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诗,远方不远

李宏伟

<h3> 多年前,法国诗人兰波的名言“生活在别处”在大陆风靡一时,伴随着一阵“米兰·昆德拉”的流行热浪。“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来说周围是没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h3><h3> 所谓“别处”其实就是与自己日常生活不一样的——那原本属于别人的生活。任何一个厌倦了眼前日复一日的人,无论年轻与否,自然而然会渴望改变,因而向往“别处”的生活,并不自觉地把“远方”诗意化,在“远方”总是很远的无奈中,“诗和远方”就成为“苟且”生活的精神食粮。</h3><h3> 因此,“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下的文艺流行语,其实还是和当年的“生活在别处”差不多一样 ,还是一种摆给别人看的姿态。</h3> <h3> 远方,真的那么美好,真像传说中那般诗意盎然吗?</h3><h3> 从德令哈小城向西出发,那一路上,会看见车窗外的树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消失,只剩高高低低的电线杆。茫茫戈壁中,一条笔直的公路伸向远方,由于天地空旷而显细长,远处的卡车就像一只小蚂蚁在爬行。<br></h3><h3> 车窗外,时有风沙掠过旷野,卷起地上沙尘,抛向远处连绵的山丘,沿途枯燥单调的风景让旅途更显漫长。这还不过只是大漠的边缘,想那柴达木盆地的深处,又该是怎样的孤独和荒凉!</h3><h3> 一切正像诗人海子在《远方》写的那样:</h3><h3>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h3><h3>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 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 </h3> <h3> 流浪者总是四海为家。</h3><h3> 没有家,也就没有远方。</h3><h3> 因此远方就是远离家的地方,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如果没有了家的坐标位置参照,就无所谓远方,也就根本没有远方。</h3><h3> 众人口中所说“诗和远方”和真正的“远方”其实并不是一回事,那不过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式理想生活的代名词。</h3><h3> 梦想,只有距离现实生活越遥远才越值得憧憬,越是难以实现才越值得挂在嘴边,似乎真的念念不忘。</h3> <h3>  那么诗又是什么? </h3><h3>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h3><h3> 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h3><h3>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h3><h3> “诗和远方”中的“诗”其实不是特指诗歌,更多的成分是“诗意”。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敬意。</h3><h3> 诗意,是诗歌所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浪漫意境,而“诗意地栖居”源自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进行了哲学阐发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引起无数现代人的精神共鸣,就像如今最流行的“诗和远方”一样。</h3> <h3> 这些年喜欢“离家出走”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也越玩越远。但一多半都是观光度假,是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那种,真正为了寻找远方而去“旅行”的人并不多。更少的,带着梦想出门,一路来过看过并思想过的人,才算是一场“诗和远方”的旅行。<br></h3><h3> 旅游者,说说笑笑放松心情,主要是眼睛的看景、“打卡”,拍“到此一游”纪念照;而旅行者,心灵会获得“在路上”的不同感受,能听见远方的呼唤,真正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h3> <h3> 古人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真正的旅行肯定不止于一次简单的观光,更应该是一次深度的“阅读”——阅读自己的心灵。</h3><h3> 真正的旅行要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必须把自己彻底变成一个平常的“过客”,在某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在别处”,这样才能彻底从以往那个习惯了的自我中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否则长期在一个地方待着,不仅会麻木,更会以一种固定的姿势斜视整个世界,而自己还浑然不知。</h3><h3> 真正的旅行,是在高山下仰望巍峨;在大海上理解浩瀚;在万里沙海中感受渺小;在千年遗迹前感悟世事沧桑。</h3> <h3> 在家读书时,诗在远方;站在远方时,诗在心中,家在远方。 每一次旅行,都是希望见到与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们。因为日常生活总是机械地重复,但心却顽强地向往着远方,渴望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悸动,感动于自己悄然泪流的瞬间。</h3> <h3> 苏东坡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h3><h3> 所以读书,不仅是读诗;读书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去远方。读书让心中有诗意,而诗意的眼光才能发现平常生活中的光彩。</h3><h3> 心中有远方,远方就不远。</h3> <h3> 心中有诗,远方不远。</h3><h3> 其实我们不在乎真的走了多远,而是让自己离开了“原地踏步”,“千篇一律”,从已经习惯了的日常中逃离出来,让烦躁不安的心灵在全新的滋润和抚慰——那来自大自然,历史,或者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们。</h3> <h3> 诗与远方,根本在诗。</h3><h3> 心中没有诗的时候,会厌倦,会抱怨,会痛苦,会忍耐不住……</h3><h3> 而心中有诗的时候,会理解,会化解,会超然……心胸开阔了,自在远方,正所谓“身未动,心已远”。</h3> <h3> 没有诗的远方只是遥远的苍凉,而没有远方的诗也必定空虚的苍白。诗和远方就这样完美搭配,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梦天堂。</h3> <h3>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诗和远方”津津乐道并一往情深?因为那是理想生活的方向,代表了一种崇高而美好的向往。</h3><h3>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 “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h3><h3> 若参照这个标准,“诗和远方”不仅完全地符合,还非常、非常地——严丝合缝。</h3><h3><br></h3><h3></h3><h3> 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一个人的心到另一个人的心。</h3><h3> ——宫崎骏《风之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