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在唐中老三届微信群内重逢

宝盖木

<h1>  伴随着唐中老三届五十周年联谊会筹备工作的启动,唐中老三届微信群于今年5月正式建立。虽然联谊会最终未能举办,但是,留下的唐中老三届微信群,以及后来建起的老三届军旅群、老三届文学群、老三届文艺群、老三届摄影协会群,成了唐中老三届同学相互联系的平台和精神家园,我也有幸在微信群内与许多老同学重逢。</h1> <h1>  在微信群内重逢,让我获得了很多意外惊喜。自1968年依依惜别母校后,我与老同学们一样,踏上了人生的征程,留下了对老师和同学们无尽的思念和牵挂。由于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很难有机会见面,我也逐渐与许多老同学失去了联系。</h1><h1> </h1><h1> 同窗共读的高中生活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纯洁的同学情是我永恒的记忆。到了古稀之年,虽然衣食无忧,但感到难以忘怀和割舍不掉的依然是同学情,总是期盼与老同学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微信群建起后,那些失联多年的老同学,那些不知何时何故留存下了电话号码却无从联系的人,忽然间一个个都动了起来,微笑着跳跃着进入了群里,重新出现在眼前。本以为今生今世已经渐行渐远,没想到却在这里还能重逢。最重要的是,哪怕心灵已经走过千山万水,生命已经跨越急流险滩,我们都还安好,这是最美的重逢。有的人曾经无比熟悉,隔了多年的时空岁月,能在群里重逢,忍不住有了很多欢喜,很多感慨。尤其是同班同学,曾经朝夕相处了多年,见到他们,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有的从前比较生疏,在这里相见,虽然没有更多的话说,但也无妨,互相问声好,没事点个赞,说句真诚的祝福话语,转发一些共同感兴趣的心灵鸡汤,有来有去,皆大欢喜。</h1><h1> </h1><h1> 现在,我每天做的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掏出手机,打开锁屏,点开微信,进入老三届群,浏览老同学们上传的帖子和创作的诗文,这已经成了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出于礼貌的互动中,我逐渐熟悉了越来越多的老同学,发现彼此竟有着相似的心灵共鸣。哪怕今后我们再也无法在现实中交集,就这样远远地彼此关注,也是一种很温暖的相聚,这样的感觉挺好。</h1><h1><br></h1> <h1>  在微信群内重逢,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同学情。唐中是我们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正是这个原因,老同学们异常亲切、激动。进入微信群,同学们就好像在平静的物质里潜藏着一个沸沸扬扬的原子世界一样,依然青春活跃,依然生气勃勃,依然熙熙攘攘,依然热热闹闹。不论在学校时有没有过交往、有过多少交往,只要一听到“老同学”的称呼,就感觉特别亲切,没有任何疏离感。老同学们互相问候,互相点赞,互相鼓励,互相祝福,像老还童般说呀,唱呀,作诗呀,填词呀,诗词接龙呀,写词谱曲呀,智力游戏呀等等,乐不可支,乐不思苦。这一声声问候,浓缩着昔日的友谊和当下的互勉;一篇篇诗文,坦露着不老的情怀和快乐的心声。昝相成老同学是一位网络专家,为让老同学们在微信群内顺畅交流,牺牲休息时间备课讲课,传授手机使用技能,表现了深深的同学情谊。不少未玩过智能手机的老同学,为了在微信群内与老同学联络,硬是磕磕巴巴地学会了打字、上网、写微信。有的老同学生了病,马上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同学的问候和鼓励。一条条信息,一声声问候,都体现了同学间的深情厚谊。总之,这同学情好像一根看不见的红线牵连着我们,不管你在哪个角落,这根线一牵一动都有反应。</h1><h1> </h1><h1>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同学们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作。建起微信群以来,能够经常欣赏到老同学们高水平的诗作。这些诗作都是老同学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情流露,不是硬做出来的,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旋律,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深情,十分亲切感人,令我十分惊羡。读这些诗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享受了阅读的愉悦,而且深受诗中同学情的感染。</h1><h1> </h1><h1> 想当年,我们在唐中读书时不就是这样无拘无束吗?今天,在微信群里看到这些,让我找到了在校读书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五十年前,回到了令人怀念的高中学习生活。同时,又真真切切地感到,五十年来,同学们走过了人生漫漫长路,淌过了时光涓涓细流,依然保持一颗纯真的心,<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变化的是时光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不变的是我们彼此的同学情。我们的同学之情没有被商海淹没,没有被势利污染,同学情谊经得起时间的沉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心中的情谊依然在温暖着彼此的心,这是我感到最为欣慰的。</span></h1><h3><br></h3> <h1>  在微信群内重逢,让我对人生和命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与老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因受时代、环境、际遇所左右,我们老三届同学们的命运各有不同。我在唐中读书时,与大多数老同学一样,是一心考大学的,当兵并不是我的初心,可是由于文革的爆发,却被时代大潮裹挟到了部队,由此也就改变了我的人生。</h1><h1> </h1><h1> 令人感慨的是,有些老同学在校读书期间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和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未能进入大学门,又进不了公家门,最后被环境所征服,一直生活在底层,饱尝了生活的艰辛。</h1><h1> </h1><h1> 这让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的命运有时候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握,很多事情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人啊,就像是洪水中漂浮的一段木头,无论你是一根什么样的木头,你根本不知道要被洪水带到哪里去,可能被冲到岸边,也可能被埋没在污泥里。如果你被冲到岸边,那就是幸运的,也可能让人捡去当柴烧,也可能被做成桌子、凳子、椅子,还有可能被雕成艺术品,总之你没有白长那么多年。若要被埋在污泥里,你就只能变成污泥了。我们都是平凡人,有时没有能力改变现实,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现实。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懂得珍爱自己,珍重自己的生命。</h1><h1> </h1><h1>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不论目前境况如何,都应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友谊,热爱生活,热爱明天。人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真实、自信、快乐,可以不把自己定位为成功人士,但可以定位为快乐使者,收入不高,照样可以滋滋润润。</h1> <h1>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后,是牵着共和国的衣襟长大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灿烂的朝霞给我们的幼年、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和幸福;大跃进、大炼钢铁的风烟和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使我们在少年时就初尝了生活的艰辛;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动荡、混乱,在我们青年时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创伤和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转型的巨变,让我们觉得重逢机遇,愉悦欢喜。我们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放在古今中外都是特殊的。我们经历得实在太多,很少有哪一代人能亲身经历过如此不同的时代,很少有哪一个国家会在人的一生期间发生如此频繁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够得上一部小说,留给嫌生活平淡的后人看,或留给对这一片世界无法理解的外国人看。</h1><h1> </h1><h1> 如今,我们已经到古稀之年,步入了“夕阳红”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可能再对社会有多大贡献了。如果说还有理想的话,那就是争取在有生之年,把失去的生活尽量补偿回来,把未看过的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长寿固然是人们的普遍追求,生命质量更应为我们所注重。现在,那些百岁老人一个个还活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我们这些古稀之人没有理由倚老卖老。要向百岁老人看齐,抖擞精神,活出花样,活出名堂,让自己的晚年再来他个为霞满天的夕阳红!</h1><h3><br></h3><h1> 2018年9月</h1><h3><br></h3><h1> (图片源自老同学的摄影作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