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而坚韧的立陶宛

SG明

<h3>立陶宛是东欧一个不起眼的小国,面积 6.53万平方公里,人 口285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它也曾经辉煌过。13世纪建立立陶宛大公国,15世纪鼎盛时期其国土包括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的部分领土,成为欧洲最大国之一。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其版图更大。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以后虽然有过短暂的独立,但多数情况下是在苏德势力的争夺和控制之下。二战后并入苏联。1990年率先宣布在苏联独立,从此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1991年独立后又成为转轨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悠长的历史,跌宕起伏的进程,不同的民族、宗教、统治者的洗礼,为立陶宛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并成为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2015年美国著名旅游杂志《 Lonely Planet 》评出的世界必游国家中排第三名(在欧洲排第一)。<br></h3><h3>我们今年6月的立陶宛之旅是从其第二大城市考纳斯开始的。考纳斯位于立陶宛中南部涅曼斯河及其支流尼亚里斯河汇流处。1920-1940年曾作为立陶宛的首都,拥有许多13至18世纪的古迹。考纳斯的古迹都集中在两河交汇的三角洲上,包括考纳斯城堡、市政厅广场等。<br></h3> <h3>我们最先来到考纳斯老城区的自由大道,这是考纳斯市中心的一条步行街,称为艺术长廊,街道两边是剧院、商店、酒吧和咖啡店。东段正在维修,游客并不多,我们从旁边走到东头,正中便是蓝色的米迦勒大天使教堂,建于1893年。这是一座新拜占庭式俄罗斯东正教堂,曾一度是俄军的专属军用教堂。<br></h3> <h3>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向西北过一个街区就到维陶塔斯大帝军事博物馆。<br></h3> <h3>维陶塔斯大帝军事博物馆外广场上的民族纪念碑。<br></h3> <h3>沿着自由大道向西,过一个路口向南也是是一条步行街,两侧有许多商铺。</h3> <h3>向南不远的路西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的这栋建筑就是临时首都的总统府,新巴洛克风格建筑,建于1826年。现在这里是博物馆。这里还经常举办画展、音乐会。<br></h3> <h3>继续向南走约百米便到了市政厅广场。</h3> <h3>考纳斯市政厅, 建于1542年,大楼高53米,属晚期巴洛克式建筑,并带有早期古典主义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它是古代考纳斯的中心。 市政厅在沙皇统治时期,被改为东正教教堂,1837年曾作为沙皇的行宫。1970年重建,现为陶器博物馆和婚礼宫。<br></h3> <h3>广场上及周围有好几座名人雕像,这位坐姿托腮的沉思者是迈罗尼斯,一位神父和画家,曾被前苏联视为与政府对立的激进分子。在此建其雕像也是表明立陶宛与前苏联决裂的坚定信念。<br></h3> <h3>广场边上的瓦兰丘斯塑像,他是立陶宛19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教育家、萨莫吉希亚天主教区主教。立陶宛1993年版2拉特纸币正面使用了瓦兰丘斯的头像。<br></h3> <h3>位于广场西北角的考纳斯大教堂,1624年开始建设,1655年由于战争遭到了破坏,1667年重建。重建的考纳斯大教堂体现了巴洛克式风格,但也保留了15世纪哥特式的大窗。<br></h3> <h3>教堂内富丽堂皇,有许多精美的雕塑,屋顶有壁画做装饰,清晰漂亮。<br></h3> <h3>迈罗尼斯的墓碑位于教堂东墙外。此举与广场上的塑像有异曲同工之处。<br></h3> <h3>出广场向东不远就可以看到位于河边红砖砌哥特式的维陶塔斯教堂,建于15世纪。</h3> <h3>涅曼斯河上的大桥,连接着考纳斯的新老区。<br></h3> <h3>考纳斯城堡位于市政厅广场西南不远,建于13世纪,是考纳斯市的源头,也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城堡之一,是立陶宛最早的防御工事,而且是立全境内惟一的有双层墙保护的要塞。初建时墙体厚2米,高13米。1362年十字军入侵考纳斯,连续围攻城堡3个星期,终于突破防守,并毁掉了城墙。1368年城堡重建,结构更为坚固。目前作为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h3> <h3>离开考纳斯我们乘车来到东南部的维尔纽斯,它是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立陶宛的历史古都,至少已经有800年以上建都史。历史上的维尔纽斯,曾经是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古城,拥有变化多样的建筑。虽然因为各种政治及军事的原因曾属于不同的国家,且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古城基本没有受到大规模的破坏,直到现在,城里的教堂和其他古建筑依然鳞次栉比。维尔纽斯古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h3> <h3>我们先来到位于维尔纽斯老城南缘的黎明门,建于16世纪,是9座城门中唯一保存完好的。<br></h3> <h3>1671年城门上修了小教堂。<br></h3> <h3>小教堂中神父正在向信徒布道。</h3> <h3>进入黎明门,沿老城主街北行,很快就看到了多元文化在维尔纽斯交融的体现,巴洛克式、哥特式、罗马式等多种风格的古建筑都能在这里找到。特别是教堂,维尔纽斯是世界上教堂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小小共有70多座。由此可见立陶宛是个宗教信仰很强的国家,居民主要信秦罗马天主教,其他还有东正教和新教等。</h3> <h3>在黎明门附近就有三座不同风格的教堂毗邻而建,右边是圣女特蕾萨教堂,左边是圣三一教堂,再往前一点的右边是圣灵东正教堂。</h3> <h3>圣特雷莎教堂,建与1635-1650年,巴洛克式建筑。<br></h3> <h3>圣三一教堂(所谓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教堂;也有说是纪念三位基督教殉教者,圣约翰、圣安东尼、圣厄斯塔斯)<br></h3> <h3>圣灵东正教堂及修道院大门。1705年普希金的曾祖父汉尼拔受洗的地方。<br></h3> <h3>东正教堂内色彩鲜艳。</h3> <h3>以立陶宛圣徒命名的圣卡济米拉斯教堂。1604耶稣会为纪念卡济米拉斯王子而建,也是立陶宛最早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1864重修。这座教堂几百年间屡遭破坏,二战后立陶宛进入苏联的版图,这座教堂被改为无神论博物馆,直到1991年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才归还耶稣教会,恢复为教堂。</h3> <h3>教堂的对面就是市政厅和市政厅广场。<br></h3> <h3>从市政厅广场向前不远便是圣尼古拉东正教堂。<br></h3> <h3>圣帕克拉斯娃东正教堂。<br></h3> <h3>东正教堂前的画市。</h3> <h3>从古城主街右拐不远,可以见到圣天使长米迦勒教堂。<br></h3> <h3>继续向前就可见到著名的圣安娜教堂,最初是木质结构,是立陶宛大公爵为其公爵夫人安娜而建的。1419年由于一场大火而被摧毁。现在的圣安娜教堂是1582重建的,教堂高22米,宽10米,全部用红砖砌成,仅教堂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砖。整个教堂布局均匀,色调和谐,由线条和角塔构成绚丽多资的图案。据说,拿破仑东征时路过此地,被圣安娜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h3> <h3>教堂内装饰精美。</h3> <h3>在圣安娜教堂后面的红顶建筑是圣方济各教会修道院。两座教堂相邻而立。<br></h3> <h3>教堂院墙旁边小广场中间的塑像是立陶宛19世纪著名爱国诗人-亚当&nbsp;密兹凯维奇。小广场还记录了一段历史,在1987年8月,这个广场上第一次举行了要求苏联撤军和恢复立陶宛独立的市民公众集会。<br></h3> <h3>小广场西面不远处还有一座教堂-圣母东正教堂,这里是几任立陶宛大公的母亲安葬的地方。<br></h3> <h3>从小广场向东南走不远就来到了维尔尼亚河边,走过这座桥对面就是著名的乌祖皮斯(对岸共和国)。</h3> <h3>河岸边也有一个美人鱼,似乎也想过河去?</h3> <h3>乌祖皮斯位于维尔纽斯老城正东,这里是艺术家、梦想家、流浪汉和醉汉的领地。这个地区曾经于1998年宣布“独立”,并拥有自己的“总统”、“国歌”和“国旗”,一面墙上还刻着“共和国宪章”。虽然没有政府的承认,但人们仍然这样称呼它。主要是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和热爱。<br></h3> <h3>之后返回到古城主街,步行到北头就是教堂广场。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是维尔纽斯大教堂,修建于1387-1388年,是第一座哥特式木结构教堂,后来经过了多次修复,逐渐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br></h3> <h3>教堂正面山墙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手举十字架的是圣安娜,其右是圣卡济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br></h3> <h3>教堂内庄严肃穆。</h3> <h3>教堂旁是52米高的钟楼,为13-17 世纪古城堡的了望塔,内存17座钟表。<br></h3> <h3>教堂广场记录了一段重要历史: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被前苏联占领的50周年纪念日,有将近200万的三国民众手拉手,以教堂广场为起点,顺着连通三国首都的公路一直到塔林,连成一条650公里的人链,向世界宣告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参加“人链”的民众人数竟然占到了三国总人口的40%。世人将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级请愿行动称之为“波罗的海之路”或“自由之路”。7个月后,立陶宛宣布独立。当时苏联面对立陶宛的独立行动派出了50万大军镇压,立陶宛组织了100多万民众到边界,手拉手组成人墙,阻挡苏联军队进入。当然和平的手段无法挡住军队的进入,但这向世人表明了立陶宛人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决心。最终立陶宛还是获得了独立。此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仿效,苏联快速走向解体。</h3> <h3>立陶宛国家博物馆位于大教堂的北面,内部的展品主要现了从13世纪到二战期间立陶宛人的日常生活。<br></h3> <h3>博物馆前面的雕像是立陶宛的第一位大公和唯一的立陶宛国王明达哥斯。<br></h3> <h3>广场北面小山顶上的格季米纳斯塔楼,建于13世纪,城堡最初是木头建成的,后来的砖制城堡完工于1409年。格迪米纳斯塔楼是维尔纽斯市、乃至立陶宛整个国家的一个重要历史符号,它还出现在了立陶宛的货币上。由于正在维修没有上去。</h3> <h3>晚上入住的维尔纽斯Grand Resort酒店,位于城区西北20公里处。</h3> <h3>这里环境很好,旁边的湖水清澈,可以划船、游泳及其他水上话动。湖对面是一片森林,有路和步道可以进行自行车和越野行走。洒店还建有网球场和健身中心,是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h3> <h3>特拉凯城堡位于维尔纽斯以西20多公里的加尔瓦湖心岛上,原建于14世纪末,后因战争毁坏。上世纪70年代政府决心重建,现已大致恢复原样。14到16世纪立陶宛大公都曾居住于此。现在内部设有立陶宛历史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展示了立陶宛辉煌的过去。</h3> <h3>城堡四面环水,橙红色的城堡在碧水蓝天之中格外醒目和美丽,城堡圆锥形尖顶保持了中世纪骑士城堡的风格。<br></h3> <h3>城堡看上去不算大,但城墙十分厚实,四周是中世纪风格的圆锥形尖顶的瞭望塔。<br></h3> <h3>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h3> <h3>从正门进入城堡,里面是一个大院子,有人在表演中世纪武士的搏斗。旁边还放有一些古时的刑具,有游客上去想找一下当时受刑人的感觉。</h3> <h3>城堡内复原当年城堡生活的场景。<br></h3> <h3>城堡内的小教堂。</h3> <h3></h3><h3>城堡四周湖水清澈,岸边绿树成荫,湖面上有美女在小船上荡起双桨。</h3> <h3>湖边停放着一些私人游艇,这里也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h3> <h3>蓝天碧水,清静自然。</h3> <h3>离开维尔纽斯我们乘车去立陶宛北部的十字架山,它是位于希奥利艾市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据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失败后,立陶宛士兵牺牲的位置和尸骨都无法找到,家人们便在这个山丘上象征性地安放十字架,以祭奠故去的亡魂,为逝去的亲人祈祷、祈福。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子和圣母雕像等。</h3> <h3>十字架山实际就是一个小山坡,但当你走到跟前看到那数以万计的十字架,会感到极大的震撼,这就是宗教信仰的力量。目前十字架的数量应当不少于5万个,也有说十多万,而且每年还在增加。每一个十字架背后常常都印证着一段故事,立陶宛历史上不少战争和革命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在这些十字架上。<br></h3> <h3>多年来十字架山一直见证着立陶宛人受难而反抗俄罗斯侵略的历史。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的两次反俄起义,都被镇压了。立陶宛人是一个顽强民族,想独立的信念一直很强烈。在二战时期,立陶宛曾经想借助德国入侵的力量赢得独立,为此还主动帮助德国。这些行为,遭到了苏联的强烈报复,先是对立陶宛狂轰烂炸,接着是战后清算,杀了一批,流放一批,造成立陶宛的人口大量损失。为了祭奠已故的亡灵,亲人们不断到此安放十字架。当年,苏联政府曾数次设法铲平山丘,但在立陶宛人的执着和坚持下始终没有得逞。再后来,十字架山又有了特殊意义,成为人们祈求和平、宣告独立的象征。</h3> <h3>十字架山前面这个耶稣受难大十字架的底座刻着时任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禄二世的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br></h3> <h3>山顶上的圣母塑像。</h3> <h3>十字架山后面的天主教堂。</h3> <h3>1993年9月7日第264任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到十字架山朝圣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小亭子。<br></h3> <h3>离开十字架山立陶宛之行就结束了,但十字架山上的震撼场景久久不能忘怀。此时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只有不到300万人口立陶宛敢于带头在苏联宣布独立。立陶宛是多难的,但又是顽强的,在其坚韧不拔的努力下最终赢得了独立和自由,并成为前苏联地区富裕的国家之一,去年人均GDP达到1.48万欧元。相信他们将来会过得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