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初考登记表》

贾德义

<h3>这是一份1963年合肥市初中秋季招生报名登记表。</h3><h3>它记录着我们合肥三中六六届初三(2)班同学初考前旳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及评语和家庭状况。极为难得!非常珍贵!</h3> <h3>这份登记表由我们的班主任唐述荃老师一直珍藏至今!.</h3><h3>唐老师今年98岁,与合肥三中同岁。不幸已于上月离开了我们!</h3><h3>今年春节的时候,她告诉我:这份登记表是她在文革中路过教务处时从火堆边检回来的。</h3><h3><br></h3><h3>犹如当年在课堂</h3><h3>2018年2月18日</h3><h3>学生贾德义 摄于唐述荃老师家中<br></h3> <h3>王学英同学当年初考成绩名列年级第二,排在初三(1)班张锦华之后。曾为我班学习委员。</h3> <h3>王韦同学在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予,应是学霸!可惜失联多年无消息!</h3> <h3>张铁民同学比我们大两岁。他1959年同春巷小学还没毕业即进省艺术学院专攻芭蕾舞至1962年。之后1963年进三中重读初中。他父亲文革前是出租连环画的,家里有许多老版的连环画。张铁民同学已失联多年!但在合肥三中老三届离校50年聚会时终于联系上了。</h3> <h3>张琪妮同学是个好学生!当年下放在贵池梅村。后来在省立医院当内科主任的父亲也下放在贵池。她从农村上调安拖厂后,为照顾家庭调往无线电三厂染重病不治离开我们已有多年!老同学们常想念她!</h3> <h3>杨啸风同学原是班里活跃份子,乒乓球打的不錯!现今身体不佳,祝他安康!</h3> <h3>殷运生同学当年是短跑运动员!她在小学时的百米赛跑成绩为13.2秒。常年活跃在运动场上。</h3> <h3>爱好足球的刘维柱同学踢的是中锋位置。</h3> <h3>李国敏同学当年的语文课代表。她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本。她的爷爷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合肥三中国文教师李省吾。</h3> <h3>班长郭万清同学,当年是市体委无线电报务运动员。他和高中部的郑为建同学,郭忠国同学3人包览了省级报务比赛的手抄机抄的冠亚军!</h3> <p class="ql-block">徐荣同学原在安拖厂工作,后与同学们失联!</p> <h3>当年团支书张海荣同学,如今的同学会热情倡导者和组织者!</h3> <h3>陈小予同学最先告诉我们:唐老师有一份贴有我们班所有同学刚进三中时的照片集!直到今年春节去唐老师家我才看到它!也就是这份1963年初考报名登记表!</h3> <h3>牛家理同学大提琴拉的好!早年他是少年之家的大提琴手。现为老年大学交响乐团大提琴手。</h3> <h3>这位女同学没来报到,已经转学。</h3> <h3>方端明同学现居美国华盛頓,他虽在异国它乡仍思念着大家!</h3><h3>方端明同学的英语非常好!他父亲方立吾是合肥三中的元老!资深外语教师!方老退休后仍带出一大批英语人才!</h3> <h3>朱先华同学这位门诊部主任当年就能吃苦耐劳!</h3> <h3>孙小福同学资深钓魚爱好者!号称六岁起就手拿魚杆了。</h3> <h3>王子贞同学是个老实人!在那个年月直接在登记表上成份一栏填写:地主。在我们班上好像只有两人。</h3> <h3>陶新民同学爱好文学且学习刻苦。文革时仍没放弃手中的书本!那时我在公园里常看到他读书的身影。如今在高校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了。</h3> <h3>江路同学是省文联江流的女儿。上了一个学期就转走了!我们班少了个才女。</h3> <h3>王贤德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毛笔字写的漂亮!后在安纺桃花分厂。很少和同学交往,几乎失联了!</h3> <h3>李安全同学虽有殘疾但接受能力强。在单位干得不錯!孩子也进了北大。</h3> <h3>陈建军同学现居瑞典多年。如今通过三中老三届群的信息,我们终于联系上她!陈建军1993年移居香港后常住瑞典已近20年了!她常自驾独闯海外!巳周游六十多个国家。她61岁开始学游泳!现在一小时可游1500米。真是体力惊人!</h3> <p class="ql-block">杨明琦同学文革串联中跑遍了大半个中国!</p><p class="ql-block">他父亲杨孝通也是合肥三中的元老之一。因集中编写教材时的发言被打成右倾份子后调离三中。多年后获平反重返合肥三中任教。</p> <p class="ql-block">宣增培同学刻苦学习,他1973年进入安大外语系,后来读了双学位。</p> <h3>任江泽民口语翻泽</h3> <p class="ql-block">任温家宝口语翻译。</p> <p class="ql-block">韩鲁生同学身体不太好,我们想见他却没能成行!</p> <h3>这是唐老师和候老师在合肥三中老教学楼前的合影。时间约在1997年。</h3><h3>她们身后的一楼教室就是我们当年进校时初一(2)班的教室。</h3><h3>记得初一的时候,我们在一楼北边的这个教室里。那年冬天特别冷!全班就我和陶新民两人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穿棉衣。唐老师发现后,课间休息时将我俩叫出教室询问后让我俩赶快写报告申请困难补助。订做棉衣,安然过冬。</h3><h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事让我终生难忘!<br></h3> <h3>这是今年大年初三(2月18日)我们看望唐老师时,98岁的她从书橱中将这份已有55年历史的初考登记表找出来,交给我们查看当年同学们的印迹!太珍贵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