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即将消失的窑洞……(图文:一米阳光摄)

一米阳光

<h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生活在西海固的人们,大多数都居住的是窑洞。</h3><h3><br></h3><h3></h3> <h3>  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近年农村已经全面建设新农村(那时候叫小康村,后来小康村的提法不说了,叫新农村)。多数人家响应国家政策放弃窑洞搬迁到居民点,有的移民搬迁远离他乡,有的享受政府危房改造补贴在院落盖起房子,有的随儿子去了布满钢筋混凝土味道的县城,现在住窑洞的人是有的,但已经屈指可数。</h3><h3><br></h3><h3></h3> <h3>  如今好多以坍塌,院落杂草丛生,有的窑门紧锁,偶尔主人回家一趟,她们即将载入人类居住的见证史册。</h3><h3>  </h3> <h3>  那时候农民居住的窑洞也是有辈分的,一般在修庄打院的时候正对大门开凿3孔,正中间为主窑洞,条件好一点的安装双扇门,主人是长辈,其次是上首和下首,门窗不做讲究。但是上首自然是兄长居住,下首根据家庭人口随机确定。</h3> <h3>  故土难离,农闲外出打工努力赚钱进一步改善家庭生产生活的勤劳纯朴的人。</h3> <h3>  这家主人享受第一批移民搬迁政策,现居住在月牙湖。一把铜锁锁住了春,锁住了夏,锁住了秋,锁住了冬,锁住了童年趣事,锁住了渐行渐远的乡音。</h3> <h3> 世纪交替,日月星辰,曾经窑洞里诉说着的故事,延续在青砖红瓦的屋檐下。勤劳纯朴的农民钱袋子鼓起,在自家院落盖起房子。</h3> <h3>  这张照片诉说着谁家又要娶儿媳,谁家老人有病准备去西京,还有许多许多七大姑八大姨的事......</h3> <h3>  踏脚粘土随门撩望,窑内陈设一览无余。</h3> <h3>  冬暖夏凉的窑洞,是贮备粮食的好地方。</h3> <h3>  这是一间收藏饲草的窑洞,一般不用安装门窗,只要喂牲畜的粉料不经风吹雨打就行,虽然被一厘尘土掩埋,但至今紫花苜蓿的清香弥漫在窑洞。</h3> <h3>  走出大山的孩子,靠自己的勤劳外出务工赚到了钱在城里买了一套楼房,老人孩子一起随着居住,人去院空,只是主人偶尔回家一趟。</h3> <h3>  没有人居住,没有人打扫,也就没有了生机,灰头土脸,任风吹任雨打,咎由自取,陌陌旧梦,随时光荏苒,一地尘埃。</h3> <h3> 人们居住的土炕,冬暖夏凉。</h3> <h3>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h3> <h3>  即将消失的窑洞只能随时光岁月自生颠覆,在黄土高坡诞生在山那边湮灭。</h3> <h3>  一张照片诉说一个故事,曾经衍生着一代人,今日人去窑空。</h3> <h3>  一唱雄鸡换回儿时的回忆......</h3> <h3>一张照片诉说着一个故事</h3> <h3>留守儿童</h3> <h3>乡音</h3> <h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窑洞随之载入史册,要想再回首,只能鼓捣手机从中索取。</h3> <h3> 父母为了侍从,为了守住自己的根,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随爷爷奶奶生活,大人多么艰辛,却不能辜负下一代的日月与星辰。</h3> <h3>留守的老人</h3> <h3>留守的儿童</h3> <h3>他们……</h3> <h3>笑容依旧</h3> <h3>窑洞里有唠不完的磕</h3> <h3>  守望的时空,守住自己的梦。</h3> <h3>  攫取窑洞里的故事,只能从他们的表情里研懂。</h3> <h3>人随去,但黄土地永远都是那么忠诚</h3> <h3>丰收的季节</h3> <h3>  见证窑洞的尘埃有门前的老榆树,那个至今还留着孩子们掏过鸟蛋捣毁鸟窝的笑声还在随风摇曳……渐近渐远......渐远渐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