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333333"> 从《塔铺》到《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有评论说:刘震云是用最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最深刻的哲理,用最简约的方式来描写最复杂的事物,用最质朴的语言来搭建最奇妙的艺术结构。他的作品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延津档案馆馆藏的《枣花》报是1988年1月1日,延津县文联创办的第一个文艺刊物,以诗歌、故事、散文等形式,反映时代风貌,讴歌当代英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被誉为“开创之花”。</span>在报刊首版上,时年29岁,在《农业日报》当记者的刘震云为此撰文一一“也算创举”。</font></h1><h1><br></h1> <h1><font color="#333333"> 延津人爱喝酒 。是豪爽,也是物质、精神贫乏的一个标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能创办一个文学小报巜枣花》,怎么说也是一个创举。它对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或多或少,潜移默化,会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寄托之所在。也许再停几年,半夜,延津街头,常晃荡几个醉鬼的现象,会越来越少。</font></h1><h3><br></h3> <h1><font color="#333333"> 80年代初,以农耕为主的延津还不富裕,很多家庭还挣扎在贫困线上,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虽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文化活动极少,有电视看的人屈指可数,精神匮乏,对于大部分人闲着无聊,女人家长里短、搬弄是非,男人划拳喝酒醉卧街头。</font>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震云写下了“也算创举”,他希望《枣花》象黑暗里的一丝光,照亮家乡父老贫脊的精神世界⋯</h1> <h1><font color="#333333">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转眼改革开放已过40年,延津沧海巨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互联网、多媒体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再荒芜,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崇文尚德,健康生活蔚然成风,在延津的街头再也看不到刘震云笔下,深夜在街头游荡的醉鬼了。</font></h1> <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