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黑土地的日子(一)

耿莹娣

<h3>2018年8月3日终于等来了重返黑龙江的日子。我心潮澎湃,早早的已整理好行囊。</h3> <h3>此行6人分别是领队翁国民,会计顾林荣,队员袁维佳,耿莹娣,徐素雅,许建明。下午14点我们准时在上海南站集中</h3> <h3>顾林荣在上海南站留影。</h3> <h3>耿莹娣在上海南站留影。</h3> <h3>徐素雅在上海南站留影。</h3> <h3>集体在上海南站留影</h3> <h3>8月3日下午从杭州开往齐齐哈尔的K48次火车准时进站,16点34分带着我们一行的期盼离开上海向黑土地进发。</h3> <h3>干净整洁的K48次车卧铺。</h3> <h3>50年前在连队拍的清涩的照片上的我们,如今已是两鬓花白的老人。</h3> <h3>一路上我们回忆着往事啃着鸭脖开心的像亇孩子。</h3> <h3>在火车上穿上了羽绒服,大家为此笑半天。</h3> <h3>车窗外不时的掠过美丽的景色。我们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h3> <h3>8月5日上午8点10分到达齐齐哈尔车站。感觉这里的变化似乎不大。</h3> <h3>车站外面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高楼林立。</h3> <h3>出站后我们寄存了行李,前往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h3> <h3>我们在车站包了两辆车,汽车行驶的道路并不宽,但路的二旁都是绿油油的丛林以及没膝深的芦苇。只一个半小时车程就来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r></h3> <h3>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世界闻名的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30千米处。总面积21万公顷,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重要湿地名录”</h3> <h3>进入保护区的道路两旁可以见到用稻草扎的鹤,形态逼真。</h3> <h3>进入保护区我们不仅被它的美丽到骨髓的景色而震撼,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成片成片的芦苇和湿地一直连接到远处的地平线,令人目不暇接。入口处高高耸立的大理石碑上雕刻着二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仰天长鸣,碑上“鹤唳雲天"四个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栩栩生辉。</h3> <h3>步行不远的池塘边,荷花一株株挺立在水里,炎热的夏天,太阳照在荷花上真是艳丽多彩,它们给宁静的池塘增添了一份生机;碧绿的荷叶像个大玉盘衬托着荷花,美丽绝伦。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h3> <h3>开满粉色的骄艳欲滴荷花的池塘。</h3> <h3>池塘之美美如油画,更像一亇害羞的美少女。这里水天一色,波光粼粼。令人赞叹不已。</h3> <h3>我们在池塘边留下倩影</h3> <h3>我们在池塘边留下回忆</h3> <h3>我们在池塘边留下足迹。</h3> <h3>池塘边的长廊仿佛是池塘的守护神,日夜守护着池塘。</h3> <p class="ql-block">越往里走景色越迷人,这里绿树成林,芦苇成片,夏季的芦苇早已长出剑一般的绿叶,散发出阵阵清香,只见流水在芦苇间流动发出哗哗的响声,景区内,芦苇茫茫,水巷纵横,野趣天成,风情独特。绵延数十公里的生态芦苇湿地,四面环水的独特位置,构成了一幅苇塘风清、海鸟飞翔,生态自然,唯美绝伦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br></p> <h3>这里随手一拍就是一幅景,且任何景致都美不胜收</h3> <h3>我们漫步在蓝天白云下,行走在绿色芦苇中,深深地呼吸着天然氧吧中的空气,感觉浑身舒畅。</h3> <h3>人工修筑的木栈道与景色浑然天成,和谐万分。</h3> <h3>芦苇丛中一块巨石上雕刻着“神鹤"二亇醒目的大字。</h3> <h3>我们在清澈見底的水边留影。</h3> <h3>我们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驻足仰望。</h3> <h3>不经意间二只仙鹤已从我们的头顶飞过,一路高歌长鸣,呼啸而去。</h3> <h3>中午12点我们看到了正式放飞的单顶鹤。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 。漫空飞舞的丹顶鹤如早开的芦花,绵软地、慢悠悠地落在了沼泽地区。 丹顶鹤那双美丽的翅膀,那修长的双腿,就像优雅杰出的舞者,美丽动人。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情此景今天我终于见识到了。<br></h3> <h3>保护区的工人们在小山坡上给单顶鹤喂食。游客只能隔河观望。</h3> <h3>仙鹤的美丽身影</h3> <h3>游客们站在白色顶的帐篷下观望仙鹤。</h3> <h3>下午3点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扎龙,在齐市火车站取出行李,坐上长途汽车前往本次重返黑土地的第二站:黑龙江查哈阳农场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五团团部。</h3> <h3>汽车在并不宽的石子路上行驶,道路两旁的楊树伸腰立枝,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既挺拔,又茂盛,连每一片树叶都是气昂昂的。</h3> <h3>在酷暑的夏季,这里郁郁葱葱,绿荫一片,勃勃生机,茂密的树叶相互间婆娑着发出“哗哗……"声。我们在绿色的包围中前行,粗壮的大树伸着腰枝点着头仿佛是欢迎我们主人。<br></h3> <h3>路边矗立着的大型粮仓预示今年又是一亇丰收年。</h3> <h3>下午17点左右太阳已经西下,我们终于到达原五十五团团部所在地,哈尔滨战友,上海战友,查哈阳战友与老乡已早早的在路边守候,为我们接风。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大家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散开。</h3> <h3>按照当地上车饺子下车面的风俗,我们聚在一起吃了面条。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喜悦的笑容。</h3><h3><br></h3> <h3>饭后我们住进了当地的宝莱宾馆。</h3> <h3>来查哈阳第二天我们探访了老乡张德臣,我们一起回忆着历历在目的往事,畅谈40多年前的趣事,其乐融融。</h3> <h3>步出老乡的家,走在宽阔的街上我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再仔细地打量曾经的团部所在地,已是今非夕比。现在的这里高楼林立,过去的住平房的老乡早已住进了带有地暖的楼房。</h3> <h3>这里绿影婆娑,空气新鲜,路边有我们在时种植的小树现在已是参天大树,它们将永远代表我们驻守在这里。</h3> <h3>我们在路边知青栽种的树林中拍照,留下回忆。</h3> <h3>来查哈阳第二天中午所有战友在一起聚餐。欢聚一堂。</h3> <h3>共同举杯庆祝来之不易的团聚。</h3> <h3>餐后拍集体照</h3> <h3>与连队老连长楚茂冉在一起。</h3> <h3>与连队老指导员皮光印在一起。</h3> <h3>老乡张德臣用最隆重的方式,在自己家门口摆了整整四大桌欢迎我们,并拉出横幅上书“张德臣夫妇热烈欢迎六十七团十九连上海知青忆当年话友情"</h3> <h3>大家举杯畅饮</h3> <h3>集体拍照留下难忘的一刻。</h3> <h3>十九连上海知青</h3> <h3>第三天一早在路边摊吃东北大果子,豆腐脑。前往参观查哈阳渠首水利工程。</h3> <h3>我们6人租了两辆车顺着团部大道一路向前。今天的天似乎格外蓝,空气格外清新。水泥道路两旁高大的橡树茂盛繁密,郁郁葱葱,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h3> <h3>  今天的第一亇景点是查哈阳渠首。当你走进位于大兴安岭东麓诺敏河与嫩江即将交汇处的西岸,你会立刻被一个山与平原相接、光与影相映、水渠纵横、沃野平畴的百里灌区所驰魂夺魄,这个地方就是黑龙江垦区西部的明珠——查哈阳农场自流灌区。</h3> <h3> 1939年,日本侵略者为解决百万关东军的军粮问题,实施了一个“大查哈阳计划”,这就是当年日本人讲的“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查哈阳”的来历。之后日本人强抓中国15万劳工修建了渠首这一水利工程。渠首是灌区的源头,连接渠首的是27.3公里的主干渠(当地人称北大河),蓄势而出的诺敏河水喷涌着前浪推着后浪从进水闸流进平缓的主干渠道,变得柔情起来,这一动一静别有洞天。顺渠而下,两岸白杨挺立,绿柳婆娑。百里灌区如诗如画。1998年这里的大米喜获国家金奖。<br></h3> <h3>壮观的渠首九孔闸</h3> <h3>诺敏河水劈波斩浪,汹涌澎湃流向闸口,尉为壮观。</h3> <h3>诺敏河水在这里变得宁静起来,源源不断流向万亩良田。</h3> <h3>渠首下游美景</h3> <h3>平静如镜的河水恬静地流向远方。</h3> <h3>我们在渠首流连往返,一刻不停的拍照,希望将所有渠首的美景装入相机。<br></h3> <h3>在渠首大桥上我们翘首弄姿摆着各种姿势</h3> <h3>优美的舞姿</h3> <h3>洒脱的表情</h3> <h3>翩翩起舞</h3> <h3>许建明,顾林荣夫妇与美景相伴</h3> <h3>五十年的知青情,姐妹情。左起耿莹娣、顾林荣、徐素雅。</h3> <h3>在诺敏河畔留下倩影</h3> <h3>在诺敏河畔留下美丽</h3> <h3>我陶醉在这没有粉饰的质朴圣洁的美中,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h3> <h3>在渠首河畔的鲜花丛中</h3> <h3>簇拥鲜花,美不胜收。</h3> <h3>鲜花相伴,乐在其中。</h3> <h3>美景佳人两相宜</h3> <h3>第二个景点太平湖。 太平湖水库位于甘南县境内,嫩江右岸小支流黄蒿沟上,控制流域面积683平方公里,是查哈阳灌区补充水源,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鱼,多年调节的综合利用水库。 <br></h3> <h3>放眼太平湖水库,千米库堤似蛟龙横卧南北两山之间,1800公顷的水面波光粼粼,湖在山中,云在水中。我们登高眺望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清澈见底的湖水,湖水是那么的宁静,她悄悄地,慢慢地从我身边流过,可我却没有感觉到她在流动;远处望去湖水静静的,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h3> <h3>我们走在堤坝上仿佛走在巨龙的肩上,放眼望去水天一色,,使人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感受。</h3><h3><br></h3> <h3>在太平湖留下回忆</h3> <h3>六人团队在太平湖。左起耿莹娣、徐素雅、许建明、翁国民、顾林荣、袁维佳。</h3> <h3>太平湖没有渠首的磅礴,却有着那份宁静与淡泊。</h3> <h3>作者:耿莹娣</h3><h3>编辑:耿莹娣</h3><h3>图片:耿莹娣</h3><h3>本文为原创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