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艾掌》 刘平厚等收集整理

~*FY*~

<h3><font color="#b04fbb">刘枫、刘哲摄于临县,时间在1938年6月至1939年秋之间。</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离石县抗联干部合影,时间1940—1945年。 左起: 农救会刘国玺、工救会田雨润、抗联李寅、青救会刘喜胜、妇救会田力。五位先后担任过上述部门正职领导。</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 1945年日本投降后摄于柳林。左起刘喜增、刘久德、王仲礼(碾则山村人)、刘万邦(丑旦、毛旦的父亲)。</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刘喜胜(后排左一)于抗日战争时期。</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刘喜胜与柳步廷于1950年。</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刘莹,1950年冬摄于中南海刘少奇居所门前,照片中女孩为刘少奇女儿刘涛。</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刘枫兄妹1960年于北京。左起刘枫、刘莹、刘哲、刘杰(相片于后来粘贴)。</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刘久德于1961年。</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刘枫1974年于西宁。</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李建学(李建高兄弟)一家。</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刘喜增(香兰父亲)。</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郭爱英于1983年。</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刘喜胜1985年在离石与吕梁地委老干部合影。 前排: 左1.牛荣才 2.张秋林 3.张炳 4.李叶(刘枫爱人) 二排: 左1.杨志强 2.王健 3.王书仁 4.杨润英 5.刘喜胜 6.刘小秋 后排: 左1.成振江 2.车载麟 4.李文彩</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刘喜胜近照。</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刘喜胜近照。</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刘平厚,男,1956年7月生,柳林县成家庄镇艾掌村人,刘久德郭爱英之次子。1982年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工作,先后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青岛汽车厂和海军第4308工厂工作,工程师。</font></h3><h3><font color="#b04fbb"></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167efb"><b> 闲言代序(李九林)</b></font><font color="#39b54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光辉一页。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彻底打垮了狼子野心妄图霸占全世界的日本侵略者。英武善战的中华健儿,显示出了无敌不胜,战勇直前,不惮艰苦,不畏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捍卫祖国神圣领土而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精神。事实证明,任何反动势力,必将在正义人民的抵抗面前俯首认罪! 黄河东岸,晋西边陲,是《吕梁英雄传》的发源地。群山峻岭,地灵人杰,是勤劳百姓祖祖辈辈所赖以生存的富庶家园。同时也是孕育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富有着保家抗敌不容侵犯的英勇斗志。 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柳林后,将我北山抗日根据地锁定为侵犯掠夺的重大目标,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发动了多次的清剿“扫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凶案,杀害了我多少无辜的庶民百姓。血海深仇,铭心刻骨,经世不忘。 艾掌位居吕梁西麓,数百人口铸成鼎名艾掌位居吕梁西麓,数百人口铸成鼎名一世的大村。抗日战争时期,是日寇烧杀抢掠的着眼方位,也是我革命根据地崛起一时的“抗日模范”村庄。刘焕章、刘福有等民兵英雄为国捐躯的殷红鲜血洒在了神圣的土地上,激发起北山人民英勇杀敌的壮志情怀,同仇敌忾,协同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其他游击武装,给予日寇以沉重的打击。民兵参战,百姓支援,数十名青年男子纷纷参军,壮大了我抗日力量。亦正因如此,敌人对艾掌进行报复性的大烧大杀。门窗烽火舌燎,村庄焦土浓烟,鸡羊尸骨遍地,残砖破物罗藉。一批批父老乡亲倒在了日寇刀枪之下,豺狼呲牙,圣地喋血。 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传承革命,为国效力。英雄人民的后代将永远记着这一被敌凌辱的国耻,永远不忘死难先烈的光辉业绩。前人走了,后人继起,祖祖辈辈,革命的精神永久绵延不息。 本书作者刘平厚君是艾掌老干部刘久德先生之子。攻学理科,业就工程师。从小远离家门,身赴青岛供职。生虽未逢兵燹之乱,但前辈的遭遇却听之入耳,铭记心怀。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缅怀烈士的敬仰之情无减。他与同学们网络聊天,频频谈及艾掌抗战之事,爱国之举,思有所为,行有所动,念念不忘记述这段历史的存在。爱憎掀发激情,慨然动笔书写《抗日战争时期的艾掌》。然而,时光荏苒,秒不我待,匆匆走过了数十春秋。知情者多不存世,留存者又及耄耋之年,资料难得,成书何易?故凤毛麟角的佚闻视若珍宝,点滴收获的史料喜出望外。几经辗转,一年有余,然工欲达而料不济,心有余而事难成。好在多方贤达志士的通力协作,共襄此书的早日垂成面世,耗去作者无数个工余的日日夜夜,费尽四处寻访资料之功力,不嫌烦累,不惮劳苦,终将书稿总成一帙。幸矣!付梓之际,著者邀予为之作序,然本人年庚高迈,力不从心,深恐文不达意,反被方家见笑。但邀者盛情难卸,义举弗可推辞,为勉其难,只好以闲言補缺,添点砖瓦薄力于大厦,聊作为序。           </font><font color="#b04fbb"> 李九林 于吕梁市西隅陋室 </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167efb"> 2017年秋</font><br></h3> <h3><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b04fbb"><b>目录(闲言代序) 4</b></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167efb">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期 7</font><font color="#39b54a"> 1 红军东征 李建寅参加农会 7 2 牺盟会与决死队 8 3 刘枫、刘哲参加革命 12 4 刘喜胜、刘喜增参加革命 12 5 八路军东渡黄河 日寇侵犯山西 14 6 中共艾掌党支部成立 15 7 石安请愿 15 </font><font color="#167efb">二、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期 18</font><font color="#39b54a"> 1 西湾请愿 18 2 晋西事变前的紧张局势 19 3 日寇长期侵占柳林 21 4 卫一青来到艾掌 刘国斌参加革命 23 5 吕梁抗日支队成立 23 6 晋西事变 26 7 刘喜胜等人夺取溃军武器 30 8 离石县民主政府成立 30 </font><font color="#167efb">三、战略相持阶段 32</font><font color="#39b54a"> 1 春季“扫荡” 日寇偷袭艾掌 32 2 泰山儿童剧团 32 3 夏季“3 夏季“扫荡” 少年刘继海坚贞不屈 35 4 冬季“扫荡” 日寇火烧艾掌 36 5 康家梁伏击战 36 6 把敌人挤出去! 37 7 刘喜胜回村组织民兵对敌斗争 39 </font><font color="#167efb">四、战略进攻阶段 40</font><font color="#39b54a"> 1 抗战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40 2 第一个抗日模范村 42 3 刘哲家的地道 43 4 日寇烧杀艾掌 44 5 刘焕文攻打卧虎湾 45 6 刘焕文牺牲 45 7 刘福有牺牲 47 8 柳林解放 48 </font><font color="#167efb">附录 50</font><font color="#39b54a"> 李建寅小传 50 刘枫小传 52 抗日烽火中的刘喜胜 62 刘哲小传 71 李久思小传 86 刘久德小传 92 我的母亲郭爱英 98 刘莹自述 刘莹自述 103 </font><font color="#167efb">抗战中山西的战略地位 105</font><font color="#39b54a"> 艾掌村里的老八路 106 早期的艾掌小学 109 参考资料目录 113 </font><font color="#167efb"> 跋 116</font><br></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font color="#b04fbb"><b>李九林</b></font><font color="#39b54a">,男,山西省柳林县成家庄镇艾掌村人。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吕梁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高级编审职务任职资格。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约编审。曾从事法院工作二十余年,后致力文墨工作,治学态度严谨,奋力读书不懈。工于诗画,擅作游记。著有诗词《锥凤集》、《翔宇集》,主编《柳林县志》,合著《中华当代诗词大观》、《柳林民间器乐曲》等;独著游记《美哉祖国河山》、《李九林诗词楹联集》、《李九林自传》、《词海测》等书。)</font><br></h3> <h3></h3><h1><font color="#b04fbb" style=""><u style="">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期</u></font></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1 红军东征 李建寅参加农会</font></b><font color="#167efb">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加紧了蚕食中国的步伐,于1932年3月扶植起伪满洲国,1933年1月侵犯热河和长城各口,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也从中国分离出去。而此时,蒋介石国民党仍继续推行“攘外必须安内”的不抵抗政策,集中兵力剿共。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鉴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随后要求阎锡山允许红军借道山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6年春黄河解冻后,红军于2月20日晚发起东征。红15军团从石楼县贺家凹强行登岸;红1军团也在中阳县下三交镇坪上村(今属柳林县)突破阎军河防。东渡黄河的红军继续受到阎锡山晋绥军的阻击。红一军团首战即全歼阎军一个营,俘获一个机枪连,占领下山交和留誉。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装备劣势的红军将阎锡山晋绥军打得节节败退。红军分兵两路,一度曾分别逼近太原附近的晋祠和晋南重镇临汾,横扫大半个山西,将阎锡山的领地占领了近三分之一,歼敌1.7万余人,缴获大量军需物资。蒋介石乘机打劫,组织起5个师共10万大军插进山西“增援”阎锡山。阎锡山一向以山西为个人的领地,深忌其它政治势力染指,如今前门防虎,后门进狼,一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这时,红军从大局出发,于5月主动撤回陕北,并通电:“此次行动,向全国人民表示诚意,愿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部队,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红军的东征是英明的战略行动,东征和当时席卷全国的一二九运动相呼应,激起国内各进步势力的热烈响应,从内部瓦解了国民党,孤立了顽固派,从思想和舆论上促成了后来的“西安事变”。 东征之初,林彪红1军团从下三交登岸。红军地方工作团分头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建立“农民协会”1。李建寅在此期间参加了农协。 1 农民协会,简称“农协”或“农会”。大革命时期,彭湃、毛泽东等在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发动了农民斗争,成立了农民协会,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带有建立革命政权性质的口号。土地革命时期农协组织得到很大发展。抗战开始后,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民土地的政策中提出,“废止旧的农会法”,同时强调保障农民组织农协的自由和集会、出版的自由。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 2 牺盟会与决死队</font></b><font color="#167efb"> 阎锡山曾认为自己的兵力、装备都大大胜过红军,曾对部下夸口说:“咱们有优势的山炮和大量的手榴弹,在山岳地带作战更是相得益彰。红军缺乏此种武器,咱们对他作战可稳操胜算”。红军东征,让阎锡山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红军强大的战斗力名不虚传。 这个时期,对晋系军阀形成挤压的除了共产党和蒋介石以外,还有雁门关外的日本侵略者。阎锡山明白,以晋系的力量,单独对付共、日、蒋那一股势力都不可能取胜,他是最弱者。</font><br> <h3><font color="#167efb">同时,这三股力量又水火不相容,那两股都不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这使得他有了在三股势力间施展平衡术的可能。于是,在局势的步步进逼下,阎锡山经再三考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联共拥蒋,守土抗日的路线。应该说这是他顺应历史,化解压力,保全实力的明智选择。【1】 1936年秋,山西各界爱国人士发起组织“抗日救国同盟会”。阎锡山认为“抗日救国”是共产党的口号,不能用,否则会刺激日本人,得罪蒋介石定为“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牺盟会于当年9月18日在太原成立,阎锡山亲任会长,梁化之任总干事。为了招揽共产党人才,阎锡山决定邀请山西籍共产党人薄一波以“抗日活动家”身份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薄一波是曾经被阎锡山几次下令通缉的共产党人,同时也是阎锡山的定襄同乡、阎锡山欣赏和佩服的山西籍能人。当时薄一波因组织革命活动在北平被捕,羁押于草岚子监狱,阎锡山拿出一笔钱,亲笔给北平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写了信,派人到北平赎人,其诚意可嘉。当然,薄一波等人出狱主要还是共产党发起的“统一战线”攻势起了作用。薄一波等狱中的共产党人是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假自首出狱的。三十年后,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事因盖出于此。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派,出狱后的薄一波于11月3日从北平回到山西。在11月4日和阎锡山的第一次会谈中,薄一波就提出了约法三章:第一,我参加共产党多年,说话行动都离不开共产党的主张,请给予理解;第二,凡是有利于抗日的事我们就做,不利于抗日的事不做;第三,我要用些人,希望提供方便,保证他们的安全。阎锡山对此全盘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又派了杨献珍、韩钧等有在白区工作经验的党员骨干来山西配合薄一波工作。接着,受阎锡山的委托,薄一波开始了对牺盟会的改组。改组后的牺盟会仍由阎锡山担任会长,梁化之任总干事,而实际上从总部到基层的各级领导人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就连在牺盟会领导下的各种群众组织(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中,共产党员也很多。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牺盟会派员下乡宣传抗日,发展牺盟组织,很快会员达到100万人;牺盟会举办了各种训练班,培养了近万名基层军政干部。【1】 从时间上讲,山西建立统一战线是比较早的,薄一波回山西是在西安事变之前。1936年10月,日军指使蒙奸德王等人率部侵犯绥远,晋系将领傅作义率35军将来犯的伪军5000余人一举歼灭。为表示对绥远抗战的支持,阎锡山将其父所遗的87万巨款,以其母亲的名义捐给前线。太原的学校、商界,也都积极募捐,支援前线。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大规模的援绥运动,各大中城市的各界人士,海外侨胞,纷纷参加“以一日所得援绥”、“万件皮衣”等募捐活动,各地的慰问团、医疗队,源源不断开赴绥远。晋绥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西成为抗日前线。8月,牺盟会组建起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总队”(简称决死队),随后阎锡山以第二战区2司令长官的名薄一波全权负责。到10月份,决死队又组编了第二、第三、第四总队。到翌年(1938年)的前半年,各总队由原来的团规模总队扩充为旅规模纵队。到1939年上半年,决死队发展到50个团,约四、五万人,占阎锡山晋绥军150个团的三分之一。实际上经过忻口战役损耗后,旧军3100个团大都已是空架子,实际兵力不超过46个团,即新军约占晋绥军的半数。决死队实行政治委员制度,政治委员拥有最高的政治和军事权力,有绝对的领导权。政治委员多由共产党人担任。阎锡山只有一个条件,要求政治委员必须是山西籍人士。政治委员制度为共产党牢牢掌握和控制这支抗日队伍提供了条件。应该说,抗战初期阎锡山还是做过一些好事的。 2 1937年8月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第1战区辖河北及鲁北地区,第2战区辖晋察绥地区,第3战区辖今宁沪杭地区……。其中第2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兵力包含了第6集团军(杨爱源)、第7集团军(傅作义)、第18集团军(朱德)。后来全国战区划分几经调整,最多时达12个战区。 3 新军指抗战初期在第2战区内由牺盟会负责组建并实际上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而此前晋绥地区原有的由阎锡山控制的军阀部队习称旧军。新军包括决死队、工人武装自卫旅、暂编第一师、政治保卫旅和保安旅等,决死队是新军的主力。 本来,阎锡山是想用旧军来控制新军的。老谋深算的阎为什么又将牺盟会和决死队的领导权交给共产党人薄一波呢?这完全是出于他盲目的自己几十年练就的圆滑手腕和山西人浓厚的老乡情怀,就可以掌控住薄一波等这些年轻人。他没有认识到,站在薄一波背后的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不论你是谁,想要置民族大业于不顾,破坏统一战线,就会失去支持。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 3 刘枫、刘哲参加革命</font></b><font color="#167efb"> 1937年1月,牺盟总会派曹志敏(曹宓)来离石组建县牺盟分会,刘枫在离石中学报名参加。受刘枫影响,刘哲也于同期参加了革命,积极为牺盟会工作。1938年5月,刘枫加入共产党。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 4 刘喜胜、刘喜增参加革命</font></b><font color="#167efb"> 1937年3月,刘喜胜参加了革命,为建立离石县农民抗日自卫队工作。1938年5月,由穆于俭、穆俊高介绍,刘喜胜、刘喜增弟兄二人加入共产党。随后到晋西南区党委住孝义县禅房头村党员训练班4学习,接受新党员培训。培训结束后,刘喜胜被分配到第4区(辖碛口镇—孟门沿河一带)青年救国会工作。刘喜增被派遣回乡,在村王编村5政府工作,公开身份是农救会6干部,实际任务是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后来担任编村党支部书记。 4 据刘喜胜回忆,孝义禅房头党校隶属于中离特委,但据《吕梁革命老区》(第115页)介绍,该党校由晋西南区党委开办。 5 编村——农村的基层行政单位。当时是统一战线时期,因袭阎锡山的一套称谓。一般一个编村辖3000左右人口,10个左右自然村。艾掌自然村归属村王编村管辖。</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b> 王达成(1905—1989)</b></font><font color="#167efb"> 6 农救会——“农民抗日救国会”的简称,由“农协”过渡而来。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中群众性组织。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抗日,进行减租减息,反霸斗争和生产运动。 穆于俭、穆俊高是穆家墕村人。他俩的入党介绍人是马铭骥。 马名骥(1903—1985),柳林镇青龙村人,中共柳林地区早期军事领导人,1933年由王达成介绍入党。 王达成(1905—1989),柳林镇王家山人,家住柳林田家沟。1926年9月在燕京大学上学期间经燕大党支部书记戒子桐介绍入党,同年11月王达成负责组建了清华大学第一个中共支部。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8年白色恐怖蔓延到山西,柳林党组织遭到破坏。1932年10月,王达成在太原出狱后回柳林重建党组织,恢复了党的活动。解放后王达成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是党的“七大”和“八大”代表。 </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5 八路军东渡黄河 日寇侵犯山西</font></b><font color="#167efb"> (王达成(1905-1989),名道行,山西柳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家纺织工业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顾问。)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爆发。蒋介石迫于国内压力,同意国共第2次合作,颁布八路军番号,并于8月22日正式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9月11日,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从9月2日起,八路军3大主力(林彪115师、贺龙120师、刘伯承129师)陆续开赴山西抗日前线。9月17日,120师8000余人在贺龙率领下,由陕入晋,从侯马乘火车到达榆次车站,随后奉命开赴晋西北。 同年9月5日日军发起对山西的进攻,先后经历了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太原保卫战。期间的9月25日,115师在灵丘县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1000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战役打得最为惨烈,中日双方都损失严重,阎锡山的晋绥军损失过半。至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率省政府转移到黄河东岸的吉县,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的正面抵抗宣告失败,转入敌后游击战争。 1938年2月24日,离石、中阳县城同日沦陷。2月27日,侵离日军109松井师团第一次占领柳林,3月3日,八路军115师343旅击退日军收复柳林。 6 中共艾掌党支部成立 在孝义县禅房头党校的新党员培训结束后,刘喜增回乡开展了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在刘喜胜的协助下,到当年(1938)秋,艾掌已经发展了10多名党员,其中有:刘福耀、刘万邦、李久全、李九恩、刘万忠7等。大约在当年的农历10月前后建立了艾掌党支部,刘喜增任首任支部书记。刘喜胜参加了早期党员的发展和支部建立工作。 7 刘福耀:小名元则,早年病逝,和刘福祥(来应)血缘最近;刘万邦:刘平(丑旦)、刘喜林(毛旦)的父亲;李久全:李长顺(四丑)的父亲;李九恩:润海的父亲;刘万忠:刘元(侯仁)的父亲。 刘喜胜夫人柳改林和刘福有(三虎)夫人(姓名失传)于1939年入党,2人一起在临县参加了新党员培训。 7 石安请愿 据1989年版《柳林县大事记》记载:1939年秋,反动县长戚振华无理扣捕艾掌农民代表李九如等人。共产党员刘喜胜、刘喜增发动艾掌村的300多群众到县国民政府请愿。取得胜利。但据刘喜胜老人回忆,此事发生在1939年6月以前武尚仁任县长,县国民政府驻地还在石安村期间(6月份由国民党顽固派戚振华接替武尚仁出任离石县长)。刘喜胜是这次请愿行动的组织者,他的记忆应该是准确的。 关于这次请愿的时间和背景,我们从梁延檀的回忆中也可以得到旁证。梁延檀,霍县人,当时为牺盟会派驻离石县的特派员。武尚仁,五台人,七七事变后从北平师范大学辍学回山西参加抗战,1938年3月被任命为离石县国民政府县长,后被当时的中共离石县县委书记赵守功发展为秘密党员。当时称秘密参加共产党的国民党政府官员为“特别(殊)党员”,武尚仁就是“特别党员”。据梁延檀回忆:“关于旧县政府,县长是武尚仁。1939年开始,中离特委8的肖扬、赵守功曾给我们讲过,武尚仁也已入党,是一个特殊党员。但他为了维护他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还有距离。有些事情,我们还是要和他斗争的。当时,在村里反对伪村长贪污的斗争已经展开,首先刘家庄9,接着吉家</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当时,在村里反对伪村长贪污的斗争已经展开,首先刘家庄9,接着吉家塔、村王、艾掌、任家山等村,常常有百八十、一二百、三四百人数不等的群众到县政府告状、请愿,要求惩办伪村长。我当时就是发动、支持这个的,……。”【2】后来,武尚仁根据牺盟会的建议,撤换了许多旧村长,换上了牺盟会推介的中共党员或抗日积极分子。许多从当时过来的老人在回忆文章(包括刘喜胜老人的口述)中都提到,武尚仁在任期间对离石县的抗日事业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8 中离特委成立于1938年5月,对外称“八路军718团游击队”,先后归属中共晋西南省委和中共晋西南区党委领导,下辖离石、中阳、石楼3个县委。1939年1月改称中离地委,对外称“八路军115师第2大队”。这一段时期,离石县在行政上归晋西北领导,党务上归晋西南领导。1940年2月,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与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合并,成立中共晋西区党委,离中地委和临县地委合并为中共晋西4地委。 9 应该是刘家山。1989年版《柳林县大事记》记载:同秋,为地主XXX不执行合理负担事,刘家山群众200余人,带着干粮、炒面,到县政府请愿。 综上所述,艾掌村民石安请愿的时间应该是在1939年6月以前。各村多次请愿,促使武尚仁县长了解下面的情况,采取改进措施,更换区村干部。这对后来应对晋西事变和坚持长期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font><br></h3> <h3><h1><b style=""><font color="#b04fbb">  二、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期 </font></b></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 1 西湾请愿</font></b><font color="#167efb"> 1939年6月戚振华出任离石县长,离石县的政权掌握在了反动分子手中。 张××,张家塔人,经常口出狂言,公开表示对抗日的不满,又常串联周围反动分子与戚振华的县政府、敌工团密切来往。张××在栆林村当教员时,经常为驻离石的日军递送情报,指引日军多次有目标地进行“扫荡”,致使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遭受损失。经过群众举报,游击队进行了周密侦查,于1939年9月,将张××抓获,送村王编村,交由编村村长车逢祥(后改名车廉,葫芦塔人)处理。车逢祥又将张××移交给县国民政府。县长戚振华和承审员白永胜,听信汉奸张××的狡辩,反诬车逢祥“违反人权,扣押良民,破坏社会秩序”将张××释放,将车逢祥逮捕。张××,张家塔人,经常口出狂言,公开表示对抗日的不满,又常串联周围反动分子与戚振华的县政府、敌工团密切来往。张××在栆林村当教员时,经常为驻离石的日军递送情报,指引日军多次有目标地进行“扫荡”,致使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遭受损失。经过群众举报,游击队进行了周密侦查,于1939年9月,将张××抓获,送村王编村,交由编村村长车逢祥(后改名车廉,葫芦塔人)处理。车逢祥又将张××移交给县国民政府。县长戚振华和承审员白永胜,听信汉奸张××的狡辩,反诬车逢祥“违反人权,扣押良民,破坏社会秩序”将张××释放,将车逢祥逮捕。 为了营救车逢祥,中共离石县委发动l000多群众分四路开赴县政府驻地西湾(戚振华任离石县国民政府县长后,县政府从石安迁往碛口附近的西湾村)请愿。请愿队伍分4路:第1路由康定带领300余人,从孟门、薛家坪出发;第2路由刘枫带领400多人,从艾掌出发;第3路由崔映国带领300余人,从上、下段段出发;第4路由穆树旺带领数百人,从吉家塔出发。请愿队伍路经曹家塔时,被晋绥军71师哨兵看到,开枪阻止。请愿队伍派碾则山王建的父亲王开先作为代表前去交涉,给哨兵送去请愿宣传品《告全县人民书》。因为是抗日统一战线时期,71师找不到正当的阻止理由,只好放行。韩昌泰是当时本地区著名的共产党人,不便公开露面,布置好工作后就在西湾隐蔽起来。梁延檀是牺盟会特派员,也不便公开组织请愿,安排好以后提前回到西湾对面的寨子山村他的住处等候,听到请愿群众到达西湾的消息马上赶来,以调解人的身份出现在请愿现场。西湾请愿很注意斗争技巧,当时的口号是:“拥护戚县长,打到白承审”。请愿队伍到达西湾时已经傍晚。反动县长戚振华吓得不敢露面,最后一直僵持到天快亮时,梁延檀斡旋成功,戚振华被迫释放了车逢祥,调走了承审员白永胜,逮捕并处决了汉奸张××。 西湾请愿是离石党组织实力的第一次大显示。当时的中离地委书记王达成说:“这是我们中离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当时的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林枫在一次会议上说:“其影响越过了离石境界”。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 2 晋西事变前的紧张局势</font></b><font color="#167efb">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军事上的战略进攻,开始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诱降。以此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史称第一次反共高潮。此时的阎锡山看到共产党在山西的势力蓬勃发展,也觉察到新军3实际上成了共产党的部队,于是出于其切身利益的考虑,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以1939年春的“秋林会议10”为转折点,开始谋划着对新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山西抗日军民狠下毒手。 10 秋林会议,阎锡山于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召开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只有一条:取消新军中的政治委员制度,文官不能兼任军职。其目的是取消共产党对新军的影响。秋林会议是阎锡山由联共抗日走向积极反共的转折点。 为了排挤牺盟会,阎锡山下令在各地成立“作战师管区”,师长兼专员,团长兼县长。1939年6月,阎军第71师军法处长戚振华接替武尚仁出任离石县长。戚振华任县长后公开破坏统一战线,一方面用行政命令限制牺盟会和各抗日团体的活动,另一方面策动反动势力和共产党搞摩擦。典型案例有:刘家山编村突击团员刘登科,纠集数十名反动分子提刀拿棍,夜袭张家庄抗日村公所;3区(柳林镇一带)突击团成员刘锦彪勾结71师包围了住在王家山村的抗日区公所,赶走区长苏桐凤,夺取了区政权;刘喜胜代表牺盟会去4区的南坡村组织民主选举,因为候选人名单不符合李安祥、李安贵等反动分子的意图,他们便纠集歹徒数人,冲击南坡村群众大会,声言要打死刘喜胜。后由柳家庄村长车德龙(也叫车清天,葫芦塔人,李建高的姐夫,李久平的姑父)出面平息。 突击团又称“敌区工作团”,简称“敌工团”,是阎锡山于晋西事变前的1939年6月组建的反动特工组织,由原来的“敌工队”改组而来,专门破坏统一战线,用武力袭击和暗杀共产党人。离石县的突击团住在碛口镇西头村,有8名成员,都配有手枪。同期的反动组织还有1939年7月1日在秋林镇成立的山西省精神建设委员会(简称精建会),此组织发展到区、县和基层。据张涛回忆:“对县‘精建会',因为他们都是阎锡山训练班派来的,我们不好控制,但县以下我们的力量大,就确定一些人对付他们,他们一到农村就被我们布置的人控制住了,所以他们的行动我们也清楚。‘敌工团'呢?因为他是秘密的特务组织,我们的区、村就组织力量加强监视,使他们也难以活动。对戚振华的县政府,他搞征粮征款,我们就和各群众组织一起想办法找各种理由不缴、少缴或迟缴。他们依靠的是村镇上的土豪劣绅,我们就发动群众斗争这些家伙。”【3】</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 (卫一青)</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b> 3 日寇长期侵占柳林</b></font><font color="#167efb"> 1939年9月,日军第4次侵占了柳林镇。自此长期占领,控制了从离石到军渡全长100华里的交通干线,直到抗战胜利。为了巩固其野蛮的统治,日军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修建碉堡。日军在柳林镇周围山头上修建了4个碉堡,在从柳林到离石公路上有寨东、卧虎湾、白霜、交口、马茂庄5个碉堡,柳林到军渡公路上有3个碉堡。 2 建立伪政权。先是“维持会”11,后来是伪村公所。此外还有“新民会”、“差务局”、“警察所”、“商务会”等伪组织。 11 维持会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内建立的一种临时性的地方傀儡政权,维持会的任务是为日本侵略者实现“以华治华”、“分而治之”服务。担负着给日伪统治者筹集钱、粮,替日伪军队提供粮秣、民夫,向日伪军汇报中国抗日军队活动情报等任务。在正式的伪政权建立后,维持会即被解散。 3 建立汉奸武装。第1个汉奸武装是“警备队13”,300多人,名义上是负责地方治安,审理刑事案件,实为日军直接指挥的汉奸军队;第2个汉奸武装是“宪兵队”,队长是日军军官,配有2个日军宪兵和汉奸便衣若干人;第3个汉奸武装是“吉田公馆”,是一个特工组织,任务是审讯被捕的抗日军民,负责人吉田,还有十几个汉奸便衣。另设有工作队协助特工活动,工作队长先后由贺焕之、陆彦龙担任,总数一百五、六十人。【4】 据车守珠回忆:汪精卫的伪军叫“协和军12”,离石县的伪军叫“警备队13”,柳林的伪军叫“工作队”。柳林的工作队比离石的警备队要活跃得多。离石当时有1个警备大队,派驻柳林1个中队。【5】 12 应该是“皇协军”,名义上归汪精卫伪政府节制,但真正的调动权却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 13 警备队是日伪统治下的华北沦陷区伪军军事组织,名义上属于伪华北临时政府和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管辖,实际上由驻地日军直接控制。1943年5月改称保安。 4 卫一青来到艾掌 刘国斌参加革命 1939年秋,刘喜胜到隰县铁金上庄村党校培训班学习,原定培训时间为3个月,后因阎锡山要发动晋西事变,时局急剧紧张起来,学习不到1个月就提前结束。在返程中到中离地委8所在地中阳曹家山结转组织关系时,碰到中离地委宣传部长卫一青14正好要来艾掌一带,于是两人一路同行。当时党中央已经注意到阎锡山要发起大的军事摩擦,指示地方及早做好准备。卫一青是受中离地委委派,前来向离石县委传达上级指示的。这是他第一次来离石,到艾掌后住在墕背后刘国斌家中,刘国斌(小名鼠大,刘继鹏和刘亚平的父亲)于此时参加革命,给卫一青当通信员。后来卫一青经常在艾掌、李家窊、王家坡、下垣则一带活动,组织、教育群众和指导当地工作。 14 卫一青(1915—1988)山西省洪洞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调任中离地委宣传部部长,晋西事变前分管离石县的工作。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等职。 卫一青后来回忆说【6】:“我们住在艾掌村那个地方时,我们住在一个叫鼠大妈的他们家里,他们家都是些很穷的老乡。县委机关开会就在那儿开。一有什么情况,就是鼠大、鼠大父亲他们给我们在外面放哨、站岗、搞其它东西。” 5 吕梁抗日支队成立 为了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1939年8月12日,离石县委书记张涛在村王村主持召开了县、区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会议作出了3条决定:一是把组建不久的离石县游击大队由二、三十人扩展到150人;二是为应对时局的变化,中离地委拨来100支步枪用于地方自卫,等这批枪到位后给每区发放10支,用于组建各村游击队;三是未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入秘密工作以减小损失。 据卫一青回忆,在这批枪到达之前,牺盟会的崔映国(蒿垣则人)、车守珠(村王人)等人已经在各区组织了游击小组,枪一到,就把人集中起来形成队伍【6】。另据车守珠回忆:“……刘喜胜住在郝家山,带一些枪、手榴弹,苏桐凤也带来了些枪。这样我们有了十几条步枪,还有手榴弹,大几十个人就成立了游击队,准备武装斗争。这时晋西南区党委派卫一青来离石传达区党委会议关于准备进行突然事变斗争的精神。……卫一青又来到成家庄的邓家窊开了个小会,提出准备武装斗争。我、刘喜胜、白建元等人参加了会议,会后又把我派回郝家山一带。那时郝家山已经有一百多人的武装力量了。这时张涛打发人通知我们去秦茆上领回了抢,武装起来(15)。</font><br></h3> <h3>  15 这里的“郝家山”应该是“郝家津”的笔误,区域内没有查到“郝家山”这个地名;领枪的地点“秦峁上”应该也是记忆错误,更多的资料记载是“王家坡”。中离地委拨来的100支步枪到达时间是1939年12月,秘密运到王家坡村西头的中共党员王信让家。 1939年10月,队伍集中后需要整训。当时南边和东边有日寇的威胁,北边有国民党顽军的骚扰,都离得很近。为了避开干扰,卫一青和张涛率领队伍200余人从艾掌出发,先到孟门,后转军渡,在军渡后山碰到八路军718团(718团隶属于贺龙的120师359旅序列),有了强大的后盾,就在附近的郝家津进行了整训。队伍取名为“吕梁抗日支队”,卫一青担任政委。各区都建有一个中队,李建寅是3中队(3区)的中队长。 1940年1月集训完毕返回艾掌时正好遇上阎锡山第33军和骑1军被我打垮,于是,乘机截获了一些溃军的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武装自己。这支队伍后来编入陈士榘的晋西独立支队16,编为第5大队。 16 115师晋西独立支队——1938年12月,115师师部及第343旅奉命东进山东,留下第343旅补充团与晋西游击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合编为晋西独立支队,陈士榘任支队司令员(又称陈支队),政治委员由中共晋西南区委书记林枫兼任,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陈士榘(1909-1995)湖北省荆门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上将军衔。 为了保持史料的完整性,以上照录原文。这样简单堆积起来有点混乱,综述如下:8月以前,刘喜胜他们已经组建了几十为了保持史料的完整性,以上照录原文。这样简单堆积起来有点混乱,综述如下:8月以前,刘喜胜他们已经组建了几十个人的游击队,8月村王会议决定扩大到150人。10月从艾掌出发开赴郝家津集训时已经是200人左右(里边有部分县委机关人员),12月中离地委拨来的100支步枪到位,次年1月又夺取部分溃军武器作为补充。 刘喜胜是吕梁抗日支队的组织建设者之一,但他因故没有参加郝家津集训。 6 晋西事变 晋西事变又称“12月事变”。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以后,阎锡山终于对新军动手了。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以对日军发动“冬季攻势”为名,命令驻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以后,阎锡山终于对新军动手了。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以对日军发动“冬季攻势”为名,命令驻扎在隰县的我决死2纵队于12月5日向灵石、霍县段的同蒲线日军发动“破袭”,命令旧军61军和19军作为“预备队”尾随其后。用意很明显,决死2纵队如果不被日军消灭,旧军接着动手;12月3日,旧军19军已经迫不及待,包围决死2纵队的196旅,拘捕全部政工人员,同时捣毁大宁、永和等县政府和牺盟会组织,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12月5日,旧军19军派一个营偷袭我孝义县政府;12月6日,决死2纵队196旅的一个排又被61军缴械。12月7日决死2纵队以政委韩钧的名义给阎锡山发出“虞”电:“总座伯川先生,61军欺我太甚,甘做汉奸。学生誓与2纵队万余建儿,为总座争一伟大胜利,兹定于12月12日誓师。此后半月内,恐无暇报告总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学生报告恩师最后之一言,胜利的结果将见。学生韩钧敬叩印。”阎锡山收到电报后说:“韩电对我不称长官而称老师,不称职而称学生,并说12月12日誓师,表示不相隶属。韩钧反了!”于是通电全国,委任陈长捷为“讨叛总司令”,率军“讨叛”。【7】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12月4日,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在隰县张家川召开会议,决定反击顽固分子,新军各部队迅速集中,实行武装自卫。9日,六专署和决死二纵队宣布成立“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部”,在隰县高家条村(今属交口县)召开誓师大会,对阎军的进攻进行武力反击。 决死2纵队是决死队中实力比较弱的一支部队,当时同在晋西南的新军政卫209旅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对付几倍于己的旧决死2纵队是决死队中实力比较弱的一支部队,当时同在晋西南的新军政卫209旅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对付几倍于己的旧军很吃力。为了防止阎锡山全面投靠日本,共产党不愿和阎锡山在面子上闹僵,公开的说法是:那是晋绥军内部新、旧军之间闹矛盾,2纵队反击也是打着“拥阎讨逆”的旗号。当时陈支队(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也在晋西南一带,但不便公开参战,情况紧急,只好摘掉印有“八路”的肩章,冒充2纵队投入战斗【5】。12月23日,决死2纵队曾试图东渡汾河跳出包围圈,遭到日军的袭击,被迫向石楼方向转移。经过激烈的战斗,决死2纵队、政卫209旅和陈支队突出顽军重围,经中阳、留誉、下山交,从柳林镇东西两侧过三川河,在王家坡、秦峁上一带休息三天,于12月27日晚到达招贤,遇到旧军骑兵第一军(军长赵承绶)和33军(军长郭宗汾)的阻拦。 当时旧军33军在这一带有6个团,骑一军9个团。我方贺龙和120师主力远在冀中,只有决死4纵队驻岚县4个团,驻岢当时旧军33军在这一带有6个团,骑一军9个团。我方贺龙和120师主力远在冀中,只有决死4纵队驻岚县4个团,驻岢岚的暂1师3个团,还有兴县、临县的保安旅2个团和彭358旅,敌强我弱。阎锡山的胃口很大,早于12月10日指使赵承绶部和郭宗汾的33军迂回包围决死4纵队于交城地区。13日,决死4纵队突出阎军包围从交城地区向岚县转移,15日到达岚县普明镇一带,与彭358旅和晋西北区党委靠拢。21日,决死4纵队政委雷任民等联名致电阎锡山、梁化之,揭露赵承绶骑1军企图进攻4纵队的事实,希望阎锡山停止制造摩擦。我方同时加强与赵承绶的联络,并于12月25日至26日在兴县召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座谈会,力图缓解局势,但这些努力没有得到阎锡山的响应。12月29日,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根据中央及贺龙、关向应的指示,在岚县史家庄召开了紧急会议,推选资深国民党员、第二战区动委会主任委员续范亭出任“晋西北拥阎抗日讨逆总指挥部”总指挥,雷任民出任副总指挥,并对下一步的讨逆作战做了部署。会后,敌我双方于1940年1月2日至12日展开了连续的作战,战火遍及整个晋西北,主战场在临县至方山一带。决死二纵队和陈支队经过几天修整和补充后也参加了战斗,向方山方向攻击前进。结果阎33军和骑1军惨败,被压缩到临县一隅【7】。1月13日夜,33军和骑1军仓皇撤出临县。骑1军企图从碛口沿河向南逃跑,这时我359旅717团从宋家川过河,急行军到碛口墕头,把骑1军击溃,并消灭了骑一军1个团。骑1军被迫返回樊家沟,翻越王老婆山,经霸树垣、寨东到上下白霜一带越过汾军公路,逃往晋西南【5】。撤退时行军序列混乱,33军未按原定的撤退路线行进,而是同骑1军交错并进,更加剧了混乱无序的局面。通过离柳公路时是晚上,又遭到下白霜日军的袭击,部队乱成一片。那天晚上,赵承缓的四姨太也忙中添乱,逃到路北的蔡家沟时生了个孩子,被人抬过公路。逃跑途中,士兵掉队的很多,也无法收容。赶到石楼整顿部队时,各团约损失人马三分之一。【8】 还在双方战事正酣之际,国名党蒋系将领胡宗南提出派两个军入晋“增援”,并要求接替原旧军61军防地(临汾一带)【7】,这让阎锡山十分紧张,急忙命令原计划北上参战的61军返回防地。晋西事变军事层面上的斗争就此基本结束。 1940年1月24日,贺龙率120师师部返回岚县史家庄,其余部队至2月8日陆续到达岚县、临县地区。此时,晋西北的阎军主力已退至晋西南,但兴县、保德、河曲地区的阎军尚未全部肃清。贺龙令彭358旅和暂1师36团执行肃清顽军的任务,在兴县以北的魏家滩,全歼阎游击三师侯光远部700余人,并歼灭曾积极进攻我保德、河曲地区的阎军白志沂、杨集贤部一部分,其余残匪均逃往绥远方向。 <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 (胡克实)</font></b><font color="#167efb"> 配合晋</font><font color="#167efb">西事变,阎锡山在晋东南同时发起了对决死1纵队和3纵队的进攻,均遭到失败。在晋东北,由于八路军势力占绝对优势,阎锡山未敢妄动【7】。晋西事变后,新军仍保留晋绥军番号,但实际已加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 为了团结阎锡山,防止旧军势力发生进一步的不利分化,中共中央对晋西事变采取了调解的姿态。阎锡山看到在军事上没有便宜可占,更危险的是蒋介石提出由国民党中央改编新军,并派胡宗南的部队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南地区。于是赶忙表态同意中共的调解。1940年2月,萧劲光、王若飞持毛泽东的亲笔信来到秋林。表示了赞成新旧军团结拥阎抗日,新军仍属晋绥而不受国民党中央政府改编等意见,受到了阎锡山的欢迎【1】。4月初达成协议,双方以汾军公路为界,分别驻防。 60多年后,薄一波在答记者问时披露,抗战末期,阎锡山曾在他的部属面前慨叹自己失算:“真没想到,这一回没斗过那么几个年轻人”【9】。 7 刘喜胜等人夺取溃军武器 吕梁抗日支队在郝家津集训完毕回师艾掌后,在卫一青的领导下,一面帮助各区、村组建游击小组,发展抗日力量,同时组织力量截堵阎匪溃军,夺取枪支弹药。 一天,刘喜胜、刘喜贵、刘福耀三人在柳墕和艾掌中间的山上监视阎军溃兵,瞭望到田家山沟里有三名溃兵正在慌张逃窜。他们大喊“投降!”敌人吓得跪地求饶。又喊“缴枪不杀!”溃兵立刻把武器放在地上跑了。刘喜胜等跑下山沟收缴了3支步枪、3袋子弹,还有10来颗手榴弹。 8 离石县民主政府成立 晋西事变开始后,阎锡山的势力即将被驱逐出离石境内,为了及时填补权力空间,领导人民的反顽固斗争,当时的临县西盟中心区特派员于丕铎写信给离石县牺盟分会,建议成立离石县民主政府。中共离石县委经过研究,完全同意于丕铎的建议【5】。1940年1月1日,离石县民主政府在石安村成立,首任县长梁延檀。县政府下设秘书科、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司法科和公安局。刘枫任教育科副科长。3月份增设建设科和贸易局。稍后公安局组建了一个警卫连,第一任指导员李建寅。全县划为10个区,其中的8区区公所设聚财塔、泰山殿一带(泰山区),区长康定(贵荣)。 离石县民主政府成立的同一天,阎锡山的离石县国民政府迁往中阳冀家垣。 三、战略相持阶段 1 春季“扫荡” 日寇偷袭艾掌 1940年2月23日至4月1日,日寇华北方面军乘我120师刚回晋西北,晋西事变后局势尚未稳定之际,推行《肃正建设计划》,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对我晋西北根据地开始了春季“扫荡”。根据地军民紧密配合,进行了大小战斗6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0人,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一天,日寇图谋袭击抗日模范村艾掌,他们刚出发,就被第一道防线刘家疙瘩自卫队发现,将消息及时送到8区区公所,并传遍5道防线。群众当即空室清野封闭水井。当日军到达艾掌村时,要啥没啥。一个鬼子到沟里找水喝,被游击小组用木棒打死,夺了枪支。日军从艾掌撤回时,各村自卫队从4面对其袭击,日军仓皇逃回柳林【10】。 2 泰山儿童剧团 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文字宣传抗日道理的效果。现实条件要求抗战宣传要使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比如戏剧、秧歌舞、民歌等当地原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文字宣传抗日道理的效果。现实条件要求抗战宣传要使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比如戏剧、秧歌舞、民歌等当地原有的文艺种类。于是,舞台演出成为重要的宣传手段。 1940年春季,刘喜胜经常奔走在前垣上一带。有一次在8区(原泰山区,1940年2月改名为8区,区长康定)区公所(驻地在泰山殿庙上),见泰山殿存放有一些缴获来的日伪服装,便产生了利用这些服装组建剧团宣传抗日的念头,并就此向区委提出了建议,得到区委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剧团于同年秋成立,刘喜胜就依地名命名为“泰山儿童剧团”。(41年改为黄河剧社)。演员都是从周围各村选来的具有文艺天赋的优秀少年,共30名左右。碾子山王建当年14岁,年龄最大,还有下垣则柳步廷(小名乃虎,当时10岁17),艾掌的李久选(小名马大,虎成父亲)、刘琪(小名有有,环柱父亲)、李久亮(小名铁虎,月贵父亲)、李银元(海顺父亲)等参加。剧团驻地选在艾掌民校,由泰山区青联干部王习贞任团长,炊事员是下村王的车振普。剧团的领导人先后还有:胡克实18、牛耀龙(王旺山人)等。刘喜胜是泰山儿童剧团的主要组建者,这些演员、职工、负责人大都是由他动员和推荐的。 17 柳步廷,下垣则人,刘福清母舅。从泰山儿童剧团参加革命,离休前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办公厅主任。 18 胡克实(1925—2004),湖北武昌人,少年时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共产党。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任离石县委书记。解放后历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18 胡克实(1925—2004),湖北武昌人,少年时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共产党。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任离石县委书记。解放后历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剧团创建之初,没有老师指导排练,演出质量不高。后来,组织上从行署请了两位文艺女干部于今(后来的胡克实夫人)和杨娜来艾掌执导。于今和杨娜住在刘喜胜家,由刘喜胜母亲照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团员们学会了好多首歌,好几种舞。他们边排练边演出,先后排演了《夺枪》等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抗日剧目。两位导演排练了两个月左右时间,另有任务归队了,剧团仍由王习贞领导练习。他们开始在附近农村演出,受到群众好评,泰山剧团逐渐有了名气,好多村的干部主动来邀请前去表演。后来剧团开始了巡回演出,从碛口到孟门沿河串村宣传,先后在成家庄、碛口等著名的大戏台上演出过。在他们的宣传教育下,群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1941年4月26日至5月1日泰山剧团参加了晋绥边区青救会19儿童团代表大会的演出,受到大会表彰。后来因为鬼子经常来“扫荡”,考虑到众多优秀少年集中在一起会招来鬼子袭击,为安全起见,1942年春夏之交剧团解散,年纪尚幼的团员们分散回家躲避。 19 “青年抗日救国会”的简称。1935年11月,原来只有信仰共产主义的先进青年才能参加的共青团改组为公开的、各阶级爱国青年都可以参加的青年抗日救国会。1949年4月改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恢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名称。 几个月后的1942年8月,柳步廷到临县参加了晋绥3分区的湫水剧社20。王建比他早到湫水剧社几个月【11】。1944年1月,离石县文教科和妇联、青联、武委会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号召各村大办业余剧团,并发出“向泰山剧团学习”的号召。 20 湫水剧社,1941年9月创建于临县榆林村,初名四专署文工团,次年改称三分区湫水剧社。全社40余人。剧社活跃于临县、离石、方山、柳林、静乐、兴县、中阳及陕西的吴堡、佳县一带。 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成立有不少剧社(团)。这些剧团,不仅是演出队,而且是宣传队、战斗队。当时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贺老总的部队,仗打得好,球打得好,戏演得好”。 3 夏季“扫荡” 少年刘继海坚贞不屈 1940年6月起,日寇对我晋西北根据地开始了为期1个月的夏季大“扫荡”。敌人除出动晋西北的全部兵力外,还从晋南调来日军第41师团,总兵力达2万余人。乘柳林日军北上“扫荡”,据点空虚之际,我抗日军民奇袭柳林成功,缴获了不少物资。在这次夏季反“扫荡”中,我120师、新军和抗日地方武装进行了大小战斗251次,毙伤日伪军4490人,俘获日军11人,伪军42人。 同年7月,汉奸董翻译带领日本鬼子突然包围了艾掌,将全体村民胁迫到民校院内,搜寻共产党员薛桂英21、胡克实等人。敌人要求群众指认抗日干部,遭到大家的拒绝,气急败坏的鬼子同年7月,汉奸董翻译带领日本鬼子突然包围了艾掌,将全体村民胁迫到民校院内,搜寻共产党员薛桂英21、胡克实等人。敌人要求群众指认抗日干部,遭到大家的拒绝,气急败坏的鬼子先后打伤多人。又抓住当时只有10来岁的继海(大名刘久昌,全福的父亲),先用饼干、糖果、花铅笔哄骗,让他指出那个是共产党干部,继海不从,便对他施加毒打,最后鬼子把刀架在继海脖子上威协,也没有得到所希望的东西。当时的几个共产党干部就坐在临近悬崖的边沿地带,作好了宁死拒捕的准备。事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村王村召开群众大会,表彰了刘继海的英勇事迹,号召大家向刘继海学习。继海被选为儿童团团长22。 21 薛贵英,后改名薛明,薛家圪旦娘家,解放后随丈夫阎明(阎家湾人)到西安,在西安市检察院工作。 22 据李久选老人回忆整理。 当年薛桂英来艾掌时多住在刘哲家中。晚年的薛桂英居住在西安。刘哲的二女儿刘小平也在西安工作,常于春节期间去看望薛桂英,薛还提起了当年刘继海保护她的故事。 4 冬季“扫荡” 日寇火烧艾掌 1940年12月14日开始,日寇使用“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的战术,全面展开对我晋西北根据地长达40天的冬季大“扫荡”。敌人普遍采用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我晋西北军民奋起反击,作战217次,毙伤日伪2500余人,缴获大量被敌人抢去的物资。 1941年1月 15日(农历庚辰年腊月18日),日军冬季“扫荡”结束前,制造了佐主惨案,杀害群众28人。1月27日(农历辛巳年正月初一)艾掌被日军焚烧了半个村子。【10】 5康家梁伏击战 1941年,日军对我离石县北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夏、秋3次大“扫荡”。地处前沿的8区军民在区委书记车守珠和区长康定领导下,建立了5道反“扫荡”防线。自卫队员王仲信(碾子</font><br></h3> <h3>   5 康家梁伏击战 1941年,日军对我离石县北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夏、秋3次大“扫荡”。地处前沿的8区军民在区委书记车守珠和区长康定领导下,建立了5道反“扫荡”防线。自卫队员王仲信(碾子山人)、刘福有、刘万邦等人在康家梁伏击从康家垣“扫荡”1941年,日军对我离石县北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夏、秋3次大“扫荡”。地处前沿的8区军民在区委书记车守珠和区长康定领导下,建立了5道反“扫荡”防线。自卫队员王仲信(碾子山人)、刘福有、刘万邦等人在康家梁伏击从康家垣“扫荡”后回窜的日军,毙敌3人,伤6人,截获耕牛5头,毛驴4头,羊8只,粉条20捆,营救被抓群众多人。23 23 李九林先生提供。 6 把敌人挤出去! 在我敌后根据地军民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击下,侵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彻底破产,被迫改变战略,开始了所谓的“蚕食”政策。“蚕食”就是逐渐的侵占、逐渐的扩大其占领区,缩小抗日根据地,以达到其所谓“确实掌握占领区”的目的。日寇的“蚕食”政策构思已久,直到1941年3月开始其所谓“治安强化运动”之时才强力推行。这段时期,日寇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侵华兵力用来进攻我各敌后各根据地,企图一举解决其心腹之患。 “由于敌人搞强化治安,给我们工作上造成很大困难。我们晋西北根据地,原来号称3000万人而实际只有几十万,根据地大大的缩小了。像我们离石在一度时期内,几乎普遍维持11敌人(这些更多的是属于暂时的,应付性的这样一种维持)”【5】。这一时期,艾掌也被迫作了这种短时期的、应付性的维持。针对新情况,中共中央曾于1941年6月9日指示:“处处为民众着想……对于民众中某些被迫应付敌人的行为,不仅不应尖锐反对(这不是右倾退缩),反而应该因势利导成为带有计划性的应付敌人的办法,甚至成为策略”。【12】 1942年春,晋绥地区领导人贺龙、林枫等前往延安参加整风学习期间,向党中央汇报了边区对敌斗争的情况。10月初,毛泽东召见林枫说:“敌人把你们的地盘挤得很小,据说连临县的三交镇也有了敌人的维持会11。那么,你们为什么不可以把敌人挤出去!” 当时敌人十分重视占据公路交通线,一方面可以利用铁路、公路及沿途的电话线路沟通各据点和碉堡之间的联系,以便互相支援。另一方面还可利用交通线的方便条件外出袭扰、抢掠。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领导下,晋西北根据地军民的具体做法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坚决打击敌人的进攻和“扫荡”,采用各种办法,把敌人“挤”到交通线上,“挤”到碉堡里,并争取“挤”掉敌人的据点。“挤”掉据点的办法是:第一,包围孤立,造成敌人的供需困难,迫其撤走;第二,相机乘虚袭占之;第三,必要时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之;第四,形势需要、条件可能时,集中兵力攻占之。在思想上肃清亡国观念、苟安思想、失败主义,坚决与敌人斗争到底!【13】 同年7月,在县武委会统一领导下,全县开展破路活动,即在日军“扫荡”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各村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有的铲崖,有的筑墙,有的挖沟。艾掌村民在社林则和野㷕局之间也开挖了宽1丈,深4丈的壕沟,白天架上木板,晚上抽走,借以阻止敌人的车辆和马队通行,延缓敌人的行军速度,为我群众转移争取时间。23 至1943年上半年,基本上把日伪军挤到其主要据点和交通线附近。至1943年上半年,基本上把日伪军挤到其主要据点和交通线附近。 7 刘喜胜回村组织民兵对敌斗争 艾掌出现和日寇作武装斗争的民兵战士是比较早的,不晚于晋西事变。早期称游击队和自卫队,1941年7月改称民兵。刘焕文是这方面的先驱。但村里一直没有民兵组织,民兵人数少,归区里领导。这样,村一级的武装自卫力量就显得非常薄弱。由于日寇进行“扫荡”,经常于黎明时分搞突然袭击,致使群众晚上不敢回家,常住野外。 1942年,刘喜胜回艾掌养病。养病期间他在村里组建村级民兵组织,很快动员了20多人参加,并选举出负责人。队部设在坪宅刘喜亮(车管)院子西南角位置的窑洞里。这些民兵白天种地,晚上轮流站岗放哨。除了在本村警戒外,还到附近村庄的山头“坐探”,监视鬼子动向,防止偷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加强了民兵们的责任心,觉悟也不断提高,有效地保卫了村民的安全。民兵还检查出两个持假路条的敌伪探子,押送到区政府处理。 民兵保护了群众的安全,群众十分感激。1943年春节期间,艾掌群众杀猪宰羊慰问民兵。民兵们备受鼓舞,干劲更加足了。【14】 四、战略进攻阶段 1 抗战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1943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经历了6个年头之后,终于发生了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转折,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7月,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政府投降。在中国战场上,经过1941年和191943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经历了6个年头之后,终于发生了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转折,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7月,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政府投降。在中国战场上,经过1941年和1942年的艰苦斗争,我敌后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敌人残酷的“扫荡”和“蚕食”,战胜了敌人的 “治安强化运动”,使日本侵略者日益陷入困境。至1943年,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均进入了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1943年夏秋之交,中国军队在中国战区的敌后战场开始展开攻势作战,实施局部反攻,抗日战争已胜利在望。 面对即将覆灭的命运,日本侵略者并不甘心,开始了疯狂的垂死挣扎。1943年初,日本华北方面军下达了1943年度《作战警备纲要》,确定将作战重点指向八路军及其根据地。此后,这帮法西斯强盗变得更加残暴,更加没有人性,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一系列大屠杀惨案。 1943年1月28日(农历壬午年腊月23), 驻柳日军200多人“扫荡”北山根据地,在圈牛局、李家窊、艾掌、蒿垣则、双窊烧杀一天,晚上在李家窊住宿。第二天凌晨在以上几个村焚烧民房,几村连片浓烟滚滚。兴旺村、艾掌村成了一片火海,门窗1943年1月28日(农历壬午年腊月23), 驻柳日军200多人“扫荡”北山根据地,在圈牛局、李家窊、艾掌、蒿垣则、双窊烧杀一天,晚上在李家窊住宿。第二天凌晨在以上几个村焚烧民房,几村连片浓烟滚滚。兴旺村、艾掌村成了一片火海,门窗吐着火苗,窑洞被烧裂缝,砖掉了皮……。日军这次“扫荡”,仅在兴旺村就烧毁窑洞42孔,门窗42架,平面大立柜28对……。【10】李九林先生当时还年幼,据他回忆:“当我从野外山窟的逃难人中走回家门的时候,一片凄凉的惨景立刻笼罩了眼帘:日军将艾掌全村大部窑洞纵火焚烧,我家没有幸免。门窗冒着浓烟,鸡牛尸骨遍地。我被冻饿的嗷嗷直叫,母亲搂着我痛哭。没办法,父亲和哥哥背着我走出村庄,朝着西向五里的百泉村走去,投亲拜友,开始了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翌年,由姑表兄刘筛扣砍伐了自己20余株嫩枣树,将我家烧裂的大土窑拱劵撑持,砖砌窗架,简陋维修后我们才迁返回村。”【15】 1943年4月19日,柳林日伪军数百人“扫荡”石洞门,杀死群众44人,致残9人。十几名青年妇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奸污。全村31户人家就有23户遭殃,其中5户被杀得每户仅剩1人。 1944年1月16日至18日(农历癸未年腊月21日至23日),驻柳日军会同离石、中阳、临县日、伪军数百人“扫荡”北山根据地。日军在石家峁集结,去石家峁周围村庄进行反复“扫荡”。仅在村王村3天内就出没10多次。17日将从各村抓来的群众近200人押解石家峁集体屠杀。共计杀死10岁以下儿童14人,成年男女27人,刺伤后推入深坑用柴禾烧死127人,制造了灭绝人寰的大惨案。 “其中就有艾掌村的数名妇女罹难于坑内。村民李九元的母亲和三伯母被杀后抬回艾掌,放置在村边兔墕麦秸窑内,其儿子坐在街畔上哀哀痛哭。”【15】。下村王抗日干部车振普一家11口人,此次大屠杀中被杀害了9人。 1944年3月15日(农历甲申年2月21日),驻柳日军又来“扫荡”圈牛局,用烟熏死躲藏在山洞里的72名群众。全村23户人家中,有8家每户仅剩1人,有5家绝户。本来进入山洞人数为74人,后来艾掌的李久成和圈牛局的医生车胜元感觉人多拥挤,1944年3月15日(农历甲申年2月21日),驻柳日军又来“扫荡”圈牛局,用烟熏死躲藏在山洞里的72名群众。全村23户人家中,有8家每户仅剩1人,有5家绝户。本来进入山洞人数为74人,后来艾掌的李久成和圈牛局的医生车胜元感觉人多拥挤,空气混浊而复出,得以幸免于难。出来后,他们站在山顶上,目睹了日寇进村的全过程。李久成于次年愤然参加了八路军【15】,打击日本强盗。为了求得复兴,解放后圈牛局更名兴旺村。 残暴的日寇从不忌讳屠杀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艾掌坪宅有刘姓痴呆小伙子,又兼哑巴,不到20岁。有一次日寇进村,痴呆小伙子不知躲避,在井道沟上来的湾里(刘喜章宅坡下)和日本禽兽迎面相遇,被用刺刀杀害后推下深沟23。 2 第一个抗日模范村 据赵明亮《铭记·离石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模范人物》记载,当年的艾掌是(离石县)“第一个抗日模范村”:“一是泰山儿童剧团的所在地。他们接收泰山儿童剧团在村里居住、活动,在剧团的宣传教育下,群众的抗日情绪高涨。二是自觉组织站岗放哨,监视敌人的活动。20多个年轻人在刘喜胜的提议下,自动组成民兵自卫队,轮流站岗、放哨,保护村民安全。三是劳武结合。上地带农具,也带武器。平时生产劳动,发现敌情就打击敌人。四是全民皆兵。村里男女老少人人都会打枪、扔手榴弹,敌人防不胜防。”【14】 <br></h3> <h3> 艾掌村民兵组织建立后,在刘福有等人带领下集体训练,艾掌村民兵组织建立后,在刘福有等人带领下集体训练,集体行动,站岗放哨严密监视敌人,一有情况便立即组织村民空室清野进行转移。1943年以后,地雷的作用被逐渐认识,地雷战术开始被广泛使用,成为迟滞敌人进攻速度和保护村庄的有力武器。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民兵们从聚财塔煤窑挑煤到本村或邻村售卖,赚取脚费积累资金,雇佣铁匠制造埋雷工具,由村民捐献废铁,打制小型锹、镢、铲和剪铁丝网的钳子等。【14】 艾掌的民兵曾远近闻名,可惜这些史料大多已经佚失了。村里传说:刘唤章(虎应、贵平的父亲 )以跑得快著称,这个山头放一枪,很快又跑到另一个山头放一枪,如此反复,搞的鬼子晕头转向,不知道共军到底有多少人。刘喜贵(鸡龙的父亲)在条帚上包了一块红布当手枪,也曾吓跑上门搜索日军,保护了村民。 3 刘哲家的地道 抗日战争时期,艾掌是抗日模范村,大量的我方人员来往于艾掌,经常有八路军人员和我党的干部住在刘哲家院子里。一次薛桂英来艾掌住在刘哲家,刚巧日本鬼子来“扫荡”,村庄被包围。刘哲的母亲和奶奶急中生智,把坑上席子卷起半边,裸炕上撒炭灰,在薛桂英脸上也抹上灰,用毛巾把头抱起来,伪装成生孩子的现场。鬼子兵进门一看,捂着鼻子骂骂咧咧的就走了。 虽然当时根据地已经建立起了敌情预警系统,但还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离石县武委会推广东窊挖地道的经验,刘哲的父亲刘喜忠老先生积极报名响应。地道入口在刘哲家的后窑,计划中的出口设在嵎背后。挖掘工程大约在1944年开始,村里许多人参加了土方的搬运,孝平的父亲刘骥就曾经推过独轮运土车。结果挖掘工作进行到一半日本就投降了,工程就此停止。 4 日寇烧杀艾掌 1944年1月16日至18日发生的石家峁惨案期间,即1月18日(农历癸未年腊月23日)日军进入艾掌烧杀。被杀得有李建高母亲(李建高是李久平的父亲)、李长福(小名外生)的爷爷李建元、李补生的爷爷李建梁、李久元(小名丑脑)的爷爷李文业、刘补全(刘久盈的父亲)的奶奶、刘久富(小名奶二)的伯父等。鬼子进村时村里的人慌忙逃跑,庙背后有一个下肢瘫痪的青年奶成没法跑,爬行到圪旦边沿,看到日寇从井道沟上来了,自己又爬行到旱井旁,用头顶开井盖,投井自尽,结束年轻的生命,也摆脱了日寇的蹂躏。一颗罪恶的子弹从奔跑中的李久忠母亲后脑勺射入,从面部穿出,造成鼻子缺失,语音不清,终生残疾。之后,在组长刘福有、李许大率领下,艾掌游击小组开枪反击,把鬼子引到嵎背后沟里,掩护村民撤离。22 5 刘焕文攻打卧虎湾 1944年3月,县武装干事刘焕文带领8区民兵攻打卧虎湾碉堡,迫使6名伪军投降。【16】卧虎湾位于上白霜与寨东的中间,日寇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碉堡。碉堡位于卧虎湾村南一个叫做东梁的山顶上,居高临下,严密控制着汾军公路。该碉堡修建有暗道,便于敌人周旋。据目前资料,我方民兵至少于1941年4月和1943年11月两次攻打过卧虎湾碉堡,战果不小,但都由于暗道的作用而没有全胜,我方还付出了伤亡。 6 刘焕文牺牲 1944年冬,刘焕文在位于佃侧(孟门西坡村附近的一个自然村)的离石县军火厂因手榴弹失事牺牲。 刘焕文(1919—1944),候奴的父亲,虎应的伯父。刘焕文的父亲刘久恩,是闻名乡里的唱秧歌高手,善于即兴创作,遣词、立意不落俗套。刘焕文于抗日战争早期即参加民兵抗日工作(具体时间不详),致力于打击侵略者的斗争。1943年由离石县军火厂厂长任仰山介绍入党23。牺牲前任离石县武装干事,1区(区公所设交口至梁家会一带,抗战后期转移到李家窊一带)武委会副主任。 1943年,离石民兵学习冀中民兵的经验,开始使用地雷跟侵华日军作战。起初,民兵们收集废铜烂铁到部队兵工厂(招贤镇)换取地雷,但部队工厂供应的地区太广,分到各地数量有限。同年,县武委会干部任仰山(王家沟乡任家山村人)到部队(陕西)学习造雷技术,回来后于6月13日在佃侧创办了军火厂,制造地雷和手榴弹。佃侧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型自然村,厂址选择在此,首先是为了保密。兵工厂规模不大,仅有刘焕文、吉庆发等七、八位同志。经过努力,很快生产出了第一批地雷和手榴弹。 据车守珠回忆:“……这个工厂成立不简单,因为装造地雷、据车守珠回忆:“……这个工厂成立不简单,因为装造地雷、手榴弹过去是兵工厂的事情,现在要求农民办到。为了安全,在装地雷、手榴弹之前,先像打旱井一样挖一个深坑,装的时候就在坑边上装,如果看见要出问题了,马上就把地雷、手榴弹推到坑里,这样来保住人的安全。”【5】 战争是严酷的,它并不考虑被动参战的一方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没有厂房,没有设备,没有科学的操作规程,没有严格的素质培训,战争就这样迫使一双双本来拿锄头的手干起了严谨细致的高风险工作。出事那一天,刘焕文正在组装手榴弹,远处有几孩子在玩耍,分散了注意力。当他给弹柄上钉钉子时,由于钉子钉得过头了,扎着了火帽引起爆炸……24。和刘焕文同时失事的还有牛生璋烈士,刘焕文当场牺牲,牛生璋受重伤,数日后牺牲23。 24 根据刘喜胜老人的回忆整理。 烈士们走了,烈士们的事业没有中断。随着地雷战的广泛展开,地雷需要量增大,佃侧军火工厂的供应也不能满足全离石县抗战的需要。于是佃侧军火工厂就举办区、村武委会干部培训班,培训制造地雷的技术骨干。随后,各区纷纷开展军火自给运动,办起了多个军火厂。老百姓自己扫硝土、自己熬硝、制造火药。各级政府和团体开军火田,办军火合作社,军火商店,解决经费问题。地雷的大量生产使我民兵如虎添翼,地雷战给了日伪军巨大的杀伤。 7 刘福有牺牲 1945年柳林解放前夕,刘福有因地雷失事牺牲。 刘福有(1922——1945),小名三虎,刘国斌的叔父。1940刘福有(1922——1945),小名三虎,刘国斌的叔父。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8区民兵爆破排排长,地雷战能手。 1942年,刘喜胜因病回村休养,利用这一空闲时间组织村里民兵奋起抗战,保卫家乡。刘福有积极报名参加,并被选为村王编村民兵副中队长,率领艾掌民兵站岗放哨。后来,县武委会曾组织民兵骨干进行军事训练,集训后编村组织若干爆破小组,刘福有又担任了八区民兵爆破排排长,经常带领民兵沿离军公路一线活动,伺机消灭敌人。 1945年柳林解放前夕的一天,刘福有、穆其昌(应头峁村人)等四人预约集中地点,分头从各自村庄出发,到雷家庄河滩日军经常出没的地方埋设地雷。晚上挖坑,安放地雷,然后在坑上覆盖高梁杆帘子,帘上撒土压鞋印,伪装成坚实的原始地面,以迷惑敌人。由于连续多日的夜间活动,睡眠不足,疲劳过度,刘福有在踩脚印时不慎失足踏入雷坑,引爆地雷牺牲,年仅23岁。【14】 8 柳林解放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随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立即布置动员一切力量,向日伪军发动广泛的进攻,以正规部队占领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以游击队民兵占领小城市……。 早在1944年5月,即日本投降之前1年多,阎锡山和山西省早在1944年5月,即日本投降之前1年多,阎锡山和山西省伪省长王骧就开始勾结,密谋日本投降后联手对付八路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7月23日,日阎达成《汾阳协定》:山西日军防务逐步交给阎军接管,日军调出一部分兵力协助阎锡山“剿共”。同时,阎军负责保护日方在山西的财产【10】。8月10日前后,阎锡山得悉日本将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即派赵承绶到太原与日军头目商定:日军在原防区防堵共产党及八路军并听候阎锡山受降。 8月13日,离石游击支队和民兵完成了对柳林的围困。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日阎勾结,柳林日军拒绝向我方缴械。8月17日,阎军属部高文英率汾离公路救护大队200多人来柳林接管日军防务,在沙曲、杜家垣一带与围困柳林的民兵发生激战前进不得,后经柳林日军接应进入柳林。高文英与汉奸陆彦龙组成守备司令部,陆彦龙任司令,高文英任副司令,伪军摇身一变成了阎锡山的政府军。8月18日,驻柳日军向离石撤退,陆彦龙、高文英举行了欢送会,一直送到薛家湾。 9月5日,八路军358旅715团在我县民兵的配合下向柳林守敌发起攻击,仅3个小时即将柳林解放,敌正副司令陆彦龙、高文英被活捉。一连数日,柳林民众载歌载舞,欢庆解放。后来,陆彦龙在关押期间畏罪吞金自杀,高文英被人民政府判处死了刑。<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李建寅)</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 附录</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李建寅小传</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 李建寅(1909-1981),青年时期受雇佣给东家制作挂面,工余自学文化,利用包挂面的纸张习字。受雇佣地点不详。 1936年2月,红军挥师东征,红1军团从下三交登岸后,红军地方工作团分头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1,召开群众大会,斗争土豪恶霸,建立地方政权。4月,红军撤离下山交,山西反动当局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赤色分子,东征期间建立的党组织和其他进步组织均遭到破坏。 据李建寅儿媳葛林英提供的资料,李建寅于1936年冬季在村参加农协,任农协会长。由于参加农协,李建寅曾被反动势力吊打,差点丢了性命。但从史料记载推测,李建寅参加农协应该据李建寅儿媳葛林英提供的资料,李建寅于1936年冬季在村参加农协,任农协会长。由于参加农协,李建寅曾被反动势力吊打,差点丢了性命。但从史料记载推测,李建寅参加农协应该稍早,在4月红军撤离之前,以后局势就变了。李建寅被吊打应该是在4月以后。当时东征红军一度“进袭军渡,围攻柳林【17】”,但并没有进入柳林镇和到达柳林镇以北地区,活动地区在中阳县城和中阳以南。今柳林县境内仅在下山交附近3个村建立了农会组织【18】。所以李建寅参加农会组织不会是在艾掌村里,可能是在红军曾到达的地区受雇佣制作挂面时参加农会的,具体情况目前还说不清楚,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1937年9月离石县牺盟分会成立后,李建寅于当月加入牺盟会。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历任离石县宣传组织秘书、区长、县农会组织部长、晋西独立支队5大队3中队中队长、县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县民委主任、县建设科副科长(48年2月至7月【19】)、专署军情科长等职。 李建寅任县5大队3中队中队长的时间是在1940年初。5大队建立之初命名“吕梁抗日支队”,后来编入陈士榘的晋西独立支队,称5大队。当时李建寅在3区工作,3区区公所在离石南梁一带,习称南梁区,区长梁凤集。5大队3中队的战士多来自3区。再后来,5大队改编为晋西独立支队2团1营,中队改编为连。李建寅在哪个连现在无法考证,应该是连长或指导员。1940年5月晋西独立支队奉命开赴山东归建115师,李建寅曾随队出征,途中接到命令,返回离石,筹建县公安局附属警卫连。该警卫连成立后,李建寅任首任指导员。 据李久思回忆,大约在百团大战以后的1941年,李建寅任1区区长,在一次日寇“扫荡”中区政府人员被鬼子追着跑,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李建寅了,“他急中生智,跳进一个深坑里藏了起据李久思回忆,大约在百团大战以后的1941年,李建寅任1区区长,在一次日寇“扫荡”中区政府人员被鬼子追着跑,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李建寅了,“他急中生智,跳进一个深坑里藏了起来。第二天,其他人员都回到区上,只有区长不知下落,我们四处寻找,发现一个深坑(里)有人,叫了几声‘区长’,区长听出是区上同志的声音,才应了声。大家用绳子把他拉了上来”。【20】 1949年,以晋绥干部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跟随贺龙、李井泉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野18兵团挥师南下,于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先后抵达四川的川西、川北和原西康省,展开了接管城市和建立新政权的工作。李建寅随南下工作团来到四川,被任命为眉山专署建设科科长,1953年国家撤销眉山专区,李建寅奉调乐山专区,先后任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乐山分院副检察长、检察长、中共乐山地委委员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有部队造反派去四川找到李建寅,调查北京301总医院副政委高平的“历史问题”,并编造说高平在历史上曾经陷害过李建寅,想以此来得到李建寅的配合,一起编造诬陷高文化大革命中有部队造反派去四川找到李建寅,调查北京301总医院副政委高平的“历史问题”,并编造说高平在历史上曾经陷害过李建寅,想以此来得到李建寅的配合,一起编造诬陷高平的假材料。李建寅在文革中也身陷困境,但他没有为献媚造反派而陷害战友,断然拒绝了造反派的要求。艰难时刻突显了他光明磊落的品质。李建寅去世后,高平也和其他老战友一样,于千里之外的北京给乐山市检察院发来唁电,表示哀悼。高平,又名高泰昌,今柳林镇贺昌村人,抗战初和李建寅同为五大队干部,五大队编入晋西独立支队后,又同在2团1营,高平任4连指导员。 去世前,李建寅任乐山市检察院顾问。25 25 本小传主要依据李建寅的儿媳葛林英所提供的资料写成,葛林英提供的资料摘录自李建寅追悼会悼词。 </font><br></h3> <h3> <b><font color="#b04fbb"> (刘枫)</font></b> <font color="#39b54a"> 刘枫小传</font> <font color="#167efb"> 刘枫(1918年—1977年),原名刘福伍。1932年入西局岔龙泉高小26读书。该年1月28日晚,日本侵略军突然向我上海闸北发起了攻击,我十九路军在蔡廷锴将军率领下奋起抵抗,这就是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蒋介石顽固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淞沪抗战后调十九路军前往福建剿共,1933年11月,蔡廷锴将军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nài)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蒋介石决裂。这一系列事件引起龙泉小学进步学生的关注,成为议论的中心。1933年下半年,刘枫、李丕宽、崔映国等在龙泉高小自发组织了“锐志读书社”,传阅进步书籍【14】【21】。 26 1932年,由当地社会贤达多人联名提请当时的县政府批准,以龙泉寺地产360亩为校资,以西局岔华佗庙为校址,创办了离石县龙泉高等小学堂。刘枫、刘哲、李丕宽、崔应国、刘正权等都是龙泉高小第一届学生。 1934年刘枫考入离石中学27。1936年2月,红军东征。9月,牺盟会成立。12月西安事变,这些重大事件再次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剧烈的震动和反响。“当时离中只有一台收音机,同学们积1934年刘枫考入离石中学27。1936年2月,红军东征。9月,牺盟会成立。12月西安事变,这些重大事件再次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剧烈的震动和反响。“当时离中只有一台收音机,同学们积极围着收听,拥护团结抗日的主张,团结一致,枪口对外。” 【21】1937年1月,牺盟总会派曹志敏(曹宓)来离石中学组建牺盟分会,刘枫等20余名学生首批报名参加:有李家窊的李丕宽、蒿垣则的崔映国、穆家坡的穆树旺(穆峰,比刘枫早一届毕业,当时是小学教师)等。刘枫被指定为负责人。 27 贺昌中学的前身。1927年,离石县私立初级中学在今贺中文庙内兴办,挂牌“离石中学”。1945年9月,利用此基础,筹建了“晋绥建新中学”。为纪念贺昌烈士,1946年8月15日改名为“贺昌中学”。 该年2月,曹宓带领刘枫、李丕宽、崔映国、穆树旺等人在成家庄一带宣传抗日救国。刘枫、李丕宽还在艾掌和李家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展牺盟会员,扩大牺盟组织。 曹宓回太原后,刘枫被指定为县牺盟分会筹建临时负责人。曹宓经常给他们邮寄一些牺盟会的书报、刊物,如《大众园地》等。这些早期的牺盟会员由刘枫领导,刻印材料,张贴和散发传单,出刊《抗敌周刊》,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当时离石中学有个童子军28教员叫张昌能,县公道团29有一个姓卫的副团长,都比较进步,好多宣传资料都是借用他们的油印机印刷的【14】。经常参加活动的还有当时任小学教员的刘哲。 28 童子军(Scouting),英国人罗伯特·贝登堡于1908年创立的一个国际性的青少年组织,目的是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在身体、精神和智力上培训青少年。1912年传入中国, 1937年9月日本占领28 童子军(Scouting),英国人罗伯特·贝登堡于1908年创立的一个国际性的青少年组织,目的是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在身体、精神和智力上培训青少年。1912年传入中国, 1937年9月日本占领北平后,明令取消了中国童子军组织。 29 全称“主张公道团”,又名“好人团”,阎锡山于1935年组建的反动组织,其最初的宗旨是防共。1937年太原失守后,阎锡山表示要抗日,把公道团交由牺盟会领导,从此公道团被改造为进步组织。 同年春,山西牺盟总会派耿介人到离石中学演讲,号召学生参加“山西抗敌救亡先锋队”,刘枫、李丕宽、崔映国等积极报名参加。会后他们组建了山西抗敌救亡先锋队离石分队部,分队出版了一个名为《抗先生活》的内部刊物,李丕宽撰稿,刘枫刻版。【21】 1937年6月,刘枫、李丕宽、崔映国等在汾阳参加了初中毕业考试。8月,刘枫、李丕宽赴省城找牺盟总会30。时阎景纯即将作为牺盟特派员被派住离石。刘枫、李丕宽接受阎景纯嘱托,从太原先期回到离石,与崔映国、穆树旺、刘汝向等共同筹备县牺盟分会组建工作。 30 据1989年版《柳林县大事记》记载,赴省城找牺盟总会的仅刘枫1人。据崔映国回忆,8月,刘枫去太原参加了国师训练班,并找牺盟总会,李丕宽、崔映国等因为没有路费,就在本县找关系当了小学教员。据李丕宽回忆,刘枫、李丕宽一起到太原,而且连在大街上偶遇耿介人等情节都记得明白,不会是记忆错误。现从李丕宽说。 同年9月,阎景纯来到离石,牺盟离石县分会正式成立。此后一段时间,刘枫等在县牺盟分会的领导下继续进行活动,活动的主要地点在成家庄一带。为了宣传抗日救亡,刘枫等以“呼声同年9月,阎景纯来到离石,牺盟离石县分会正式成立。此后一段时间,刘枫等在县牺盟分会的领导下继续进行活动,活动的主要地点在成家庄一带。为了宣传抗日救亡,刘枫等以“呼声社”名义,创办了《晨鈡》墙报,团聚了牛跃龙、刘保奎等不少进步青年。他们还利用成家庄集市,组织演讲,散发传单,唤起民众。 同年10月,县牺盟分会举办训练班,刘枫、李丕宽、崔映国、穆树旺、刘汝向等都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训练班在离石中学讲课,还在新关老爷庙听过程子华的报告。训练结束后,组织工作团下乡,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组建基层牺盟会及其下属的团体会员工救会、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 刘枫在1937年11月以后,曾经担任村王编村5 书记31。1938年2月24日,离石、中阳县城同日沦陷。2月27日,侵离日军109松井师团向西进逼,柳林第一次沦陷。就在1938年2月,刘枫奉调4区(辖碛口、孟门一带)任区牺盟会秘书。 31 当时和阎锡山搞统一战线,职务名称套用阎锡山国民政府的称谓,“书记”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负责文案工作并兼任会计。而秘书则相当于现在的书记,主持全面工作。 1938年5月9日,经韩昌泰介绍,刘枫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县牺盟分会曾编印出版过不定期刊物《七月》,刘枫任主编。牺盟会利用《七月》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晋西事变后停刊【2】。1939年秋刘枫担任县西盟分会秘书【21】。</font> <br></h3> <h3> 晋西事变前夕,戚振华在碛口稽查处召开会议,决定抓捕以离石县牺盟特派员梁延檀为首的离石共产党要员。当时县政府有一个会计,叫陈允中,寨则坪人,偷偷向梁延檀通风报信。梁延檀带领刘枫、康汝和星夜转移,从工作所在地碛口寨则坪出发,经白家山、渠头村(今王家沟乡兴隆湾)到达邓家窊。【2】邓家窊是当时中共离石县委驻地。为了防范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中共离石县委于1939年11月由西坡转移至此。晋西事变前夕,戚振华在碛口稽查处召开会议,决定抓捕以离石县牺盟特派员梁延檀为首的离石共产党要员。当时县政府有一个会计,叫陈允中,寨则坪人,偷偷向梁延檀通风报信。梁延檀带领刘枫、康汝和星夜转移,从工作所在地碛口寨则坪出发,经白家山、渠头村(今王家沟乡兴隆湾)到达邓家窊。【2】邓家窊是当时中共离石县委驻地。为了防范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中共离石县委于1939年11月由西坡转移至此。 1940年1月,离石县抗日新政权成立,刘枫任县政府教育科副科长。该年初,晋绥边区三地委在临县唐家沟等地开办了党校,对外称教导队,刘枫任队长兼党总支部书记,1943年调离。三地委党校的培训对象为区、乡、村三级党、政、群团和武委会的领导干部,开设有“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论持久战”等课程。【22】 1945年春,刘枫调临南县32任县委委员兼县委宣传部长(抗战时期没有设常委,临南县委仅设组织和宣传两个部)。1946年1月临南、临县合并为临县,刘枫任临县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23】 32 1940年2月,日寇从大武进犯临县,在寺圪达、石门墕修建了据点。10月,根据上级划小行政区域的法令,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三交为临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1948年8月刘枫参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纵队新兵团副政委、第1纵队独立第1旅民运科长,带领新兵团开赴祖国大西北。新兵团在临县组建,招收了100多名干部,这批干部在青海解放后都安排在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抗日战争时期,第1纵队长期战斗在晋西北根据地。1942年9月,120师独1旅兼第4军分区(临县军分区)33。 1946年11月,358旅和独立第1旅编为晋绥军区第1纵队,1947年3月,晋绥野战军并入西北野战军。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独1旅改称第2师。抗日战争时期,第1纵队长期战斗在晋西北根据地。1942年9月,120师独1旅兼第4军分区(临县军分区)33。 1946年11月,358旅和独立第1旅编为晋绥军区第1纵队,1947年3月,晋绥野战军并入西北野战军。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独1旅改称第2师。 33 即野战部队兼任地方武装力量的管理机关,这样有利于战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是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普遍采用的办法。 1949年9月5日解放军第1军进入西宁,宣告西宁解放,结束了马步芳家族对青海长达40年的反动统治。9月8日,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第1军政治部主任冼恒汉任军管会主任,刘枫为军管会成员。同日,西宁市人民政府成立,刘枫出任市长。稍后中共西宁市委成立,刘枫任市委书记兼市长。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军事管制结束。第1军兼青海省军区。 西宁市在解放初期最大困难是没有接收经费,工厂、学校人员的生活维持费无法解决。1949年8月27日马步芳逃走时带走了搜刮来的全部黄金31000两。为了解决财政的异常困难,第1军部队停止开支,将经费借给政府,从部队调至地方工作的人员的一切费用全部由部队供给,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每天只吃两顿饭。刘枫率领市委市政府多方筹措,以粮食代替货币,给学校教师、工厂职工、邮电、医院等部门的职工发放生活维持费用,鼓励恢复生产。很快冬天就来了,由于缺乏经费,新任市委书记兼市长刘枫没有像样的宿舍(笔者依稀记得,笔者当年在西宁市在解放初期最大困难是没有接收经费,工厂、学校人员的生活维持费无法解决。1949年8月27日马步芳逃走时带走了搜刮来的全部黄金31000两。为了解决财政的异常困难,第1军部队停止开支,将经费借给政府,从部队调至地方工作的人员的一切费用全部由部队供给,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每天只吃两顿饭。刘枫率领市委市政府多方筹措,以粮食代替货币,给学校教师、工厂职工、邮电、医院等部门的职工发放生活维持费用,鼓励恢复生产。很快冬天就来了,由于缺乏经费,新任市委书记兼市长刘枫没有像样的宿舍(笔者依稀记得,笔者当年在青海当兵时听谁说过,解放初刘枫住在帐篷里),晚上冷得没法睡觉,就起来跑步,否则会被活活冻死。 当时西宁市的社会治安异常混乱,反动势力活动猖獗,天一黑到处是枪声,吓得人们不敢出门。匪特们组织了“中国反共救国军西北第一指挥部”,暗杀我工作人员,夺我枪支,窃割电线,打黑枪,伤我哨兵,公开散发反动传单、张贴反动标语和布告,煽动民族隔阂,还造谣说:“苏联向共产党要30万个小孩换取苏联大炮,现正在兰州集中。”谣言传遍了西宁市各小学校,使各小学的学生普遍不敢上学。根据上述情况,中共青海省委和西宁市委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匪特的破坏活动进行打击,使西宁市的社会治安情况得以逐步好转。 不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新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指示,西宁在青海高原上首批开始土改。刘枫兼任土改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亲自下乡搞试点,发现问题,摸索经验,使整个土改工作搞得既深入,又扎实,受到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赞扬。 1952年至1954年,刘枫先后在中共青海省委研究室、办公厅农村工作处、农村工作部工作。 1955年春,刘枫任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率领工作组走进牧区,试办牲畜入股,按劳取酬的初级合作社。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第1批被命名为“灯塔”、“红旗”等的牧业生产合作社出现在青海草原上,受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赞扬。 1958年秋,正当青藏牧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一小撮潜藏的特务分子和反动喇嘛勾结牧主头人、千百户,发动了反革命大叛乱。他们占山为王,攻城掠地,枪杀了同德县委书记马廷让、贵南县副县长刘银栋等人,煽风点火,使草原上萌发了民族对峙的势头。笔者在青海时曾经听刘枫夫人李叶讲过:一天晚上叛匪围攻他们的帐篷,骑马带刀,呐喊着围了上来。当时刘枫夫妇只带了一个班的警卫,敌我人数悬殊,非常危险。担心叛匪里面夹杂太多的被蒙蔽的穷苦牧民群众,刘枫不允许对准人群开枪,警卫战士只能对空鸣枪以示警告。一阵枪响后,叛匪退去,过一会又重新围了上来,再次鸣枪。如此反复,直至天亮。叛匪煽动民族仇恨,见汉人就杀。一次刘枫夫妇被困,换上藏民服装才得以脱身。面对牧区复杂的斗争局面,刘枫指出,“民族矛盾掩盖着阶级矛盾,反革命叛乱的实质是阶级斗争”,他提醒大家在剿匪时必须牢牢掌握党的民族政策,严格区分少数反动分子和广大受蒙蔽群众的界限。刘枫身先士卒,爬上了3000多米高的马积雪山指挥战斗。三个多月的剿匪斗争,风餐露宿,使刘枫胃病复发,频频呕血。但他一直坚持到1959年剿匪平叛取得胜利,才离开海南州入院治疗。 1962年,刘枫遵照上级党委指示,二次进海南州工作,并领导了后来的“四清”运动。他查阅地方资料,研究和总结海南的过去和现在,分析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提出“与封建势力争夺下一代”的意见。他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34。教育先行,牧区才可繁荣昌盛”。在他的领导下,全州公费寄宿制学校很快就在倒淌河、江西沟、常牧、河卡、巴滩等地草原上建立起来,为广大藏民开辟了一条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教育的光明道路,避免了藏族儿童从小被送入寺院的厄运。 34 语出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句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1964年,刘枫调回青海省委任宣传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文革”中期搞三结合时,被任命为青海省文教组组长。1971年,刘枫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他坚决否认文革前17年教育战线是黑线统治的观点,回青海后仍大讲这个观点,有人便说他“不满中央”,“翻文化大革命的案”。在“批林批孔”中以青海省的“孔老二”、“总后台”受到一连串的批判。但他据理力争,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高调坚持真理,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的。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刘枫由于此前长期遭受到人为的折磨和常年过度的劳累,身染重疾,体力不支,但仍然以一个共产党员坚毅的革命信念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1977年6月30日,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太原晋祠召开。刘枫此时已经整天便血,血色素仅剩下5克,属于严重贫血。同志们不同意他去开会,他说自己情况熟,又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会议,一定要参加。所以临时输了200毫升血,就毅然抱病上路。会议期间,病情一天天恶化,只能少量进食。7月16日会议结束当晚,他在灯下坚持写完给省委汇报的材料,并订好次日回青海的机票时,健康急转直下,肿瘤已经堵塞了肠道,连夜被送进山西省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医院给他开来特食,他以“不搞特殊”拒绝食用。隔壁传来重病号痛苦的呻吟声,他1977年6月30日,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太原晋祠召开。刘枫此时已经整天便血,血色素仅剩下5克,属于严重贫血。同志们不同意他去开会,他说自己情况熟,又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会议,一定要参加。所以临时输了200毫升血,就毅然抱病上路。会议期间,病情一天天恶化,只能少量进食。7月16日会议结束当晚,他在灯下坚持写完给省委汇报的材料,并订好次日回青海的机票时,健康急转直下,肿瘤已经堵塞了肠道,连夜被送进山西省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医院给他开来特食,他以“不搞特殊”拒绝食用。隔壁传来重病号痛苦的呻吟声,他拿出自己的高效麻醉镇静药让人给送去......。9月17日,刘枫从太原转院到北京。10月14日晚乘火车回西宁途中,于15日下午3时逝世于西安,年仅59岁。 </h3><h3><br></h3> <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 (刘喜胜)</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抗日烽火中的刘喜胜</font><font color="#167efb"> 1922年8月出生在艾掌村。父亲刘万海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力气大,能吃苦,又兼勤快,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种地好手。然而,和大多数底层劳动人民一样,日子过的还是十分艰苦。 1937年农历3月,晋绥军71师35四处征兵,腐败的国民政府基层官吏趁机敛财,大肆收受贿赂。有钱的人家只要花了钱就可以躲过征兵,而刘喜胜家境贫寒,无钱买通贪官污吏,兄弟两个必须有一个人当兵。为了逃避给军阀充当炮灰,哥哥刘喜增在切干草时故意将大拇指切掉,成为残疾。阎匪头子说:老大残了,老二顶上。原来以为自己年龄尚小(不足15周岁),可以逃过这次征兵的弟弟刘喜胜听到后,心急如焚,连夜走了二十里的山路,跑到穆家墕村姥姥家,找到了表兄穆俊高商议对策。当时他并不知道表兄穆俊高早已是中共地下党员。此时以牺盟会特派员身份在离石县活动的阎景纯正准备组建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表兄就介绍刘喜胜参加了这支队伍的筹建工作,并给他出具了一张参加抗日游击队的证明。当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期,国共双方的武装力量都是抗日队伍,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阎匪就不能继续逼迫他去当兵。公历5月下旬,共产党人韩昌泰36从太原出狱回到离石,以公道团29团长的身份作掩护,接手领导了这支抗日武装——“农民抗日自卫队”37的组建工作。刘喜胜跟着穆俊高走村串户发动组织群众,建立自卫队。经过大力宣传,充分发动群众,韩昌泰“农民抗日自卫队”两个月内发展到60余名队员。其时阎锡山的晋绥军在忻口、太原战场上被日军击溃后,一部分溃军陆续逃到离石、柳林一带。这些游兵散勇军纪败坏,到处抢劫,骚扰百姓。东村抢了一头牛,到西村转卖,接着再抢。溃军之间也互相抢劫,抢了短枪就扔了长枪。“农民抗日自卫队”最初担负的任务就是驱赶溃军,保护乡民,并从中缴获武器,武装自己。 35 晋绥军71师,1937年隶属于晋绥军第34军序列,师长郭宗汾。1939年划归晋绥军第33军,军长郭宗汾。71师长期盘踞离石、中阳地区,晋西事变前夕疯狂镇压共产党和抗日运动。晋西事变中在临县被我军击溃,损失惨重。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起义归顺。 36 韩昌泰(1904—1943),韩家坡村人,1925年在太原上学时加入共产党,和贺昌、张叔平、王达成同为大革命时期入党的离石籍早期党员。1927年3月受党组织派遣回离石工作,曾两次被捕。刘枫的入党介绍人。1939年代理离石县委书记,1942年担任离石县民主政府县长。1943年秋因服用中药中毒英年早逝。 37 离石县农民抗日自卫队成立于韩昌泰家乡韩家坡,韩昌泰任团长,阎景纯任指导员。次年(1938年春)改编为离石游击支队第2大队。3月15日配合120师警备8团发起王老婆山战斗,歼灭日军200余名,被誉为“小平型关战斗”。1938年6月,离石游击支队改编为山西省第4行政督促专员公署政治保卫总队,在岚县按照八路军的标准进行了集中整训。后来经多次整编,解放战争时期编入第1野战军第3军。 1938年春,刘喜胜和其兄刘喜增经由穆于俭、穆俊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兄弟俩到晋西南区党委住孝义县禅房头党员训练班4学习,接受新党员培训。禅房头党员训练班主要开设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4门课程,授课人有中共中央北方局、115师和晋西南区党委的杨尚昆、罗荣桓、陈光、林枫、陈士榘、王达成等人【17】。那时候没有公路,来回几百里都凭两条腿徒步行走,途中食宿依靠党的地下交通线解决。培训结束后,刘喜胜被分配到第4区(碛口至孟门一带)青救会19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不久被任命为第四区青年抗日救国会秘书31,同年秋任中共4区区委委员。 党组织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当年秋,经县委安排,刘喜胜以牺盟会干部的合法身份作为掩护(青救会19是牺盟会的团体会员),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时物色群众中的优秀分子,秘密发展新党员。那时虽然是在战争年代,发展新党员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找到发展对象后先要报告组织批准,然后经历多次谈话,顺序渐进地宣讲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宗旨,观测对方的反应,并及时报告组织,满足条件的确定为发展对党组织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当年秋,经县委安排,刘喜胜以牺盟会干部的合法身份作为掩护(青救会19是牺盟会的团体会员),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时物色群众中的优秀分子,秘密发展新党员。那时虽然是在战争年代,发展新党员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找到发展对象后先要报告组织批准,然后经历多次谈话,顺序渐进地宣讲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宗旨,观测对方的反应,并及时报告组织,满足条件的确定为发展对象。到后期,符合要求的就发展为预备党员,环境条件允许时还要举行简单而庄重的宣誓仪式。党的会议都是秘密进行的,为了避人耳目,冬天会址选择在古庙,夏天多在庄稼地里。到年底,刘喜胜所负责地区80%自然村有了中共党员。在此基础上组建党小组,并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党的支部。党的组织建设在四区有了很大发展。 鉴于阎锡山的历史表现,我党意识到,依靠这些军阀抗日很不靠谱。当时共产党的干部大部分都隐藏在牺盟会和动委会38中,他们利用牺盟会的合法身份,通过任命和选举,把大部分区、村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或抗日积极分子手中,为后来粉碎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建立民主政权,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8 全称“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是二战区国共统一战线组织,续范亭任主任委员,实际上由共产党人掌控。动委会在战地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它取代日寇进攻期间各地逃亡政权,召集军、政、民各界的联席会议,协调各军、团体、民政间关系,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核心力量。晋西事变前夕被阎锡山强令撤销。 1939年冬的一天,刘喜胜在孟门古庙上召集了一次孟门党员会议。会后第2天,在大街上碰到補则上村支部书记陈有功的父亲,刘喜胜便上前打招呼,问你家有功呢?陈有功父亲说:不是你昨天叫走了吗?头一天已经散会,事情有些蹊跷。到第3天仍不见陈有功的面,大家都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晋西事变前夕,暗杀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估计到此案也会是作案人暗地里议论的热门话题,4区区委干部陈祥珍便派人夜间侦听几个嫌疑人家1939年冬的一天,刘喜胜在孟门古庙上召集了一次孟门党员会议。会后第2天,在大街上碰到補则上村支部书记陈有功的父亲,刘喜胜便上前打招呼,问你家有功呢?陈有功父亲说:不是你昨天叫走了吗?头一天已经散会,事情有些蹊跷。到第3天仍不见陈有功的面,大家都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晋西事变前夕,暗杀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估计到此案也会是作案人暗地里议论的热门话题,4区区委干部陈祥珍便派人夜间侦听几个嫌疑人家的谈话。果然有收获,听得有一家两口子吵架,女人说:你好嘛!你把人家陈有功打倒,身上捆了石头扔进黄河。真相大白,原来作案者是一帮反动势力的爪牙,杀人是因为他们在民主选举中失败,于是铤而走险,企图通过暗杀手段夺得政权。顺藤摸瓜,很快就抓到其余几个暗杀抗日干部的犯罪同伙。到1940年春新政府成立后,对这三、四个犯人进行了审判(其中有一个叫“喜元”的)。陈有功的遗体后来在军渡打捞出水24。 晋西事变中,卫一青在邓家窊召开过一个小型会议,刘喜胜、车守珠、白建元等参加了会议。会后各级政府组织民兵从溃军手里夺取武器,并在全县范围介绍和推广夺枪经验。同时还缴获溃兵丢弃的马数十匹,送往新成立的县政府所在地圪麻塔。那一段时期,4区从溃军手中夺取的武器可以武装一个团【14】。 1940年刘喜胜调到县青委工作。那时2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另外组建党小组,受青委领导。刘喜胜任县青委副主席,专门负责青年党员的工作。青委围绕抗日事业,组织年轻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站岗、放哨,侦查敌情,发动群众抗日。平时,这些年轻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在后来的“四大动员”运动中,年轻人冲在最前面,成为四大动员的主力军。【14】 1941年冬,刘喜胜调任离石县青救会主席。1942年12月精兵简政39后,青救会改称青年部,刘喜胜任青年部部长,一直到1944年夏由王建接任。【19】 39 精兵简政——武汉会战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资供应极端困难。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提出精兵简政的政策:号召党、政、军各级组织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1941年冬到1942年春主要是精简机关干部,1942年冬到1943年春主要是部门和机关的合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晋绥根据地机关人员由1.5万人减为7000人。到1943年春,晋西北根据地的机关合并和人员裁减指标完成。1943年底,晋西北根据地的精兵简政基本结束。到1944年9月又进行过一次精兵简政。其它根据地有的进展比较慢,结束的也就晚一些。</font><br></h3> <h3> 从1940年开始,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尤其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止了对八路军的财政补贴“协款40”,晋西北根据地面临着国民党和日本从1940年开始,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尤其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止了对八路军的财政补贴“协款40”,晋西北根据地面临着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的双层封锁。这时,日寇开始了所谓强化治安,就是先从军事上清剿,见东西就抢,见牲口就拉,见人就杀,造成一种恐怖气氛,然后大搞维持11。离石县一度时期几乎普遍维持了敌人,维持就意味着把粮食作为税收上缴给日本侵略者。“这样就给我们的生产、财经造成极大的困难,使我们被迫在1941年至1943年,种了3年大烟土”【5】。生死存亡的关头,不种就度不过难关。还有重要的一点:鸦片是民国时期一种普遍流通的硬通货。1943年,刘喜胜被派往临县征集鸦片。从春种到秋收,环环紧跟,步步不离,保证全部烟土都能收集起来,防止流失。这一年共征收烟土近万两。统购来的鸦片通过民间的贸易组织销往国统区或日伪占领区,交换抗战所急需物资。在晋北,甚至有国民党军队偷拿武器直接和八路军换取鸦片的记录。对外销售,对内禁烟,是当时根据地的方针。1941年底专门成立了禁烟督察局,后改为禁烟督察处。 40 协款是重庆国民政府按月发给八路军的军饷粮米。 1944年5月,晋绥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张秋林集股兴办起“秋林合作社”41,合作社组织妇女纺花织布,支援抗战,同时销售一些生活用品,并给愿意和合作社合作的妇1944年5月,晋绥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张秋林集股兴办起“秋林合作社”41,合作社组织妇女纺花织布,支援抗战,同时销售一些生活用品,并给愿意和合作社合作的妇女预支棉花,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合作社收购布匹的价格比市价高,销售生活用品的价格比市价低,还消除了乡亲们前往集市交易途中被日本鬼子抢劫的风险,深受群众欢迎,促进了根据地妇女织布的积极性。刘喜胜前往秋林合作社下乡蹲点。下乡期间他一方面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动员附近村庄的群众加入合作社,使秋林合作社的股金扩大了几倍。另一方面鼓励、支持秋林合作社增购大型织布机,改进纺织工艺,扩大生产。到该年9月,秋林合作社发展到1050股,股金达21万元。仅1945年5月到8月,秋林合作社贷款收购标准布6000余匹,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1 张秋林(1919—2003),娘家碾墕村,婆家张家庄。1942年入党,抗日战争中两次被评为晋绥边区特等劳动模范。解放后先后在省、地、县妇联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吕梁地区纪检委工作。秋林合作社设在张秋林的娘家碾墕村。 1945年8月,通过浴血奋战,我根据地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日阎勾结,胜利的果实很快落入阎锡山的手中。8月17日,阎匪军官高文英进驻柳林,柳林的伪军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政府军。8月18日晚21时许日军开始从离石撤退,到凌晨3时撤退完毕。日军司令官佐佐木和阎锡山特派员、县统委会主任狄予公预先约好,日军退出离石后5分钟,阎军33军暂编42师1团约1000人进入离石,并收编了日伪人员约3000人。 阎军抢占离石后,我晋绥3地委和晋绥3分区立即调集离石、离东42、临县三县的武装力量1000余人围攻离石。这期间33军暂编42师1团因故紧急调往汾阳。敌阎军抢占离石后,我晋绥3地委和晋绥3分区立即调集离石、离东42、临县三县的武装力量1000余人围攻离石。这期间33军暂编42师1团因故紧急调往汾阳。敌人减兵,于我有利,3分区组织了2次攻城,终因敌强我弱的大局未变,攻城未果。3分区调整战略,改为围城待援。9月5日,我八路军358旅715团在民兵的配合下,仅3个小时即将柳林解放。随后716团围攻中阳,切断中阳之敌对离石的增援。718团沿离柳公路直达离石外围。9月6日攻占了凤山和龙山,肃清了离石城外围之敌,占领了制高点。当天晚上开始攻城,战斗进行了三天,9月9日718团从城西北角攻入城区,并迅速占领全城,生擒敌城防司令狄予公,击毙城防副司令贺焕之。约300名残敌从南城门逃出,向中阳方向逃窜,被我预先布置在沿途的部队歼灭【24】。 42 抗战期间,日寇占领了汾阳至军渡和岚县至中阳两条交通线,形状如十字。我离石县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穿越十字交通线往往要付出人员牺牲的代价。根据上级划小行政区域的法令,1940年9月东部地区成立了离东县。1946年离石、离东合并为离石县。 从三县武装围困离石开始,到离石解放历时20多天,激烈战斗7次。刘喜胜参加领导了解放离石的活动,组织群众抵近敌人,破坏敌人交通;组织农民抬担架,扛云梯,送饭,送水,送弹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的战斗。 离石解放后,离东县政府驻扎在离石城,辖交口以东地区;离石县政府驻扎在柳林。刘喜胜先在建设科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被任命为柳林青龙村村长,组织领导战后恢复工作。 1946年,刘喜胜任离石县青委副主席,后改任主席。1949年2月至9月,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离石县委副书记【19】。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重地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一些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1951年冬,中共中央根据同年秋季全国工农业战线开展的爱国增产运动中揭发出的大量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向全党发出指示,一场全国规模的“三反”运动普遍地开展起来。在运动中,各地揭露了一批严重的贪污盗窃案件,并先后召开了坦白检举大会或公审大会,对于严重犯罪分子依法严惩。运动高潮期间,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过激情况,如定出打虎指标,出现逼供、诱供、假供的情况,从而伤害了一些无辜者。中央发现苗头后,采取措施进行了纠正。刘喜胜当时是离石县三反运动五人小组成员,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落实党的政策,使很多好干部的错误结论得到了纠正。1952年10月,“三反”运动结束。 从1953年7月至1954年5月刘喜胜任离石县统战部副部长(没有任命部长,副部长主持工作)【19】,期间于1953年抽调到晋中地区参加整党工作。1954年调任离石县供销社主任,同年调任太谷县组织部长、副县长。1959年任晋中地区劳动局副局长、局长。1963年2月任离石县统战部长,直至1967年2月被造反派夺权【19】。期间的1963年2月至6月兼任离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从1965年开始,因病请假长期休养。 1979年,刘喜胜任吕梁地区民政局副局长。主要从事地名普查、党史研究及地方志的征集与编撰。1983年离休。2017年96岁,身体欠佳,多年来闭门在家休养。<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刘哲)</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 刘哲小传</font><font color="#167efb"> 刘哲(1920——1999),原名刘福三。兄妹4人,长兄刘枫,大妹刘萤,还有一个小妹刘杰,生前在青海省师范学院图书馆工作。 1932年,刘哲和刘枫、李丕宽一起入龙泉高小26读书,是该校第一届学生,1934年毕业。1934年夏,刘枫、刘哲兄弟俩和李丕宽同时考取了离石中学27。因为家里经济实力实在承担不了,刘哲主动放弃升学,考取了教师资格,先后在张家塔、南坡、上曹家坡、碛口、临南等地教书,帮助父亲供兄长刘枫和表1932年,刘哲和刘枫、李丕宽一起入龙泉高小26读书,是该校第一届学生,1934年毕业。1934年夏,刘枫、刘哲兄弟俩和李丕宽同时考取了离石中学27。因为家里经济实力实在承担不了,刘哲主动放弃升学,考取了教师资格,先后在张家塔、南坡、上曹家坡、碛口、临南等地教书,帮助父亲供兄长刘枫和表兄李丕宽读完初中。 1937年1月,刘枫在离石中学报名参加了牺盟会。刘哲经常在业余时间帮助刘枫刻写蜡板,印制宣传抗日救亡传单,协同刘枫在县城附近、集市、庙会等处张贴散发。同时还奔走募捐,为牺盟会离石县分会筹集活动经费。据刘哲本人回忆,募捐的最好时机是全县新旧教员集中回县进行考核之时,知识分子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宣传并慷慨解囊,他和战友们便抓住机会,全力以赴工作。 1938年2月(农历戊寅年正月),刘枫从村王编村书记任上离职,奉调4区牺盟会任秘书,刘哲接任村王编村书记职务。同月,日寇占领离石。1938年6月7日(戊寅年5月初十)刘哲也离任,经刘枫介绍到临县牺盟中心区43,入决死四纵队随营五分校第二队44学习,校址在临县城文庙内。学校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1938年2月(农历戊寅年正月),刘枫从村王编村书记任上离职,奉调4区牺盟会任秘书,刘哲接任村王编村书记职务。同月,日寇占领离石。1938年6月7日(戊寅年5月初十)刘哲也离任,经刘枫介绍到临县牺盟中心区43,入决死四纵队随营五分校第二队44学习,校址在临县城文庙内。学校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日语喊话等政治课程,队列训练、战术训练、兵器的使用等军事课程。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决死4纵队政治部民运科,不久调宣传科,专门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主要负责刻制蜡板和油印文件。而后随部队转移到汾阳三道川及交城横尖镇一带。 43 临县牺盟中心区成立于1938年3月,负责领导临县、兴县、岚县、方山、离石、中阳、介休等7县牺盟分会的工作。 44 决死四纵队随营第五分校于1937年12月在临县城内创立, 1938年8月改名为军政干部四分校,校长由阎锡山挂名,副校长由决死四纵队政治委员雷任民兼任。随着部队的调动,1938年底移驻交城县东坡底村。学员身着军装,每人发步枪一支。1939年4月,四分校改称军政干部第十二分校,移驻交城县偏梁村。晋西事变后,学校停办。随营五分校共分三个队,第二队队长刘兆泉,政治指导员孙哲(解放后任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 军旅生涯经常风餐露宿,背包不离身侧,油印机置于背包之上。需要刻印的材料很多,如宣传文件,有时还有“号外”等急用资料。野外没有桌椅,有任务时刘哲就地蹲坐,钢板放在膝盖上,拿起铁笔就开始工作,从不耽误。 1939年秋,中共离石县委派李丕宽去115师晋西独立支队16学兵大队学习。临行前,李丕宽接到刘枫来信,委托他带刘哲一起去【21】。刘哲在征得原部队同意后,找决死四纵队政治部刘膺主任开了介绍信,(李丕宽的介绍信由离石县委韩昌泰书记开出)。当时已是秋林会议10以后,阎锡山配合蒋介石,在山西掀1939年秋,中共离石县委派李丕宽去115师晋西独立支队16学兵大队学习。临行前,李丕宽接到刘枫来信,委托他带刘哲一起去【21】。刘哲在征得原部队同意后,找决死四纵队政治部刘膺主任开了介绍信,(李丕宽的介绍信由离石县委韩昌泰书记开出)。当时已是秋林会议10以后,阎锡山配合蒋介石,在山西掀起反共高潮,不断挑起摩擦。阎匪33军一直盘踞在沿途。为了避免被敌扣押,他们将介绍信缝在瓜壳帽内,另拿了一张下南路打工的通行证以应付阎匪盘查。行前,刘哲曾返回艾掌村,因为晋西事变前夕形势严峻,反动势力到处袭击和屠杀革命者,刘哲没敢在家住,当晚在南山峁野地里露宿一夜。第二天和李丕宽到西坡45村见到刘枫,当时刘枫担任牺盟会离石县分会秘书。两人在西坡住了一晩,次日凌晨动身,途径军渡,到中阳境内晋西独立支队防区找到中离地委。和地委的同志(中阳的刘林)同行,向南又走了两天,到大宁县找到晋西南区党委组织部(番号“太平部”),再持组织部介绍信到孝义花家寨向学兵大队报道。 45 1938年春,阎锡山离石县国民政府在县长武尚仁带领下从碛口迁驻孟门蛤蟆塔,改蛤蟆塔为石安村。中共离石县委和牺盟会离石县分会迁驻石安附近的西坡村。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过程中,李丕宽离开学兵大队,随陈支队2团返回晋西北讨顽,两人从此分开。刘哲随学兵大队由孝义转移至武乡县潘龙附近,编入抗大总校学兵连46。学兵大队课程分政治课和军事课。政治课有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军事课有班、排、连的防御与进攻等。武乡是我第18集团军司令部和1939年12月晋西事变过程中,李丕宽离开学兵大队,随陈支队2团返回晋西北讨顽,两人从此分开。刘哲随学兵大队由孝义转移至武乡县潘龙附近,编入抗大总校学兵连46。学兵大队课程分政治课和军事课。政治课有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军事课有班、排、连的防御与进攻等。武乡是我第18集团军司令部和政治部驻地。这段时期,学员们还聆听过朱德总司令的几次报告。培训结束时间在1940年5月,正逢陈支队在临县讨顽胜利后前往山东回归115师建制,途径武乡,在武乡修整了10多天,学兵大队也在此时归建陈支队。陈支队2团政委和2团472营8连指导员薛玉龙48亲自到校指名调刘哲到该连任文化教员。此期间李丕宽也随部队来到潘龙镇附近,曾经去看望过刘哲:“我到2团的一个连队去探望正在那里担任文化教员的刘福三同志,他很好学,正在自配墨水,两手都染成了蓝色。【21】”刘哲工作努力,有时忙起来几天几夜不休息,深受部队官兵爱戴,得到朱德题词奖。朱德的题词是“向布尔什维克进军!” 46 据刘哲回忆,学兵大队编入了抗大7分校。查抗大7分校成立于1941年7月,即当时还没有抗大7分校,应该是刘哲记忆错误。那段时期驻扎在武乡县潘龙镇的应该是抗大总校。 47 刘哲回忆为8团,而陈支队当时只有1、2、3三个团。到山东归建115师后,2团改编成115师教导3旅8团。应该是先后序列记混了。 48 陈支队2团2营由陈支队2大队改编而来,兵员来自离石、中阳和石楼,8连的前身是2大队4中队,薛玉龙,孟门薛家坪人,在4中队初建时期就是指导员。 1940年6月初,经过休整后的陈支队出太行东阳关,急行军4天,于沙河、临洺关(今永年县)一线冲过日寇严密设防的封锁线——平汉铁路,进入冀南。在此期间,部队曾两天两夜水米未进。由于过于饥渴劳累,刘哲感觉头晕眼花,两腿无力,实在难以继续前行。夜晚行军路过一个山庄时,隐约看见猪圈旁有一桶水,就抱起水桶喝了几口,结果导致了急性痢疾,曾几度昏迷。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坚持走到冀南后住进了129师医院。抗日战争年代的医院也是随时可能遭到敌人袭击的,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从不避忌屠杀弱势的伤病员。为了防止落入敌手,按照部队要求刘哲将朱徳题词一类重要文件全部烧毁。穿越平汉线进入冀南后,饥渴的战士们纷纷跑到水井边汲水,边走边喝,同时口嚼大蒜,以防中暑和肠道疾病。陈支队的突然出现,让冀南日军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每天派飞机跟踪侦察和扫射【25】。 那时候军需物资匮乏,子弹实行配给制。按照规定刘哲应该配备手枪,但他申请换成步枪,因为步枪射程远,子弹也相对宽裕,有利于多打鬼子。 刘哲在8连工作期间,陈支队先后经历了冀南作战、馆陶修整、鏖战鲁西、挺近泰西,于1940年10月初从山东泰安、大汶口之间冲过归建途中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津浦铁路,进入抱犊崮山区,向115师师部报道。这支6000余人的劲旅,在陈士榘司令员的率领下,从晋西北出发,历时6个多月,行程5000余里,经晋、豫、冀、鲁4省,历大小战斗40余次,毙、伤、俘日、伪、顽军4090余人,胜利完成了归建任务。 1937年底至1938年春,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下,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地方政权瓦解,使平汉、津浦、陇海、石德四大铁路之间的广大地区成为中方政权真空地带。中共河北省委和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深入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为创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15师进军山东加强了我方在山东的武装力量。 </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归建后,陈士榘升任115师参谋长,刘哲所在2团整编为115师教导第3旅第8团49,杨勇任旅司令员,苏振华任旅政委。教导第3旅于1941年7月划归冀鲁豫军区建制【26】。到1941年,刘哲已经由8团调到7团教导队任文书。1941年在教导队入党,介绍人是教导队队长赵川,指导员刘存智50。入党后,工作调动频繁,先后在教导第3旅司令部担任收发员、旅特务归建后,陈士榘升任115师参谋长,刘哲所在2团整编为115师教导第3旅第8团49,杨勇任旅司令员,苏振华任旅政委。教导第3旅于1941年7月划归冀鲁豫军区建制【26】。到1941年,刘哲已经由8团调到7团教导队任文书。1941年在教导队入党,介绍人是教导队队长赵川,指导员刘存智50。入党后,工作调动频繁,先后在教导第3旅司令部担任收发员、旅特务连任文书、医一所指导员、兼随军记者(先兼任鲁西日报社随军记者,后由鲁西日报社推荐给冀鲁豫日报社兼任随军记者)。1942年得冀鲁豫日报社记者手册奖。(什么是“记者手册奖”?可能奖品是记者手册,即一种新闻采写的指导图书,这对战争年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珍宝。)49 从1938年7月开始,115师343旅分6批离开山西开赴山东,陈支队是最后一批。这样,343旅被拆分到了多个新部队,原来的第343旅实际上已不再存在。1940年3月在鲁西重建343旅,杨勇任旅长兼政委,辖黄河支队和运河支队。同年10月下旬,运河支队和新归建的陈支队第二团整编为115师教导第3旅。教导第3旅(兼鲁西军区)辖7、8、9三个团、4个军分区。50 刘存智,(1924-2013),辽宁通辽(今属内蒙古)人,解放后曾任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88年授中将军衔。从1984年开始,离休后的刘哲和原中共柳林县委老干部局干部杨富平接触比较多,刘哲曾经向杨富平讲述过当年随军记者的情况。杨富平像笔者转述:“所谓随军记者,就是跟随军队在打仗前线的记者。他当时是参加的抗日战争,他说当时好象有个叫“战地快讯”的栏目,主要报道前线战场上实况,所以他必须要到战斗的第一线采访。这样他每天都是骑着马在从1984年开始,离休后的刘哲和原中共柳林县委老干部局干部杨富平接触比较多,刘哲曾经向杨富平讲述过当年随军记者的情况。杨富平像笔者转述:“所谓随军记者,就是跟随军队在打仗前线的记者。他当时是参加的抗日战争,他说当时好象有个叫“战地快讯”的栏目,主要报道前线战场上实况,所以他必须要到战斗的第一线采访。这样他每天都是骑着马在马背上做笔记,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工作。……左手拉缰绳,扳马鞍,右腿当桌子,右手在裤兜里做笔记,由于当时的笔长在裤兜里不便于写字,所以他就动脑筋自造笔,他把一颗未用的子弹用钳子拆开,倒出弹壳里的火药,用锥子扣掉弹头中间的白灰,然后再把弹头与石头磨擦至露出针尖大小的小孔。然后将弹壳里灌上墨水,把弹头复位塞好就可以使用了。”那时的弹壳是铜质的。刘哲曾幽默地说:“你们用钢笔,没有见过铜笔吧!”这一发明受到上级的表扬,还曾经在部队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物资匮乏钢笔短缺的困局。笔者1975年在青海听刘枫讲过,刘哲曾经在冀鲁豫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千里寻兄记”,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1982年笔者在青岛也听李丕宽提到过那篇在当时著名的文章。遗憾的是没有就那篇文章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刘哲在教导队任职期间,有一次战斗中我方伤亡很大,撤出战斗时刘哲走在最后。当他要离开阵地时,发现指导员刘存智身负重伤躺在地上无法行走。此时战友们都已经走了,再晚一步自己也可能难以脱身。和那个年代发生的许许多多个感人故事一样,危险时刻刘哲没有舍弃战友,他背着刘存智一步步走下战场,一直背回部队。抗战时期各部队都缺少医务人员,刘哲从后医一所工作时开始学习医术为干部战士看病。部队看病需要见效快,所以刘哲学医也以西医为主。这种自学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1941至1942年,日寇在山东出动过千人以上的“扫荡”70余次,其中万人以上的9次。敌人的“扫荡”战术由“分进合击”、“梳篦式扫荡”发展到“铁壁合围”,一九四二年又发展为更残酷毒辣的“拉网合围”。刘哲所在教导第3旅参加过的战斗有:邵楼战斗、潘溪渡战斗、九二七反“扫荡”、元旦旅部突围、八公桥战斗等。这期间,国民党顽固派也看到了山东在战略上1941至1942年,日寇在山东出动过千人以上的“扫荡”70余次,其中万人以上的9次。敌人的“扫荡”战术由“分进合击”、“梳篦式扫荡”发展到“铁壁合围”,一九四二年又发展为更残酷毒辣的“拉网合围”。刘哲所在教导第3旅参加过的战斗有:邵楼战斗、潘溪渡战斗、九二七反“扫荡”、元旦旅部突围、八公桥战斗等。这期间,国民党顽固派也看到了山东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为了打压八路军在山东的发展壮大,防止我党建立的华北各根据地和新四军的淮南根据地连成一片,顽军从冀中到山东,接连挑起事端。我山东军民除了打击日寇,还要应付驻扎在河南的国民党顽军高树勋、石友三、陈起荣三个完整师东犯,在山东范县、关城、环场、凉山下、壩桥一带挑起的摩擦,我方军队仅有杨勇教导第3旅。这期间时战时停,频繁行军,有时远离后方,物资接济困难,饥一餐饱一餐,十分艰苦。但军民团结,屡战屡胜,最后石友三、陈起荣两个师被彻底打垮,高树勋师后来在1945年10月下旬平汉战役中率部起义。刘哲每次战斗都参加,战斗结束后负责撰写作战报告。作为政工干部,刘哲需要经常向驻地群众做抗战宣传。为了沟通的方便,刘哲还学习过山东方言。1941年7月,115师教导第3旅(兼鲁西军区)33和原冀鲁豫军区(黄克诚、杨得志部)合编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两军区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1945年8月,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组成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受长时期战争的煎熬,刘哲“体力精力日较衰弱,又加了几场大病,把自己拖入苦恼的慢性病痛苦中,体重日减,贫血愈来愈厉害,神经衰弱在中等,血压高涨,被迫在(医)2所休息了月余”。51受长时期战争的煎熬,刘哲“体力精力日较衰弱,又加了几场大病,把自己拖入苦恼的慢性病痛苦中,体重日减,贫血愈来愈厉害,神经衰弱在中等,血压高涨,被迫在(医)2所休息了月余”。1951 刘哲于1954年5月撰写的《自传》,收于刘哲档案。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刘哲又接受了教育日军战俘、审判日军战犯的任务。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他又开始了在战斗之余学习日语。刘哲1938年在决死四纵队随营五分校曾学习过日语,但那只是一些简单的日语喊话,学习时间很短。而现在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学一门语言需要老师,刘哲的日语老师是谁?根据当时的条件分析,应该是日军战俘,他们中有好多人后来参加了反战联盟。刘哲的日语水平曾达到何种水平?参加过那些战犯的审判?手头还没有具体资料。日冦投降后,党中央看好东北的战略地位,制定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利用国民党部队集中在大西南和大西北一时来不及北上,东北又在苏联红军占领下的有利时机,发出了进军东北的命令。1945年9 月下旬,中共中央调山东6 万兵力到冀东和东北开辟新根据地;调长江以北新四军到山东填补空缺;江南新四军转移到江北。山东之所以成为中央此次调兵的重点,是由于山东地理位置靠近东北,可以从海道北上,有利于争取时间;此外,还由于东北人口中由山东迁移过去的比例很大,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容易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同年10月,刘哲所在的冀鲁豫军区部队重组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辖有3个旅。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故该纵队亦被称作“杨苏纵队”。杨苏纵队成立后即参加了平汉战役52,阻拦和迟滞胡宗南、孙连仲顽军北进抢占东北。1945年11月3日,毛泽东电令:“杨苏纵队速加补充,配足十个团,二万人,十天后动身开锦州、沈阳”。当杨苏纵队沿陆同年10月,刘哲所在的冀鲁豫军区部队重组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辖有3个旅。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故该纵队亦被称作“杨苏纵队”。杨苏纵队成立后即参加了平汉战役52,阻拦和迟滞胡宗南、孙连仲顽军北进抢占东北。1945年11月3日,毛泽东电令:“杨苏纵队速加补充,配足十个团,二万人,十天后动身开锦州、沈阳”。当杨苏纵队沿陆路赶到晋察冀时,由于美国政府派军舰、飞机运送国民党军抢占了山海关、锦州53,道路被阻,中央军委命令杨苏纵队不再去东北,改归晋察冀军区首长指挥,参加保卫热河作战。还在杨苏纵队去晋察冀前,各地部队曾抽调骨干组成干部团,赶赴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组织了25个团架子1000名干部,按中共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装部队护送,分期到达东北【27】。刘哲也随冀鲁豫军区干部团开进到晋察冀,后由干部团转入热东军分区54干校任组织干事,负责训练俘虏。52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以十四个军分别经同蒲、平汉、津浦铁路向华北各解放区发起攻击,控制铁路,企图割裂我各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控制冀热辽,进而抢占三海关以东地区。1945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其沿平汉线北进部队与我军会战于漳河以北、邯郸以南之平汉铁路东侧地区,史称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53 国民党军队通过陆路抢占华北、东北的企图遇阻后,请求并得到了美国的帮助。1945年10月2 日,美国海军陆战队1400人在秦皇岛登陆。从10月下旬起,庞大的美国舰队载着国民党陆军在秦皇岛靠岸。首先登陆的是国民党第13军2 万余人。11月初,滇军第52军2 万余人也抵达秦皇岛。而后,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及其航空兵的掩护下,抢修通往山海关的铁路,并于1945年11月16日抢占了山海关。53 国民党军队通过陆路抢占华北、东北的企图遇阻后,请求并得到了美国的帮助。1945年10月2 日,美国海军陆战队1400人在秦皇岛登陆。从10月下旬起,庞大的美国舰队载着国民党陆军在秦皇岛靠岸。首先登陆的是国民党第13军2 万余人。11月初,滇军第52军2 万余人也抵达秦皇岛。而后,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及其航空兵的掩护下,抢修通往山海关的铁路,并于1945年11月16日抢占了山海关。</font><br></h3> <h3> 54 热河省,省会承德。1955年分割并入河北、内蒙和辽宁。晋察冀军区辖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其中冀热辽军区辖第14、15、16、17、18共5个军分区,热东军分区即第18军分区,司令员丁盛,政委王国权,司令部驻地朝阳。 在从河北到热河的路上,当时有个文艺宣传队随干部团行军,宣传队大都是女同志。在一次过河时由于水深女同志过不去,有七八位女同志是由刘哲来回一个一个地背过去的。刘哲的游泳技术很好,能应付突发事件,所以人们放心地将自己的安全交付给他。当时已是初冬,北方的水温接近冰点。 这时刘哲的病情已经很严重,基于健康原因,到热东后不久,便申请解甲还乡。1946年,经冀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批准,刘哲复员。据他回忆:“咬牙跑到东北,不幸体力支持不下,无奈痛苦地离开承德,路过张家口平绥线丰镇、集宁复员。当时路上看见延安机关人员一群群奔向东北,自己心里痛苦得很。50”要求复员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回乡照顾家人。老人年迈,一家老小无人照顾是很现实的问题。刘哲回到离石后,见到艾掌的人就急切地问:“我家还剩几口人?”战乱年代,对家人的担心溢于言表。 刘哲是从承德动身返乡的。动身的时间应该是1946年7月以前。该年6刘哲是从承德动身返乡的。动身的时间应该是1946年7月以前。该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底大同-集宁战役开始,晋察冀到晋绥北部马上陷入战火之中。内战初我军实力不及国民党军,以致8月28日承德失守,9月13日集宁失守,10月11日张家口失守,冀热辽地区与晋察冀的联系事实上已被傅作义部切断。刘哲回忆“……路过张家口平绥线丰镇、集宁复员。当时路上看见延安机关人员一群群奔向东北……”这应该是当年7月之前的情形,稍晚一些那里就成了战场,再后来变成国民党的地盘了。但据刘哲家人回忆,刘哲到家时间是在冬天,是快要过春节的时候,这里出现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差。从刘哲的描述看,他当年是从热河出发,经察哈尔,到绥远,然后向南转向回到山西的,可能是因为1946年6到8 月大同、忻县一带正在打晋北战役,从平、津、石家庄到太原及其汾河谷地都是敌占区。这几千里路应该是凭两条腿走回来的。战争年代,一个有病的人,沿途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时走时停,时长竟然达半年之久。 刘哲离家7年多,和家里失去了联系,杳无音信。和他同一时期出去的人刘哲离家7年多,和家里失去了联系,杳无音信。和他同一时期出去的人好多牺牲了,所以人们推测刘哲也已经离开了人世,甚至有好心人劝说刘哲夫人改嫁。这一年他终于回来了。刘哲枪林弹雨7年,子弹从他头顶、耳旁飞过没有伤着他,在河边、草丛里睡觉,毒蛇从他身上爬过,野狼在他脸上舔过,也都没有伤着他,只是刚回家时神经错乱比较严重。刘哲曾经对杨富平这样描述自己的症状:“说话也不能多了,如果说的多了,就前不达后语。实际是前面说了什么后面有时就都记不得了,后面想起来再说前面,就要重复,这样翻来复去,人家就说我是神精不正常。”后来经过长时间调养,症状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应该说,神经错乱才是刘哲离开部队的主要原因。 刘哲这种神经错乱的病因是剧烈震动引起的颅脑损伤。这种外力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有一种临床综合征,叫作应激障碍:即使病人能够记起受伤时的情景,但一般都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意提及。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是,条件合适时也可能出现例外:刘哲离休后曾和县老干部局杨富平关系十分融洽,所以例外地谈起过受伤过程:“由于工作在前线,每天身处枪声、炮声和敌机上甩下来的炸弹声中,所以在每次上战场时都会用棉花球塞耳孔来防身。可是有一天战场打的非常激烈,敌人的飞机飞的很低,我军战士用机枪,大炮打飞机,敌人一直空投炸弹,马也不时地往起站(战马受惊后前蹄腾空直立起来——笔者注),正当其时,突然耳孔里塞的棉花球也就掉出来了,就被震耳欲聋的冲击波震伤,顿时头疼耳聋非常难受,幸好保住了生命,但从此也就落下了病根,虽经治疗,但当时医疗条件差,基本上就是依靠休息恢复。”受伤时间应该是在冀鲁豫担任随军记者期间。 轻度颅脑损伤症状有:健忘,抑郁、孤僻、固执、畏光畏声、易于烦躁轻度颅脑损伤症状有:健忘,抑郁、孤僻、固执、畏光畏声、易于烦躁,严重时会出现发作性暴怒和行为失控。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初始的、直接的脑损伤会诱发复杂的生理和病理改变,进而引起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同时,患者受伤前的人格特征和心里素质对上述症状有比较大的制约作用。后来的坎坷经历曾经引起刘哲病情波动,刘哲的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坚强的毅力对病情的抑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刘哲回到离石后,先在离石县第一完小(今离石城内小学)任教,一完小因故停办后,刘哲又在县烟税工作团和县农会工作。1947年土改时,“因家系地主(笔者注:1948年纠偏时由错定地主改为富农,1956年入社时摘富农帽子定为中农),为了在斗争中锻炼自己,由县农会跑回家,卖了一冬一春的炭50”,时间应该是1947年冬到1948年春。1948年刘哲到县武委会工作。同年6月,吕梁军区3个旅进至汾阳、孝义间打击抢粮的国民党军,临县、离石、方山3县群众也组成支前队伍,来到晋中盆地。刘哲随县武委会出征,参加支前队伍的组织领导工作。这期间还应该在离石城内民教馆书店工作过,具体时间不详。 1950年刘哲被组织调派到教育界工作,同年下学期奉调穆村完小,任教导主任。在此工作5年多。1956年春调西局岔完小接替车应杰校长职务,在此工作10年。文革前夕在太原干部调训班学习一段时间,课余拾起老本行刻蜡板搞宣传。太原回来后调任成家庄完小校长。1968年调大井沟初中任教2年。再调兴旺村小学任教3年左右,最后调牛家川初级中学任教。 文革开始时,刘哲任成家庄完小校长,毫不例外地被作为“走资派”打文革开始时,刘哲任成家庄完小校长,毫不例外地被作为“走资派”打倒,频繁遭受批斗、毒打。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往往产生的莫名其妙。1968年1月25日(农历丁未年腊月26日),刘哲被诬陷反对毛主席,以现刑反革命罪送到离石监狱关押。当时的公检法三机关已改建成“专政委员会”,经过专政委员会调查,始终找不到证据,诬告“理由”不能成立,于同年5月5日以无辜错捕释放,补发工资,调大井沟七年制学校(即初级中学)任教。刘哲夫人用补发的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在村里自行车还比较稀少,村里谁有事外出,或年轻人想学骑自行车,都可以去借,从不拒绝。 刘哲于1980年离休,享受老红军待遇。1999年因病去世,享年79岁。<br></h3> <h3><font color="#b04fbb"><b>  (李久思)</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李久思小传</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李久思(1917—2013),李长清(小名老虎)的父亲,与李久元(小名丑脑)是叔伯弟兄。 李久思少年时曾在艾掌私塾读书6年,在那代人中间属于有文化的人。1937年11月,抗日统一战线刚刚建立,动委会38、战地服务团55等组织纷纷派员来到离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离石县牺盟分会也组织工作团下乡,宣传抗日,组建基层牺盟会及其下属的团体会员组织。就在这一段时间,李久思参加了牺盟会,担任村牺盟会秘书31。1938年7月,离石县牺盟分会在西坡举办抗日训练班,招收200名学员,报名者达500余人。李久思报名参加,但由于父亲不同意,考试那天迟到,经再三申请才准予补考。考核方式主要为口试,问:“你怕不怕当兵,敢打日本鬼子吗?”李久思答:“只要是抗日救亡工作,什么事我都愿意干。与鬼子拼命我也不怕。”结果以第18名的考核成绩被录取。训练班为期1个月,培训内容为:如何加强牺盟会和村支部的建设,如何组织农工青妇等抗日群众团体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10】。讲课者有当时党的地下县委书记赵守功,县公道团29团长韩昌泰,国民政府县长武尚仁(特殊党员)等抗日干部。训练班结束后,学员分3种去向,由牺盟会推荐当村长,成为牺盟会工作人员或到基层村庄当教师以发展初级教育。李久思被牺盟会和离石县国民政府派遣到泰山殿小学当了小学教员。李久思少年时曾在艾掌私塾读书6年,在那代人中间属于有文化的人。1937年11月,抗日统一战线刚刚建立,动委会38、战地服务团55等组织纷纷派员来到离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离石县牺盟分会也组织工作团下乡,宣传抗日,组建基层牺盟会及其下属的团体会员组织。就在这一段时间,李久思参加了牺盟会,担任村牺盟会秘书31。1938年7月,离石县牺盟分会在西坡举办抗日训练班,招收200名学员,报名者达500余人。李久思报名参加,但由于父亲不同意,考试那天迟到,经再三申请才准予补考。考核方式主要为口试,问:“你怕不怕当兵,敢打日本鬼子吗?”李久思答:“只要是抗日救亡工作,什么事我都愿意干。与鬼子拼命我也不怕。”结果以第18名的考核成绩被录取。训练班为期1个月,培训内容为:如何加强牺盟会和村支部的建设,如何组织农工青妇等抗日群众团体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10】。讲课者有当时党的地下县委书记赵守功,县公道团29团长韩昌泰,国民政府县长武尚仁(特殊党员)等抗日干部。训练班结束后,学员分3种去向,由牺盟会推荐当村长,成为牺盟会工作人员或到基层村庄当教师以发展初级教育。李久思被牺盟会和离石县国民政府派遣到泰山殿小学当了小学教员。 55 全称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是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组成的综合性文艺团体,主任丁玲,副主任吴奚如。11月初,战地服务团一行20多人在吴奚如率领下来到柳林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9年,李久思曾在孟门南山寺补读小学。 晋西事变后,离石县民主政府成立。经县民政科长穆树旺介绍,李久思先后任县钱粮处钱粮员和为八路军缝制军服的缝纫厂管理员。时县大队的庞德同志来缝纫厂联系工作,看好李久思有培养前途,送给他一本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经常找他谈心。1942年李久思调7区(碛口一带)任财粮助理员,7区区委组织干事刘国玺接着对其继续进行培养。李久思于1943年6月加入共产党。 在此期间,李久思还先后在1区、4区区公所工作,当过民政、财政助理员,担任过县财政科副科长,科长。在根据地经济最困难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他还学会了纺棉线,白天工作,晚上纺线到深夜。在此期间,李久思还先后在1区、4区区公所工作,当过民政、财政助理员,担任过县财政科副科长,科长。在根据地经济最困难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他还学会了纺棉线,白天工作,晚上纺线到深夜。 1940年8月开始,我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冬,李久思同穆树旺、温长春、李开泰、车昌等同志去兴县晋西抗战学院56学习。学习期间遇上日寇冬季大“扫荡”,对“百团大战”进行报复。日寇使用了“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手段,企图合击兴县,消灭我领导机关,围歼我主力部队。抗战学院的师生奉命分路突围,跳出包围圈,到达集中地汾阳。上级还派部队来掩护,掩护李久思他们这一小队的是决死4纵队的一个连。当他们突围快到方山时,日军已经占领了马坊镇,李久思他们在临县白文镇一带陷入日军的包围。和敌人激战一天,晚上突围未果。第二天被迫后退40里,又激战一天,晚上开始再次突围,从临县北山走到临县南山,最后从城庄村穿过敌人封锁线,急行军到次日太阳出山才到达一处宿营地。村里群众告诉他们,这里曾驻扎敌人200余骑兵,昨天刚走。大家休息一天,晚上继续出发。在圪洞一带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时,4纵队的那个护卫连刀出鞘,枪上膛,随时准备迎战来袭之敌。突围队伍从方山城57旁边通过,远远可见城内敌人灯火通明,偶尔有枪声传来。队伍顺利穿过封锁线,到达关帝山下一个山村准备宿营,村里群众说方山县人民政府曾住这里,刚刚离开。此地不可久留,于是重新出发。又走了大约5里路,在拐弯处的一个小山村住下来。这里离森林很近,便于隐藏。刚做好饭,哨兵报告有1000多敌人向这边扑来,大家饿着肚子又向深山转移。</font><br></h3> <h3>  天下着大雪,前有敌人围堵,后有敌人追击,空中有敌机轰炸,突围队伍艰难地向前冲。有一个刚参加革命的女同志叫田耿生,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心里十分紧张。李久思紧紧抓住她的皮带,拉着她一路小跑。山林里雪很厚,拉着一个人就更跑不快,一个人摔倒了,还会带倒另一个人,两人险些当了敌人的俘虏。就这样李久思也没有放弃战友。好不容易冲出包围圈到达了离东县境内,迎面又遇上前来堵截他们的敌人。子弹在头顶乱飞,大家都全然不顾,在部队的掩护下迅速撤退。脱险后,当晚就在山林里宿营。离石县东部山区的冬天气温很低,大雪纷飞,西北风猛吹,大家冻得无法入睡,挤在一起互相取暖。第二天,侦查到敌人退走了,才走下山来,穿过小神头,来到目的地汾阳三道川。 56 晋西抗战学院,是由晋西北行政公署开办的一所培训干部的综合性学校,1940年3月成立,由晋西北行署主任续范亭兼任院长。课程设置有《中国革命运动史》、《社会发展史》、《社会科学概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党的建设》及日语等,学员学习3个月后结业。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不断流动在黄河沿岸。学校办学历时八年半,培养了行政、军事、民运、文艺、教育、经济等5000多人,是当时晋绥边区的最高学府。 57 方山城,位于今方山县城(圪洞)北20公里处的积翠乡。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设县于积翠山,称方山县。元世祖至元六年撤县后称方山堡。民国七年(1918)复治方山县,积翠山称方山城。日本侵华期间城被焚毁,改称方山村。——李九林提供。 在日寇不断的“扫荡”中,抗日军民经常和日寇遭遇,甚至被包围。大约1941年,李久思去1区下乡,当时区长是李建寅。为躲避日寇的围剿,区公所三天两头转移。一天,区公所刚从秦峁窊转移到任家庄,日寇当晚就包围了秦峁窊、任家庄一带几个村庄。“天还未明,敌人的机枪步枪已在山头上打起来了。区上干部从任家庄向牛家崖转移,我也跟着跑,我们往坡下跑时,秦峁窊的敌人已经发现了我们,敌人也隐蔽朝那个方向跑,准备抓活的。当敌人和我们快要碰头时,区公所通信员任起兴发现前面是敌人,惊呼:‘敌人在前面!’我们赶快转身又往回跑,……” 跑出去很远才甩开敌人。那次,区长李建寅被迫跳进一处深坑内躲藏起来,才躲过日寇的追杀。 1942年春节,组织上安排李久思等一些干部回村探亲。由于有汉奸侦探,日寇知道了有抗日干部回村过春节的消息,于大年初一(阳历2月15日)晚上包围了艾掌。应该说李久思还是有所警惕的,那天晚上没敢住在家,而是住在了比较偏僻的三奶奶家(当时李久思家住上山顶上,其三奶奶是指李建都的母亲,住门前侧),但预防措施还是不足,还是不幸被包围在村中。初二晨,天还未亮,外面的狗叫了起来,接着敌人的枪声响了。三奶奶说“日本人进村了!”李久思和两个叔伯兄弟忙往外跑,刚出大门,见一群鬼子端着枪迎面扑来,离他们只有几十米距离。他们又转身往回跑,躺在炕上装病人。鬼子逐户搜查,来到门口,一脚把门踢开。三奶奶说炕上睡的是她儿子,有病!鬼子兵在门口张望了一下,未发现可疑迹象,转身往后村搜查去了。李久思复出院子,见四处山头起火,判断是跑不出去了,又都跑到其婶娘家。婶娘正在坐月子。弟兄三人横躺在炕上,身上盖上孩子的尿布,看上去就像卷起来的破被褥。鬼子第二次来搜查,再次把门踢开,月子里的孩子被吓得哭闹起来,再一看地上放着屎盆子,又脏又臭,就转身走了。为了防止鬼子再来,弟兄三人又转移到后窑里,用柜子堵在门口上。不一会,李久思的叔叔回来说,日本人从张家坪方向出村走了。由于村里乡亲们的掩护,日寇此次突袭没有抓到抗日干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又挑起内战,到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的统治大势已去。1949年1月,李久思别离家乡,奉命到陕西韩城西北党校学习半年,6月被分配到陕西汉中,接管城固县,任城固县财政科长。后来先后任陕西省供销社财会处长,榆林地委财贸部长,汉中地区百纺公司经理、书记,陕西省纺织品公司副经理等职。李久思为人正直,原则性强,文化大革命中备受迫害。晚年移居珠海,和子女团聚。2013年逝世,终年96岁。58 58 本小传依据李久思《我的回忆录》编写。<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 (刘久德)</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 刘久德小传</font><font color="#167efb"> 刘久德(1919——1977)。8岁丧父,尝遍人间辛酸刘久德(1919——1977)。8岁丧父,尝遍人间辛酸,家境贫寒,少年时期无缘读书。早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情况不详。1939年7月在艾掌党支部入党,同年10月转正。11月到离石县人委59下属的石印局当学徒工,地点在碛口附近,在此工作了半年多时间。此次工作是否由党组织介绍或者安排,现在还不清楚。石印局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印刷厂,刘久德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识字的。石印的特点是印刷逼真,适合于印刷字画,但不及铅印机活字排版制版方便。石印制版需要用石灰石(现在用钢板)磨制出大面积的平整版面,然后在上面化学腐蚀制版。晋西北根据地不缺乏石灰石,但从采石、制坯到磨制版面,对于设备落后或者干脆没有设备而依靠纯手工作业的解放区来说,磨制版面的效率会是很低的。这家石印局应该是印刷抗日文件和宣传品的,规模不会太大,现在已经很难查找到有关它的史料。 59 人委,全称“人民委员会”。这一名称来至苏联,由苏维埃代表大会任命的工农政府称为人民委员会,1946年以后改称“部长会议”。我国在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时期开始,各级地方政府称人民委员会,这一称谓一直沿用到文革前。1967年2月以后被革命委员会替代,文革结束后改称人民政府。 1940年7月,刘久德入离石县干部学校学习,地点碛口镇。到1941年3月,县干部学校学习结束,接着进入晋西抗日青年干部学校学习。这是一所贺龙亲自兼任校长的干部学校,地点在兴县蔡家崖60。课程设置有:政治常识、青年运动史、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军事常识、游击战术等。学习期间,学生自带行李,学校提供衣服和食宿,每月发少量的津贴。学生们课余时间还要从事生产劳动,自给自足。 60 晋西抗日青年干部学校——1940年5月创办。学校位于兴县蔡家崖乡胡家沟村和五龙堂村,后迁驻到兴县西关村和千城村。历时两年,共办了三期。第一期一、二、三队(三队为少儿队);第二期四、五、六队(六队后改为文化队);第三期为七、八队,先后培养了五百多名青年干部。1942年由于精兵简政学校一度停办,1946年10月复校,解放后,改为山西省团校。 1941年10月培训结束后,刘久德被分配到离石县贸易局,任党支部书记,地点碛口。他是在到贸易局初期就出任党支部书记还是工作一段时期后担任的,目前还不清楚。贸易局是一家晋西北根据地政府官办的商贸企业,其分支机构辐射到基层单位。贸易局同时又具有行政性质,即具有政府功能,是根据地政府下属的商业管理机构。其任务是调节市场,设法制止西北农民票61的波动。 61 西北农民票——简称“农币”,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货币。西北农民银行由晋绥根据地政府于1940年5月在兴县建立,为发展晋绥根据地经济,支持抗战提供金融上的保证。当时陕甘宁边区银行也发行过一种纸币,叫做“边币”。农币与边币比价1:20,晋西北根据地以“农币”为本位币。 1941年,抗日根据地的新生政权遇到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国民党断绝我八路军的军费供应,同时对根据地进行全面封锁,试图切断根据地与外界的联系。这对经济主要靠外援、内部工业基础薄弱的陕甘宁和晋西北根据地来说,是致命的威胁。由于封锁,晋西北根据地的食盐价格由原来的每百斤70元上涨到2000元以上,涨幅将近30倍。为应对危机,1941年2月,西北农民银行宣布停止(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流通,开始发行西北农民票,当年就发行2300多万。但货币发行缺乏雄厚的经济后盾,发行后一年之中就暴跌了七、八倍之多,并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62。具体到离石县政府所在地碛口,在国民党封锁的同时,还有日本侵略者的反复“扫荡”和飞机轰炸。大量店铺被毁,牲畜被抢,市面萧条,元气大伤。许多商人无法经商,只得关门歇业,碛口的商家由原来将近400家锐减至61家。为了发展经济,根据地政府在鼓励私营商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公营商业。地方政府建立了多家公司,有贸易局、信义源、东升长、妇女合作社等。120师、决死四纵队、暂一师和教导二旅等部队也都开设有公司。贸易局是这些军地企业中最大的一家,负责协调其间的关系,管理税务,缉私鸦片和银元63,目的就是恢复财政经济,稳定物价,发展流通,积蓄人力、物力,支持抗战。1942年底为响应精兵简政39的号召,贸易局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对外两块牌子,内部一套机构。但据当时过来人的回忆文章透露,两套机构业务不同,很难合并,实际上还是两套机构,只是精简了一部分干部。 62 1942年冬,为了保证部队冬衣供应,陕甘宁边区银行被迫增加发行边币11亿购买棉花,这可能是那次边币和农币大幅贬值的主要原因。 63 当时银元在金融波动中总是异常活跃,常对物价上涨起推波助澜作用。西北农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物资供应,大量吸收银元,打击投机贩卖,银元问题才逐步得到解决。</font><br></h3> <h3>  贸易局加强对根据地和日占区、国统区之间跨“境”贸易的管理,对我根据地生活和抗战必需的物资欢迎输入,对能够资助敌人的物资和根据地必需的物资禁止或限制输出。对重要物资如食盐、烟酒等实行专卖。内部鼓励自由贸易,但决不允许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一旦发现,严惩不贷。贸易局在税收方面对紧缺物资的输入实行低税收或免税,同时以重税限制奢侈品、迷信用品和根据地能够生产的物资输入以节约资金。贸易局积极扶植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以发展商业,繁荣经济。为合作社提供原料、并在价格上给予折扣。不论市场上价涨价跌,合作社生产的产品贸易局全部收购。贸易局还在技术和业务上对合作社进行指导。贸易局要求粮店根据市场需要收放粮食,以减少粮价的波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根据地的内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平抑了物价,保证了抗战物资的供应。 贸易局还和日占区打过一场成功的贸易战。1942年冬,日军发生粮食危机,他们在加紧出兵来我根据地抢粮的同时,勾结汉奸、不法商贩向我晋西北根据地大量倾销非生活必需品,套购粮食,一度在我根据地造成市场混乱。贸易局在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的同时,针锋相对,向南部日伪占领区大量抛出日伪货币,购买粮食。同时在我北部地区囤积一定数量的日用品,倾销到南部日伪占领区,换取粮食。这一措施引起日伪币市场粮价上涨,粉碎了日寇掠夺粮食的计划,我方牢牢掌握住了粮食出口主动权,同时还补充了根据地粮食。【17】 战争年代实行供给制。供给制是在物资供应困产生的一种平均分配形式,带有战时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的性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供给制按照最低生活需要,直接免费供给军队和政府工作人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1942年以后每人每月发45斤小米,一般都发米票,下乡吃饭付米票,不必再付钱。实际上部队和政府机关很难筹措到足够的食用谷物,只能以喂牲口的黑豆充饥。把黑豆皮去掉,碾成小颗粒,煮成干饭,其味苦涩,不易消化,引起腹胀,还刺激胃酸,人们称之为“黑豆糁糁饭”。至于养家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里还有劳动力养家,另一种是家里无牵挂,独自一人。这种分配制度一直实行到1952年前后,才开始评级定工资,逐步执行现金工资制24。刘久德家里没有劳动力,高龄祖母需要奉养,出于这样一种现实的情况,他向组织上提出了调回村里工作的申请。申请回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健康状态不佳,严重的胃病不能适应“黑豆糁糁饭”。于是经由组织批准,搭乘精兵简政39的最后一班车,于1943年11月奉调回村工作。刚回村时健康状况很差,家里以织布卖钱来抓药治病。这种胃病后来伴随了他整整一生。 回村后,刘久德分别担任过行政村64青救会19委员和农救会6主任。青救会和农救会是抗联(抗日救国团体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1946年冬刘久德出席过离石县民兵积极分子大会。 64 行政村——晋西事变后民主政权成立,村。行政村的政府组织称村公所,设正、副村长各一人。行政村辖自然村。自然村设村主任一人。较大的自然村设副主任,太小的自然村则2至5个自然村联合选举村主任1人。艾掌自然村归属于村王行政村管辖。 解放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解决农产品紧缺的矛盾。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很高,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50%,占轻工业产值的80%【17】。同时,个体的小农经济极不稳定,土改后农村中又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弱势群体返贫。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的问题,党中央决定开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晋西北人民早就有变工互助的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就出现过各种形式的互助组、变工队、合作社。)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刘久德任艾掌村村主任,参与组织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起初是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往后合并为高级社,刘久德一直担任组长或社长,后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候农村集体经济处于上升期,群众勤劳,干部敬业,关系和谐,风清气正,群众生活蒸蒸日上,集体经济的优点得以初步展现。可惜到了后期,发展步子太快,有些政策脱离了农村实际,出现频频失误。 1957年冬刘久德出席过本县农业积极分子大会。 1958年,根据党中央“文化上山下乡”的决定创建成家庄中学,急需干部。刘久德奉调参加成家庄中学的筹建工作,秋季开学后任司务长,管理生活和物资。后调县教育局。1959年秋出席过本县文教系统积极分子大会。1963年1月调到商业系统工作,起初在薛村供销社,后辗转调动,文革时在离石县供销社工作。1970年国家号召干部到农村插队落户,刘久德插队回艾掌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2年调柳林县食品公司工作。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65 65 本小传主要依据刘久德档案材料编写。<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 (郭爱英) 我的母亲郭爱英</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9b54a"> 刘平厚</font><font color="#167efb"> 我母亲郭爱英(1924—1993),娘家吉家塔乡和尚峁村。早年参加抗日,具体时间不详,1941年加入共产党。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阶段。这年春天日寇开始向我抗日根据地展开“强化治安”运动,到处杀人放火,强迫各村建立“维持政权11”,蚕食我抗日根据地。烧杀抢劫之余,日本鬼子经常绑架老百姓,勒索赎金。有时候被绑架的人里边还会夹杂有抗日干部。这里边有好多机会被汉奸伪军利用,趁机发财。比如明知被我母亲郭爱英(1924—1993),娘家吉家塔乡和尚峁村。早年参加抗日,具体时间不详,1941年加入共产党。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阶段。这年春天日寇开始向我抗日根据地展开“强化治安”运动,到处杀人放火,强迫各村建立“维持政权11”,蚕食我抗日根据地。烧杀抢劫之余,日本鬼子经常绑架老百姓,勒索赎金。有时候被绑架的人里边还会夹杂有抗日干部。这里边有好多机会被汉奸伪军利用,趁机发财。比如明知被绑架的是我方重要干部,汉奸们瞒着鬼子不报,私下里向我方索要高价。而我方当时经济上捉襟见肘,有时候就用抓捕来的敌伪俘虏交换。一般我方在释放这些被抓捕来的俘虏之前,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改造。有时抓到的是女性汉奸或汉奸的女性家眷,我方就派遣女性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教育,我母亲当时就做过这种教育改造工作。这些事是在我小时候听母亲讲的。至于母亲她们属于那个部门或机构领导,当时也没有做详细的打听。记得母亲说,她们这些农村的小姑娘是对付不了那些汉奸妻子们的,她们有的娇滴滴缠人,有的撒泼无赖,工作起来很吃力。后来领导就改变了工作程序,刚抓来的这些女俘虏先让男性民兵们管理几天。男民兵不吃那一套,太过于难缠的就给几巴掌,几天下来就都老实了。当时领导干部们的钢笔普遍质量不高,用自己配制的红色墨水(有可能干部们兼职冬学教员,红墨水用于批改作业),写不出来就甩几下。有时墨水甩到了墙上,留下一串串红色斑点。刚从民兵那里移交过来的女俘虏们看到这些红色斑点后,依据她们在柳林据点内看到的情形,马上联想到会是杀人时鲜血飞溅留下的印迹,进而猜想到也要如法对付她们,一个个吓得哭爹叫娘。我母亲他们还得对此做耐心的解释。教育的内容是:日本鬼子长不了;回去以后告诉你们的丈夫,让他们认清形势,少做坏事,老百姓给他们记着账,总有一天是要清算的。 1993年春节期间,也就是我母亲去世前几个月,我回去看望她,母子间作过几次长谈。说当年有一位我党干部被从敌方交换出来后,组织上安排我母亲先去接待。我母亲给他做了一顿饭吃,在聊天中发现没有异常,才交给民兵护送去见我方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或领导机关所在地离我母亲接待这位干部的村子还有一段距离。战争年代,血雨腥风,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位老干部后1993年春节期间,也就是我母亲去世前几个月,我回去看望她,母子间作过几次长谈。说当年有一位我党干部被从敌方交换出来后,组织上安排我母亲先去接待。我母亲给他做了一顿饭吃,在聊天中发现没有异常,才交给民兵护送去见我方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或领导机关所在地离我母亲接待这位干部的村子还有一段距离。战争年代,血雨腥风,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位老干部后来在南方工作,离休后重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还专门打听着来艾掌看望我的母亲。他还记得当年脱离虎口后吃的第一顿饭是我母亲给做的。这位老干部来访的时间应该是在1988年以后,因为1988年清明节我回过一次乡,紧接着我母亲来青岛小住月余,这期间母亲一直没有提起过此事。 那时刘喜胜负责沿河一带的党组织工作。在他的记忆中,我母亲主要从事妇女工作,即响应“四大动员66”的号召,组织和带头做军鞋,织标准布。 66 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26日,在临县曜头村召开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议决定,在晋西北地区开展“四大动员”,就是动员有钱的捐钱,动员有粮的捐粮,动员青年参军,动员妇女做军鞋。 我父母结婚大约在1943年,介绍人是刘喜胜和刘万廷(庙背后刘喜章的父亲)。当时党组织还没有公开,刘喜胜不便出面,便请了刘万廷出面奔走。刘万廷是种地能手,家境小康,属于很体面的人士;刘喜章的母亲也是和尚峁娘家,对两头都很熟悉。为了我母亲来艾掌相亲,刘喜胜安排村里闹了几天秧歌,还安排其它村的秧歌队来艾掌表演,我母亲是以看秧歌为借口第一次来艾掌的。当时我父亲在县贸易局工作,战争年代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收入,家里仅有我父亲的奶奶一人,土地很少,靠家族邻居帮忙耕种勉强度日,当时家境很穷。父母结婚时,村里的党员门纷纷捐款,才办了婚事。刘喜胜也在外边工作,没有工资收入,要从家里拿东西,可能是不好意思公开向其父亲说明,就偷偷把家里的一瓷缸黑豆捐出来,再用高粱秸秆缝制的锅盖架在空缸里,上面撒一层黑豆进行蒙混。后来被其父发现后,解释解释,老人很开明,也没有怪罪。 我母亲结婚后再没有出去工作。 小时候听我母亲讲,日本鬼子经常于黎明时分对根据地村庄发动突然袭击。人们睡觉都很警觉,一听到狗叫声,或站岗民兵发出的信号,爬起来就往野外跑。当鬼子发动一轮大的“扫荡”时,持续时间长,来去频繁,晚上村民们就住在野外各家挖掘的小山洞中,这种小山洞开口很小,隐蔽性好,叫做“藏日本窑窑”。那时候野狼很多,晚上经常听到狼的嚎叫声,但是人们并不十分害怕,因为有比狼更为凶残的日寇随时都在威小时候听我母亲讲,日本鬼子经常于黎明时分对根据地村庄发动突然袭击。人们睡觉都很警觉,一听到狗叫声,或站岗民兵发出的信号,爬起来就往野外跑。当鬼子发动一轮大的“扫荡”时,持续时间长,来去频繁,晚上村民们就住在野外各家挖掘的小山洞中,这种小山洞开口很小,隐蔽性好,叫做“藏日本窑窑”。那时候野狼很多,晚上经常听到狼的嚎叫声,但是人们并不十分害怕,因为有比狼更为凶残的日寇随时都在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和野狼相比较,汉奸伪军也更为可恶,这些人帮助日本鬼子刺探情报,给鬼子带路,帮助鬼子杀害中国人。老百姓也分辨不清什么“警备队”和“工作队”,统称他们为“警备队”。这些人格低下的败类,往往十分贪财,“扫荡”中走门串户,专门搜捡值钱的东西据为己有。我的曾祖母不知从那里找来一块又脏又破的门帘,挂在门上,据说对付这些“警备队”很有效,引起很多人家仿效。“警备队”一看这家人很穷,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不进去了。这些办法有效,但效果有限,如果鬼子是来放火的,就不看你的贫富了。有一次,日本鬼子放火烧了艾掌(可能是1944年1月份那次,没有得到确证),我母亲她们回家后扑灭正在燃烧的大火,又累又饿,发现家里放置在两支烧坏的大立柜上面的南瓜正好烤熟了,拿起来就吃,味道还不错。过去家乡人烹调手法单调,母亲说她第一次吃到烤制的南瓜。那年头,经历得多了,就能随遇而安,悲伤是无济于事的。只要人口安全,损失财物毕竟是小事。 我家在我太爷爷辈曾是小康之家,遗留下一些木器家具,比如大立柜有4到5支。抗战时搞坚壁清野,父亲将2支比较新一点的埋藏起来,地点在我家当中院旧宅的脑畔,脑头院的西侧,那里原来有一棵大树,我小时候还见过,什么树记不清了,树旁有一个废弃的砖瓦窑。我家的2支大立柜就藏在那里边,躲过日寇的焚烧。但等到日寇投降后,已经在里边埋了好几年,严重受潮,榫卯松了,胶也开了,东倒西歪,得靠墙摆放。</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刘莹)</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 刘莹自述——于2005年古历9月22日在小侄儿刘旭峰结婚时讲述我是柳林县成家庄镇艾长村人,生于1932年。1937年日军大面积进攻,当时我只有5岁,在我幼小的记忆中耳边常是枪声、炮声和钻天桥、过野地的生活。还有我家院子里经常住些八路军,时来时走,走后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记得在我奶奶的土炕上有一位八路军伤员,奶奶给他喂饭,他也管我奶奶叫奶奶,听奶奶给他讲:“我的两个孙子也和你一样打鬼子去了。你们在外面打鬼子就是为了我们这些老人孩子的平安。我看到你就和看到我的两个孙子一样”。听说大概住了四十天就走了,走时奶奶还哭了鼻子。记不清是43年还是44年的事情了,由于我村民兵和八路军沟通频繁,日本鬼子对我村真正实行了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最后走时一把火把我村全烧光。当时我家还比较富记不清是43年还是44年的事情了,由于我村民兵和八路军沟通频繁,日本鬼子对我村真正实行了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最后走时一把火把我村全烧光。当时我家还比较富裕,窑洞里面摆满了木器家具,烧的最严重。连窑洞的砖都烧的破烂不堪,我们全家只好在碾子山一个亲戚家住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耕时才回来。我家有个秘密地道,记得有一个地下党叫薛桂英21经常住在我家,有一次鬼子知道了,她就钻进地道鬼子没找上,又去邻居家找,也没找上,就把邻居的一个叫刘万忠的大爷腿上打了一枪走了。还有一次炸兵来我院,我父亲没逃脱,就抓住他让他带路。我父亲把他们带到村外一个叫南山峁的地里后自己逃生(由于他地形熟悉,一下钻进了天桥)。我们兄妹四人,两个哥哥,一个妹妹。两个哥哥都参了军,我比妹妹大7岁。两个嫂嫂经常住娘家不在,家中只剩下我、爸、妈和一个奶奶。鬼子一进村,爸爸就先跑,不管我们。因为他是八路军的父亲,让鬼子抓住了没有好结果。妈妈经常有病,妹妹由我来背着跑。背妹妹把我的十个指头间都起了硬茧。年幼的我恨透了日本鬼子。1947年我十五岁时,我村有个叫李长发67的人能知道我大哥的住处,当时我大哥在临县县政府工作。他回村后,我决心要去找大哥参军,记得走时天快黑了,我抓住李长发的袄襟,走了1947年我十五岁时,我村有个叫李长发67的人能知道我大哥的住处,当时我大哥在临县县政府工作。他回村后,我决心要去找大哥参军,记得走时天快黑了,我抓住李长发的袄襟,走了一夜的山路。第二天到了临县找到大哥,随即就介绍我加入八路军中央保育院(后改为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由于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机关全部疏散出去,保育院从延安转移到临县上三交。我刚参加工作就在临县上三交,我们领导叫傅连璋,园长丑子冈(女)。在上三交停留了几个月后,转移到河北西柏坡。我们行军近两个月,孩子们坐胶皮轱辘车,我们步行,扎营苏家庄。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有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左权的女儿左太北,李维汉的儿子李铁映等。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必须是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全过硬,所以我们每天边学习边工作。67 李长发,出生于碾则山,少年时过继到艾掌,艾掌的父亲和李久贤是叔伯兄弟。南下干部。49年全国解放,随同中央机关第一批进京住进西郊万寿寺总政幼儿园。我49年入团,50年转党。入党后调入中南海刘少奇身边工作(照看刘少奇的女儿刘涛)。在中南海工作期间,每逢周末,就带着孩子和中央领导同志(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一起参加文艺活动。我工作的很愉快,很充实。1952年离开中南海经考试被保送进入了北京人民大学附中工农速成中学上学。55年毕业后分配到四机部北京电子管厂技术科搞资料保密工作。82年离休。在厂时任党委组织部干事。 </font></h3> <h3><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 抗战中山西的战略地位 </font></b></h1><font color="#167efb"> 山西表里山河,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华北;山脉纵横,门户重叠,退可积蓄力量,进可干预全局,是控制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清末至民初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通车,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抗战时期,中国的东北地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略基地,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是东北地区通往华中、华东以及华南地区的陆上通道。从山西东出娘子关,可直接截断京汉铁路,进而威胁津浦铁路的安全。日寇为了其占领全中国的目的,必须牢牢控制住山西。也正是利用这一敌后战略要地的优势,我根据地军民利用游击战术,有效打击敌人,迫使侵略者从正面战场回撤,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 晋西北根据地是陕甘宁根据地的战略屏障,阻止日寇西渡黄河的主战场。晋西北根据地还是陕甘宁根据地与晋察冀、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华北抗日根据地之间的交通枢纽,是人员和物资来往的必经之地。由于陕甘宁地区土地贫瘠,产出微薄,陕甘宁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各抗日根据地的支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40年代初期,日寇封锁了华北主要交通线,形成对各根据地之间的条块分割,交通受阻,自身也很贫穷的晋西北根据地成为陕甘宁根据地物资补充的主要来源地。基于上述原因,晋西北成了日寇烧杀抢掠的重中之重。这块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 艾掌村里的老八路</font></b><font color="#167efb"> 在1995版《柳林县志》中,记载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艾掌籍老八路有: 李九华(1923-1982):虎生、纪生、恕生的父亲。1937年4月参军,1947年8月复员。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属于西北野战军。参加过与胡宗南部的作战,战斗中一个手指致残。 刘喜俊:小名军狗,1939年1月参军,1950年9月复员。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属于西北野战军。负责养马,参加过与胡宗南部的作战。 刘万国:1940年12月参军,1946年8月复员。 刘琪:环柱、平柱的父亲,1943年7月参军,1949年6月复员。当过排长,具体部队不详。 刘久山:刘富生、刘平生的父亲。1945年1月参军,1952年3月复员。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属于西北野战军,刘久山为通信兵,在兰州驻扎过较长时间。工作需要,在部队时学会骑自行车。持枪参加过和宁夏马家军作战。 李久忠:李建万之子,1927年生,生前系八路军120师358旅战士。1943年在离石境内与敌人作战中牺牲。 县志上没有记载的还有: 李久世(1919-1998):又名李世荣,大约1936年入伍,服役约3年,具体部队不详。 刘万起:刘喜俊的父亲,1939年1月和儿子刘喜俊一起参军,在同一部队服役。因年龄偏大,在部队当炊事员。同样由于年龄大,不适应部队生活,于一年后的1940年复员还乡。 李福海(1929~):李九华的弟弟,1941年参军,曾在部队制鞋厂工作,1958年随部队转业开垦北大荒。后转业在黑龙江省建设厅工作。 李维(1923-1994):李长征的父亲,1942年参军,属于公安类部队,当时在离石一带活李维(1923-1994):李长征的父亲,1942年参军,属于公安类部队,当时在离石一带活动,应该是离石县公安局附属警卫连。新中国成立后,在税务部门工作。1953-1957年在北京后勤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天津力生制药厂工作。 李学思:抗战早期参军,所在部队在岢岚驻扎过,担任连指导员。约1945年前后转业,转业后为区乡政府干部。 刘长云:小名马管,探龙的父亲。抗战时期入伍,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属于西北野战军。 李建学:李建高的弟弟,从部队转业后在宁夏固原县贸易局当会计。 李久成(1928-2008):李宝玉的父亲,1945年初入伍,1949年复员,所在部队不详。李久行:小名补大,1945年初和李久成同时入伍,在同一部队服役。解放战争初期,在山西大宁一带的一次行动前,李九成突发腹痛,当地乡亲们用半碗溶解了鸦片的水给他治疗,可能是用药过量,腹痛消失了,但引起了神志不清。李久行半扶半拖地带他追赶部队。他们刚出村,阎匪就进村了。李久行约1947年复员回乡。23 李久海:栓海父亲,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属于西北野战军,大约1947年复员回乡。 李根大:当兵期间在中阳参加过和日寇的战斗。 刘喜章:小名奶大,笔者少年时听他讲随部队到过介休孝义一带,应该是地方部队,比如是县里的哪支抗日游击大队。 刘喜信:刘琪是堂兄弟。战斗中牺牲。 还有刘云(来喜)的母舅,即刘万清之子,大名不详,小名可能叫枣牙,也有人说叫咯锥。牺牲。 艾掌的老八路还有好多,年代久远,已无法一一查清。68 68 本节资料除县志记载的6位以外,主要由刘玉斌和刘三厚收集,李久林先生也提供了不少资料。</font><br></h3> <h3><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 早期的艾掌小学</font></b></h1><font color="#167efb"> 艾掌小学始办于何时,目前尚无资料。据刘正权记载:刘哲“6岁回家上本村小学【28】”。刘正权此文以虚岁计岁。刘哲生于1920年,6岁时应当是1925年,即至晚在1925年艾掌已经有了接近现代意义的新式小学。这里的“新式小学”是相对于“私塾”而言的。 现在知道和刘哲一起上艾掌小学的还有刘枫和李家窊李丕宽(刘哲姑表兄)。据李丕宽回忆:当时的小学,叫做“农学”,教员是委派的,实际上是半私塾性质,没有什么学制,寒暑也放假。开设的课程:初入学是《百家姓》、《千字文》、《方言》69,后面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幼学琼林》70、《古文》71等,还有《国文》、《算术》。唱的歌是“中华开国四千有余年,世界文明唯有我先”73、“打倒列强,除军阀”74等,还有“可爱的秋香”74。【21】 69 《方言》,估计是用本地方言编写的一种儿童启蒙读物。旧时,各69 《方言》,估计是用本地方言编写的一种儿童启蒙读物。旧时,各地以当地方言编写的启蒙读物甚多。 70 《幼学琼林》,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用骈体文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内容包罗广泛,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 71 《古文》,应该是一种古文集,类似于《古文观止》等。 72 为孙中山诗词谱写的歌曲。歌词为:“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此歌在中国积弱积贫的当时,有利于激发国民自尊、自信和自强。 73 《国民革命歌》。歌词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 74 《可爱的秋香》,一首反映旧时代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歌曲,有3段歌词,分别叙述主人公秋香幼年无父母,青年无人爱,老年无子女,一生都在被迫不停劳作的可怜境遇。创作背景不详。 没有学制,开设的课程也大多为旧时私塾的一套。但“教员是委派的”,属于政府行为,再加上“寒暑也放假”,开设《国文》、《算术》,这就是新式小学的开端。 另据李久思回忆:其8岁开始在村里上私塾,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古书,14岁时,因为家穷停止了私塾学习。【20】李久思出生于1917年,14岁应该是1930年前后。这里他还称艾掌小学为私塾,是有其道理的,毕竟开设的课程大部分还是儒家经典。李丕宽也定性其为“半私塾性质”。当然,也不能排除私塾和新式小学并存的可能。 中国的新式乡村小学教育发轫于清末的新政,发展于上世中国的新式乡村小学教育发轫于清末的新政,发展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20年4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凡用文言文编写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用白话文教材。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规定小学年限为六年,即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两年。还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音乐、体育等。艾掌地处偏僻山区,上述规定的落实要滞后一些。 在刘枫、刘哲上小学期间,“初师张文信,次为刘聚奎,再次秀士75车兆章,最后刘矶璋为时最长。”【28】 75 秀士,明清時的秀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虽然还没有看到直接的记载,但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断,学校是停办了。据李九林先生回忆,现在的艾掌小学是人民政府于柳林解放后的翌年即1946年新建的,他是首批学生之一。“教师是李家窊的李仲英和上青龙村的温良恭二位。课程只有《国语》,刚开始连《算术》都不授,更谈不上拼音。《国语》一册首页便是:‘一个人,一个口,两个人,四只手。’实际是以识字为主课。”教材是用粗麦秸纸印刷的。“战后的贫穷和落后,给孩子们上学读书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纸笔,学生们就用土盒写字。左手托一个长约4寸,宽约2寸多,深有5分的木制长方形小盒,内装一点烧红后研为粉末的土面面,右手拿一支削尖了的细木棒在土面上写字。写上甩开再写上,边写边念,反复练习。”【15】 关于早期艾掌小学的校址,据李久选老人讲,刘枫、刘哲上关于早期艾掌小学的校址,据李久选老人讲,刘枫、刘哲上小学时期是在龙王庙。当时正殿置神龛,两厢4个窑洞应该是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李九林先生回忆,1946年他上小学时是在民校,即刘姓小子会会。1947年搬迁到龙王庙内两侧的窑洞中。刘福清回忆,建国后正殿里的泥塑神像还在。当时戏台背后的地里有一眼废弃了的烂水窖,村民们就把塑像打碎投入这个水窖中,腾出来地方办学校。建国初期资金匮乏,利用古庙建筑办学是普遍采用的办法。 参考资料目录 【1】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版。 【2】梁延檀《从牺盟会秘书到政府县长的回顾》,编录于刘晋生《柳林抗日战争史料集》。 【3】张涛《关于我在县工作的回忆》,编录于刘晋生《柳林抗日战争史料集》。 【4】柳林县政协文史委《日本侵略者在柳林》,编录于刘晋生《柳林抗日战争史料集》。 【5】车守珠《对离石抗战八年的回忆》,编录于刘晋生《柳林抗日战争史料集》。 【6】卫一青《我所知道的抗战期间的情况回忆》,编录于刘晋生《柳林抗日战争史料集》。 【7】王翔《阎锡山与晋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国民革命军(晋绥军)骑兵第一军的沿革》,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75e4ed0101jkld.html。 【9】《人民日报》2005年8月25日第14版。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701/16/t20070116_10109177_3.shtml【10】赵明亮《抗击·离石人民抗日战争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0】赵明亮《抗击·离石人民抗日战争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版。 【11】柳步廷《柳步廷小传》。 【12】萧一平《中国抗日战争全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周士第《把敌人“挤”出去》,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7e1caf0101fyx1.html。 【14】赵明亮《铭记·离石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5】李九林《鑑子園随笔集》。 【16】柳林县地方志编委办公室《柳林县大事记》,1989年版。 【17】吕梁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吕梁革命老区》 【18】山西省柳林县志编纂委员会《柳林县志》,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 【19】离石县委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离石县组织史料》,1991年版 【20】李久思《我的回忆录》。 【21】李丕宽《我的简忆》。 【22】《百度百科·中共吕梁市委党校》,http://baike.baidu.com/view/9000052.htm。 【23】吕梁地委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吕梁地区组织史料》1991年版 【24】王书平《人文离石·红旗插上离石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5】《115师东进山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17/17/204916_218730501.shtml 。0617/17/204916_218730501.shtml 。 【26】《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战斗中成长》http://blog.sina.com. cn/s/blog_72cfb6530102vwck.html。 【27】田玄等《解放战争全记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刘正权《刘哲家境与本人传略》。 </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跋</font></b></h1><font color="#167efb"> 起初,我们几个人在微信上聊天,说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暴行天人公愤,艾掌上一代人的斗争艰苦卓绝,认为应该把这些史料收集整理出来,不要让它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等到动手,才知道开始得太晚了,大多数亲历者已经作古,仅剩的几位也已过耄耋之年,收集起来谈何容易。历时一年多,收获寥寥。没办法,只好暂告一阶段。艾掌是“抗日模范村”,但资料太少,没有彰显出模范村的风采;资料少,也就显得交代时代背景的篇幅过多。这两方面的问题特别让人遗憾。希望有人能够继续这项工作,做进一步的收集和补充。 在收集过程中,刘喜胜老人,李久选老人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史料;柳林县政协秘书长刘晋生对本书提出过不少珍贵的修改意见;李九林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工作者,在为我们提供史料的同时,还应邀为本书撰写了序文。在此一并致谢! 参加本书资料收集的有刘福清、刘福平、刘小平、刘秀平、李长宏、刘奶平、刘玉斌、刘三厚和刘平厚等,其中刘平厚负责案头文字工作。 </font><font color="#39b54a"><b> 刘平厚</b></font><font color="#167efb"> 2017年8月</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