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松山- --------最无名之地发生的最有名战争

莫道别离

<p class="ql-block">  虽然从未在学校课本中学习过滇西抗战历史,但早年还是从各种渠道听说过有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听说过有腾冲战役,特别是松山战役。还听说过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云南有日本人来访,向当时的省革委要求到滇西祭奠日本阵亡士兵被拒的事。后来,随着开放程度提高,据说当年到过松山的日本人比我们云南人到过的还多。</p><p class="ql-block"> 但真正让这段历史在我脑海中清晰呈现并产生探究兴趣是得益于两本书,一本是中国军旅作家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一本是曾亲身参加过这场战争的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品野实(日军113联队补充兵)写的《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拉孟,松山所在地名,龙陵县腊勐乡。</p> <h3>  由于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未能取胜(实在不忍心说出“溃败”二字),导致日军从缅甸一路杀入我国滇西地区,处于边境的腾冲、龙陵等县城相继被占领,滇缅公路中断,原本身处内陆的大后方一下子变成了抗日的最前线。</h3><h3> 1944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失败,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为配合驻印军反攻、肃清滇西之敌和早日贯通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1944年5月,驻扎滇西整训的中国远征军组成,以卫立煌代司令长官。远征军的任务是对怒江以西日军实施反攻。</h3> <h3>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h3><h3> ——余戈</h3> <h3>《松山战役笔记》作者余戈在怒江边</h3> <h3> 余戈这部30万字的作品,既是纪实文学,更是一部“战争考古学”专著,其史料之详实,考据之准确严谨、记录之全面,研究之深入令人叹服。</h3> <h3>  日本人认为,二战亚洲战场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松山战役就是其中之一。</h3> <h3> 这是书中插图,1944年6月4日,新28师向松山日军发起首次攻击,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亲临怒江东岸观战。</h3> <h3>这是松山战役指挥官们在吃饭,没戴帽子的是卫立煌</h3> <h3> 书中收录的松山战役敌方阵地及我方第8军作战经过要图</h3> <h3>敌方据点图</h3> <h3>日军工事图</h3> <h3> 日本人品野实的战争纪实作品能在90年代初由中国群众出版社出版也算十分难得,这本书的作者是跟滇西战场有直接关系的日军老兵,采访了幸存的日军士兵,还参考了日本的公刊战史。他是以参战者(当然也是入侵者)的角度来记述这场战争的,既为我们提供了史实佐证,也有批判和反思意义。</h3> <h3> 日军记者品野实书中收录的中国远征军反攻与日军反击作战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争可使人变成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读过这两本书,四年前,怀着历史探秘的好奇心,实地探访松山战役遗址,更加感受这场战争震撼和残酷。</h3> <h3> 战争的硝烟,经过70多年的和平阳光普照,风风雨雨的洗涤,早已散尽。如今的松山,到处是青松翠柏,绿树成荫。</h3> <h3>松山战役主峰遗址碑。</h3> <h3> 站立碑前,仿佛又听到了隆隆炮声,闻到了战马嘶鸣。仿佛看到了敌我双方惨烈的搏杀。</h3> <h3> 松山战役遗址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h3> <h3>遇到当地一群中学生前来松山遗址接受教育。</h3> <h3> 松山战役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足迹有:松山主阵地我军坑道作业遗迹及大爆炸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h3><h3> 龙陵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修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2010年5月,龙陵县委、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资金提升了上山公路的等级,修筑为宽6.5米的柏油路。</h3> <h3>远征军主峰爆破落坑。</h3> <h3>爆破实景说明</h3> <h3>日军半地穴式兵位</h3> <h3>远征军攻击松山主峰爆破坑道</h3> <h3>日军掩体</h3> <h3>日军机枪掩体</h3> <h3>远征军射击位</h3> <h3>日军暗堡</h3> <h3>松山主峰爆破落坑</h3> <h3>日军迫击炮位</h3> <h3>四通八达的日军工事网</h3> <h3>地堡</h3> <h3>日军弹药,人员入口</h3> <h3>日军松山主峰入口</h3> <h3>日军人员避弹口</h3> <h3>松山大爆破说明</h3> <h3>松山战役主峰爆破落坑</h3> <h3>这是当年日军伤亡仅剩下20几人的合影。</h3><h3>战争中的人,可能疯狂到何种程度!</h3> <h3>中国远征军塑像</h3> <h3>  松山战役之惨烈,取胜付出的代价之惨重,可从以下数据见一斑: </h3><h3> 一、时间:1944年6月4日—9月7日共3个月,95天,</h3><h3> 二、敌我双方兵力配备:国军先后出动10个团2.4万人,日军是第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1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取名“拉勐守备队”。当时守备队兵员,共约1250余名。</h3><h3> 三、装备补给:日军守备队配备重武装有100毫米榴弹炮8门、山炮2门、反战车炮2门、高射炮4门,虽然部队人力严重不足,但火力结构尚称完整。除此之外守备队储备了100日分的粮食弹药。并以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弃置的T-26轻战车做为固定碉堡强化防卫能量,除去伤兵与后勤部队,实际完整作战兵力不满千人。日军补给在战役开始阶段尚有少量空投,后被美军飞机夺取制空权后中断补给。</h3><h3> 国军以美式、德式装备为主,配备中正”式旋转后拉枪机步枪 </h3><h3> 92mm“布伦”式改进型轻机枪(其实就是把7.7mm口径改回到了VZ26的7.92mm口径,根据“租借法案”基本上都供应中国,加拿大生产) 43mmM1“汤姆森”冲锋枪 4.9mm“斯登MKII”冲锋枪(也全是加拿大产的,英国授权) M2火焰喷射器 同,43mmM1911A1勃朗宁手枪,.92mm24式金陵造“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仿自著名的德国MG08重机枪) “巩”式木柄手榴弹(仿自著名的德国M24木柄手榴弹)美军制式M1头盔,另外还有相当少量的7.62mmM1903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和M3冲锋枪,一定量的7.62mmM1917勃朗宁自动步枪,极少量的7.62mm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h3><h3>重武器: </h3><h3>1.75mmM1山炮 </h3><h3>2.105mmM2榴弹炮 </h3><h3>3.82mm迫击炮 </h3><h3>4.60mm迫击炮 </h3><h3>5.37mmM3战防炮(美援) </h3><h3>极少量的37mm国产30年式战防炮(仿自德国PAK35/36 37mm反坦克炮) </h3><h3>空军:“飞虎队”的A-43攻击机(P-43战斗机),P-40战斗机(B-24/25乃至后来的B-29轰炸机一般不用于战场支援,都是进行日占区战略轰炸的...)</h3><h3> 四、作战经过:两个阶段,10次大的进攻。最后夺取日军主峰子高地采用挖坑道大爆破方式,共用3000公斤TNT炸药摧毁山头。</h3><h3> 五、双方伤亡情况:国军: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杀日军1250余人,敌我伤亡比1:6.2。战死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h3> <h3>  《松山战役笔记》记载: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h3><h3> 人,也可能英勇到这种程度!</h3> <h3> 个人认为,松山战役绝不是一次普通战斗。</h3><h3> 一、它是中国远征军为打通滇缅公路,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打破滇西战役僵局,从滇西反攻缅甸,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攻坚战;</h3><h3> 二、是中国在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前近一年就把入侵者赶出国门关键之战;</h3><h3> 三、是一次中国军人付出惨重代价(伤亡人数1:6.2)全歼守敌惨胜之战,也就是日本军史记载的三大“玉碎”战(腾冲战役、密支那战役、松山战役)之一。</h3><h3> 四、正如朱增泉中将所说:对于中国军人来说,不应该忘记一点:日本侵略军有战斗力,不能用“武士道精神”一言以蔽之,要从历史事实中去寻找,要从日军的平时训练和对战役战斗的组织实施中去寻找。千万不要把“知己知彼”喊成一句空话、套话。</h3> <h3>  如今的松山,无法想象它承载过那样大的血雨腥风。回顾历史,不忘惨痛,面对现实,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更能理解“忘战必亡,准备打仗是为避免打仗”的含义。</h3><h3> 我想,这样的历史不会再重演,和平发展是永恒的主题。</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寻一段历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追记一种真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受一份震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铭记一群英烈</h3> <h3>相关知识:抗战胜利纪念日</h3><h3> 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h3><h3> </h3><h3> 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一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h3><h3> 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通告,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h3><h3></h3><h3> </h3><h3> 中国在这一天,曾举办过多次大型庆祝活动。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h3><h3></h3><h3>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