height: 1.8;">长身体的时候。面对查汘滩 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匮乏的物质条件。我们都无所畏惧,就是怕饿,尤其是男知青。当时知青农场吃饭定量以班为单位集体伙食。男女搭配在一起吃,女生饭量小吃完后剩下不管有多少饭菜,全被男生一扫而光,就这也总觉得欠点,一会又饿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尤其是闲着时更饿。总之,人人饭量都很大,不分男.女知青每人开饭时全端着一个和"头"一样大的碗,(当时统一发放的搪瓷碗)各自"埋头苦干"吃着没有油水的饭菜。</span></h3><h3><br></h3><h3><br></h3><h3> </h3> <h3>  每天收工后,各班男知青带着满身的泥土和脸上的汗渍,端上大盆,争先恐后向食堂奔去,因为早已饥肠辘辘,盼望着快点添饱肚子。</h3> <h3>  因为农场是组建初期,物质条件艰苦,在 这段过渡时期,馒头和大锅绘白菜,盐水白面条,是不变得食谱。刚刚离别温暖家庭得我们,含着眼泪,毫无怨言,默默地坚持着,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农场的建设,坚持下去。再难吃,咬着牙也得吃。吃的许多人饭后呕酸水。我们乐观的说"又倒嚼了"。但是我们坚信,靠我们的双手一定让农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 一定吃上自己种的粮食和各种蔬菜.肉。伙食改善了,大家吃好了,就不想家了。在全体知青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愿望到了秋天就实现了。农场全体知青和带队职工在艰苦的岁月里,同甘共苦,休戚与共,渡过了建场初期最艰辛的岁月。奠定了农场发展的良好基础。</h3><h3> 曾记得:当年盐场"老张书记"在农场下放劳动时,和我们共住一个地窝子,同吃绘菜白面条。 老前辈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h3> <h3>过中秋节</h3><h3> 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硕果累累。条件好转了,逄年过节,农场杀猪,宰羊给我们改善伙食。我们斑里一个男知青,平时爱锻炼身体,常在后半夜外出练功。他肌肉发达,身体健壮,是干重体力活的绝对主力。平时饭量超大,总说"吃不饱"。记得,七五年的中秋节,农场为我们准备了美食,午餐是当地名吃"羊肉酸揪面",晚餐"大米饭.饨牛肉"(杀了一头耕牛)。在那个年代已经是豪餐了。大家对这顿饭期待已久,尤其是男知青。</h3> <h3>  两大盆羊肉揪面打回宿舍,面对垂涎欲滴的美食,全班知青围坐在饭盆四周,津津有味的吃起来。谁也顾不上说话,只听见呼噜,呼噜的吃面声,场面非常壮观,两大盆揪面,风扫残云般的见了底,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大家都吃饱了,你一言,我一语,夸奖肉揪面做的好吃。唯有饭量最大的男知青XXX说"沒有吃饱"。我去伙房"走后门"又给打回半盆来。这个战友先后共吃了十一碗面,外带三个馒头。饭量惊人,让我们不服不行。</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壮举产生后,象一阵风传遍农场。我们的"英雄"此时是,站不住,躺不下,弯不下腰,蹲不了腿,满脸是汗。这时,农场高场长披着衣服,趿垃着鞋,带着场医韩大夫,大步流星地赶来。一进门就严历的批评了我们, 说"干球甚呢,饭吃多了也会撑死人的"。韩大夫告知,"千万不要睡觉,到室外去蹓达"。见了此情此景,我也感到害怕,事情发生在我们班,万一真把人撑坏了,我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奇迹总会有得,晚饭开饭前,外出蹓跶的"英雄"又雄纠纠,气昂昂的出现 在我们面前。晚饭照样三碗米饭,一碗肉。英雄壮举,真是,可歌可泣!1</font></h3> <h3>山珍野味</h3><h3> 在农场日子里,为了改善生活,知青们,八仙过海,名显其能。"唐司令"套免孑,打黄羊。王庆福,网沙鸡,捉麻雀。我们下地劳动时,带上养的狗追逐野免,从狗嘴里爭食吃。我们夜里曾经偷过菜和瓜,躲在被窝里吃。我们吃过死猪肉。那一年,农场养的猪,长到七,八十斤就莫名其妙的死去。病因查不出来,肉没人敢于吃。我们几个将病猪肉偷回来,炼成油,炸着吃。听人说"高温能消毒"真是,饥不择食呀,什么也不怕了。</h3><h3> 今天,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有挨过饿的人,可能当做笑话来听。可是每当我回想起来这些事情,总是觉得让人心酸,让人落泪,让人感到悲哀。来到了条件恶劣的查汗滩,我们这群没有知识的知识青年,历尽千辛万苦,渡过了第一关,"吃饭"。饥饿让我们了解生活,苦难使我们懂了人生。</h3> <h3>查汗滩,贺兰边,黄沙漫漫遮住天。</h3><h3> 风尘仆仆的我们,来到了 沉睡千年的查汗滩。它展开双臂拥抱它的主人。见面礼是寒冷,荒芜,黄沙蔽日,狂风肆虐。没有宿舍,食堂,荒地里用推土机推了两个大坑,做为男厕.女厕,如厕时不敢深入,一不小心就踩雷了。</h3><h3> 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的面貌,猝不及防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和我们来时的想象,产生巨大反差。使我们陷入痛苦.困惑之中。家在那里?饭在那里?安身之地在哪里?</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情绪低落的我们</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通过政治学习,劳动历练,思想改造。很快就从浪漫,狂热,困惑中走了出来。没有其它选择,只有自已救赎自己。用青春的激情,在艰苦荒凉的查汗滩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磨练意志,改造世界观,用自己的双手让农场改变模样,走出困境,走向富强。</span></h3><h3> </h3> <h3>(二) 和"劳动"有关的往事</h3><h3> 清晨,天还没有亮,起床的哨声,敲门声,鸡鸣.狗吠声,叫醒了沉睡的知青。起床后,睡眼惺忪的我们开始了两公里的晨跑,不分春夏秋冬,天天如此,雷打不动,四列纵队男前女后,<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迎着晨曦跑去。一天的生活开始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早饭后,以班为单位在操场上集合,按照农场整体工作的按排,由我来分配各班当天的劳动任务。75年4月,广袤的查汗滩戈壁还没有完全解冻复苏。全体知青冒着春寒,迎着塑风。激情满怀,信心百倍的投入到农场建设之中。 首要生产任务是盖房,开荒,平整土地,春播.春种和基础建设。</span></h3> <h3>  农时不等人。为了确保按"节气"播种小麦和其它农作物,农场全体人员团结一致,迎难而上,不怕艰难困苦,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场建设的大会战之中。机械班全体人员,人休,机械不休,二十四小时轮流奋战在农田生产一线犁田,耙地,发电,抽水。生产班负责平整土地,打埂子,挑渠,浇灌。在保证大田作业按期完成的前题下,同时兼顾脱坯,盖房,和其它临时任务。坚决做到,按时完成规定任务,临时任务,随叫随到。二十四小时常备不懈。炊事班每天将热水送到田间地头。总之, 每一个人都在为农场的建设供献自己的力量。</h3> <h3>  俗话讲,世上有"四大累",和大泥,脱大坯,吹大喇叭,锄大地。吹大喇叭除外,其余的"三大累"等待着我们去亲身体验.实践。</h3> <h3>劳动竞赛</h3><h3> 晚饭后,各生产班在班长带领下,全体来到土坯场面。按照分配的指标,准备次日脱坯用的泥土。男知青将粘土挖出堆积,女知青负责浇水。几个小时后,几大堆土闷好了,一堆比一堆大,因为班与班之间开展劳动竞赛,谁也不想落后。这时候,人们已经累的东倒西歪,因为白天已经干了一天活。女知青 ,手抖的连盆都拿不住了,男知青,手掌心打起了血泡,钻心般的疼,有的人就地躺倒,连往回走路的劲都没有了。.</h3> <h3>  第二天,累的犹如散了架的我们,忍着浑身得酸痛,迈着疲惫的步伐,天还没亮又来到了坯场和泥,脱坯。土坯质量好坏关键是和泥,要把泥和透,脱出的坯才不会裂缝,盖房才好用。男知青们铲起 重量几十斤的泥,来回翻摔。由于胶靴不够,很多人赤脚在泥中,春水似刀,冰冷的泥,把人激得嘴唇发紫 浑身发抖。女知青们洗模子,抹坯,端泥。脸和双手冻的通红。没有一个人说冷,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喊累。坚持就是胜利是全体知青不变的信念。4一5月份,赶在雨季到来之前,我们共计脱坯20多万块,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为后期房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h3> <h3>自建住房   </h3><h3> 建筑材料都巳准备齐全,开始盖房。根据农场规划,建造二栋宿舍,一座食堂,一个小礼堂带库房,还有养猪圈等附属设施。</h3><h3> 那时盖房比较简单,开槽,打地基,放线,垒墙,上梁,盖顶,这些活因为没有技术人员,全部由知青自己边干,边摸索。错了推倒从来,不怕返工。第一批下农场的知青,大部份都在盐场家属大队干过活,有实践经验。成为建设农场的主力军和技术骨干。我们没有技术的做和泥,递坯,干杂活的小工。记得当时我"伺候"的师傅是茹杰(茹师傅),茹师傅是个全面手,盖房,木工,做饭,理发,缝被子等什么都会干,为人也很和善,我跟他学会了很多手艺,并且成了很要好的朋友。</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干小工活非常累,一块士坯十几斤重,一回搬五,六块,搬时高度顶住下巴,一天用多少,搬多少。 然后把坯递给师傅,再一锹一锹上泥。随着墙体和架板的升高,递坯,上泥更加困难。一天干完活,两条胳膊抬不起来。吃饭时,端着饭碗直哆嗦。几天后,胳膊红肿了,手上打起了血泡。血泡一破和汗水沾在一起,钻心的疼痛。所有的知青都和我一样,接受着体力与意志的磨练和考验。我们不怕苦和累,不计较时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偷奸,不耍滑,苦活累活抢着干,天天承担重体力,高强度的体力活。知青们,情绪高昂,毫无怨言。历经着麽练,通过艰苦的历练,脱一层皮,出一身汗。凤凰湼磐,浴火重生达到质的改变。</span></h3> <h3>  经过全体知青三个月的共同努力,知青宿舍,食堂终于建成了。茫茫戈壁滩上出现了几栋新房。虽然有点孤零零的样子,但是给春季荒凉的查汗滩带来了生机勃勃得气息。我们迫不急待的从黑暗湿冷的地窝里边搬进没有干透的新家。新居给知青带来了希望和企盼。劳累几个月的我们,擦干了汗水和泪水,粗糙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h3> <h3>平整土地 </h3><h3> 春寒料峭的查汗滩,呼啸的北风卷着飞沙,无情的肆虐着在大田干活的我们。男知青们穿着白茬皮袄,腰间系着一条绳子。女知青纱巾包着头,全身全副武装。抵御着刺骨的寒风。</h3><h3> 机耕过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男生挑渠,女生打埂子,平地。包产到人,一人一亩,干完验收合格后方可收工。生产班有许多小令知青,下乡时最小的只有十五岁,记得我班孙勇斌,陈永革,徐英等,都十五岁。还有一个叫小红的可爱的小女孩,岁数最小,个子也小。每天出出进进都带着阳光般的笑容,从来不知忧愁。我开玩笑对她说"是不是小学毕业直接来下乡的"。不论年龄大小,来到了农场我们走到一起,都是兄弟姐妹。我们年龄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各方面精心照顾.呵护着他们,为他们摭风挡雨,排忧解难。许多女知青一岀校门就下乡,从来没有干过体力活,<span style="line-height: 1.8;">握着和自己身高 一样的铁锹,看着分给自己的一亩地,愁容满面,不知如何是好,急的直哭。面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几个男知青逐个教他们怎样干活,怎样平地。安慰.开导.鼓励.帮助他们。每天帮助干活较慢的完成任务,团结互助。做到一起出工,一块收工。不让一个人掉队。就这样,大部分女生克服了重重困难,自强自立的渡过了艰辛痛苦的劳动朷期,都能够独立完成生产任务。</span></h3><h3><br></h3> <h3>播种希望  </h3><h3> 播种机在轰鸣的拖拉机牵引下 ,伴着我们的欢呼呐喊,<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查汗滩平整肥沃的土地中播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麦种。神奇古老的土地,孕肓了新的生命。戈壁滩上由我们书写了新的诗篇。同时播下了我们的艰辛,我们的希望。播下了全体知青对查汗滩这片热土执着地热爱!</span></h3><h3> 七五年春,农场种小麦约四百亩,各种蔬菜十几亩,渠边地头点种了南瓜.罗卜还有土豆.白菜等真是应有尽有。做到以粮为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h3> <h3>收获季节</h3><h3> 春华秋实,五谷丰登。秋天,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季节。我们半年多的艰苦奋斗,换来了累累硕果。农场各条战线全面丰收。四百亩小麦收获十五六万斤,平均亩产四百多斤,创下奇迹。蔬菜类: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等时今菜,自给自足。冬储菜:南瓜.土豆.园白菜.田间地头处处都有。滩上有牛.羊,圏内有肥猪。农业机械有,链轨.手扶.四轮拖拉机。五铧犁.圆爬钯.播种机.脱粒机.磨面机.发电机等一应俱全。在盐场的大力支持下 ,建场仅一年的青年农场,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农场。机械化的投入,大大降低了知青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h3> <h3>  丰收的喜悦,挂在我们的脸上。最难的日子过去了。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白面馒头再也不定量了 ,能吃多少上食堂打多少,吃不了放在炉子上烤上,饿了随时吃。新面馒头格外好吃,带着麦香还有甜味,不用就菜,干吃也能吃四.五个。我们宿舍晚饭后剩下的馒头烤在炉子上,吃时一层一层扒着吃,满口溢香。不管烤多少个,第二天早上一个也没有了,全部进肚。都不知是谁,什么时候吃得。西红柿,黄瓜种的数量少,属于细菜不给常吃,实在馋了,夜里下地偷点改善一下。可是好梦不长,早上还在被窝里就让蔬菜队会"码踪"的李队长揪住耳朵拎起来了,人脏俱获。</h3> <h3>  时光过的真快,进入了一九七六年。冬天到了,肆虐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凛冽的寒风没有规律的卷着沙尘在大地上呼啸盘旋。还沉寂在丰收喜悦中的我们,迎来了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的繁重艰巨任务。</h3> <h3>和"冬天"有关的往事</h3><h3> 入冬了,为了确保来年土地墒情良好和水</h3><h3>源充足。农场冬<span style="line-height: 1.8;">季工作</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重点是打井,冬灌,绘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深井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日夜不停的转动,源源不断的将水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入涝坝里。知青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男女搭配,轮流倒班,24小时奋战在大田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浇水绘地。一部分人,给机井队做小工,水里来,泥里去,协助机井队打井。还成立了有,翟国明,陈永革,张柳生,孙永宾和我等人的应急小组,应对农场生产,生活及各方面的突发事件。不管在什么时间内接到命令,我们都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做应急处置。</span></h3> <h3>井台遇险</h3><h3> 深井泵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抽水,泵轴不堪重负经常拧断。更换泵轴,又脏,又累,还要小心翼翼,如果操作失误极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一次抢修,让我至今记忆忧新。那天,盐场前来支农的技工"崔师付"和我们一同去换泵轴。铰盘顺利将泵管一节节的提出检查,提了十几节后,找到断点,及时更换后,将提出的泵管下入井里。可能一切太顺利了,谁也没注意下滑的泵管卡在了井口,吊泵管的钢絲绳缓松,不知道谁推了泵管一下, 几吨重的泵管带着管卡,绷断了钢絲绳,从我们头上面呼啸而下,一切来的太快,太突然了,围绕在机井四周干活的我们一点反应都没有,<span style="line-height: 1.8;">顾不上</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叫喊.躲避.目瞪口呆的坐以待毙,听天由命。 泵管掉落了井内,一声巨响,震醒了我们。知青们都安然无恙,前来支农的崔师傅,倒在井台上,我们赶快上前施救,只见崔师傅皮秗.工作服.毛衣.背心全被管卡划开了膛,肚皮上划了一道红印,倒在地上浑身泥水,所幸没有伤及身体,虚惊一场,躲过一劫,真的后怕呀!</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事后,我和崔师傅开玩笑说"这是平时积德行善的结果"他说"就是"。注:我和崔师傅下乡前就非常要好,不知他现在在那里!</span></h3> <h3>夜堵涝垻</h3><h3> 一天晚饭后,男知青聚集在我们宿舍里听我和陈三(永革)讲手抄本《一只绣花鞋》。大家全神贯注正在听着,这时一个知青急忙推门进来告诉我涝坝跑水了。我们跑步来到涝坝上查看漏水点。原来是涝坝出水管关闭不严,造成大量跑水。一涝坝几百立方水,如不及时处理一夜间就会跑光。不能让国家财产受损失,一定想办法关闭出水口。唯一的办法,是人下到涝坝水下,将卡在出水口阀门内的异物取出,才能解决问题。方案确定后 ,孙勇宾,陈永革首先要求下水,现场知青都勇跃报名。动人的场面让人潸然泪下。这时我们班小知青"王老旋"(别名,大名已忘记)大声喊道让我下水。我对他说"你太小,不行"。他回答道,"我会潜水,我每天洗凉水澡不怕冷。</h3> 冬天涝坝里的水有多冷,用文字无法形容,语言无法表达。小战友喝了半瓶白酒潜入了带着冰碴的水下,所有人屏住呼吸,目不转晴的盯住水面,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次,二次,呼口气再下去,出水阀关了。浑身泥水的小战友浑身抖成一团,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们用皮大衣裹住,把他背回宿舍,用酒擦拭全身,小战友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吓坏了所有人。我摸摸脉搏好像不跳。赶快叫韩大夫。急忙赶来的韩大夫给做了检查后说"没什么问题"可能是酒精的作用,导致昏睡。我们守护在床边一夜未睡,昏睡了一夜<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醒过来的小战友,又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坚持去出工。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亲身感受他的行动。我被深深感动,发自内心的赞叹他,你虽小,但是你伟大。</span><div><div><div><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div></div></div></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 </span></h3> <h3>再回故乡  </h3><h3> 今年8月8日,一个吉利日子我又回到农场,这是离开农场后第二次回去。西出阳关无故人,往事只能回味。看到起了天翻地覆变化的农场,唤起了我尘封的记忆,尽情地回顾往昔,寻觅着当年的梦,脑海中努力搜索我们当年的欢乐的笑声,痛苦的哭声,田野里汗水洒下的痕迹,和我们劳动的场面,每一个战友的形象,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我们有关<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一切一切。凝视着,思恋着久久不愿离去,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span></h3><h3> 知青农场我的第二故乡,我人生成长的地方,我把我的思念和往事记录下来和我的战友共同回忆分享。因年代巳久,力求真实,不妥之处,请指正。《图像来自网络》</h3><h3><br></h3> <h3>  时光飞逝,岁月蹉跎,20l8年8月。分别四十多年的我班部分战友在银川相见。陈永革,孙勇宾,楊晓梅,娄北春,徐英。<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含泪相拥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尽情的回顾农场的往昔,在一起生活的点滴,如歌岁月青少年时,我们共同渡过了最艰辛,也是最美好的年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收获了纯真的友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回忆。大家共述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共祝友谊之花长久不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沈西蒙,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到青年农场下乡,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抽调回吉兰泰盐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