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核心已落地、素养悄有声

栀子

<h1><b>——六学年语文教师“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报道</b></h1> <h3>语文的世界缤纷 六学年的语文教师慎思笃行 似蜜蜂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路上 一路采撷 一路倾听 …… 从寻找语文的核心词</h3><h3>到聚焦核心素养</h3><h3>提升专业能力 构建优质课堂&nbsp;</h3><h3>推进课堂深刻转型 再到倾听素养落地的声音 一路走来 随着文字,走向课堂 从稚嫩趋向成熟 路上的风景逐渐清晰 于是,听不见的,听见的 遗忘的,记住的 都留下了我们核心素养掷地的声音 </h3><h3>……</h3><br> <h3>  前行路上,我们六学年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程意欲何为”、“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哪?”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追问,旨在努力进行教学的本质澄清,力图从更深层次对语文进行价值定位,从意义层面审视与确定语文教学的走向,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六学年的教师在暑期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一次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力求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有声。<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魏颖老师</font></b></h3> <h3>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br></h3> <h3><font color="#ed2308"><b> 曲文静老师</b></font></h3> <h1><b><font color="#1564fa"> 语文课堂上要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思维</font></b></h1> <h3>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万物的本质特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中思,思中学,它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思维激活了,语言也就发展了。<br></h3><h3> 语文课堂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第一,阅读文本要善于发现矛盾挑起认知冲突。善于用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时,有学生质疑: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保护蜡烛时所想的办法都很巧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疑惑,随即出示了三位人物的台词,请学生静思默想: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做些批注,然后小组交流一下。至少说出三点。稍作思索,孩子们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杰奎琳说话时有指定的对象,是对那位少校军官说的,还尊称对方为司令官,让对方觉得被尊重,而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统称“先生们”。(关注称呼,对话要有听者意识。) 伯诺德夫人和杰克边说边拿走了蜡烛,文中用的是句号,而杰奎琳是在征询对方的意见,文中用的是问号。(关注标点,对话时用征询的口吻对方更易接受。)杰奎琳说话时是面带微笑的,我记得有人说过“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关注提示,对话时学会微笑表示友好。) 杰奎琳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她触动了少校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唤起了他对小女儿的思念。(关注内容,对话时若能直抵对方的心灵,收效会好得多。) …… 同样是好办法,表达的形式不一样,收效也就不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第二,语言实践活动要有思维的张力。所谓有张力,就是有思维发散的空间,有比较多的可能性,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多元的。比如:练习题出示写弥勒佛的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让学生对下联。结果学生对出“张口能念,念天下难念之经”“开口便讲,讲天下难讲之道”“垂耳能听,听天下难听之音”“慧眼能观,观天下难观之心”“妙手能写,写天下难写之章”“大足能行,行天下难行之道”等十多幅下联,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王猛老师</font></b></h3> <h1><b><font color="#1564fa"> 倾听学生思维之花绽放的声音</font></b></h1> <h3>  根据未来人才观和语文质量观的需求,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语文学科又具有独特的美,那就是文字的通透性,而文字的鉴赏与审美是要通过思维的训练得以实现。 一、让课前预习更有实效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完成预习作业,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课前布置学习单效果很好。学生会通过“预习引导”“新知导学”来完成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把握。例如低段的教学重点就是识字和写字。学习单上有生字的书写,易错字的梳理,字形小魔术,归类识字,形近字区别, 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其次,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往往觉得很困难,学习单有意识地将每篇课文内容梳理成几个小题,很自然帮助学生克服了这个难题。 二、让课堂生长冥思力 语文教学重在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教学《白鹅》一课,抛出了“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很重要,并和全篇课文有联系”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探究,结果发现各个小组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句子,而且各有不同的理由,那谁的最有道理呢? 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师:谁来汇报自己组找到的句子及理由?生各组分别派代表作了回答。师:你们想想,哪个组说得最有道理? 为什么?生回答,有学生说到了第二自然段。师:你们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与后面几个自然段的关系呢?生:这段主要讲了鹅的高傲,更在于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这句话承接了上文,写出了鹅的高傲,还引出了下文,因为下文 就写了鹅的叫声、步态、吃相 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师:从这些特点思考,这句是什么句? 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析、判断、推理、选择、综合、归纳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学生才完成其与文本的沟通。 三、让课堂更有隐性的内驱力 每节课如果给学生10分左右的动笔时间,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有所沉淀。当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情感沉淀与新的问题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因此这些题目的设计是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能有效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可以采取小老师教学、小组内合作讲评和集体讲评的方式相结合。在博弈的过程中要想别人听懂自己的意思,讲解的同学首先自己就要深入阅读文本,找到充分的证据,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的同学如果有不同观点也需要有根有据地进行反驳。这样,他们的思维不断进行碰撞,不断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便会产生隐性的内驱力。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我们只有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br></h3> <h3><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 董彭老师</b></span></font></h3> <h1><b><font color="#1564fa">  倾听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font></b></h1> <h3>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统一,是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 我认为应该主要从朗读和积累两方面倾听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 从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动人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人公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 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 近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集》《夏洛的网》《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出色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孙丽娜老师</font></b></h3> <h1><b><font color="#1564fa">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font></b></h1> <h3>  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 一、用兴趣助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师生互动就很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好语文教材在其中挖掘核心素养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用诵读奠学生文学底蕴。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每天坚持阅读经典名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的文学铺垫为提升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此,从上一年级开始我们就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诗歌。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一般到小学毕业孩子的背诵积累量至少可达到三四万字。 三、用习惯促学生个性成长。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课程的内容是否贴近生活,还要努力使课程学习能真实地改变生活,进而影响一个人,让核心素养的种子真正地在教学中生根发芽。<br></h3> <h3>   我们学年的语文教师从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到听说读写的落地。从课堂的阅读理解到思维与表达,再到审美与交往,直至心智的培养,我们关注着学生的需求,更结合学生特点,精心打造着每一节课,并用心的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案例。也许我们的课堂还有待完善,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响亮,我们还需要把课程、教学、评价、环境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进行融通。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仍不忘初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倾听到最美的声音。<br></h3>

语文

学生

素养

教学

核心

课堂

课文

学习

思维

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