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宣威一中教职工子女首次聚会美篇第一輯<br></h3> <h3><br></h3><h3>惊回首沧桑已过数十载,喜重逢畅叙当年发小情。几十年前,我们因为父母的原因齐聚宣威一中,从此情结校园。几十年后,我们怀着同样的想念的心情相聚一中校园之内,追忆流年往事。让时光倒流几十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年轻几十岁,去重温我们那美好的青年、童年时光!</h3><h3>上图为宣一中副校长、工会主席、校办主任与参加宣威一中教职工子女首次聚会的全体人员在大成殿(校史展览馆)前合影留念!</h3><h3><br></h3> <h3>上图为具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大成殿(孔庙),现为宣威一中校史展览馆!</h3><h3>右下图为原宣一中大成殿前的康熙铜钟(青铜钟),我们是在一中大院里听着青铜钟的钟声长大的一代人(该钟属宣威市重点保护文物,1994年已移至宣威东山松鹤寺保存)!!</h3><h3>国学有府,清华北大;学子圣殿,宣在一中。</h3><h3>滇东摇篮,英杰奋起;精英聚集,人才辈出。</h3><h3>历史悠久,中学首建;香圃第一,情有独钟。</h3><h3>榕峰耸翠,龙腾凤翔;光辉业绩,锦绣前程。</h3> <h3>金桂飘香,秋风送爽!2018年8月18日上午九点,宣威一中教职工子女首次聚会座谈会在母校会议室隆重召开,校园和会场上到处散发出热烈而温馨的气氛,给大家一种回家的感觉!</h3><h3>此次相聚,宣威一中副校长赵明东代表学校向各位校友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现状。一中副校长余兴富、工会主席施辉平、办公室主任王邦才等出席。<br></h3> <h3>上图左起:参加本次聚会的发小中年龄最长者沈增振大哥(沈长清老师的二儿子,78岁);徐恩佑大哥(周淑惠老师的二儿子,76岁)。</h3><h3>下图左起:莫年盈大姐(莫翰文伯伯的大女儿);莫缭屏三姐<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伯伯的三女儿)。</span></h3> <h3>上图左:李杨妹妹(李德昌、杨鸥泉老师的小女儿)主持座谈会。右:余薇妹妹(余云福、贺继玉老师的女儿),是本次发小聚会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br></h3><h3>下图:八妹莫丽屏(莫翰文伯伯的幼女。宣一中发小群群主、发小聚会的发起人和主要组织者)代表全体发小在座谈上的发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发言稿已录入本篇最后一章)!👧👧👧👦👦👦😭😭😭🌹🌹🌹👍👍👍💝💝💝<br></h3> <h3>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带着几十年友谊时光的印痕,带着对宣威一中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大家相聚在一起,开怀畅谈曾经共同的记忆和走向社会的风风雨雨。</h3><h3>下图左二:郑丽玫(郑品恒老师的幼女,老四),左四:杨英(杨江老师的长女,老大)。<br></h3> <h3>上图左:宣一中工会主席施辉平。中:宣一中副校长赵明东。右:宣一中副校长余兴富。<br></h3><h3>下图前排左起:黄芸(黄诚著老师女儿,老五),吕庆芬(吕云峰老师大女儿)。<br></h3> <h3>《发小聚会有感》<br></h3><div>一一周庭荪</div><h3>丹桂飘香雁归来,母校张臂敞胸怀。</h3><h3>数十赤子回故地,双手拥抱热泪来。</h3><h3>少时个个模样俊,岁月蹉跎容貌改。</h3><h3>缅怀前辈话今昔,新朋老友抒情怀。</h3><h3>美食飘香歌舞劲,火腿之乡誉中外。</h3><h3>诗书歌舞旗袍秀,京剧太极展风彩。</h3><h3>万松居山叙友谊,丹明书室乐开怀。</h3><h3>相见恨晚别难舍,期盼再聚早到来。</h3><h3>两代情缘永存续,兄弟姐妹情似海。</h3><h3>朝霞灿烂夕阳美,携手并肩朝前迈。</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上图:发小师丹明(左三)代表教职工子女向学校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文以载道”。</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赞师丹明》</span></h3><h3>丹明才俊真英豪,</h3><h3>大成殿院情意表。</h3><h3>笔遒墨香挥毫舞,</h3><h3>书道千秋颂母校。</h3><h3> 一一周庭荪</h3><h3>下图:莫丽屏八妹(左二)代表教职工子女向学校赠送了书籍。<br></h3> <h3>上图左起:郑为民(郑品恒老师的长子,老大),高显章(高泰和老师的幼子,老三)。</h3><h3>下图左起:郑乐天(郑品恒老师的幼子,老三)、石建刚(石金华老师的长子,老二)、杨雄(杨江老师的长子,老二)、李俊明(李继寰校长的长子,老大)。<br></h3> <h3>遥想当年,曾经的我们同在宣威一中发出朗朗的读书声,同在老师的悉心关怀下吸取知识的营养步步成长,同在美丽的校园里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岁月,同在这里经历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最纯洁的难忘时光。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洗去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却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对母校诚挚纯真的情感,因为宣威一中,对于我们这些教职工子女来说,不仅仅只是母校,更寄托了我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儿时那个特殊时代的美好回忆。母校虽已非昔日的模样,我们的记忆却依然萦绕在那里,因为那里有我们求知的课堂,那里有我们放飞的梦想,那里有我们终生难忘的老师。</h3> <h3>上图左起:华惠(华兴汉老师的女儿,老四)、徐鸿冰(高瑜老师的儿子)、莫世屏及爱人(莫翰文伯伯的儿子〈老五〉)。</h3><h3>下图右二:周庭荪(周世钟老师的儿子)</h3> <h3>上图:彭雁玲(彭彬老师的女儿,老大)。</h3><h3>下图:彭毅民(彭彬老师的长子,老二彭弟)。<br></h3> <h3>上图:石建霞(石金华老师的女儿,老大)。</h3><h3>下图:师丹明,青年才俊、书法家(师志老师的幼子)。<br></h3> <h3>左起:孔丽菲(孔维刚老师〈校长〉的大女儿);周彩娥(周联堂老师的女儿);彭卫民(彭彬老师的幼子,老三);唐兴越 (原宣一中教师食堂厨师唐正浩师傅的儿子,兴越现也在宣一中工作);周启飞(周福祥老师的三儿子,启飞现也在宣一中工作)。</h3> <h3>上图:孔垂志(孔维刚老师〈校长〉的儿子,老二)。</h3><h3>下图左起:徐艳冰(高瑜老师的女儿,老大),;黄榕(黄诚著、陈凤英老师的女儿,老四);刘斌(刘振凯老师的女儿,老大)。</h3> <h3>上图站立者:师启明(师志老师的长子)。</h3><h3>下图左一:李瑜(李应才、龙本秀老师的幼子,老四)。<br></h3> <h3>上图前排左三起:莫亚屏(莫翰文伯伯的女儿,老四);莫燕屏(莫翰文伯伯的女儿,老七);黄芸(黄诚著、陈风英老师的女儿,老五)。<br></h3><h3>下图前排右二起:徐恩荣(周淑惠老师的幼子,老六),桂荣(桂明老师的长子,老大),高显文(高泰和老师的女儿,老二)。<br></h3> <h3>上图:四位40后大哥大姐,左起沈增玲(沈长清老师的女儿,74岁)、沈增振、徐恩佑、莫年盈。
《赞大哥大姐》
谁说七十古来稀?大哥大姐神采奕。
诗歌舞蹈时装秀,旅游摄影练太极。
聚会消息互传递,重返母校心欢喜。
杖国尚存少年心,盛世长寿不稀奇。
一一周庭荪<br></h3><h3>下图:三个60后发弟,左起:石建刚、李健(李应才、龙本秀老师的长子)、郑乐天。时隔30多年又相聚,小健说聚会中他感动得流了几次泪。<br></h3> <h3>就是多年不见,但大家见面后却一点儿也不生分,看看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多么的灿烂。<br></h3> <h3>昔日宣中 革命摇篮</h3><h3>星火点燃 燎原宛温</h3><h3>烈士鲜血 染红杜鹃</h3><h3>映山花红 万山红遍</h3><h3>烈士精神 永昭后代</h3><h3>发小徐亚、徐飞两姐弟的祖父徐文烈,就是从宣威一中走出去的共和国开国少将;发小耿杰、耿云、耿荣三兄妹的父亲耿介,也是为云南和平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宣威一中的几代发小,是在革命传统、红色教育中成长起来的!</h3> <h3>从宣威一中走出去的共和国开国少将徐文烈将军(照片由发小徐亚〈徐文烈将军的孙女〉提供)。</h3> <h3>陈昌郁先生是宣一中的奠基人,是首任校长,也是旧政府最后一任校长、新中国第一任校长。陈校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宣威县教育局长兼县中校长,宣威县地下党支部(后改党小组组长)负责人。徐文烈当时也是宣威地下党小组成员之一,被陈校长聘到宣一中当教师,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宣威时参加红军,成为从宣一中走出去的共和国开国少将(照片由发小许建平提供)。<br></h3> <h3>《参观校史馆》
火种播撒宣中府,艰难锻造铁成钢。
筚路蓝缕创业路,栉风沐雨奋斗场。
风雨征程八六载,韶光流转共成长。
子弟重聚话今昔,共祝母校铸辉煌。<br></h3><h3> 一一周庭荪</h3> <h3>《赞余薇、莫丽屏》
余薇生日诉衷肠,一中子弟永难忘。
闺密聚会吐夙愿,期盼姐妹助一棒。
丽屏支持见行动,发小微群建网上。
千方百计寻故友,聚会设想群里放。
各方意见广采纳,积极联系母校方。
议程内容多商议,群策群力聚力量。
两月操劳身心瘁,小薇医院打针忙。
八妹暑期不能歇,夜夜改稿到天亮。
方案计划细推敲,生活小事不能忘。
丹桂飘香佳期到,五十发小聚一堂。
母校热情敞怀抱,子弟回家心花放。
校长致辞催人进,丽屏发言撼心房。
缅怀前辈忆往昔,展望未来寄希望。
半世牵挂终放下,两代情缘永珍藏。
聚会反响扬四方,小薇八妹功不忘。
兄弟姐妹多保重,幸福生活万年长。
一一周庭荪<br></h3> <h3>上图是一张1951年1月宣威一中教师的工资表。哇塞,校长每月72元。哈哈哈,我熟悉的黄诚著伯伯当时每月领54元,这位老前辈可是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哦;哇,还有宣一中的美男子、体育全才李德昌叔叔当时每月48元,嗯嗯,还是蛮高呢嘛。😜😜😜<br></h3> <h3>上图:宣威一中精英团队外语教研组七位教师合影(摄于1963年元旦)。前排左起:余云福老师、郭树人老师、郑品恒老师、周世钟老师(父亲);后排左起:杨锡麟老师、张惠岐老师、唐国才老师。</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图:宣威一中精英团队史地教研组六位教师合影(摄于1963年元旦),前</span>排左起:杨正德老师、桂明老师、帅祥元老师;后排左起:石金华老师、王新诚老师、高瑜老师。</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图:部分三十年教龄老教师合影;宣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中首次教师节全校教职工在大成殿后合影(摄于1985年9月)。</span></h3> <h3>珍藏是对前辈最大的尊重和感恩,上面这组照片是参加本次聚会的发小们珍藏的已故前辈生前珍贵照片。
图一、沈长清老师;图二、莫翰文校长(兼书记);图三、周世钟老师(父亲)、图四、黄诚著老师;图五、陈风英老师(黄诚著老师的爱人);图六、贺继玉老师;图七、李德昌老师;图八、师志老师;图九、彭彬老师。
</h3><h3>图十、周淑惠老师(校医兼生理卫生教师);图十一、高泰和老师;图十二、郑品恒老师(云大毕业照和飞虎队美军顾问团翻译工作照);图十三、李根伟老师;图十四、孔维刚老师(校长);图十五、石金华老师;图十六、许如雄副书记、副校长;图十七、杨锡麟老师;图十八、张惠岐老师。</h3><h3><br></h3> <h3>珍藏是对前辈最大的尊重和感恩。上面这组照片是我爸生前珍藏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我国著名学者吴文藻、谢冰心夫妇及三个孩子在昆明时的全家合影,以及他们全家人与青年学生的合影。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文藻教授举家迀往昆明居住,吴文藻教授任职于云南大学,与燕京大学联合在云大创办了社会学系并仼系主任兼教授,他是我爸在云大经济系念书时的经济学、社会学主科老师。最下面这张图片中吴、谢教授夫妇背后那个高个青年就是我爸(照片上的字是我爸的手迹)。<br></h3> <h3>上图为因病未能参加本次聚会的发小徐亚珍藏的已故父母徐必忠(徐文烈将军的儿子)、王丽雯老师的结婚照。<br></h3><h3>下图是我的两位恩师贺继玉孃孃和余云福叔叔的结婚照,真是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对。余叔叔和我爸一个教研组,两人相处甚好,小时候我常在他家玩,和两位恩师特别亲近。贺孃孃是我在宣一中宣传队四年的艺术指导恩师,老师不但歌唱得好、手风琴拉得好,乒乓球也打得非常好。贺孃孃去世四、五年啦,非常怀念她!😭😭😭<br></h3> <h3>人生最大的成功不在于高官厚禄、腰缠万贯,而在于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上图中间这位慈祥的老人是宣威一中退休教师华兴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退休后定居昆明,老人有五个子女,老伴已去世多年。华老今年已经94岁高龄,近年来华老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并反复做儿女的思想工作并得到赞同,决定在自己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多么祟高的品德与思想境界,我们衷心祝福华老快乐幸福,健康长寿!🌹🌹🌹🎂🎂🎂💝💝💝🎄🎄🎄</h3> <h3>三年前宣一中在昆学生为华兴汉老师庆祝九十岁华诞!🎂🎂🎂💝💝💝🌹🌹🌹</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10月8日下午,我和老伴陪同老同学朱欣真及爱人胡海到家中看望94岁高龄的华兴汉老师。华老44年没见过朱欣真,但当年宣一中宣传队的往事华老记得十分清楚,师生见面共同叙旧老人家非常开心、快乐,华老还为我们演奏了一曲二胡独奏《小城故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重如山、永难忘。我<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们衷心祝福华老师健康长寿!!✌✌✌🎂🎂🎂🌹🌹🌹🌹🌹🌹💝💝💝</span></h3> <h3>阖家幸福:</h3><h3>上图是刘斌姐父亲93岁生日庆寿照。</h3><h3>下图是刘斌姐2014年60岁生日与父亲、母亲四世同堂全家照,还有在美国、香港、出差等七位家人没到场。</h3><h3>父亲:刘振凯(原宣一中教导主任)
母亲:陈鸿莲(原宣二小教师)
老大女:刘斌(穿红衣者)
老二女:刘锦(站母亲左边)
老三儿:刘刚(站刘斌姐后)
老四儿:刘伟(站刘斌姐左边)<br></h3> <h3>名师荟萃,恩师风采:
图一,原宣一中外语教研组组长余云福老师,解放初期云南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下放到宣一中任教,粉粹“四人帮”后调曲靖师院仼外语系主任、教授。今年已91岁高龄,现定居曲靖。
图二,原宣一中物理组杨鸥泉老师。解放初期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先后在宣一中、昆明工学院、宣一中、宣威师范学校任教。粉粹“四人帮”后调曲靖师院任物理系主任、教授。今年已92岁高龄,现定居曲靖。
图三,原宣一中史地组高瑜老师。高瑜老师解放初期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留云大仼教。1960年下放到宣一中仼教至退休,中学高级教师。今年已88岁高龄,现定居昆明。
图四,李应才、龙本秀夫妇。两人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数学系,分配到宣一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是宣一中的模范夫妻。李应才老师后仼一中副校长,李老师今年81岁高龄,龙老师78岁高龄,现定居在曲靖。<br></h3> <h3>上图左一为陈昌郁老校长的二女儿陈靖兰,现已81岁。</h3><h3>下图左一为老陈昌郁老校长的大女儿陈宣兰,现已85岁,右一为儿子陈宣靖(老三),现已80岁。老校长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个子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均定居在昆明。</span></h3> <h3>上图:我与莫家八姐弟合影留念。</h3><h3>下图:姐妹们与大帅哥郑为民合影留念。</h3> <h3>上图是我和爸妈1965年春节在昆明拍的全家福,那年我九岁。父母教了一辈子书,桃李满天下。现二老都已去世多年,非常怀念他们!😭😭😭🌹🌹🌹</h3><h3>中图是我和恩佑、恩荣哥俩聚会时的合影。恩佑哥是我爸妈的学生,恩荣是我在宣威电厂工作时的同门师兄弟!这次参加聚会,多年不见的恩佑哥跟我讲述了我爸妈教他时的一些故事。</h3><h3>下图我和爸妈1975年7月摄于昆明,那年我十九岁!</h3><h3>沈赠振、沈赠玲大哥大姐原来我不认识他们,但见面介绍后他们说对我爸妈十分熟悉。沈大哥还专门为我赠诗一首,真的好受感动啊。😭😭😭</h3><h3>长江水浪推浪 </h3><h3>后浪推前浪 </h3><h3>后浪更比前浪强 </h3><h3>振兴中华世代强
一首打油诗赠毛弟
_________向农(沈增振)<br></h3><h3>😊😊😊🌹🌹🌹💝💝💝👍👍👍</h3><h3>《重返母校》
一一徐恩佑
人生七十古来稀,恩佑今年七十七。
弟妹相邀回母校,故地重游心潮起。
青梅竹马兒童趣,回顾校史恩师忆。
童心未泯齐欢愉,歌甜舞美诗书奇。
老骥自知夕阳晚,<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用揚鞭自奋蹄。</span></h3><h3>鹤发童心再延年,健康快乐多相聚。<br></h3><h3>😊😊😊👍👍👍🌹🌹🌹💝💝💝</h3> <h3>上图:前排左孔维刚老师(校长),右周联堂老师;后排左惠德早老师。</h3><h3>下图:当年一中大院的邻居,左起:孔丽菲(孔维刚老师〈校长〉的大女儿)、艳冰、毛弟、垂志、鸿冰。艳冰、鸿冰我们仨是一中大院住了二十多年的邻居。我和鸿冰从幼儿园同班同学到小学毕业,初、高中四年是校宣传队的队友。<br></h3> <h3>上图:高泰和老师全家福合影(中排高泰和老师和夫人汤尔明老师;前排左起:小儿子高显章,大儿子高显沛。后排:女儿高显文)</h3><h3>下图:余薇和显章、显文姐弟俩在校史馆合影。</h3> <h3>上图:启明和父亲师志老师、母亲张秀英孃孃1981年登昆明西山龙门照。</h3><h3>下图:我与发小师家哥俩、郑家哥俩在校史馆合影留念。哇塞,郑家两个彪形大汉把我和启明夹在中间!😜😜😜</h3> <h3>上图:余薇与唐兴越 、周启飞在校史馆前合影留念 (原宣一中教师食堂厨师唐正浩师傅的儿子,周福祥老师的三儿子)。</h3><h3>下图:余薇与李俊明、杨雄在校史馆前合影留念(李继寰校长的长子、杨江老师的长子)。</h3> <h3>这是宣威一中吕云峰老师的全家福合影(时任总务主任)。中间是吕老师及爱人顾琼兰,后排左女儿吕庆芬,后排右女儿吕庆波,前排左起:女儿吕庆蕊,中间:儿子吕庆参,右边儿子吕庆胜。<br></h3> <h3>吕庆芬(吕云峰老师的大女儿)、周彩娥(周联堂老师的女儿)在校史馆前合影。<br></h3> <h3>上图:“青春的岁月像条河”,他们不单是发小、同学,而且还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户战友。左起:莫燕屏(莫翰文伯伯的女儿,老七)、黄芸、郑为民、桂荣、彭弟。</h3><h3>下图:70后发小合影留念。左起:刘国美(周启飞爱人)、孔垂志、李瑜、师丹明、周启飞。</h3> <h3>“大成殿院跑,柿花树下藏。游泳池里嬉,苹果园内唱。”上图是一群60、70后发小四十多年前在一中大院的合影,你还认识她(他)们是谁吗?</h3><h3>下图:儿时的我们是那样的天真快乐!彭弟和彭三弟哥俩坐着照相的地方,是一中大院著名的柿花树下的大石板,当年我们50版的发小们常聚集在这里讲故事!</h3> <h3>上图:彭彬叔叔、杨玉仙孃孃与子女彭雁玲、彭毅民(彭弟)、彭卫民(老三)在一中柿花树院拍的全家福照。</h3><h3>下图:<span style="line-height: 1.8;">鸿冰、彭弟、毛弟、雁玲、彭三弟聚会合影。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的总角少年,如今都年逾花甲!</span></h3> <h3>上图:50版的兄弟姐妹!</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图:知青户的兄弟姐妹:莫燕屏、黄芸、郑为民、桂荣、彭弟。</span><br></h3> <h3>上图:参加聚会座谈会的教职工子女在宣一中校办公楼前合影留念。</h3><h3>下图:60、70版的兄弟姐妹。</h3> <h3>上图:沈长青老师的全家福合影。<span style="line-height: 1.8;">第二排正中戴帽者是沈长青老师,右二是老伴金老师。</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图:离开母校六十余年,是父辈和宣一中这条纽带将几位40后的大哥大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次聚会他们分别从昆明、曲靖、会泽、蒙自齐聚宣威,真不容易啊!👍👍👍🌹🌹🌹</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莫伯伯家是我们宣一中大院里最大的家族,父母+子女有十口人。上图是莫伯伯、方老师和八个子女1962年拍的全家福合影,哈哈哈、当年小八妹才两岁,现在人家可也是当奶奶的人啦。下图是莫家八姐弟早年的一张合影:前排左起:老七莫燕屏,老二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若严,老四莫亚屏。后排左起:老六莫艾屏,老三莫缭屏,老五莫世屏,老大莫年盈,老八莫丽屏。</span><br></h3> <h3>上图:我和五哥高中时代的风采。</h3><h3>下图:分别半个世纪后,这次发小聚会莫家八姐弟有七人参加(二姐因身体不好未能参加),这是莫家姐弟如今的风采,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前排左起:老四莫亚屏,老七莫燕屏,老大莫年盈,老八莫丽屏,老一三莫缭屏。后排左起:老六莫艾屏,老五莫世屏,老五爱人。</h3> <h3>这是我儿时的伙伴丘岭、丘岗、丘岷三姐弟8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时的合影。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他们姐弟三人同时考入大学,这件事当时轰动整个宣威城并传为佳话。这次因其92岁高龄的母亲重病住院三个月,未能参加发小聚会。百善孝为先,为他们姐弟三人点赞。👍👍👍🌹🌹🌹<br></h3> <h3>发小聚会结束后我和莫年盈大姐分别前往医院探望吴阿姨,与丘家三姐弟的合影。四十多年未见面,你还认得出他们吗?<br></h3> <h3>上图:我和发小许建平(许如雄书记、校长的儿子)四十多年未见过面,前几天去单位看他,见面后感觉还是儿时模样。建平对宣一中情感深厚,我俩在一起谈起母校时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多年来他一直关心关注着宣一中的发展,惦记着童年的伙伴们。</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图:我和发小陶林(陶树人老师的儿子,老大)也有四十多年没见面啦,他小我三岁多,当年他可是我们宣一中发小中的超级小学霸哦。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78年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以优异的成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考取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干了近四十年的专业,明年就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退休啦。共同的兴趣爱好又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近期他也成为老朋友合唱团的一员啦!</span></h3><h3>《观宣一中教职工子女首次聚会美篇有感》——献给毛弟哥周庭荪
美篇编辑高水平,
字字幅幅映真情 。
怀念长辈颂功德,
发小珍藏喜盈盈。
一一许建平<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这是我与发小、初中同班同学王正华(王庭远老师的儿子,老二)8月初在宣一中初中120班同学聚会活动宴会上的合影。事前我给正华讲了几次望一定参加,但很遗憾正华兄妹四人都没参加宣一中发小的首次聚会活动,大家真的都很牵挂你们啊!</h3> <h3>李德昌叔叔、杨鸥泉孃孃与女儿李榕、李杨全家福合影(文革中摄于昆明工学院广场)。</h3> <h3>上图为部分发小今年七月底在曲靖李榕妹家小聚。左二是李榕(李德昌、杨鸥泉老师的大女儿),因送女儿、外孙女回北京,没能参加本次聚会。左一是小榕妹的女儿,小榕妹怀里抱的是外孙女。我们家与小榕妹家从祖父辈就交往密切,是几代人的世交。
《发小聚会有感》一一周庭荪
少时分别眉目秀,今朝相逢鬓毛羞。
欣慰故人身心健,幸会发小话语稠。
岁月无情人有情,兄妹有义水长流。
劝君莫叹青春去,最美景色在晚秋。<br></h3> <h3>上图:今年七月底与发小们到曲靖看望恩师余云福老师。余叔叔早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因成绩名列前茅留校任教。1960年被错误下放到宣一中教书,仼外语教研组组长。粉碎四人帮后调曲靖师院任外语系主任,今年已91岁高龄。</h3><h3>下图:<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余叔叔为发小们赠送他的诗集《文旅留痕》。</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赞周庭荪》</span></h3><h3>曾记当年周庭荪,<span style="line-height: 1.8;">聪明好学美少年。</span></h3><h3>如今又见周庭荪,<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见其父在眼前。</span></h3><h3>办事认真如长辈,<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辞辛劳发小群。</span></h3><h3>更喜诗词写得好,<span style="line-height: 1.8;">篇篇美文见真情。</span></h3><h3>😊九旬老人余雲福👍👍👍🌹🌹🌹💝💝💝<br></h3> <h3>上图:今年七月底与发小们到曲靖看望恩师杨鸥泉老师。杨孃孃早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解放初期到宣一中任教,后调干深造留昆明工学院仼教。1970年为解决夫妻长期分居问题,又调回宣一中教书。粉碎四人帮后调曲靖师院,任物理系主任,今年已92岁高龄。</h3><h3>下图:建平弟回曲靖到母校看望杨鸥泉老师。</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上</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小聚会结束后,莫大姐和八妹专程到曲靖看望余云福恩师!</span><br></h3><h3>下图:2018年10月20日,许建平回母校看望余云福恩师!</h3> <h3>上图:发小聚会结束后,莫大姐、八妹、建霞妹专程到曲靖看望杨鸥泉恩师!</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图:中秋节前夕,78岁的沈赠振大哥、74岁的沈赠玲大姐专程到曲靖看望老师,这是他们兄妹二人看望92岁高龄的杨鸥泉老师时的合影。</span><br></h3> <h3>上图:昔日宣一中的美女帅哥、模范夫妻龙阿姨、李老师夫妇和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小健合影。</h3><h3>中图:聚会<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结束后,在曲靖的发小黄芸妹、莫八妹、李杨妹到家中看望龙本秀、李应才恩师(中间坐轮椅的是龙阿姨,后面的老人是李老师)。</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图:聚会结束后,发小石建刚到家中看望龙本秀、李应才恩师。</span></h3> <h3>这是2012年2月份我去家中看望96岁高龄的黄诚著伯伯时用手机拍的一张照片。老人家于2016年底仙逝,这次听黄芸妹讲黄伯伯走的时候已满100周岁!<br></h3> <h3>上图为丘岭三姐弟的爸爸丘岳老师滿七十岁时和老伴吴阿姨的合影。丘老师今年九十二岁高龄,195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分配到宣一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定居昆明。</h3> <h3>这是我初、高中的英语老师高紫珍与孙儿的合影。高老师196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1968年分配到宣威一中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后调曲靖工作,现早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h3> <h3>照片中这位慈样的长者叫李继寰,今年已经89岁高龄,老人家1971年~~1978年仼宣威一中校长,是我在宣威一中上初、高中时的校长。文革中的1972年,我初中升高中时,教育体制一改文革初期的混乱现象,实行统一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宣一中高中部。老校长公道正派、治学严谨,在那动乱年代里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了宣一中一批老教师和他们的子女,他是我的校长,也是我最敬佩的人!</h3><h3>上图:老校长的儿子俊明和妻子吴蕾陪同老爸去观览宣威普立大桥时的合影!</h3><h3>下图:2018年10月16日,我前往昆明云大医院呈贡分院探望住院的老校长。衷心祝福老校长早日康复,开心快乐,生活幸福!🌹🌹🌹🌹🌹🌹💝💝💝</h3> <h3>上面两张照片中的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叫李琼莹,今年已一百零一岁高龄,是原宣威一中教师,初六十班的班主任。这是去年四月份莫大姐、沈大姐、恩佑哥及同学们到曲靖给李琼莹老师过一百岁生日的照片。🎂🎂🎂🌹🌹🌹💝💝💝<br></h3><h3>半个世纪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父母子女两代人的情缘,叙不尽,永珍藏。那些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少年们,如今已是苍颜皓首,两鬓已斑。但我们都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在这里学习过,成长过,我们在这里拼搏过,奋斗过。我们在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里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中学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感谢学校、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没有老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没有老师的辛勤培育和苦口婆心,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做事的本领,更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而且作为教职工子女,老师这个称谓对我们更加特殊和重要,因为这些老师既是我们的父母也是我们的师长,父母恩和师恩永世难忘。虽然很多老师都已经不在了,但我们仍要借此机会,真诚地向健在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祝您生活幸福,健康长寿!👍👍👍🌹🌹🌹🎂🎂🎂💝💝💝<br></h3> <h3>《特别的聚会》</h3><h3>宣威一中首届教职工子女聚会座谈会发言稿 </h3><h3>作者:莫丽屏</h3><h3>尊敬的宣威一中各位领导,亲爱的宣威一中教职工子女们大家好。</h3><h3>悠悠岁月,我们久别重逢,怎不叫人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回到了我们在宣威一中学习,生活玩耍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此时此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么地熟悉格外的亲切,就象回到家一样的感觉,心潮澎湃。我们这次聚会包括40、50、60、70年代的发小,最大的78岁、最小的40多岁,由于历史、政治、社会等原因,我们分别的太久太久……让我们在这短短的三天聚会里,穿越时空,尽情释放分别几十年的牵挂,梦中的相聚好好享受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幸福之情。</h3><h3>这次聚会,首先要感谢咱们的娘家人宣威一中的各位学校领导,感谢他们对于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大力支持,您们不仅亲自参加座谈会,还为我们提供座谈会和联欢会的场所,安排专人为我们录像服务,使我们倍感温暧幸福,其次要感这次聚会的发起人余薇妹妹,早在九十年代她就想组织聚会,并把教职工子女四十多人的名单和电话号码写在笔记本上,李杨妹妹也和我多次谈到聚会一事。其实在坐的兄弟姐妹们许多人都有这个愿望。今年5月份余薇、建霞、陶英、杨文俊我们五人小聚又谈到这个话题,我被她们特别是余薇妹妹的热心诚意执着所感动,愿意助她一臂之力组织聚会。于是我们建了宣一中教职工子女群。经过大家努力,联系到了七十多位发小。感谢网络世界现代科技,把分别了几十年的发小又联系在一起。在群里谈到聚会一事立即得到毛弟哥哥,五哥,彭家两兄弟,师家两兄弟,鸿冰、艳冰两姐弟,黄家两姐妹等众位发小的积极响应支持,纷纷献计献策。特别要感谢的是在坐的各位发小。你们不辞辛苦,克服种种困难,百忙之中如期而来参加聚会。使聚会从构想计划,变成了现实。正所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这个聚会。在此,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位发小表示衷心地感谢,热烈地欢迎,有你们真好。</h3><h3>我们不会忘记解放初期,50、60、70年代,我们的父母响应党和祖国的召唤,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来到宣威一中,献身教育事业,他们当中有留美的,当翻译的,书画、音乐专家学者,有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高才生,南下干部,青年才俊……他们思想觉悟高,文化素质修养好,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热爱党热爱祖国人民,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超,他们满腔的热忱,胸怀报国之志,在宣威一中这块热土地上,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学高为人师,德高为人范,为人师表敬业爱岗,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高度赞誉。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一中人的成长,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为宣威教育事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云南乃至全国的各行各业、各界,培养了无数的宝贵人才,社会精英。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美名传四方。</h3><h3>即使是在十年动乱之中,他们当中的许多老师,受到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和迫害,被管、被关、被审查、被批斗、游街、被打伤、被下放、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降低工资、被判刑,差一点被枪毙,说他们是牛鬼蛇神黑五类,臭老九,三反分子、特务、当权派……但他们对党对国家,人民、和献身的教育事业,矢志不移,痴情不改、一如既往地无比忠诚和热爱,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坚信总有一天会得到平反昭雪,还他们的清白。在我们心中,他们绝对不是牛鬼蛇神,黑五类,三反分子。他们是好老师,是社会精英,栋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更是我们敬爱钦佩并引以为自豪骄傲的父母。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历史也雄辩地证实了这一切。</h3><h3>而我们作为他们的子女,十年动乱中受到了牵连,从小到大,受了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政治上不准我们入红小兵、红卫兵、入团,更别妄想入党,在读书、学习工作上受到严重影响,政审不过关。许多机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在生活上艰难困苦难以想象,缺吃少穿我们做过小工,砍过柴、背过煤、洗过沙、敲过石头、挖过野菜……往事不堪回首。这段经历刻骨铭心。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磨炼了我们的毅志,增强了我们本领,炼就了我们的坚强勇敢,知艰识苦,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乐观向上与命运抗争的优秀品质。正如我五哥莫世屏说的“我们这群牛鬼蛇神、黑五类精英的孩子,虽然缺肥少土,却能与命运抗争。茁壮成长”。</h3><h3>因为我们的血脉里奔流着父辈的血脉,身体里遗传着父辈的优秀基因,骨子里扬着父辈的浩然正气,所以咱们宣威一中的教职工子女,如今可谓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青出于蓝胜于蓝。人人都是好样的,我敢说要不是受到十年动乱的影响,我们发展得会更好。我们无愧于自己的父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宣威一中教职工子女的光荣称号,敬爱的父辈您们不仅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而且教会了我们懂得什么是人生,事业、理想和追求,您们的精神永恒音容长存,您们的生命有我们延续,您们的血脉在我们体内奔流跳动,您们的事业理想有我们继承,您们的精神由我们发扬光大。放心吧敬爱的父辈。</h3><h3>光阴似箭。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情,突然发现“年轻”二字已不再属于自己,时光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已经过了大半生。人老了就开始回忆过去,最最难忘的就是在宣威一中大院里度过的那些特殊的岁月,有痛有苦有泪也有欢乐。忘不了杮花树下的遐想,桂花树的奇香,大成殿上躲猫猫,操场上打死救活,谷堆上豆杆堆上讲过的故事,小院里父辈发小们身影和笑貌,校园里的钟声、读书声,大礼堂里传来五哥、毛弟哥哥、鸿冰哥哥《沙家浜》智斗、《智取威虎山》的歌声……</h3><h3>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把我们又从四面八方召唤到了这里。我们聚会的目的也就不言而意啦。一是来看看,缅怀我们父辈为之工作奋斗奉献的这块热土地——有着八十六年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名校宣威一中,找寻父辈的足迹身影……二是来到我们生长的地方,追忆回味重温一下我们在这里生活学习玩耍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见见久别几十年的伙伴,把咱们两代人的缘份延续下去,亲爱的发小,见到了你们就象回到了从前,仿佛见到了我们的父辈,毛弟哥哥说得好,我们欢聚一堂,就是为了缅怀辛勤岁月,分享快乐时光,畅谈发小之情,回味发小之谊。是的,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发小70多号人聚集在一起,是因为父辈在一起工作,我们才有缘相识,不论我们过去还是现在熟悉还是陌生,进了这个群相聚在一起,我们就是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让我们发扬父辈的优良传统,互相关心帮助,团结友爱奋进,将宣一中教职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建设成为和谐团结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不忘初心,携手前进,共度幸福晚年时光。</h3><h3>最后祝愿我们的伟大祖国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祝愿宣威一中这个承载我们两代人希望和理想,无限眷恋的母校千秋万代大展宏图永铸辉煌。祝各位兄弟姐妹幸福安康,祝宣威一中教职工子女首次聚会圆满成功。</h3><h3>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敬爱的父辈,亲爱的宣威一中教职工子女们,献给我亲爱的母校宣威一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