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朔州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北距古城大同。朔州是中国新型的以煤电为主导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国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秦始皇三十二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汉,西晋,北魏在这里都设有郡县,北齐天保八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隋朝废总管府,唐武德四年改马邑为朔州。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br></h3> <h3>中国门神尉迟恭故里——山西朔州平鲁</h3><h3> 平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群雄逐鹿之所,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h3> <h3> 平鲁被中国民间顶礼膜拜的大唐名将、中华门神——尉迟恭,就是平鲁这一方水土和一方文化培育出的杰出代表。在平鲁历史上还诞生了像金朝大夫虞仲文、明代大将李良材、清代武官刘诏、归国华侨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军事将领和文人墨客。2010年8月平鲁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和“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平鲁区委区政府并且决定把每年公历8月13确立为文化节日。<br></h3> <h3> 虞仲文(1069--1124年)辽金两朝宰相,字质夫。幼时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历任州县官,被地方举为贤良,因对策优等,任起居郎并史馆编修,后历任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职,专事拟撰诏告,为皇帝讲解经学等。其任州县官时,廉洁奉公,颇有政声。入朝后,参与辽讨伐北方少数民族并立功。</h3> <h3>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杨家将故事发生在人地灵的北朔大地。杨家将须眉巾帼,五代英烈,满门豪气。他们喋血少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千百年来众口皆,世代争颁,广为流传。<br></h3> <h3>杀虎口传说</h3><h3>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h3><h3><br></h3> <h3> 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h3><h3><br></h3> <h3>广武传说</h3><h3> 人物类包括“刘邦广武押刘敬”、“杨业四出雁门关”、“六郎点三军”、“光武帝续建长城”、“程不识率军驻北陲”、“毛主席路过广武”等;风物类包括“新广武传说旧广武传说”、“马厩变城池章宗帝巧建三门城”等;军事类包括“李广屈死埋汉墓”、“卫青广武败匈奴”、“汉武帝雁门整军容”、“杨业大战契丹”等;神话类包括“晋景公巧捉狐狸”、“六郎城夜闻马嘶声”等。</h3><h3><br></h3> <h3>释迦塔传说</h3><h3> 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h3> <h3> 塔内曾经发现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其中以经卷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这些文物为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h3><h3><br></h3> <h3> 木塔内供奉着两颗全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佛牙舍利,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h3> <h3> 踢鼓秧歌是流传在山西朔州地区的民间舞蹈,尤以朔城区、平鲁区最盛行,流传也广。它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的艺术特点。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解放前,踢鼓秧歌常演的小节目有《打酸枣》、《摘南瓜》、《拉老汉》、《观灯》等。解放后有《落帽》、《单凤朝阳》、《大王惩霸》等。</h3> <h3>北路梆子</h3><h3> 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附近的忻州、朔州一带。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二人台</h3><h3> 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h3><h3>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