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古乐一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杰出代表

任积泉

<h3>  “甘州古乐”也称《甘州》大曲。它是起源于甘州,唐代时进入宫廷并以“甘州”命名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甘州》大曲自安史之乱后随宫廷乐师流亡而融入民间并保存至今。它主要包括词乐,礼乐,器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民间祭祀音乐,散曲,曲艺、民歌、宝卷音乐等几个部分。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h3><h3>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平先生观看《穿越千年的回响一一甘州古乐》演出后认为:“张掖整理演出的甘州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杰出代表”!<br></h3> <h3> 长期以来,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隔阂,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束之高搁。如何让甘州古乐研究的文字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演出剧目,使研究者与演奏者之间实现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笔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研究者持续性地向演奏者提供演奏曲目产生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表达的主要内容等信息;演奏者在了解古乐基本知识基础上组合曲目、琢磨表达曲目内涵的具体技巧和方法;笔者在参与演奏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听取意见,带着问题再继续深化研究,使之成果更臻完善。这样的双向沟通与反复磨合,实现了研究成果与演奏实践之间最大限度的愿望契合,甘州古乐的特色与魅力才最终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可以说,在舞上呈现的甘州古乐就是甘州古乐研究论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论文深度、厚度及其学术价值的最好诠释。二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关系。再深点说,没有甘州古乐的学术研究就不会诞生舞台版的甘州古乐;沒有舞台版的甘州古乐演出,甘州古乐的学术研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h3><h3><br></h3> <h3> 2018.8.8日,《穿越千年的回响一一甘州古乐》在张掖市甘州区演会中心举行了首场演出。关于演出效果,著名敦煌学家杨富学先生说:“这音乐太好太美了,它必将成为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西学院吴浩军教授说:“整台音乐会入选曲目还需斟酌,结构尚有讨论的余地。但演出业已获得巨大成功,可喜可贺"!一位资深的老文化工作者感慨道:“张掖终于有了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文化盛宴。从近些年推出的一些舞台作品看,只有甘州古乐才能代表张掖,才能代表张掖的历史”! 2018.8.15一18日,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张掖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主办,河西民俗博览园、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张掖市图书馆等11单位承办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学术研讨会”期间,《穿越千年的回响一一甘州古乐》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在甘州区演会中心正式向来自全国21所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日本国学者、省非遗中心及河西五市文化部门的63位专家学者推出,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会专家学者观看演出后除在舞蹈、部分台词措辞两个方面提出修改建议外,认为这是一场高水准的地方持色鲜明的经典作品:<br></h3> <h3>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博导,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 河西宝卷和甘州古乐文化底蕴深厚,要立足河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br></h3> <h3>  何彬(日本首都大学东京 研究员/博导):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这次有机会看到舞台演出的甘州古乐,非常震撼,感受到一次地方传统的沐浴。非常舒服,非常愉悦。乐曲,服装色彩,曲目,都是美轮美奂的。<br></h3> <h3> 杨富学(敦煌研究院 教授/博导): 甘州古乐嘈切音,霓裳羽衣舞天人。此乐只应天上有,吾侪得有几回闻。<br></h3> <h3>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 甘州古乐很美,悠远苍凉,意味深长!<br></h3> <h3> 郑土有(复旦大学 教授/博导) 欣赏《甘州古乐》,令人振奋!既有古乐的典雅悠扬、意境深邃,又呈现民间的原始张力!经过打磨,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一台经典的、经久不衰的舞台音乐!<br></h3> <h3> 邹明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甘州古乐根基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演出效果赏心悦目。贺盛一曲《孟姜女》真乃天籁之音!<br></h3> <h3> 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 甘州古乐,源远流长,古朴悠远 雅致自然,张掖整理演出的甘州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杰出代表。<br></h3> <h3>  钟亚军(宁夏大学 教授/硕导): 从甘州古乐奏响的一刹那,我以为是自己穿越了历史。古音古乐激荡着我的心灵,让我震撼,让我激动,让我沉浸。能让古丝绸之路上的天籁之音重放异彩,并让观众在古乐声中品味唐宋诗词的魅力,这不仅有艺术家们的辛勤付出,更有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学者们的孜孜奉献。感谢您们!<br></h3> <h3> 王文仁(河西学院音乐学院 教授) 甘州古乐是以张晓琴女士为核心的由近40人组成的民办甘州古乐团打造出来的艺术精品。整台演出华丽而不失传统、不离主题的舞美设计,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舞台造型,清新的配器,娴熟的演奏,典雅的舞姿……此凡云云,宛如古乐遗韵。<br></h3> <h3> 刘东兴(南京艺术学院 博士): 乐舞演出场面宏大;演员老中青三代结合凸显历史沧桑感;表演有唐乐舞之遗风;观后给人以震撼。<br></h3> <h3>  吴玉堂(中国音乐学院 博士): 整体来看,舞台效果很好!是精心烹饪的舞台盛宴!<br></h3> <h3>  常江涛(河北师大 博士): 古乐演出整体很精彩!尤其是现代化声光电舞台效果作用明显。<br></h3> <h3> 汪雪(兰州大学 博士): 我自己是学琵琶的,后来又在学校做导演,所以对民乐和节目编导有特别深的感情。演出看得热泪盈眶,尤其是演员演奏、串词、舞美、配器都十分出彩,向各位节目主创和艺术家们致敬!<br></h3> <h3>  甘州古乐“脱胎换骨”记</h3><h3> A、坚实的学术支撑 笔者自2001年起研究甘州音乐,先后发表了论文《张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贡献》(丝绸之路杂志)《贺盛唢呐班与甘州古乐》(河西学院学报);出版了《张掖历史问题研究》《张掖市情纲要》《民俗甘州》《品读张掖文化》等著作。特别自2017年以来,又进一步系统研究梳理并基本搞清了甘州古乐形成、命名、流传地域及流传载体、演变和本土保存传承等基本情况,在此研究基础上写出了30多万字的《甘州古乐》书稿,收录了178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曲谱,为古乐团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br></h3> <h3>  B、乐团领头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科班出身的张晓琴老师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又敢于付出且不计较回报的职业女性。她长期的演奏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加之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及过人的胆识、长远的目光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琢磨甘州古乐研究成果的精神,才使得甘州古乐这一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最终得以呈现在了世人面前。<br></h3> <h3>  C、演奏曲目筛选 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搜集到的大量曲谱及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乐队风格各异的演奏为甘州古乐团筛选曲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可供借鉴的参照,多年的演奏探索与实践使得乐团最终筛选出了以《甘州歌》《八声甘州》《霓裳羽衣曲》为代表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代表作19首: <br></h3> <h3> 《甘州》大曲 是由《八谱儿》《胡麻小豆子》《满天星》《甜柳青》《纱帽翅》《白菜根》《闪断桥》《海水潮》八首曲子联缀而成。 大曲之名,最早出现于蔡邕的《女训》,用作比较琴曲之大小、长短。根据《教坊记》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宫廷演奏的大曲有四十六部,《甘州》名列第七。《新唐书•礼乐志》曰. “天宝间乐曲,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甘州、伊州之类”。《新唐书•五行志》进一步说 :“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窝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 ,而乐曲亦多以边地为名,有《伊州》《甘州》《凉州》等。″<br></h3> <h3>甘州大曲</h3> <h3>  甘州歌 甘州歌是《甘州》大曲中的一支子曲。自诞生后就开始了漫长的流变之路:它主要依托诗词、戏曲、道教、宫廷等途径演变。由于《甘州歌》极具咏唱性,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脍炙人口,成为一首众人喜闻乐唱的时调,使其不管是旋律还是题材都成为民众喜用的材料。于是,该曲以其丰富的形态出现在民歌、曲艺乃至器乐形式中。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曲调风格清雅、婉约(如配付载七言诗的诗乐〈甘州歌〉和器乐版的宫廷乐曲〈甘州歌〉)和节奏铿锵有力、气势雄壮(如‘贺盛唢呐班’演奏的〈甘州歌〉以及秦腔剧目〈锁麟囊〉中的曲牌)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h3><h3> 关于《甘州歌》的风格特点,《甘州府志》称之曰: “考古乐府,填词小令有甘州子,长令有八声甘州。旗亭牌调,于仙吕过曲,辙唱甘州歌。才人高东嘉、王实甫俱宗之,非西凉妓、敦煌乐可比,大抵和于荆卿之变徵,奋于秦王之破阵。金方伉爽,不作靡靡,致类濮上新音,于此可征天籁。”</h3><h3> 《穿越千年的回响一一甘州古乐》演出时演奏的是贺盛唢呐班保存的原生态的《甘州歌》和长安古乐中保留的《甘州歌》(符载填词)。</h3> <h3>甘州歌(贺盛唢呐班演奏版)</h3> <h3>  婆罗门曲 公元三百八十三年,吕光西伐龟兹及焉耆一带,又把西域的许多乐器和乐曲带到河西。《婆罗门曲》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甘州的佛教乐曲。<br></h3> <h3>  霓裳羽衣曲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河西节度使杨敬述于唐开元年间向唐明皇(李隆基)献河西走廊地区流行的西域佛曲《婆罗门》。唐明皇将其改变为道教音乐《霓裳羽衣曲》。此曲演奏时为十二遍:“凡曲终必剧,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br></h3> <h3>霓裳羽衣曲</h3> <h3>  阳关曲 王维是唐开元十九年的状元,任过河西节度使(也有通判一说)。他在任上依声填词的《渭城曲》《使至塞上》当时已广泛流传,成为《甘州》大曲演唱中必选曲目。尤其是《渭城曲》最为脍炙人口,演唱时被称为《阳关曲》或《阳关三叠》。<br></h3> <h3>  柘枝<br></h3> 柘枝——据《大唐长安音乐风情》介绍:“《柘枝》是唐教坊大曲,开元以前人作,别名《柘枝引》,健舞。在唐代流行很广,分枝较多。有《屈柘》《屈柘枝》《握柘枝》《屈柘辞》《播诺辞》等。《屈柘枝》是软舞……《柘枝》的来源,一说出于石国(石国又名柘枝国或柘羯国),一说出于南诏。笔者查阅史料以为健舞《柘枝》出于石国……整个乐曲激昂慷慨、热情奔放。可能是唐代的军乐之一。”石国为昭武九姓之一,西汉前曾在今甘肃省临泽县鸭暖镇昭武村一带筑城居住。因此《柘枝》曲及其舞蹈最早应来自于昭武人居住的临泽一带。<br> <h3>  八声甘州<br></h3> 《八声甘州》也是《甘州》大曲中的一支子曲。关于“八声”之含义,研究者有两种解释:其一曰:“词牌名,又名&lt;甘州&gt;&lt;潇潇雨&gt;等。&lt;甘州&gt;本唐大曲名,此调因上下阕八韵,故名八声……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属仙吕宫;其二曰:“&lt;八声甘州&gt;原本四韵,自不待言,‘八声’的本义当作‘八音之乐’讲,应已无疑”(黄翔鹏)。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八声甘州》,其风格特点是反映浪迹天涯的知识分子的怀才不遇忧郁痛苦及其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br> <h3>八声甘州(柳永)</h3> <h3>  赐福 《赐福》又名《大红袍》。它是一首宋朝时就已流行的民间乐曲。在甘州,这首曲子被广泛运用于社火、为老人祝寿、店铺开业等喜庆场合。<br></h3> <h3>《赐福》</h3> <h3>  云裳诉 由于产生于河西走廊几部大曲的巨大影响力,后世音乐家们借鉴这些经典音乐及相关故事继续创作的热情始终不减。最为典型的事例为西安音乐学院周煜国老师创作的《云裳诉》。全曲以其早年作品《乡韵》为基础,以白居易名诗《长恨歌》为素材改编而成。生动描绘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之间戏剧性的悲剧爱情故事。<br></h3> <h3> D、乐团乐器组编与人员构成 乐团演奏使用的乐器依据史书记载,在二胡、琵琶、阮、管、笛、箫、筝等几大以类的基础上,侧重了对编钟的应用。在乐团体制上强调演奏人员演奏的高水准和一专多能。在人员构成上注意保持老、中、青(共40多人)的梯次结构以利传承。具体讲,甘州古乐团是民办天籁古筝艺术中心邀请市内一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为骨干,采取自愿报名、择优选用、经济上适当补偿并专门演奏“甘州古乐”的民间音乐团体。其宗旨是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甘州古乐”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演奏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张掖文化的品位。使“甘州古乐”这一高雅艺术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br></h3> <h3>  E、现代科技运用 为了强化演奏效果,注意将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运用于演出活动的各个环节,使舞台视觉效果美仑美奂,声音传达清晰流畅,给观众以穿越历史时空、进入唐宋音乐殿堂之感!<br></h3> <h3>  概括起来说,《穿越千年的回响一一甘州古乐》是一台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突出,影响深远的真正的文化大餐,它的成功演出从根本上提升了张掖文化的品位,定会在张掖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