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至今日,已经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第五十个年头了。</b><br></h3> <h3><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特殊年代赋予我们的一段特殊经历,培育出了我们一段特殊时期的特殊的情感,成为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b></h3> <h3><b>浅秋,艳阳。驱车,前行。</b></h3><h3><b>去追寻一段记忆,去追回一个梦想</b></h3> <h3><b>我们来到位于北京密云景区的</b></h3><h3><b>望山阁特色农家院</b></h3> <h3><b>望山阁农家院的老板,是一个年轻有为,善于标新立异的农家小伙子。</b></h3> <h3><b>他经营的是一个以知青炕和农家饭为特色的农家院儿。这种农家院的出现,本是为了顺应城里人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但无形中也令当年的知青找到了一个怀旧的场所。</b><br></h3> <h3><b>进入望山阁农家院,犹如重归故里,重逢了一段久别了的往事。年轻时睡过的火炕,吃过的农家饭,亲切的院落,温暖的气息,犹如游子回乡,不胜感怀。</b></h3> <h3><b>望山阁农家院真可谓把知青的怀旧场所做到了极致。走进农家院的大门,右面墙壁上赫然贴着一幅做了旧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巨幅画面。</b></h3> <h3><b>曾经的故事、过往的经历</b></h3><h3><b>都在岁月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b><br></h3><h3><b>成为了我心中的一段段故事</b></h3> <h3><b>回顾以往,1968年12月21日,毛主席发表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b><br></h3> <p><b>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可为的。”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1969年1月我来到了当年的黑龙江省阿城县新华公社安家落户。</b></p> <h3><b>但有一点不得不提及的是:1969年1月份我去农村安家落户那年,已经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了。期间爸爸妈妈都被打成了“走资派”,分别关进了“牛棚”隔离审查,家里只剩下我和小学毕业的弟弟。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我便从“革命干部子弟”沦落为“走资派子女”了。当年我和学校的同学们一起申请去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却因为我是“走资派子女”而未被批准,最后我只好去农村安家落户了。</b></h3> <p><b>我安家落户的农家是新华大队第三小队一个姓李的农民家庭。大儿子结婚单过,老头老太太和小儿子一起生活。</b></p> <p><b>60年代末的农村非常清苦,所谓的东西屋南北炕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格局,而我落户的李大爷家却只有一间屋一铺炕。我们三个安家落户的女孩子只好在屋子北面搭了一个木板大床,晚上与南炕之间挂上一个布帘,将个不大的屋子一分为二。</b></p> <h3><b>我来到农村,遇到公社里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挖水库。我们那一带没有水库,而水库又是农村灌溉必不可少的水源,因此</b><b>冬季农闲,挖水库便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这么一来,</b><b>我每天便与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一起出工,一条扁担两个土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改城市女孩子的生活内容和习惯,与农村青年一样的不分彼此了。</b></h3> <h3><b>挖水库,是个全能力气活,不论是抡大镐还是打大锤,不论是下锹铲土还是一副扁担两个筐一溜小跑地挑土。不但要有把子力气还得懂得如何使唤你那把子力气,否则你那把子力气就太不抗用啦!</b></h3> <h3><b>我最最佩服的就是 “凿” 这个活儿,打大锤的和下边扶凿子的一定得配合默契,否则那一锤子下来,早就把你那手打残啦!</b></h3><h3><b>比起抡大锤,那个扶凿子的功夫应该说更要高深很多。扶凿子的人告诉我,那一锤子下来,你不但手要扶稳,还要在他起锤的瞬间活动一下凿子,以便找到一个新的凿点。另外手臂一定要有力量,否则你根本就扶不住手中的凿子!</b></h3><h3><b>我曾经斗胆试过这活儿一次,自然是不敢打大锤啦!一来是根本抡不起来,二来是怕下不准锤子,要想砸残了人家的手,那可就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儿啦!</b></h3><h3><b>我只是试着扶了一会儿凿子,抡大锤的社员念我是个没干过这活儿的女孩子,虽然手下留了情,但那一锤子下来的力量我还是无法承受,虎口被震得发麻不说,扶凿子的手也被他那一锤子震得瞬间瘫软。不想服输的我咬紧牙根又坚持了一会儿,但终究敌不过心理的压力和力量上的欠缺而不得不放手了。扶凿子那人告诉我,他手上的虎口已经被震裂过多次了,每次都会流很多血。我相信他的话!看着他们那因终日劳作而粗糙黝黑的双手,心中涌起无限感慨,看来我要磨炼得如他们一样,可不是三年五载的事儿!</b></h3> <h3><b>冬季农闲,地里的活计是不用干了,但却要做一些来年开春种地的各种准备。比如修理农具,刨糞挑糞等等。就说刨糞挑糞吧,就跟挖水库一样,也是冬季农闲时最重要的活计,并且也是我来到农村最先干过的活儿,因为我来到农村的时候正是个冬季啊。</b></h3><h3><b>我是来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自然不甘落后于人,脏活累活我都会抢着干。冬天站在冻得溜溜滑的大糞堆上,我和村民们举着铁镐一起刨糞,每刨一下,都会有带着冰磋的糞渣溅到脸上,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今天,却又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情,感觉的转变甚至连个过程都没有!</b></h3><h3><b>社员们会把刨下来的大糞挑到大地里铺上,待到来年春天化冻时,就等于给大地上了一层肥料。</b></h3> <h3><b>北方冬天气候寒冷,早年比较贫穷的农村全靠火炕取暖,晚上在炕上睡觉,白天在炕上吃饭,做活儿。冬季农闲,火炕也就成了人们劳作、学习和聚众的场所。</b><br></h3> <h3><b>印像犹为深刻的就是我和农民们在一起的政治学习,学习地点就是农户家的火炕上。南北两铺炕上都坐满了人。队长在读人民日报社论,但社员们没有一个认真听的,很多人都把自家的干玉米带来,一边唠嗑一边搓玉米粒儿,还有做针线活儿的,逗孩子玩儿的。队长也不管大家听不听,念完拉倒。至于讨论都更没有说正题儿的啦,逮着机会就天南地北地东拉西扯起来。</b><br></h3><h3><b>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村民们不管男女老少都在抽烟,有抽烟袋锅的,有自己卷着抽的,还一律只抽当地的“蛤蟆烟”。你无法相像男女老少齐抽烟的那个阵容,满屋子的云霑雾罩对面看不见人,甚至比当今最严重的雾霾还来得厉害!浓烈的烟草味儿顶着鼻子无法呼吸,还会呛得你眼泪直流。大家聚在一起,别的都不怕,怕只怕男女老少齐抽烟的那个阵式!</b></h3> <h3><b>开春啦!下地啦!终于可以扛起锄头与社员们一道行走在田间地头啦。以往这只是我眼里的一道风景,今天我可就是景中人啦!</b></h3> <h3><b>塝地,犁地是种地的头一道活儿。塝地就是用手中的锄头把土地整理平整,而犁地可就是个技术活儿啦。眼看着老农熟练地吆喝着拉犁的黄牛,手中稳稳地扶着深入到土中的犁头,那种种的神态自若,令人跃跃欲试。老农让我试试看,但也只是让我试着扶扶犁而已,他替我吆喝前边的牛。谁知看着他做得那么得心应手的事儿,到了我手里却难得就像让我上青天似的!那犁到了我手里变得异常沉重起来,东倒西歪地令手无缚鸡之力的我根本就扶不稳,脚步也随之踉跄起来,还差点儿跌倒。尴尬啊!窘迫啊!真是令人无地自容了!</b></h3> <h3><b>还想说说拔草这活儿。春天播种,夏天长苗儿,松土施肥的,居然也助长了野草!因此上也就有了拔草这项农活。要说拔草并不是什么技术活儿,只需分清麦苗和野草即可。难就难在心理上的压力。一来黑龙江土地辽阔无垠,又属于丘陵地带,往往一块地之大,大到一眼望不到边。加之丘陵地势,起伏跌宕,站在垅这头也许你只能看到个山包包,山包那边多远是垅那头你却不知道。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崩溃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就是当地农民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你是无法一朝赶上的,往往是一起开头,你却被远远地拉在后面,还不知你到底被拉下多远。因为农民们很快就翻跃了眼前的山包,照他们的拔草速度,也许拉下你几个丘陵起伏都不止!若大的时空差异造成了你心灵上的空虚,突然发现在这片大地上只剩下了你孤零零的一个人时,那该有多恐怖啊!</b></h3> <h3><b>好在农民们也挺照顾我们三个城里女孩子,他们会拔一段草,歇一口气儿,这样拔拔歇歇的,也给了我们追赶他们的机会,拔草拔到了那边的地头,他们还会返回身来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未完全的任务。</b></h3><h3><b>拔一条垅的草从这头到那头往往需要半天的功夫,在地头上小憩一会儿,再换条垅往回拔,拔到这头天就快黑了!黑龙江的土地大到溜溜一天只拔了两垅地的草,我这么说你也许都不相信!</b></h3><h3><b>来到农村才知道,世界上最难听的脏话就来自身边的农民们!不管是田间还是地头,只要他们男男女女地凑在一起,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打情骂俏,他们的脏话往往脱口而出,说的都是些下三路的话(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裤腰以下),全然不顾旁边还有三个城里来的女孩子。</b></h3> <h3><b>春天塝地犁地,撒种施肥;夏天松土拔草,浇水撒药,秋天收割码垛,脱粒分粮。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人生的第一次收获居然是在农村的年终分红!</b></h3> <h3><b>来到农村的第二年正逢春节,接到母亲的电话,告诉我说你爸爸已经回来了!母亲的意思我明白,父亲是从“牛棚”回家了,而且从此以后也无需再进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得又叫又跳。我用自己在农村劳动一年挣来的那几个钱买了一大块十多斤重的猪肉,中午时分我抱着那块猪肉走了七、八里路才来到了公路边的长途汽车站上。那时往来农村的车很少,等了好久才有车过来,在车上又颠簸了几十里路,回到哈尔滨的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进入家门,母亲已经准备好了晚饭等待着晚归的我,父亲则坐在饭桌旁默默地看着我进入家门。</b></h3><h3><b>见到久别的父亲,不禁悲从中来,只来得及叫了一声“爸爸!”便已泣不成声。一向都是沉默寡言的父亲也只是低垂着双眼说了一声“快过来,坐下吃饭吧”。</b></h3><h3><b>收不住的眼泪,止不住的哽咽,抵消了奉献给父亲一大块猪肉的喜悦,父亲何尝不是同样的心情呢?他也正在强忍着心酸但却无法露出一丝笑意。那一刻的我真正地感觉到了些许的沉重。</b></h3><h3><b>大家坐在一起只是默默地吃了一顿饭,似乎没有更多的话说。其实要说的话很多,只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留待时日,嫁以亲情,慢慢地温暖彼此心中的那份寒冷吧。</b></h3> <p class="ql-block"><b>我们房东李老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学已经结婚分家单过了。二儿子李金堂,是我们第三小队的队长,年龄比我们大两三岁。我们三个城里来的女孩子初进他们家门,令他喜不自禁,村里的年轻人也都羡红了眼,倾慕之心跃然脸上!当然这些也只是笑谈啦。</b></p><p class="ql-block"><b>不久之后,我们三个女孩子中有一个回哈尔滨结婚了,当初的三人只剩下两个了。</b></p><p class="ql-block"><b>一年之后,李金堂要娶媳妇了。媳妇儿是本村儿的姑娘,虽然不漂亮却也是个老实本份的女子。因为李金堂的结婚,我父母给了他们250元做为贺礼。一来是祝贺他们结婚,二来是感谢他们家人一年多来对我的照顾。那个年代的250元是个什么概念?比我父亲当年厅级干部每月的工资还多好几十元呢!这也体现了父母的为人:厚道和善良。</b></p> <h3><b>李金堂娶媳妇了,我们两个女孩子也就无法继续住在他们家了,只好搬到旁边的老哥老嫂家去住。不过这么一来到好了,老哥老嫂家宽敞明亮,真正的东西屋南北炕,我们俩也就算是睡到了真正的大炕上啦!</b><br></h3><h3><b>村里人都叫他们老哥老嫂,但我却一直也没弄明白到底他们是谁的老哥老嫂?总之老哥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老嫂泼辣火爆,待人十分热情。我们住在他们家,吃饭却还在李家。但老嫂有时包饺子煮面条的都不忘叫我们俩一块儿吃。在老嫂家,我还学会了挤饺子。挤出来的饺子肚儿大饱满,比捏出来的肚儿瘪瘪的饺子好看多了。直到现在,碰到大家一起包饺子,我挤出来的饺子大家都说好看中吃。一锅煮出来的饺子,我也专门挑我挤出来的饺子吃!</b></h3> <h3><b>白天干了一天农活,晚上躺在老哥老嫂家宽敞平坦的热炕上就别提多舒坦了!老哥老嫂家有电灯,反射在雪白的墙壁上就更加耀眼啦!不似李家的黑暗狭小。比起经济条件,李家也只不过是个贫下中农,老哥老嫂家到像是“地主老财”啦!村里真正地主成分的家也没有老哥老嫂家这么干净敞亮。</b></h3> <h3><b>大地养育了万物,它似乎没有片刻的清闲,种和收总是连接在一起的。</b></h3><h3><b>送走了春夏迎来了秋。当秋风吹过田野,便吹黄了麦穗,吹熟了高粱和了玉米,收获的季节来到了!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劳动的回报、丰收的喜悦,如今丰收已经在望,怎能不令人开心快乐噢!😄😄😄</b></h3> <h3><b>秋天的麦田一片澄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现出一片喜人的金光秋色。农民在地里欢快地收获着一年来的劳动果实,镰刀嚓嚓作响,小四轮拖拉机突突地奔跑,演奏出一首人间绝美的交响乐!农民们欢愉的笑脸为秋色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b></h3> <h3><b>我在农村插队那几年,农业机械化还没有得到普及。田间的小麦还基本上还是依靠镰刀收割。记得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每到秋季学生们就到农场农村帮助秋收,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拔麦子了。为什么不用镰刀割却要用手去拔麦子呢?那是因为学生太多,现有的镰刀不够分配的,再说学生们手持镰刀弄不好会出安全问题,农村人可负不了这个责任啊,所以从来不发给我们镰刀。后来我插队到农村,才渐渐地学会了使用镰刀!</b></h3> <h3><b>秋天的田野一派丰收的景色:成熟的玉米披着金黄的外衣,在娇艳的阳光下迎风起舞,等待着我们的收割。收获下来的玉米金灿灿的堆在地里,看着令人喜不自禁。</b><br></h3> <p class="ql-block"><b>知道收获玉米的程序吗?那得先由壮劳力将站立着的玉米割倒,再由弱劳力坐在地上把玉米棒子从玉米杆上掰下来。掰玉米照我来说是个有劲儿使不上的活,但要想掰得又多又快却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要想把玉米棒子掰下来,首先得撕掉玉米棒子的外皮,可是刚刚砍倒的玉米浆水十足,外皮包得十分紧密,带着手套的手想要找到那个可以撕开的突破口真的是挺难,只能借助于长长的玉米须,一只手揪住玉米头上那狭小的部分用力往下一拉,才能把厚厚的外皮撕开。可是要将玉米整个儿掰下来依然是很困难的,那需要有十足的力气。农民们做惯了这种活,手腕也是出奇的有力,只听得“咔嚓”一声,一穗玉米已经脱离了玉米秆儿啦!在他们的手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可对于我来说却实在是太难太难!还不到半个钟头呢,手指手腕就都有划伤了,手指的疼痛使我分分钟想逃离现场,但我却只能强忍疼痛,咬着牙做着手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活计!</b></p> <h3><b>除了收小麦掰玉米,大豆也到了收获的季节了。也许是因为种植面积少的原因,收豆子基本上还是使用着最原始的镰刀收割方式。成熟了的大豆秧经过阳光的曝晒已经干得划手了,再加上豆秧上有刺,就是带着手套收割,也免不了扎手啊!所以在秋收劳动中,收割大豆便成了我最憷头的事情了。</b><br></h3> <h3><b>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上,我的同伴姐姐神密地告诉我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你男朋友来了。他穿着军装,坐着大卡车来咱们村了!我听了也没当回事儿,只不过是个梦嘛!我那时的确有个穿军装的男朋友,还是四个兜的部队干部,但他人在北京工作,父母在哈尔滨。</b></h3><h3><b>那天阴天下着大雨,我们都呆在屋里没有出工。出人意料的是,我那位穿军装的男朋友果然出现在我们村里啦!他刚刚从北京回到哈尔滨探亲,便一时三刻地赶到农村来看我了!但他不是坐着大卡车来的,而是冒着大雨,踩着泥泞,步行了七八里路艰难地走过来的!</b></h3><h3><b>可想而知,这事的骤然发生会令我多么震动啊!虽然早有预警,但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难道美梦成真了吗?!哪怕时过境迁,那段时间,我眼前经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低垂的天空阴云密布,灰暗的天地之间走来一个身着一身绿军装的英俊青年,高大魁梧,热切执着,自远而近,在我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b></h3><h3><b>小小的村庄出现一个年青英俊的军人可算是个开眼开心的大事,</b><b>村民们得到消息也都纷纷过来围观,见了又个个赞口不绝!那一天对于我来说是知青生活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孤寂无助的心!那天我</b><b>跟着他回到哈尔滨,当时那种兴奋和幸福的心情直到今天都还留存在感觉之中。</b></h3> <h3><b>青春时光是那么美好,在农村生活的那些个年头,成为了我独一无二的记忆和不可复制的经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也好,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智的也罢,都是我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光。</b></h3> <h3><b>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的知青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往日时光。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那留在心底的,无论是苦涩的还是欢悦的,都是一件件如梦如烟的往事,都是一段段值得回味的故事。</b></h3> <h3><b>知青岁月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苦涩。但知青时期的经历,却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磨练,同时也是一笔精神财富。那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难以忘怀、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b></h3> <h3><b>光阴似箭,岁月如歌。知青岁月早已成为了美好的回忆,然而,无论岁月如何更替,都更替不了我们的知青情怀。</b><br></h3> <h3><b>一铺知青炕引起了我太多的回忆。说是在这里凭吊过去的岁月似乎有些索强,但它勾起了我心中的苦辣酸甜,往事因此历历在目。以拙笔写出来的故事,平实粗砺却也沁人心脾。知青的故事既没有凄凄惨惨也无万千感慨,它只是我人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往事。历练了,成熟了,老去的时候我会将它一并带走,不留遗憾!</b></h3> <h3><b>芳华易逝,时光无情。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却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虽然青春不再,内心依然留存着活力与梦想。</b></h3> <h3><b>人生奔波几许,总是风雨难挡,这正是生活的常态。而在走过风雨之后,再度回首时,又会带着几分的淡然与释然。这便是一种全新的人生境界,它帮助我们体会了风雨的精彩之处,虽然苦乐年华,却也幸福安然。</b></h3> <h3><b>生活的美好,尽在人生旅途中,有关青春的那些记忆,也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b></h3><h3><b>凝望夕阳,沧山如海,残阳如血。在金色的余晖中追忆远逝的昨天,那段知青的经历,最终会化作一首壮美的詩篇,成为一幅靚丽动人的风景 ……</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青春的记忆,渐行渐远</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回望,只为寻找</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找回那挚诚的信念</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找回那年轻的诗心</b></h1><h3><b><br></b></h3><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照片拍摄于</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密云望山阁农家院</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18-08-19</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部分照片来自网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