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发展史及摊破浣溪沙剖释

一公升眼淚(shake

<h3>宋词发展史及摊破浣溪沙解读</h3><div>一公升眼泪 2018.08.25</div><div>一)词的基本概念</div><div>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所配合的音乐称为宴乐。词最早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如:来自西北边塞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甘州词》(八声甘州),来自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的凉州词(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来自西龟兹国(今新疆吐鲁番)的《苏幕遮》,来自南疆的《菩萨蛮》等。由于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倾向。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因此被后世称为宋词。</div><div>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秦观(婉约派代表词人)等。</div><div>词牌名</div><div>词牌名,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变体”。截至清代词牌共约一千一百八十多个,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鹧鸪天》《水调歌头》、《临江仙》、《如梦令》、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div><div>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div><div>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div><div>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如梦令》等。</div><div>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div><div><br></div><div>二)词的发展期</div><div>词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土,而当时权贵巨贾的宴会中助兴的基本以诗歌、两汉乐府为主,词因为粗俗的本性,只在诗歌之余作为宴会的补充,因此也叫诗余。由于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歌唱,进入隋朝以后填唱词的人越来越多,而它真正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期是在唐朝,唐教坊(即今之梨园)的出现,让词真正的面向民间,也创作出大量的词牌。很多名诗人也加入到填词大军中,如李白曾醉作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王河远上白云间)、王瀚(葡萄美酒夜光杯)等写过凉州词,白居易写过忆江南。中晚唐期的刘禹锡被贬川楚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竹枝词,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后来更被苏东坡化借。由于大量名诗人的介入,词逐渐摘掉俚俗的帽子,向凝炼清丽转变。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也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div><div>花间派</div><div>时至晚唐词的发展已初具风韵,也形成了史上著名的流派"花间派",代表人物有温庭筠和韦庄,温庭筠更被称为花间派的开山鼻祖。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指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花间派中“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一句。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例词:</div><div>望江南</div><div>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div><div>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div><div>短短二十七字把一闺中少妇望夫归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场景也从早起到傍晚自然过渡,无一字多余,可见其用词之凝炼。其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更是千古传诵之名句。</div><div><br></div><div>五代十国</div><div>温韦之后,花间派迎来另一位重要人物,南唐冯延巳。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div><div>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div><div>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例:</div><div>鹊踏枝</div><div><br></div><div>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div><div>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div><div>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div><div>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div><div>词中从始至终也没点明"闲情"是哪一种,只有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增加了作品的张力。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如是评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 刘融斋在《艺概》中言:“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也足见正中词魅力之深。</div><div>五代词另一代表性人物当推南唐后主李煜。其词浑然天成,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兼有刚柔之美。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后世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等及豪放派苏辛,甚至到了清初的纳兰性德均受其影响,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开山鼻祖。</div><div>作为亡国之君,后世多认为他沉迷酒色文学,荒于政事以致亡国,我却有不同见解。李煜登基后即减税赋免徭役,训练水师及任用李平实施屯田制(尽管失败),也听从陈乔、张洎之策实施坚壁清野,固守城池,摆开脱宋抗宋之态势。李璟在驾崩前一年已向宋称臣,其亡国实乃大势所趋,李煜依然能坚持十五年之久最后也只在宋、吴越合围一年后才城破国亡,可见非一庸君。</div><div>他的婉丽花间风基本在登基前所写,本人认为应是迷惑太子李弘冀谋害所致。登基后为被扣于宋的弟弟李从善所写《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感情真挚。而亡国后所作皆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字字皆血泪所书,极富艺术感染力。其绝命词写道:</div><div>虞美人</div><div>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div><div>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iv> <h3>三)词的高峰期</h3><div>踏入北宋,赵匡胤汲取唐朝重武轻文致藩镇割据而灭亡的教训,实行以文制衡武之策略,为迷官员反志而实施高薪养廉,更解除宵禁。宋太宗上台第一年通过科举所录取之文官更为其兄太祖的一倍还多。在宋真宗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北宋又迎来数十年和平繁荣之世,大宋上至官员下至文人学子终日声色犬马,流连花间柳巷,花间词在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的带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成蜕变为婉约词风的华丽转身。</div><div>其间也有遥呼唐人岑参的边塞词人范仲淹,其《渔家傲》更是传诵千古的名作,千古至今无人能出其右。</div><div>渔家傲· 秋思</div><div>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div><div>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div><div>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div><div>婉约派</div><div>与范仲淹同期的晏殊一生写词一万多首,延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承李煜开创北宋婉约词风,更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把抒情推至对人生及自然定律的思考高度。例词:</div><div>浣溪沙</div><div>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div><div>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div><div>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div><div>晏殊也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又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延于今之省市学府也。</div><div>婉约派另一代表人物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词多写平民的男欢女爱,市井风光及羁旅生涯,代表作有《雨霖铃》、《定风波》、《八声甘州》等。词风雅俗并举,曾因词风过于艳俗使晏殊有藉口不予提拔。然苏轼曰: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盖其一生,皆被所作《鹤冲天》所累。上述数人加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等,婉约词风在北宋中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div><div>而真正让词提升地位,与唐诗并立者,苏轼也。词至苏轼,其境乃大,让词具备与唐诗分庭抗议的底气,才被后世称为宋词。苏轼主张''文如其人",也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词的内容,他更破天荒加入词题和词序。所以,苏轼之前的词均只有词牌名,词题始于苏也。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从本质上说,苏轼主张“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也是开创悼亡词的第一人。至此,词才真正从小道变为与诗并立。苏轼代表作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div><div>在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喜欢的人是秦观。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在他之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柳七郎风味失之浅俗,苏东坡词的豪宕不羁又非“本色”、“当行”,他们皆不能被广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秦观的出现,则成为人们普遍师法的对象。《白雨斋词话》卷六:乔笙巢评价道:"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恩。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苏轼)之明俊,耆卿(柳永)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例词:</div><div>踏莎行·郴州旅舍</div><div>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div><div>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div><div>北宋婉约作家,周邦彦最晚出。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周邦彦在宋代“以乐府独步,学士、贵人、市侩、伎女皆知其词为可爱”。当时歌女以能唱周词而自增身价。张炎在南宋末年(去周已近二百年)遇见名妓沈梅娇、车秀卿犹能唱周词,可见其社会影响。</div><div>李清照横跨两宋,主张词必须尚文雅,协音律,铺叙,典重,故实。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确切存词约45首,代表作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等。</div><div><br></div><div>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辛弃疾以文为词,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div><div>青玉案·元夕</div><div>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div><div>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div> <h3>四)宋词式微期</h3><div>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他的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后人把以姜夔为代表的一些南宋词人合称为“骚雅派”。骚雅派词人加强了词的表现自我的能力,丰富了词的抒情手段,在词史上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为了追求骚雅,又走上了过于隐晦、细小、破碎、缺少开阔意境与开阔手段的道路,将词带入一个狭小的天地,这对词的发展又起到了不利的限制作用。</div><div>姜夔后的另一巨擎,当数吴文英(梦窗)。梦窗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故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宋词至吴文英始渐趋衰微。细看今人,多有南宋词风,不似北宋之丰神隽逸也。</div><div><br></div><div>五)"摊破浣溪沙"的解读与写作诀窍</div><div>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div><div>例词一</div><div>摊破浣溪沙</div><div>(南唐李璟)</div><div>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div><div>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div><div>白话译文</div><div>用手慢慢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玉制的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落花在风中飘飘荡荡,究竟哪里才是它们的归宿?这不禁使我思绪万千。</div><div>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楚之地,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div><div>手法剖释:</div><div>上片首句实写,第二句虚写,两句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卷起珠帘才看到"春恨",第三句再承上句解释"春恨"是什么?落花也。但前三句所写情感是不完整的,需要额外作个延伸说明,于是后面这三个字便显得尤为关键了。卷帘看到春恨。"依前"二字代表此春恨并非今日才产生的恨,应有一段日子了。而落花的归宿作者用"思悠悠"把前面虚实交替的意象作个结,显示作者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是多么的无奈。</div><div>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div><div><br></div><div>这首词历年被认为是一首描写伤春、春恨的闺怨词,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认为是描述闺中妇人思念远人之作。我细细咀嚼,却有不同见解。"三楚"在五代是指楚地政权(长江以南湖南大部分地区)的合称,李璟自登基开始便南征北战,在第八个年头趁南楚内乱而派兵夺之。但当时的宰相''冯延巳"是个庸才,因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他便决定不向国库申领军饷而直接在当地增加税赋,从而导致刚夺取的南楚马上发生起义,最后被后周纳入版图。由此我们对此词进行反推,"三楚"已象天上人间,遥不可及了。再推往上阕的风里落花,实应是担忧国事使然。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div><div>因此,我认为此词并非简单的闺怨词,而是脱离花间派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境界,从而启发了他儿子李煜的词境之作。</div><div>"写作诀窍"</div><div>全词上片着重"春恨"二字,下片回应上片"春恨"再做文章。两摊破出的三字又为每片作统筹。这就是此词写法的精妙所在。</div><div><br></div><div>例词二</div><div>摊破浣溪沙</div><div>(南唐李璟)</div><div>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div><div>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div><div>白话译文</div><div>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div><div>同样地,此作被众多词评家认为是闺怨之作,其实结合历史,便可看出端倪。此作写于李璟去世之前,在后周(赵匡胤960发动陈桥兵变建宋)攻占了南唐从淮南至江北大片地区后,李璟仓惶迁都南昌府(961年),可是南昌太小,容不下庞大的政府机关,只好回迁金陵城,乃写下此作。当时李璟已觉风烛残年,登楼远眺悔不当初。鸡塞实指江北淮南"大片边塞"之地已失,只梦里能去也!小楼句实指当年笙歌宴舞过甚(笙吹多了凝水而寒),以致国家积弱,悔之晚矣。</div><div><br></div><div>"写作诀窍'’</div><div>此作与上一首的写作手法基本一致。上片荷残叶败、风愁、人老,三象叠加:不堪看。下片回应上片的"不堪看",梦醒塞远、笙寒、忏悔,三象叠加:无奈。此词写作特征是上片摊破出的末三字"不堪看",就是连接上下的纽带。</div><div><br></div><div>例词摊破浣溪沙写作技巧分析</div><div>一)上阕前两句勾勒场景。</div><div>如例词一:"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的场景是人在楼中,开帘远眺的递进式场景。</div><div>例词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场景是倚栏远眺,两象并列的场景。</div><div><br></div><div>二)第三句上承前二句生成一未断之句。</div><div>如例词一:''风里落花谁是主",开帘远眺才见落花。</div><div>例词二:"还与韶光共憔悴",见荷池败象,风</div><div>皱绿波,从而生出感念,两败象似己之衰、老。</div><div><br></div><div>三)"第三句"或''前三句"为未尽之意,需要摊破出的三字句完成。</div><div>例词一:''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第三句为前二句顺推而出,因此摊出的三个字只需完成第三句的意思则可。"思悠悠"实则完成了"谁是主?"这个未尽之意。(属摊破句只服务"第三句''即上句)。</div><div>例词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第三句为荷池、风、人三象并举,"不堪看。"实则对前三句作了个总结。(摊破句归纳"前三句"而出)</div><div><br></div><div>四)下阕前二句一般要求对仗且上承上阕摊破出三字结句的意思。</div><div><br></div><div>五)末二句有如律诗句法,对前六句作结。摊破句只服务于上句。</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