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烽火太行情</b></h1><h1><b> </b></h1><h1><b> 成亚平(清水无香)</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巍巍太行山见证了父辈浴血抗战的艰辛和辉煌</b></h1><h1><b>八路军129师与太行人民铸就了不朽的抗战史诗</b></h1><p class="ql-block"><br></p><h1><b>九月,对我来说是一年中最值得记忆的日子......</b></h1><h1><b>因为我的父亲出生在九月,离开这个世界也在九月,所以九月对我来说有异乎寻常的意义!</b></h1><h1><b>记忆中,老八路的父亲这辈子惟一能唱全的一首歌就是《太行山上》!</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红日照耀在东方,自由女神在纵情歌唱......</b></h1><h1><b>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太行山对我父亲而言,有难以割舍的特殊的情感......</b></h1><h1><b>1917年9月他出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乡村;</b></h1><h1><b>八年抗战他战斗在太行山上;</b></h1><h1><b>抗战胜利那年,他又在太行山结识了我的母亲......</b></h1><h1><b>所以,他经常对我们说他是“太行山的儿子”!</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上面两张照片是父亲仅存的抗战期间在太行山拍摄的老照片:</b></h1><p class="ql-block"><br></p><h1><b>父亲(右站者)与太行军区五分区的战友合影。照片背后有父亲的亲笔手迹:摄于1942年元旦。</b></h1><p class="ql-block"><br></p><h1><b>父亲是家中的独子,上面有四个姐姐。早年上过私塾,熟读四书五经,且写得一笔好字。十六、七岁时他在县城谋得一小职员工作,虽薪水不高,但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已在乡下托姐姐买了几亩地......”</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1937年“七七事变”后,整个华北燃起了抗日的烽火。父亲作为有志青年眼看祖国大好河山被日寇的铁蹄践踏,毅然放弃小康生活,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第一线,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经受了洗礼,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职业军人的转变。</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1938年1月,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在陈再道的率领下到冀南开辟根据地。这年春天,父亲成为129师东进纵队某游击大队三营营部书记。大队长叫陈金龙,是位红军干部。父亲参军仅三个月就在陈金龙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当时的部队中文盲、半文盲占了大多数,相比较我父亲这个高小生就算是有点文化的。尤其是他写得一笔好字,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我父亲没有在连、排基层当过战士(按照现在的说法他当的是机关兵)。参军不久,他就调到129师司令部,在李达参谋长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先是当文书,负责抄抄写写,收发文件等(卓琳和他在一个党小组)。1939年上了刘伯承师长亲自担任校长的129师隨营学校(主要是培养连排干部)。</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129师随营学校原先设在山西黎城的东黄须村,后来转移到河北涉县。学校下设四个营,每个营四个连。虽然是在战时,但当时选拔学员的条件还是较为严格的,根据时任随营学校副校长的杜义德将军(二野六纵政委、55年中将)的回忆:</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学营级军政干部者,应是在职的连级军政或与之有相当能力者;</b></h1><h1><b>学连级军政干部者,应是在职的优秀排长、文书或党支部委员;</b></h1><h1><b>学排级指导干部者,应是在职的班长或经过较长时期斗争的熟练的战斗骨干。</b></h1><h1><b>此外,还要求学员年龄应在17至28岁,聪明且身体强壮。</b></h1><h1><b>学员须经党支部、政治机关讨论初定,制定详细的履历书和鉴定表,然后由旅、团军政首长及司政后领导机关核定,再经考核队考核。</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参见杜红主编《一代名将杜义德》,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父亲从文书(相当于班长)依照排长职务进入随营学校学习连级军政管理,可见刘邓首长对有文化的战士还是很重视的。因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战胜敌人的。所以,尽管在战争年代,戎马倥偬的岁月,我党我军始终把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b></h1><h1><b>从随营学校毕业后,父亲又上了129师的参谋训练队,开国将军何正文和邓士俊都是父亲当时在参训队时的教员和领导。</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经过一年半随营学校和参训队的学习,父亲的军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完成了由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质的转变。</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1940年一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父亲从参训队毕业分到了太行军区五分区抗日义勇军司令部任作战参谋。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历次反扫荡,反围攻等。当时义勇军司令部建立有党的支部,支部成员除我父亲和参谋长邢荣杰(12军36师首任师长、驻越南首任武官,64年少将)外都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有:李少清(支部书记、湖北红安人,1931年参军,曾任12军34师政委、浙江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正军职顾问)、卢彦山(湖北红安人,1929年12岁参军,曾任二野六纵54团团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正军职顾问)、王夫同(四川人,1933年13岁参军,曾任12军31师后勤部部长、江苏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副军职顾问)。</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由于敌后抗战主要是游击战,所以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敌人的军火库、粮库就成为八路军的主要作战目标。当时,父亲经常化装成便衣,进城侦察小鬼子和敌伪军的据点、火力部署、军火库、粮库的位置,为我军打伏击提供确切的情报。记得六十年代中期,纪念抗日战争二十周年时,我国上映了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优秀电影,如:《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小兵张嘎》等(这些经典影片比起现在胡编乱造的抗战神剧要真实的多也好看的多)。我爸爸看后曾多次在饭桌上给我们讲,他当时就像《小兵张嘎》里的侦察排长罗金保,《三进山城》里梁音饰演的那个刘连长一样,经常穿上长衫马褂,带上墨镜礼帽,骑上自行车,独自一人去涉县、磁县、武安、肥乡、永年一带侦察敌情。以至于九十年代初,我弟弟陪母亲回老家时,家乡有老人问我弟弟,“你父亲是不是地下党?当年经常看见你父亲出入于县城......”</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以前,我搞不清楚为何每次进城侦察敌情都是父亲单独一个人。今年暑假回家听我弟弟说,父亲生前给他说过,当时义勇军司令部里就他和参谋长邢荣杰是河北当地人,其他都是鄂豫皖和四川参军的老红军、小红军,他们讲的一口南方话,出去侦察自然会暴露身份。加之我父亲气质儒雅,扮个教书先生、商人、小职员什么的也看不出破绽,所以侦察敌情的任务主要就是靠我父亲来完成。</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父亲平时沉默寡言,但遇事冷静、沉着、仔细,具备一个侦察兵的良好素质。在敌后八年抗战中,他凭着机智、勇敢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屡屡深入虎穴,孤胆一人,在鬼子的眼皮子底下出没于冀南的各县城,将敌人的兵力部署、军火库、粮库的具体位置摸得一清二楚,并绘出地图,然后出其不意和战友们在夜间进城打伏击,炸毁敌人的碉堡,据点,武器弹药库等,给鬼子以致命打击。</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那时,我八路军的粮食、衣服、武器基本上都是从鬼子那缴获的,正如《游击队之歌》里所唱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上面那张照片,我父亲穿的就是缴获来的日本鬼子的风衣。</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但穿着缴获的鬼子军装,还是有些风险的。我父亲的老战友赵金来叔叔(1939年13岁参军、原12军副军长)在他的回忆录《我是一个兵》(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中就谈到:在一次战斗中,他右肺中弹身负重伤,在担架上往回转运过程中,由于穿着小鬼子的军装,差点被太行山的老百姓误当成日本兵而砸死。他说,当时确实发生过日伪军被老百姓砸死的事情......</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1942年1943年,太行山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严重的旱灾,加之日军对我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铁壁合围”,使我太行山军民陷入了异常艰难的境地。父亲他们当时每天只能吃两顿以野菜为主的稀粥,而且还实行分饭制(每餐每人仅一碗稀粥)。断粮时只能吃树皮、皮带充饥。在和平年代长大的我,真难以想象父亲他们当年是怎么挺过来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我想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没有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绝对熬不住的。这只能用“革命理想高于天”来解释,说明在许多情况下,精神确实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看1942年元旦那张老照片上,父亲和叔叔们的脸上、眉宇间看不到一点忧愁和沮丧,而是充满着自信、希望和朝气,这样的军队,这样的精神面貌,怎能不成为胜利者!</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但说实话,也有人没有坚持下来。小时候听父亲说过,当时有的人饿的实在受不了,下山回家当了逃兵。</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在华北抗日前线,我八路军自始至终是抗战的中坚力量!在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指引下,129师将游击战、伏击战发挥的淋漓尽致!从一开始我八路军就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作为反侵略的首要目标。夜袭阳明堡机场就是129师打的第一胜仗,百团大仗也主要是以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正太铁路为目标的。因为只有掐断敌人的交通线、补给线,才能使鬼子寸步难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关于这一点,刘伯承元帅说的很精辟,他说:八路军和日寇的决战“实质上是敌我之间交通斗争的激烈表现......交通已成为不可断绝的生命线......不仅含有军事意义,而且包括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意义。”</b></h1><h1><b>太行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地势险峻,确实是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据父亲的老上级肖永银和尤太忠叔叔在回忆录中提到:抗战之初,国民党的“战区司令长官”看不起我八路军的游击战,说什么:“我们的正规军都打不过日本人,你们八路军还是避一避为好。”有的人甚至污蔑八路军是“游而不击”。后来看到我129师打了许多漂亮仗,从抗战之初的9千余人发展壮大到30万人,在铁的事实面前,这位战区长官也表示敬佩不已。</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提到太行山,不能不提父亲的老领导韦杰将军。韦杰是参加过百色起义的老红军,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高级将领(55年中将)。曾任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团长、红七十五师师长。抗战之初随朱老总东渡黄河,出师太行,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即朱德警卫团,12军108团)、115师344旅688团团长。1940年2月,688团脱离115师建制,与晋豫边区的唐天际支队合编为129师新一旅,韦杰任旅长。1943年任太行五分区(即韦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12军前身)副司令员兼16旅(即34师)首任旅长。他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在香城固伏击战中他率领的688团打得漂亮,堪称八路军平原伏击战的经典战例。</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听父亲说,韦杰将军平时对部下和蔼可亲,爱兵如子。但在太行山发生的一件事,使人们看到了他治军严厉,不徇私情的另一面。有一次,新一旅一团特务连在战斗中缴获了一部分“法币”,没有按规定上缴,而是擅自留下来用作改善连队伙食。对这起严重的违反战场纪律的事件,究竟怎么处理,各级领导都把目光投向了旅长韦杰。大家都知道一团是韦杰亲自带出来的老部队,武器装备好,兵员素质高。尤其是特务连打仗勇敢,连长、指导员都是他的爱将。此次,旅长舍得挥泪斩马谡吗?</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在众人瞩目的全团3000多人的大会上,韦杰代表旅部郑重宣布:对连长、党支部书记处以枪决,立即执行!指导员撤职,下放去当炊事员。这个决定令全团官兵深为震惊,一时间在太行军区广为传扬。这也是我八路军为什么深得老百姓爱戴,百战不殆的秘诀所在。正是凭借铁的纪律,我军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国主义!</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而对比当下一天仗没打过的军中权贵们,在徐、郭之流二十载乱军的侵蚀毒害下,除了买官卖官、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贪得无厌,像吸血鬼一样掠取不义之财外,还为谋取一己私利,置历史真实而不顾,不惜削尖脑袋、巧取豪夺、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利用近年整编之际窃取别军荣誉,甚至斗胆篡改历史,为自己向上爬赚取砝码......如果再不整军肃纪,任其蔓延,势必后患无穷,自毁长城!</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与开国将军和老一辈军人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不谋私利、不徇私情的浩然正气相比,俨然是一个天,一个地!</b></h1><p class="ql-block"><br></p><h1><b>“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经过八年的浴血抗战,我八路军129师在”战神“刘伯承师长的带领下由初建时的9100余人,发展壮大到30万人!</b></h1><h1><b>此时的129师真可谓:兵强马又壮!强将手下无弱兵!</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我129师如横空出世的骏马、气吞山河的蛟龙,以势不可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霸气,成为驰骋疆场、威震敌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坚不可摧的钢铁之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3><h1><b><br></b></h1><h1><b>父亲,您作为“太行山的儿子”没有辜负生您养您的这块热土!你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一个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和情操!</b></h1>
<h1><b>浩气冲霄汉!</b></h1><h1><b>留得清白在人间!</b></h1></h3> <h1>这是一位网友在我的新浪博客上见到我父亲的名字后发给我的他爸爸的志愿军胸章,上面有父亲成冲霄印,阿拉伯数字即代表100团,父亲时任团长。</h1> <h1>2017年秋天我回到了父亲的家乡,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h1> <h1><b>2017年9月在父亲百年诞辰前夕为父亲制作的纪念邮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