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神之线”牵着肆意飞翔的“风筝们” —漫谈教师培训后的感受

安源区第二学校

<h3>  大学毕业后我就到南昌一所私立学校教起了初中,由于学校老师流动性大,才两三年教龄的我俨然是学校“老人”,担任了一些职务。没有经验的我被琐事跟开不完的会弄得措手不及,因此未能好好钻研教学,以至于教学上困惑不少。</h3><h3> 终于经过大半年努力,考到萍乡市安源区公办学校,心想终于可以好好解解心中疑惑了。果不其然,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才进行到第四天,居然惊喜连连。尤其是今天向教研室汪早早老师的讨教,让我终是忍不住提笔写下心中的感受。</h3><h3>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困惑:教学中,当学生有了与文本主题不同的观点时,我们是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大胆创新”,还是“悬崖勒马,中止乱想”?下面我分享以下两个案例。</h3> <h3>  《飞机遇险》课文中总理把降落伞给了小杨梅。本来文章主题是赞扬总理把生的希望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伟大精神,不曾想有学生提出:总理做法是错误的。总理本来要去重庆谈判,其命运关系着整个国家,若是因此牺牲代价太大,非明智之举。</h3> <h3>  第二个案例,在围绕《西游记》展开的活动课上,老师让学生谈谈感兴趣的人物,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就说:“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面还丢下师傅自己回花果山。”又有学生说:“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唐僧肉,肯动脑筋,有恒心毅力。”</h3> <h3>  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是告诉学生总理做法确实欠妥,是颠覆孙悟空这个经典的英雄形象,是为白骨精“平反”?还是直接大声呵斥学生,扼住学生“乱飞的思绪”?</h3><h3> 快餐文化下的孩子们,各种软件、app等到处是为博人眼球的视频、言论。好处是孩子们开了眼界,坏处是孩子们缺少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孩子们身上少了“精神”,少了“魂”。因此,培养有“精神”的年轻一代之重任就放在了老师身上。</h3><h3> 以上述两个案例为例,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观点,这说明学生爱动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同时对于偏离文章主题的想法,我们要注意引导至“正规”。</h3><h3> 如《飞机遇险》,学生说总理做法欠妥,不妨这样引导学生:“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同理,眼前人不救,何谈救国家。这也恰恰体现总理救世济人的精神。再则国际惯例,危险关头,要优先救妇女儿童,体现总理的绅士风度”。</h3><h3> 再比如畅谈《西游记》人物时,不妨这样引导:“孙悟空虽然容易生气,但最终回到唐僧身边,帮助唐僧取到真经。人不怕有错,就怕知错不改。说白骨精值得赞赏,她坚持不懈地做坏事,难道也要佩服她吗?”</h3> <h3>  名师窦桂梅曾提出“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自我、超越老师。其中超越教材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畏经典权威,但窦老师不是让学生像断线风筝一样“肆意飞翔”,而是注重用主流的、正能量的“精神之线”牵引着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h3><h3> “质疑”诚可贵,“创新”价更高,若为“精神”故,二者皆可抛。因此,要培养有精神、有灵魂的年轻一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