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江南的水乡古镇中,南浔明显是最富有的古镇,最鼎盛的时期,整个浔商的总资产与清末政府全年的总收入相仿,可谓是富能敌国。</p><p> 南浔的富有,与养蚕卖丝有着不小的关系。早在南宋时,南浔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了明代中叶,南浔辑里湖丝声名鹊起,列为御用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时至清代遂名震天下。南浔商人发迹始于辑丝,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金狗,就是百姓对当时南浔最富有丝商的一种通俗的叫法。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南浔是当时中国最富的地区之一,小小的辑丝,造就了南浔古镇的繁荣。收获了大量财富的浔商们,自明清以来沿南市河、东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随河而筑,营造就了众多豪宅和古建筑群。</p><p> 浔商大都有到西方求学经商经历,他们受到西方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的豪门宅邸建筑风格体现出中西合壁的特色,在中园传统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宅院内,深藏着大量的西式洋楼,巴洛克风格、欧陆风格、古罗马风格等,千姿百态。如此的宏伟规模和中西合璧的风格都是江南其他古镇少有的。</p><p> 南浔的商人不仅崇尚财富与西洋楼景,同样对于知识与文化也十分的推崇,在南浔私人藏书楼甚多。蒋汝藻所筑的密韵楼、张石铭的六宜阁、庞元济的半画阁,都曾是名噪一方的藏书楼。历来被世人称为“文献名邦、藏书胜地”,</p><p> 南浔的藏书楼,首推嘉业堂。这座享誉海内的私家藏书楼,它是由南浔首富刘镛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已历经近百年,整座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p><p> 嘉业堂藏书楼位于鹧鸪溪畔,东面紧邻小莲庄。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口字型回廊式厅堂双层建筑,上下共有库房52间,存书三十万余册,藏有不少珍贵的明代抄本,稿本和清代禁书,其中以宋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p><p> 向来得水㓎润的江南,园林无须太过费心,随意一笔,都能着手成春,而在南浔,有如此至多的藏书楼,如无亟力教子读书之风,则绝无这如兰似的墨香。</p><p> 站在嘉业堂敞亮的天井里,环顾四周,我仿佛看见一支绵延不绝的文化大军从历史的深处逶迤而来。而那数以万卷的藏书散发岀的阵阵书香,似乎是在召唤人们来此访古寻香。</p> <h3> 嘉业堂藏书楼</h3><h3>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为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h3> <h3> 高高的门楼上撰有“嘉业藏书楼”五个大字,为清末著名书法家刘廷琛所题。↓</h3> <h3> 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有房52间,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h3> <h3> 宣统皇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h3> <h3> 曾经的南浔,养育过多少文人骚客,他们在这方水土著书立说,而嘉业堂藏书楼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见证。</h3> <h3> 最多的时候嘉业堂有近60万的藏书,其中以宋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h3> <h3> 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保存完好的雕版片。↓</h3> <h3> 小莲庄</h3><h3> 小莲庄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为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小莲庄与嘉业藏书楼毗邻,园外为鹧鸪溪。</h3> <h3> 园内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h3> <h3> 小莲庄的美是江南典型的诗情画意。十亩荷池,荷叶田田,绰约多姿。</h3> <h3>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h3> <h3> 退修小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h3> <h3> 庄园内有亭子数座,坐在亭子里赏荷花,太阳照不到,凉风习习吹来,相对是好享用。想象着夏天赏荷的时分,小姐们侧身凭栏而靠赏荷塘美景,真的不要太惬意哦。</h3> <h3> 小莲庄庄内园林的水池中种满了荷花,我们来的时分正值夏末,看着蓝天映托下的一池碧绿荷叶,让人有了一丝丝凉意。</h3> <h3>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h3> <h3> 光绪三年,河南、江西等地发生水灾,刘镛出资30万两白银用来赈灾,皇帝赐建了这座“乐善好施”牌坊。↓</h3> <h3> 刘镛的长子刘安澜,官居一品工部郎中,但是英年早逝,他的夫人刘邱氏却为分守寡,终身不改嫁,于是就有了这座贞节牌坊即“钦旌节孝”坊。↓</h3> <h3> 小莲庄外有一条河,名为鹧鸪溪,是南浔浔溪的一个分支。河上舟来舟往,很是繁华。</h3> <h3> 张石铭旧宅</h3><h3> 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99-1905年)。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h3> <h3> 张府大厅叫懿德堂,是由通州张謇所题,通州就是现在的南通,张謇是甲午科状元,是一位实业家,教育家。“懿”是对妇女的尊称,张石铭的父亲很早就过逝了,家里都是他的母亲操持,所以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可以看出他对母亲非常尊敬。</h3> <h3> 这竟是一座红色砖瓦砌筑的西洋门楼,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廊柱、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艺阳台,这就么不动声色地隐匿在传统的高耸的马头墙下。</h3> <h3> 当你站在张石铭故居的门前,看到那耀眼的红砖,你一定会为在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遇见这样一所大宅而感到诧异。</h3> <h3> 曾经的南浔富商,早已在滚滚历史中成为了传奇,留下一座座格局精巧的会馆、大宅,向后人诉说着传奇的故事。</h3> <h3> 张石铭旧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建筑文化,建筑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兼有欧式建筑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建筑和文化价值。</h3> <h3> 刘氏梯号</h3><h3> 刘氏梯号,主人是当时南浔经营辑里湖丝而发家的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刘梯青的私家住宅。刘梯青原名刘安生,号梯青是属梯字辈,故取名为刘氏梯号。老百姓却称为红房子,原因是它里面的西式建筑都是用红砖砌成的。</h3> <h3> 俗称的“红房子”就是这里了,也是刘家西式建筑最为壮观的一处。罗马石柱、椭圆形空间、红砖、立面精致的砖雕、铁栏杆、百叶窗尽显巴洛克风格的华美。</h3> <h3> 这是当时热衷于采纳西洋文化的南浔,又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h3> <h3> 在西洋门楼两旁的厅里,现在摆放的是一个摄影展──刘旭沧作品摄影展。刘旭沧原名刘承东,中国近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曾担任上海摄影协会主席,他是刘承干的九弟,两人相差32岁。一个长衫马凳子,以收藏古董成名;一个西装革履,钻研摄影成名。兄弟俩各有所成,被人戏称是刘家的“中西合璧”。</h3> <h3> 西式后花园的石柱长廊</h3> <h3> 后花园的西式圆顶亭子</h3> <h3> 缉里湖丝馆</h3><h3> 辑里湖丝馆由旧时南浔商会改建而成,原为南浔史馆,主要展示南浔人自以为傲的辑里湖丝文化。中西合璧式建筑,共分五个展厅,大厅陈列了很多湖丝,色彩非常的鲜艳。辑里丝是湖州最好的丝,在这里可以看到从蚕宝宝到产丝的全过程。</h3> <h3> 缫丝的机杵声依稀在耳边回荡,当年四象们白手起家的辛劳与智慧,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丝绸般华美的光彩。</h3> <h3>· 辑里丝是湖州最好的丝,在这里可以看到从蚕宝宝到产丝的全过程。</h3> <h3> 辑里湖丝馆保存的清末民初产自南浔辑里湖丝,质地仍鲜艳如初,被尊为镇馆之宝。↓</h3> <h3> 百间楼</h3><h3> 百间楼位于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h3> <h3> 河道两边连绵的居民楼,大多保留着明清建筑的特色。楼房最高仅有两层,却建有高高的马头墙,除了门前用木板、花窗装饰外,其余均是白墙黛瓦。<br></h3> <h3> 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h3> <h3> 清一色白墙黑瓦的建筑,沿河分布,坐上乌篷船顺着运河悠然而走,旁边有晒着太阳的老人,有浣衣洗菜的人家,玩闹的儿童,都是美丽的风景。</h3> <h3> 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h3> <h3> 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h3> <h3>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h3> <h3> 最为独特的是,大多数家门前必盖有廊檐,就像过去西洋建筑中的骑楼,只不过骑楼的过道上方便是住房。而百间楼的廊檐,下方用木柱支撑,上面则铺有青瓦,二层楼居家的房屋,都会缩进去一段。这临河的一面,全是开有木窗。从二楼推开木窗,便能欣赏运河的全貌。</h3> <h3> 也许是为区分,每隔开一户人家,便要在廊檐的下方建一道圈门,从一扇圈门进入另一扇,行人便知道进入了另一户人家的地盘了。就这样,运河两岸百余间房屋,鳞次栉比地紧挨着一起,从远处看那高高的马头墙,你大致能数清视线中到底有多少间房屋。</h3> <h3> 南浔古桥</h3><h3> 南浔古镇因地处长湖申运河的要冲,河道密布,水系丰富,桥梁众多,民间有"十步一桥"之说,至今尚存古桥十多座,文物价值极高,其中洪济、通津和广惠三桥,是湖州市乃至浙江省普负盛名的三大古桥。</h3> <h3> 通津桥</h3><h3> 通津桥位于南浔古镇中心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单孔石拱桥,通津桥初建于宋代(具体年代己失考),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用靴钉式砌置,肩墙中有两对系石加固外伸,其中一对凿有兽头,仰天石凿枭。桥侧置护栏间嵌方形望柱,桥顶为吴王靠,供行人坐憩。该桥如驼峰高耸,形胜壮观,古桥与两岸民房、桥下穿织舟楫,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南浔的特有景观。</h3> <h3> 通津桥是南浔三大古桥之首桥,堪称“南浔第一桥” 。通津桥的出典是“通济行人”之意。清嘉庆三年1798)湖州府通判时敏见桥渐塌,行人艰难。他主持重建,并勒石《重建通津桥记》。</h3> <h3> 洪济桥</h3><h3> 洪济桥是南浔的三大古桥之二,坐落于南浔镇东栅,雄跨迪塘古运河,单孔石拱桥,为标准市井桥梁。建造年代不详。洪济桥全长28米宽3.5米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肩墙用靴钉砌置法。肩墙中有两对长系梁加固,桥面两侧用条石为护栏,不设望柱。桥顶凿成吴王靠,供行人憩息。护栏末端与素面抱鼓石联接。南北两堍各有台阶33级。</h3> <h3> 站在桥上眺望,四周风景一览无余,高低错落的民居、整齐的浜岸、狭长的弄堂,伸延于水中的桥埠、清清河水东流、舟楫桨声如歌,为古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 <h3> 广惠桥</h3><h3> 广惠桥为南浔三大古桥之三,位于南浔镇南栅,东西向跨南北市河,单孔石拱桥。广惠宫又名张王庙,相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建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故称张王庙桥。广惠桥长18米,宽3.3米高5.3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小巧玲珑、结构精美。东西两坡各为24级台阶,两侧石栏简朴,桥顶置4根望柱。桥东堍北侧有一对石狮引人注目,这对石狮是南浔丝商请著名青田石雕匠一家三代、用三年时间琢磨而成的。雌狮子怀抱幼子、雅态可掬,雄狮子口中有镂空锈球,其雕刻手法独特,线条流畅,形态逼真,为古桥添了几分阳刚之气,令人赞不绝口。</h3> <h3> 广惠桥之美不仅在于秀气,它与周围自然景观十分融合,河岸垂柳飘拂,水中桥影如环,高低错落民居,浔溪舟楫穿梭……自古以来这里是游客向往之地。</h3> <h3> 南浔西界坝桥, 这座桥很规整,小而平坦,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h3> <h3> 兴福桥
兴福桥在南浔镇南栅,跨南市河,为单孔有栏石梁桥。始建年代失考,清乾隆、同治年间重修,光绪三年(1877年)里人重建时改原三孔为单孔石梁桥。该桥长20米,宽2米,桥高4米,桥孔宽5。2米,东西走向。<br></h3> <h3> 蒋家桥</h3><h3> 为增加古镇的观赏性,在通利桥西堍又新置了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名蒋家桥,使古镇南浔也有了自己的双桥。</h3> <h3> 南浔通利桥和蒋家桥,古镇双桥。</h3> <h3> 溪水东流来自仪凤;夕阳西照跨比长虹。</h3> <h3> 南浔三庆桥</h3> <h3> 观景廊桥</h3> <h3> 南浔广惠宫</h3><h3>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h3> <h3> 清光绪年间,在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把南浔的富商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h3> <h3> 江南的水乡,大抵是中间一条河,两边民居枕河而居。沿河的民居聚在一起,连接处有廊相接。民居面街处,则开着店铺,做着小买卖。南浔亦是如此,整个古镇基本上沿着河道铺展。</h3> <h3> 南浔有青砖黛瓦白墙,有绿荫鸣虫香花,更有色彩鲜明的红灯笼,为河道两岸构筑起了亮眼的风景线</h3> <h3> 曾经的河埠头被老板摆上了餐桌餐椅,不知前来用餐的食客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关心那些高墙深宅里的繁华旧梦。古老的南浔,或许正在孕育新的传说。</h3> <h3> 夏末秋初,阳光明媚,沿河两岸的柳树分外迷人,是水上游古镇的最好时节。</h3> <p>图片:宋老头</p><p>编辑:宋老头</p><p>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p> </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