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6月20日,我们乘坐重庆直达英国伦敦的航班,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抵达了将要旅行的第一站伦敦,开始了英国爰尔兰13天的旅程。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爰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人口约6000万。首都伦敦是欧洲最大和最具国际特色的城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位国君是伊丽莎白二世,而管理国家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政府,现任首相为特蕾莎.梅女士。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工业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古老的历史传统文化,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精美绝伦的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著名建筑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不失为一丰富多采的旅游胜地。 英国与重庆有7个小时的时差,经过一夜的休整和倒时差,第二天开始了剑桥大学的参观。剑桥大学是英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成立于公元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欧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历经近800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剑桥现在已有31所独立的自治学院,约19000名学生。剑桥大学本身没有固定的校园,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不同的地方。在学校800年的历史中,湧现出了牛顿、达尔文、培根、凯恩斯、霍金、查尔斯王子、徐志摩等著名科学家、文学巨匠和名人。走出了8位英国首相,截止2018年8月共有1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世界大学排名第二位。剑桥大学的校训是“此地乃启蒙之所,智慧之源”。另一个校训为引用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这些名言值得年轻一代学子借鉴,尚不失为鞭策我们学习的座右铭。据导游介绍,每年暑假,都有不少国人子弟纷纷前往参观、学习、体验剑桥大学的学术氛囲,和剑桥学生的学习风气,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h3><h3><br></h3> <h3>剑河又名康河,位于剑桥大学,剑桥人说:没有康河,就没有剑桥。美丽的剑河也是剑桥大学的象征。剑河流经这一段时河面较为宽阔,水流平缓,沿河岸边尽是剑桥大学校园的华丽建筑,在绿树垂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中国诗人徐志摩离开剑桥大学时曾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新诗“再别康桥”。来剑桥一定要乘座平底小船漂流于剑河上,飽览沿河两岸风光,体味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意境。这是我们即将登船游览的游船码头。</h3> <h3>这座木头枋子搭起来的桥在王后学院,既不起眼,而又颇有名气,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桥。相传是牛顿运用数学和力学原理设计建成的,整座桥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堪称是奇迹。</h3> <h3>河边是一座乔治亚风格的英式红磚建筑,是学院的学生宿舍。在墨绿色垂柳和小桥的隐衬下,形成了剑河上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h3> <h3>圣.约翰学院草坪上一大群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合影留念。</h3> <h3>叹息桥位于圣.约翰学院,连接了该院的老庭与新庭,建筑风格别具一格,这是剑桥大学名气最大的桥。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很喜欢这座桥,参观这座桥时赞叹不已:“这么秀丽!这么别致!”。有关它的故事有人说是剑桥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往往来这里叹息流泪,因此校方把它定名为叹息桥。其实,意大利威尼斯有一座叹息桥,通往一座监狱,剑桥这座桥外观与它相似,所以建成后人们也把它叫做“叹息桥”,事实上这是一座“山寨桥”,我们也有幸去参观过威尼斯水城的叹息桥,不过剑桥这座桥山寨得太好,比真品还好。</h3> <h3>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国王学院礼拜堂,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大学的标志和荣耀。这里的建筑都非常古老,这里的学术氛围也非常的浓厚,培养出了许多名人、科学家、文学大师及不少的诺贝尓奖金得主。徐志摩曾经在这里留学,也因为徐志摩的一首诗“再别康桥”而被国人所熟知。</h3> <h3>在“再别康桥”诞生80周年之际,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河畔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诗碑,上面镌刻着两句著名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残云。”</h3> <h3>国王学院临街面全景。</h3> <h3>气势恢宏的国王学院礼拜堂。</h3> <h3>国王学院的后庭有一个大草坪,外边就是婉延美丽的剑河。</h3> <h3>来此观光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谈笑风生。</h3> <h3>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与国王学院相距不远,都是在大街上。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莱恩图书馆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三一学院在学术成就上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顶尖的,到目前为止该学院共培养出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著名毕业生包括了牛顿、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h3> <h3>三一学院门楼上精美的雕刻艺术。</h3> <h3>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长着一颗技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几百年前,这颗树的远祖结出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h3> <h3>三一学院中庭园林景观。</h3> <h3>座落在国王学院对面街上还有一个新景点,建于2008年,一只巨大的金色蚱蜢不停地蹦跶在这座华丽的镀着24k金的大钟上。十分抡眼,是游客争相摄影留念的不二去处。</h3> <h3>在剑桥,城市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城市。</h3> <h3>短时间内看多了,也分不清哪是什么学院,哪是什么街道,反正都属于剑桥大学城。</h3> <h3>毎天从世界各地来剑桥大学参观的游客数以万计,大街上,学院旁总有熙熙攘攘的人流穿过。</h3> <h3>剑桥大学办公区,学生将要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和发放毕业证书。</h3> <h3>剑桥大学议事堂</h3> <h3>剑河上现在有7座桥,每一座桥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历史和传说。</h3> <h3>剑河清澈水浅,英俊潇洒的划船小哥轻快的撑着竹杆,穿过小桥,掠过美丽的校园,飘过沿河两岸的美景,乘着那“波光里的艳影”,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h3> <h3>“再别康桥”</h3> <h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h3> <h3>意犹末尽,我们将要离开清清的游船码头,开始下一段旅程。回味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遥望着庄严肃穆而又古老的国王学院,心中不免产生一絲絲留念之情。</h3> <h3>在剑桥大学兴至扑扑的参观了一些学院外观和景点,一晃眼时间已至中午,导游带我们在剑桥城一家中国人开的攴馆用了午饭,然后步行出城外上车休息。下午我们将去200多公里外的约克参观。</h3> <h3>在旅游大巴车上休息几个小时后,下午4点多钟来到了约克市,这是一个只有10几万人的小城市,街上除了游客本地人不多,有的商店已经关门。这里的主要景点是约克大教堂,教堂建于公元627年,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时期的教堂,也是世界上设计和建筑艺术最精湛的教堂之一。</h3> <h3>由于教堂已经关门了,我们主要欣赏它那气势恢弘、工艺精美,历经数百年苍桑依然坚实、挺拔的外观。尤其是外墙面那些精美的雕刻令人赞叹不已。为了弥补不能入内参观的遗憾,我特地找了2张图片供朋友们分享。</h3> <h3>约克市区目前仍然有一些街道地面舖着鹅卵石,保留了不少中世纪建筑。街上每一家商店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虽然街道没有更多特色,但英国人很喜爱种花,无论在墙上、窗户外、路灯杆上、阳台上都种上了盆栽花草,给城市增添了蓬蓬生机,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今天上午我们驱车250公里,来到了爰丁堡。</h3> <h3>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的首府,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有着古代宫殿、教堂和城堡,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也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素有“北方雅典”之称。爱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宫、圣吉尔斯大教堂等历史建筑都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爱丁堡的旧城和新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最受游客青睐的爱丁堡城堡。</h3> <h3>爱丁堡城堡位于高耸的死火山花岗岩顶上,于6世纪时成为皇室城堡,一直到中古世纪都是英国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直到16世纪初荷里路德宫落成,才取代爱丁堡城堡成为皇室的主要住所。但爱丁堡城堡依然是苏格兰的重要象征。</h3> <h3>站在城堡上可以俯瞰爱丁堡全城的美景。</h3> <h3>护城的大砲。</h3> <h3>游客们排着长队等待进入展览馆参观。</h3> <h3>展览馆展出的象征皇家的三件珍宝,即皇杖、苏格兰王冠、和长宝剑。旁边有监控录像和工作人员守卫着,以防不测。</h3> <h3>展览馆大厅。</h3> <h3>这就是英国皇家的荷里路德宫,现在仍然是皇室的住所,每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苏格兰时,都会在此居住。</h3> <h3>王子大街是爱丁堡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仍然保持鲜明的中世纪风貌,古色古香,非常漂亮。</h3> <h3>王子大街上的尖塔。</h3> <h3>远处为博物馆和政府办公机构,都座拥在城市公园旁,非常具有诗情画意。</h3> <h3>绿地毯似的大片公园草坪,是人们休闲渡假的好去处。</h3> <h3>公园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唱了一曲又一曲,应游客的要求,不厌其烦。</h3> <h3>这里的海鸥非常漂亮和可爱,由于长期与人类接触,多能与人和谐相处。但是它们有时也会不客气,我親眼看到它从一个少女手上抢得冰淇淋,然后在广场上从容不迫地大快朵盈。你看它那站在栏杆上的美丽身姿,倒也十分的逗人喜爱。</h3> <h3>这是典型的苏格兰帅哥在街边吹着优雅的风笛,作者有幸与他一起街头合影。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