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去年匆匆经过这里就被吸引住了,再次来脉络清晰起来,600年前明朝军队入黔驻扎在此,将士们屯田戊边,繁衍生息,军队大多来自江南,他们及后代再也没有回到故里,一代又一代的屯堡人将大明遗风传到现在,他们的口音与当地不一样,据说是当年明朝的官话,那有点怪的口音蛮有意思的。</h3> <h3>屯堡明居建筑除了材质是石头外,它的格调都沿袭了是江南水乡的风格。</h3> <h3>所以呀就这段历史下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不知多么独特和神秘~~~</h3> <h3>她们穿的可不是通常景点作秀的,平常就是这么装束的是明朝汉服。</h3> <h3>拎着行李不方便,先住下来,民宿是一户三代同堂的普通屯民人家,二位老人我没见闲着,老婆婆坐着也在做针线活,后来发现这里的老妇人都这样。</h3> <h3>老婆婆一针一线缝制的尖头绣花鞋</h3> <h3>她被评为贵州的能工巧匠,我买了她的绣花鞋,她现在做的仅是鞋子上的丝带,就这个做小丝带的工具就是个艺术品,下面的吊坠是用泥巴做好烧制的。</h3> <h3>仔细端详这双凝聚着老人心血的鞋子,做工非常精美,老人家不愧这个称号,这个价格远远买不到它的实际价值。</h3> <h3>这里是学堂</h3> <h3>这是三教寺由屯里的老人协会管理,每天安排老人轮流值班,老人们乐哈哈地上这个没有工资的班。</h3> <h3>小孩水中玩嗨了。</h3> <h3>这里的戏曲叫军傩虽然听不懂,但可以感受古老的韵味。</h3> <h3>暗暗的老屋里初以为挂的是香肠,仔细瞧原来是烟斗,仄仄的老屋里坐着独自守着老屋做烟斗的老人,他声音洪亮、面色红润,用那怪怪的口音給我们介绍他的作品,每天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老人家无疑是幸福的。</h3> <h3>这个样子酷吧!</h3> <h3>这里吃的很丰富,一早吃了鲜香的羊肉粉。</h3> <h3>饭后在屯外的街上转悠发现有很多百年老屋,幸运的是政府已保护起来了不可以拆除。</h3> <h3>这个小伙子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祖先,推荐我们去附近有特色的景点,还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h3> <h3>照小伙子介绍的说走就走,坐上路边招手就停的中巴车前往鲍家屯。</h3> <h3>这是个典型的军屯。</h3> <h3>屯里出的名人。</h3> <h3>屯门前的古柏树下人们在纳凉歇息。</h3> <h3>这个屯很大人气也旺,到处都是忙碌的人。</h3> <h3>见我感兴趣热情的主人邀我进家坐坐,老人家在编织一根约3米多长的带子,编好后还要染色,它的工序可复杂了,我学了下觉得不仅要眼神好手脚快,还要耐心细致才行,做一根要几天的时间,这个也只有小部分人需要是绑在腰上的,年轻人都不带这个了,望着老人专心致志的神情很是敬佩。</h3> <h3>贤惠的女主人給我端来了汤圆,随后又端来一大碗肉馅开始包饺子,准备儿孙们的午饭。</h3> <h3>你看她脚上穿的自做的绣花鞋,从她齐整的穿戴利落的身手看,年轻时不就是一个古代标准的美丽、贤淑、善良的劳动妇女吗?</h3> <h3>衷心祝福这个和睦勤劳的大家庭日子越来越红火!</h3> <h3>屯子的前面有个大磨坊,它是用水做动力的,还获得水利遗产保护奖,可见他们的祖辈多么的智慧。</h3> <h3>磨坊的奶奶80多了,她坐的靠椅传了五代人了,放眼扫去她这里的东东尽是古董。</h3> <h3>我费劲听还是不全懂她的话,有点可惜呀?</h3> <h3>屯前风光美得很。</h3> <h3>再见了美好的鲍家屯。</h3> <h3>住的附近这家饭店很别致,进来感受下。</h3> <h3>发现了这本好书,等菜的工夫看了就放不下,老板答应借給我。</h3> <h3>口味不错,剩下的打包是我们的晚饭。</h3> <h3>身体有様的他看了这个故事要求去这个地方,那就去吧,我也很想看看这个能治病的神秘古泉。</h3> <h3>打听好路线很顺利找到了,井的周围没有了书里描绘的美景,全修了不好看的现代房子,下到井里看还是蛮神奇的,喜客泉又名珍珠泉,你拍手或跺脚时从井里喷涌出一串串珍珠般的水泡,我们在这里如孩童般兴奋地拍呀跳呀,望着美丽的水泡缓缓地涌上来~~~</h3> <h3>取水后手上还有珍珠呢,祈愿这神奇的泉水带給我们好运!</h3> <h3>中午在有着清真美食之乡的坪坝区吃午饭。</h3> <h3>当地人介绍这里好吃,果然不错鹅肉火锅又鲜又香还便宜,一起不到60元。</h3> <h3>得知我要走正在做剁椒的绣花能手婆婆执意要送我一瓶。</h3> <h3>坐在回程的车上,见屯堡被新的建筑包围看不见了,我在想屯堡人坚守了600年的祖先的传统和大明朝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冲击下还守得住吗?</h3> <h3>回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