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老校歌及引发的思索

邓明

<h3>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门/网络图片</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h3>学校沿革/贾大锦供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3>老校歌词谱/贾大锦供稿</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原五中老三届合唱群的武平涛(初73班),在读书沙龙(五中老三届)群里征集周三唱歌日的彩视片头曲,初75班贾大锦提供了五中前身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的校歌。贾大锦是民间收藏家,三十余年来,致力于收集山西自清科举考试、晚清新式学堂、民国教材、边区课本、建国初期以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近三百年的教材资料3000余册。这次拿出的老校歌,出自一本刊物,刊物的封面、封底俱失,根据内容看,应是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建校二十七周年纪念刊(1933年,民国22年),校歌大概也是那时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建校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山西第一所官办中学,时称山西公立中学堂。1910年(清宣统二年),改名为山西晋阳中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1913年(民国2年),改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简称省立一中),以后延续21年未变,1934年(民國23年)后又几经更名,至1953年改名为太原第五中学,至今已65年,建校11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校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1933年(民国22年)的老校歌,作者佚名。</p><p class="ql-block"> 歌词文白杂处、繁体、未断句,共两段,每段73字:</p><p class="ql-block"> (1)三晉古多賢試向平陽與蒲坂安邑上溯心傳敬勸爾众生腳跟立定細讀唐風蟋蟀篇須知道勤補拙儉養廉有志不立有志不立錯過了少年及早回頭莫遲延忍教紛華靡麗累我性天</p><p class="ql-block"> (2)金石可同盟要把有為暨有猷有守時切訓行趁此好時光精神抖擻宅心無二矢堅贞須知道誠無偽毅不撓因循怠惰因循怠惰一事竟無成希賢希聖励前程與我第一中校大放光明</p><p class="ql-block"> 断句:</p><p class="ql-block"> (1)三晉古多賢,試向平陽與蒲坂安邑上溯心傳。敬勸爾众生,腳跟立定,細讀唐風蟋蟀篇。須知道,勤補拙,儉養廉。有志不立、有志不立,錯過了少年。及早回頭莫遲延,忍教紛華靡麗累我性天。</p><p class="ql-block"> (2)金石可同盟,要把有為暨有猷有守時切訓行。趁此好時光,精神抖擻,宅心無二矢堅贞。須知道,誠無偽,毅不撓。因循怠惰、因循怠惰,一事竟無成。希賢希聖励前程,與我第一中校大放光明。</p><p class="ql-block"> 释文:</p><p class="ql-block"> (1)山西自古多贤达,上溯尧舜禹得神传。敬劝众学子,脚踏实地,细读《唐风·蟋蟀》篇。要知道,勤补拙,俭养廉。有志不立、有志不立,错过了少年。及早回头莫迟延,怎容忍浮华奢靡误我命运。</p><p class="ql-block"> (2)金石铸就不朽,要切实践行有谋、有为和操守。趁大好时光,精神抖擞,心无旁骛志不移。要知道,诚无伪,毅不挠。守旧懶惰、守旧懶惰,终将一事无成。定以圣贤为榜样,发扬光大我省立一中。</p><p class="ql-block"> 歌词里主要有三个典故:</p><p class="ql-block"> “平陽與蒲坂安邑”(第一段)。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平阳即今临汾,蒲阪即今永济,安邑即今夏县。 </p><p class="ql-block"> “細讀唐風蟋蟀篇”(第一段)。</p><p class="ql-block"> 《诗经·唐风·蟋蟀》:</p><p class="ql-block">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 良士瞿瞿。</p><p class="ql-block">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p><p class="ql-block">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感物惜时的述怀诗,是山西最早的民歌。古人由岁末寒凉蟋蟀入屋,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忧深思远,劝人勤勉,玩乐有度,不可荒废正业。</p><p class="ql-block"> “有為曁有猷有守”(第二段)。</p><p class="ql-block"> 《尚书·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猷,谋划。为,作为。守,操守。为人处事既有谋划、作为、又有操守。</p><p class="ql-block"> 歌谱:</p><p class="ql-block"> 这首老校歌,词谱是分开的,没有合谱。歌谱是五线谱和简谱对照谱,手抄稿。我将词谱合谱后,懂乐谱的同学就立即指出了五线谱和简谱不相符,问题出在手抄的五线谱音符标注不准,这样的合谱就不能保证完全正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现在这个合谱的校歌,综合了几位同学的意见,只是大体正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校歌合谱手抄稿/赵如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校歌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一句歌词,道尽了山西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溯尧舜禹,自古以来圣贤辈出。第二句,晋人晚辈应以此为荣,认真领会山西民歌《唐风·蟋蟀》的劝人勤勉的深刻意义。第三句,记住勤补拙,俭养廉这一古训,进一步劝学精进。第四句:忧深思远,有志向而无恒心,会错过少年时光,反面的警醒教育。第五句,要及早回头不能迟延,不能让浮华虚荣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再从一生的视角劝诫学子。 </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第一句,还是从大历史说起,金石镂铭可以铸就历史。第二句,要学习圣人先贤,要做到有谋、有为和操守,基本的人文教育。第三句,不虚度光阴,心无旁骛。诚实而有毅力,劝学和品质教育。第四句,因循守旧,意志懒惰,终将一事无成,反面的警醒教育。第五句,全篇歌词的结束句,激励莘莘学子,效法圣贤,发扬光大我们的母校省立一中!</p><p class="ql-block"> 歌词将本土文明史与传统教育相融合、劝学与劝诫相结合,作为一条基线贯穿全篇。由山西五千年文明史起,劝勉学子效法圣贤,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劝诫少年时光不可贪图玩乐、意志懒惰,误了自己的前程,结束语紧扣主题,鼓舞省立一中莘莘学子,学业有成,发扬光大母校的优良传统。历史、圣贤、品质、专心、警醒、精进的要素层层递进,典故成语,简洁精炼。歌词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入心入脑。</p><p class="ql-block"> 校歌的歌谱虽不能确保无误,感觉还是很好,词谱很搭,曲调平和舒缓,朴实无华,不事张扬,却显张力,很有民国风范。学子静心咏唱,修身养性。</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省立一中历史上是否还有其他校歌,但这首校歌的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无可置疑。今天看这首校歌,仍觉得不过时,皆源于它的传统文化内涵、朴实的教育风格所具有的永恒性。说到这里,应该向这位不知名的作者表达我们的敬意。想必山西其他老学校的校歌,也会是这种民国风范。校歌像一面旗帜,和校训、校徽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学校的特色,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师生员工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校歌诞生的1933年(民国22年),国内局势虽然动荡,但新文化运动已全面开展,新学堂广泛设立,大中小学的新学教育已初具规模、平稳发展。山西当时作为模范省,国民教育也堪称模范。省立一中的新学教育,同其他学校一样,为日后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革培育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校歌引发的思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老校歌,詞谱是分开的,没有合谱的原因不明。</p><p class="ql-block"> 歌词像是打字稿,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使用的那种中文打字机。上网查了一下,这种中文打字机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发明使用,但价格昂贵,不知当时的省立一中是否用得起?如果不是,那只能是印刷稿了。</p><p class="ql-block"> 歌谱是手抄的五线谱和简谱,大概是打字机打不了五线谱和简谱的音符。手抄稿为什么不准?只能是大体正确,原因很难说,大概是抄写者虽然字迹工整,但不懂五线谱,作曲者也没校对等等吧。对老校歌的问题,由于史料缺乏,目前也只能止步于此。但目前的结果,也算得上是一个成果,毕竟老校歌自1933年创作之后,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的文章。这样说,假设是大胆了点,求证却不够小心,之所以如此, 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期盼出现更多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使太原五中百年的历史丰满鲜活起来。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五中老三届在探讨老校歌时,遇到的史料真伪、正误的辨别问题。</p><p class="ql-block"> 由此联想到,现在民间兴起的历史热。</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肯定民间历史热的积极意义,其具有的史学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但民间研究历史,同专家学者一样,都要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方法和规律。对史料的考证,无论是原始资料、回忆录、口述史、访谈录等等,求真是第一要务,用各种方法证伪,多方验证,才能确保成果是信史。历史研究是学术,学术问题就要有不带主观倾向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学养,还有科学的方法,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深厚的学识,才能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 民间研究历史,优点是具有群众性、广泛性、民主性,史料来源丰富,相互的证伪力、纠错力强,缺点是史学学养、研究能力不足。提高了史学学养和研究能力,民间的历史研究的成果就不容小觑,历史就真正不仅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记:感谢初75班贾大锦提供的老校歌史料,感谢初73班武平涛,初75班洪林珠、康学毅、赵如心,初72班(我班)邓坪、王晋湘、孙电平、张俊丽、张虎、王栓喜的积极参与。感谢五中老三届同学们的支持,大家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08.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