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度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h3><h3> 传承人群研修研习 </h3><h3> 椰雕、木雕(花瑰艺术) 雕刻班 </h3><h3><br></h3><h3> 主讲:陈光海</h3><h3> (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h3><h3> 地点:琼台师范学院综合楼报告厅</h3> <h3>2018年8月25日</h3><h3>今天我们下午的课程是《如何开展非遗传承》接下来就是周乃林副主任介绍道:今天有幸请得陈光海老师为我们授课,陈光海老师是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也是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相信由陈光海老师的授课后,我们一定能有所学习,让我们共同进步!</h3> <h3>首先陈光海老师为我们介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意指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和历史条件的互动中“被不断的再创造使”,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h3><h3>“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h3> <h3>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h3><h3>1.认识历史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活体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h3><h3>陈光海老师意在说:民间技艺是手艺活,来源于生活,是被生活需要的,那么技艺要传承下来就得就得融入现代生活。若在座能有10个人能在这之后回去思考,明年也能有10个人,持续下去,文化就一定能传承下去。</h3><h3><br></h3><h3>2.文化创新的需要——人类社会需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像国外学习,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像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各个新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br></h3><h3>陈光海老师说过,为什么海南黎锦和茅草屋为保存的如此完整,是不是因为我们发展地理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所以保存的如此完整?那么该怎样做呢?</h3><h3>例如:黎锦,黎锦服饰是黎锦服饰,锦是锦,为什么只能是服饰?为什么没有只有少数人喜爱?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穿?是因为太贵?还是是否是因为材质偏厚?值得我们去思考。</h3><h3>我们应该提高自身开发产品的能力,去了解市场,看看市场需要什么。再结合本地文化内涵,民风民俗,材质,资源的美好乡村文化。当然文创发展要属于本地的产业和文化,不然就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价值的就像一次性产品,不能长久。陈老师说他曾去海南某地看到雕刻雕椰的手艺人,椰雕属于海南文化,但是雕刻在上面的图案却是长城故宫……。</h3><h3><br></h3> <h3>3.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名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般主要推动力。各民族各文化相互尊重的环境中发展,“人类非物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h3><h3>陈光海老师说过,海南百年以上企业屈指可数,但是日本有500家。可一定程度了解到中国在传承观念上就保守,例如海南黎锦传女不传男,又或其它文化是只传男不传女。又或者师傅教徒弟,是否把毕生所学传承下去。这都是一个方面。那为什么日本等一些国家就可以传承下去,甚至可以传承外国人?所以“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一定是世界共有的,但一定是世界共享的。</h3><h3><br></h3><h3>4.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一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的认同。不仅是保护在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发挥作用,更是对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化,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作用。<br></h3><h3>世界需要一个不仅是经济高度繁荣,发达的中国,更需要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国。</h3> <h3>陈海光老师整堂课程都是意在告诉我们提高对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创新发展态度。而不是原原本本的继承非遗文化。</h3><h3>陈光海老师说:徒弟必须比师傅厉害,要一代比一代强,不能走反路。技术要改良,进步。若一味继承,那岂不是古代人比现代人聪明?那人类的存在又什么意义呢?就像人越长越高一样,我们也必须向前看!</h3> <h3>二、技艺和文化传承</h3><h3>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积极性好像在提高,到但也不免引发一些思考,一些非物质文化逐渐衰落乃至消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真的不一定是坏事!</h3><h3>陈光海老师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艺术文化发展必然有其生存环境和土壤,而这环境土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文化发展想要生存发展,必然有其生存环境和土壤的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我们不必害怕。</h3> <h3>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发展。才能传承。我们要积极适应,在不破坏非遗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再利用。<br></h3> <h3>三、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h3><h3>见人 见物 见生活</h3><h3>意思是只有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创新实践,非遗的才生命力,才有人类文化不断增长的多样性。要支持非遗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我们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成为当今的生活需要。</h3> <h3>如果说“继承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主动脉,那么“创新开发”就是非遗工作的血管。非遗产品就应融入生活的需要!</h3><h3>展示非遗是我们的荣光,传承非遗是我们的责任!所有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人理应利用我们专业技术去开发工艺品,利用图腾,材料,文化,等去创新开发,融入生活,融入当今社会!</h3><h3>如何将传统非遗文化特色与现代时尚生活相融合,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推动传承手工艺振兴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创新开发非遗保护传承方式的必要课程,值得多方共同研讨和实践探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