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三线建设在中阳——车鸣峪兵工厂遗址参观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个隐蔽神秘、沟深谷幽的国防三线建设兵工厂,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燃烧着岁月沧桑的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座以山为掩体、把山洞作厂房的兵工厂旧遗址,一段非常历史时期,留下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个新中国兵器工业重地,饱含着时代符号,印刻着军事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孕育出伟大的”三线精神”,见证了新中国军工儿女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座山西枪弹厂,就是车鸣峪兵工厂遗址,也即代号“9141”,当年为安全起见,也为掩人耳目,美其名曰山西新建机器厂。26年中隐蔽于群山环抱、沟深谷幽的密林深处,与世隔绝,鲜为人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车鸣峪兵工厂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城南15公里处车鸣峪村东的水峪沟,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然而就是这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却承载着一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使命,记载着一段特定历史时期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虽然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往历史,如今大山深处只剩青山依旧在,破旧厂房存,芳草萋萋,一片凄景,却见证了一段艰苦卓绝的激情燃烧的非凡岁月。</p> <p class="ql-block">  说起车鸣峪兵工厂,笔者想起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国防三线建设时期,那么何为“国防三线建设”呢?</p><p class="ql-block"> “好人好马上三线”、“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这是60年代&nbsp;“国防三线建设”者豪情满怀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所谓“国防三线建设”,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切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时代背景:上世纪60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威胁,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国内进行和平建设的变化:首先,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边界争端不断发生,而当时中国的国防工业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形势十分紧张。其次,1964年8月20日爆发了北部湾事件,美国第七舰队公然驶进台湾海峡,使台湾局势变得异常紧张。再次,中印两国边境冲突也有所升级,印度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向我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当时的日本、***等国还未同我国恢复和建立正常邦交关系。综上所述,进入60年代之后,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说是处在四面受敌的境地。而面对严峻的国内形势,1964年8月17日-20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的“三线”地区建立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果断地提出了搞国防三线建设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并要求各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和“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的具体战略措施,要把钢铁、国防、机械、石油、铁路、公路基地都搞起来,为新中国建设第二套完备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史称“国防三线建设”。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人,安排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大,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p> <p class="ql-block">  所谓“三线”,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是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是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鸟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是指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各省属军工企业俗称“小三线”。</p> <p class="ql-block">  山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山西的广大地区被划入三线建设的范围,确定管涔山区为北京市的战略后防基地,以长治市为中心的太行山区为天津市的战略后方基地,吕梁山区为太原市的战略后方基地。1970年初,又将晋南中条山区作为中国的坦克基地。山西的国防工业建设主要是围绕上述基地建设展开的。山西省委于1965年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三个建设指挥部:第一指挥部设在大同市,第二指挥部设在长治市,第三指挥部设在隰县交口公社,工程建设指挥部既管理工程建设,又管理设计和施工队伍。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三建设指挥部予以撤销,建设工作由各军工企业自行组织完成。</p><p class="ql-block">&nbsp; 国防三线建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彰显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可谓是感天动地的精神史诗。当年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的民工,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一声令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p> <p class="ql-block">  国防三线建设时期,山西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和“省自为战”的精神,从1965年开始,新建了一批“小三线”军工企业。一个围绕“三枪两弹”常规兵器的“七厂一库一电厂”的建设工程在吕梁山区全面展开。所谓“七厂一库一电厂”即:“一厂”是孝义市西辛庄的山西建设机械厂(963厂);“二厂”是中阳车鸣峪的山西新建机器厂(9141厂);“三厂”是交口县的山西金星工具厂(9129厂);“四厂”是交口县的山西晋丰机械厂(9146厂);“五厂”是临汾市霍县山西凌云机械厂(9151厂),曾名红星农机厂,初选址在交口神南峪,后迁至霍县;“六厂”是孝义二十一号山西火炬机械厂(9169厂);“七厂”是交口县的山西前进机械厂(9176厂);“一库”是阳曲物资储备库和一个配套火电厂晋光电厂(交口县)。这些军工企业大都分布在吕梁山区的交口、中阳、孝义、隰县、介休等地。</p> <p class="ql-block">  车鸣峪兵工厂是“国防三线建设”的产物,也是“小三线”军工企业中的一员,还是1965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选址,由沈阳53厂分迁而建的。该厂于1966年5月12日开始筹建, 1969年8月全面投入生产,主要生产7.62毫米步枪子弹,命名“山西枪弹厂”。1991年6月,车鸣峪兵工厂搬迁至晋中市榆次区,并实现了“军转民”。这个在此驻扎运行长达26年的兵工厂遗址,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少有的以山为掩体、把山洞作厂房的兵工厂遗址。经过53年的风雨历程,曾经的辉煌成为了历史,只剩下青山依旧,见证了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戊戌之年,孟秋时节,笔者带着一份好奇之心,怀着一种追忆之情,驱车前往车鸣峪兵工厂遗址,沿着209国道前行,穿过水库、蜜蜂崖、双乳洞,沿着河床,在柳枝摇曳和潺潺流水声中,一排排灰砖黄瓦房映入眼帘,在四周郁郁葱葱的翠绿环抱下分外耀眼,走进车鸣峪村,这里有个半圆形山凹口,古时为驿道要地,据说战国时,齐国商人进奉车队往返时必经此地,沿途石道上留下了很深的车辙痕迹,故得名“车辙坪”;又因凹中车轮回声震耳,故名“车鸣峪”。这里四面环山,隐蔽神秘,尤其村后面的水峪沟,如果不是专程寻找,沿途打问,如果不是看到耀眼的瓦房,笔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条深沟独特的容量和别致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走近车鸣峪兵工厂,笔者驱车欣赏着蓝天白云,群山环抱,沟谷幽深,山清水秀大自然美景,目睹着隐蔽神秘的兵工山洞,残垣断壁的破旧厂房,穿越历史时空隧道,追忆当年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回想当年那一代革命者热火朝天,干劲十足,为了革命事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仿佛之间,笔者眼前再现出一幅幅真情感人、壮怀激烈的真实画面,徒步厂中,漫步其中,或走或拍,走走停停,用心品读着,回忆着,感悟着......</p> <p class="ql-block">  车鸣峪兵工厂,因地而建,依山傍势,规划科学,设计精巧,布局于车鸣峪水峪沟内3公里有余,三面依山为屏障,形成自然封闭的守势,厂房利用期间的木弧沟、长岭沟及水沟子等3条支沟,茂密的2-3米灌木丛林覆盖及三围封闭的自然条件做隐蔽。整个厂房建筑面积49853.8㎡,由厂区和生活区组成,其中,厂区建筑面积28312.3㎡,生活区建筑面积21541㎡,总投资达1344万元。</p><p class="ql-block"> 厂区内设有三道大门,生活区位于第一道大门和第二道大门之间,这里分布有学校、食堂、澡堂和医院,道路北侧为工人宿舍瓦房数排以及粮站和银行办事处。据了解,当时职工总数1884人,基本生产工人505人、辅助生产工人895人、非生产工424人,连同家属最高峰时有5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大门后为办公区,主体建筑有办公楼,三层砖砌建筑,正面墙体上写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背面墙体标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隐约可见的标语。</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大门为生产区,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建筑,主要生产厂房建设在地下。地面建有锅炉房和靶场,地下建有一、二、三号车间,共有3组8个石洞隐蔽于山体之内,以及200米长的4条邃道组成的试弹靶场。值得一提的是,兵工洞是兵工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核心的枪弹生产车间,主要生产7.62毫米机枪、步枪子弹,据说每年从这里生产出的子弹有1亿发。兵工洞大小不一,长约75-90米,宽约4-6米,由8个洞构成了洞体相连的3个车间,根据生产流程依次布局,其中,一号车间主要负责生产枪弹弹壳,二号车间负责生产枪弹弹头,三号车间负责枪弹装配,经三个车间全部流程之后,再由专人送到距离200米的地下靶场进行枪弹性实测,经检验合格后,一颗子弹才算完成。每个车间的洞口处都建一排二层楼房,一方面为车间办公和工人休息所用,更重要的是为了起到隐蔽兵工洞的作用。这些房子正面墙体上写有“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标语,记载了那段非常历史时期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  走近兵工厂遗址大门,三道门仍显森严,层层递进,虽说无人把守,但矗立的门岗台依然不减当年雄风,笔者总能隐约感觉好像有卫士值守,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身影,笔挺的绿军装,在红领章红帽徽的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看到那山洞口光芒四射的红五星,好似在高歌着义勇军进行曲,凝聚着五湖四海的爱国力量。走近兵工洞口,感觉里面还有机声隆隆之声,洞外鸟语花香,是备战战场,风光无限。真可谓:“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那感天动地“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p> <p class="ql-block">  环顾四周,周边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沟谷内岩崖矗立,曲径通幽,据当地一老者讲,这里还有修真观、九莲洞、仙佛洞等岩洞石窟,褐马鸡、金钱豹、香麝生息繁衍,野羊肚、野木耳、野蘑菇等野味山珍可随处采摘,白皮松、水曲柳、五叶枫等稀有树种遍布林间,山谷间百鸟争鸣,群芳吐艳,清流潺潺,如今这些兵工洞已与山水林草融为一体,这座兵工遗址寄托着数千兵工人难以割舍的乡愁,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由是,笔者在想:这在老兵工人的眼中,兵工厂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青年人眼中,兵工厂是一座陶冶情操的熔炉;在投资者眼中,兵工厂是一座极具发展价值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一位知情人介绍,由于车鸣峪兵工厂特殊历史和人文特点,当下适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期,打造田园经济综合体的发展期,社会各界都报以青睐的目光,正在规划着布局着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车鸣峪兵工厂是三线建设留给我们的工业遗产,”三线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历史遗产、工业遗产,我们应该合理保护,科学利用。为此,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打造影视基地。利用车鸣峪现存工厂遗址,打造军事文化主题的拍摄基地,并根据需要在现有厂址旁建造军事文化背景的建筑和设施,将车鸣峪的美景和军事文化背景进行有机整合全面呈现;二是建一个射击场。以车鸣峪兵工厂生产7.62毫米步枪子弹的历史渊源为依托,科学利用周边废弃厂房,结合军事文化主题,打造一个高级别的射击场,为游客提供各种类型枪械模型,让游客亲身体验射击的乐趣。同时,适时举办大型射击比赛,提升对外的知晓度、吸引力;三是开辟画家村。根据现遗存遗建、所在景区、民宅独具特色,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将就地取材,依托周边秀美景色,修建避暑度假村,开辟绘画写生、寻古探幽、旅游观光新景点;四是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车鸣峪兵工厂遗址作为山西建设三线史上的一座丰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既体现了国防军工工业发展历史,也抒写了山西新建机器厂成长的轨迹,既要凸显三线军工建设历史,也要融入军工人的人文精神,逐步打造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近这座红色记忆遗址,笔者透过这些残垣断壁的厂房,回望那段曾经沧桑的历史,感悟那种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看到有过去的辉煌,也启迪着未来的展望。尽管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离我们渐行渐远,尽管这里的厂房关闭了,兵工人的欢声笑语远去了,车辙轧迹恍惚了,车鸣峪又把宁静和神秘交还给了大山,然而当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兵工人那无私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热情,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情怀不曾远去,国防三线建设中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藏和铭记。</p><p class="ql-block"> 笔者行走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感悟着那一排排炽热的遗存、四周封闭的洞堂、林涛阵阵的绿意和七彩斑斓的山花野茎,共凑着兵工厂与兵工人新的和声。在此,笔者真诚希望这和声能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撩开这里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认识这里、热爱这里、建设这里,为其点赞添彩。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指引下,让后人走近红色革命圣地,回顾光辉革命历史,秉承红色红色记忆,不忘初心,大力弘扬,勇于开拓,砥砺奋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8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