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满怀 笔耕不辍

kbx2018

<h3><b>  </b>朱吉义,男,生于1955年,甘肃省武山县人,自幼喜爱绘画,从事美术教学已有四十个春秋。现为中原书画院特聘画家,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h3> <h3>  2018年8月21日,朱吉义老师应武山二中校长巩海龙的邀请,为学校“劝学亭”泼墨作画。<br></h3><h3> 2016年,朱老师前往北京学艺,在魏楚予大师引荐下拜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王,国家一级美术师周金山为师。作品深得周大师的认可,并题写“墨园秋深”四字。并为朱吉义书画斋取名“墨园”。</h3> <h3>金典名篇,《劝学》开卷。喻理于画,教化桑梓。</h3> <h3>笔法如春蚕吐丝,细密精致。<br></h3> <h3>作品《熟能生巧》,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宋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射箭技术极为高超,常因此而骄傲。一天,他正在给大家表演射箭,箭全射中靶心,于是就向旁边卖油的老头吹嘘起来。然而老人却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罢了。说着,拿来一个葫芦,在葫芦口放上一枚铜钱,用勺子舀了一勺油,高高地举起倒了下去。倒下去的油像一条线一样穿过钱眼而过,金部流进了葫芦,而铜钱上一点油也没沾上。老头说:干任何事都一样,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指做事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做得更好。<br></h3><h3> 朱老师作画一遍又一遍,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h3> <h3>古人有:"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h3><h3><br></h3> <h3>  作品《铁杵磨针》活脱脱,美如画,炉火纯青。</h3><h3>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br></h3> <h3>气韵生动落墨间,姿美形生连画意。</h3> <h3>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h3> <h3>意境深远含蓄,气韵生动传神。</h3> <h3><b>  </b>历史故事,《孔子讲学》生动再现。<b>  </b></h3> <h3>气韵浑然天成,妙趣匠心独具。其超绝才气便有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而不可遏制。</h3> <h3>  作品《牛角挂书》妙笔生花,气势磅礴。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少年时曾到宫廷中作侍卫,但因为他喜欢读书,在值班时不专心,被免去了侍卫的职务。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书,学习十分专注。当天,正好南到大臣杨素坐车外出,他看到一个少年专心坐在牛背上读书,不由暗暗称厅,他让驾车的人放慢车速,慢慢地跟在后面。走了好久,杨素看到李密一本书看完了,准备再换一本看,便上前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我叫李密,辽东襄人。"杨素又问:"你读的是什么书?""我正在读《汉书》中的'项羽本纪'。"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字密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不是个等闲之辈,前途无量,鼓励说:"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 ,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以致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br></h3> <h3>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笔端,恍惚变幻,像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治气。</h3> <h3>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h3> <h3>  《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br></h3> <h3><b>&nbsp; &nbsp; &nbsp;</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杜甫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赞颂,而这句话正是默默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培育学子的朱老师的真实写照。</h3><h3>&nbsp; &nbsp; &nbsp; 朱老师来我校义务给劝学亭作画,他不仅是作画,更多的是对教育的爱,是对教育的不舍。朱老师对艺术精益求精,不谢追求的精神,令我感动;他对晚辈的悉心教导,令我敬佩。&nbsp;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今天,就让我们用最美的诗句来赞美朱老师,感谢他对武山二中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对我们的教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