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欣赏程海鹰的中国山水画,你会被那扑面而来的满目云烟所震撼。毫不夸张地说,程海鹰笔尖下的中国山水,布局高远,气势宏大,山脉雄伟,怪石嶙峋,苍松顶立。其云烟笔墨,更有意境。那飞奔的云海,升腾的雾气,让人拍案叫绝。</h1><br> <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黄山松云图》(86X298cm)</font></i></h5>
<h1> </h1><h1> 程海鹰的《黄山松云图》,笔墨简炼,温润典雅,景象独特。那缠绵于千峰万壑间的云海,气韵生动。有万马奔腾之美感,有朦胧飘浮之愉悦,有撞人心扉之惊叹。</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黄山是我师</b></h1><div><b><br></b></div>
<h1> “黄山是我师”。这是程海鹰一本画集封面题词,也是他在黄山生活、成长,最终画出黄山灵魂的艺术感悟。</h1><h1> 如果程海鹰不是在黄山长大,他的山水艺术灵性就很难获得天然滋润。如果没有黄山的神奇,各方文人墨客就不会到此相聚采风,程海鹰也就没有中国顶级大师们指点和培训的机遇。 </h1> <h1><p></p><p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黄山西海云烟》(124X245cm)</font></i></p><p> </p></h1><h1> 原来,程海鹰的父母都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程海鹰也是在此出生的。他从小就喜爱黄山的山山水水,也爱黄山的古树植被,他更爱黄山千变万化的云雾。他说:“黄山的山石和古树几乎永恒不变,但黄山的云雾却因天气不同,而每天都在发生奇妙变化。”<br> 这些神奇景色,曾让小海鹰产生过描摹黄山云雾奇观的冲动,只可惜他还没有那么高的画技。但是他却在扇面上画一些小画,在拐杖上刻几个字,还找机会卖给来黄山参观访问的稀有宾客。他对我说,当年他画的扇子,一把能卖到七八角钱。在低工资年月,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卖画赚钱,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h1> <br>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黄山云烟》</font></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br></font></i></p></h1><h1> 一次,有位画家到黄山观景,不慎着凉生病。程海鹰的妈妈便热情地给他煮了一碗热汤面,里面还卧了一个鸡蛋。当时老百姓吃的是国家定量,每人每月还有粗粮搭配。一般人在家吃碗面,已经是吃细粮改善生活了。现在出门在外又生了病,还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真的感激不尽。吃完面条,画家主动要求给小海鹰当老师。从此,程海鹰走上了学习绘画的正道。<br> 见到儿子在绘画上有长进,程海鹰的父母格外高兴。他们利用在黄山宾馆接待贵宾的机会,有意识让儿子多接触前来黄山采风的艺术家。</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夏荷》</font></i><br></h3><h3><i><font color="#1564fa"><br></font></i></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2岁那年,程海鹰就见到了著名摄影家陈谋荃、著名画家朱峰、著名美学家刘纲纪、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唐忠良、文艺评论家王朝闻等名家。作为小导游,他多次陪同这些名家登山采风。此后,程海鹰还先后陪同刘海粟、李可染、关山月、黄永玉、杨善深和刘文西等大画家在黄山写生。他沐浴了艺术的阳光,亲聆了大师们的教诲。</span></h1><h3><br></h3> <h1><p></p><p> <i><font color="#1564fa">图为12岁时的程海鹰(前排右),与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前排左)、著名摄影家陈谋荃(左一)、著名画家朱峰(左二)、著名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左三)、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唐忠良(左四)在黄山的合影</font></i></p><p><br></p></h1><h1> 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如果程海鹰没有陪伴大师们在黄山观景、写生和抒怀创作的经历,他的艺术视野就不会开阔。程海鹰对此颇有感受,他说:“跟什么人打交道很重要。接触人的层次高,受其影响他也会向高层次发展。”<br> 为了攀登艺术高峰,程海鹰先后进入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南京艺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跟着不同的老师深造,他吸收着百家之长。这些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山水画创作,达到“入眼、入心和入笔”境界打下良好基础。李可染艺术馆艺委会委员杨世明对程海鹰这样评价:“他伏案执笔,张目观画,有着石溪园厚的笔墨,石涛清新的意境,拥有先人水墨的神韵。”他还说:“程海鹰从对景写生升华到对景创作,是他在山水画创作观念上的飞跃。”</h1> <h1><p></p></h1><h3><i><font color="#1564fa">图为程海鹰在黄山陪同与观看著名画家刘文西写生</font></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气吞山河</b></p><div><b><br></b></div>
<h1> 中国山水画有几千年灿烂历史,较之西方风景画,至少要早1000余年。而且,在许多技艺与意境上,早已世界领先。因此,当今的中国山水画家,若想超越前人的伟大成就,哪怕在某一方面突破,都难上加难。<br> 那么,程海鹰的黄山山水画究竟有何创新?<br> 纵观历代画家对黄山的描绘,大多在奇山怪石和古松苍劲等上下功夫。程海鹰与前者不同之处,是他一方面继承传统绘画留白勾线画云的技法。另一方面,又以大挥洒、大泼墨、大泼彩,加上细微渲染,去丰富黄山的云海。他的墨色奇妙在水与墨和色的分寸把握上。他营造出的黄山云海,极富升、沉、飘、卷之动感。其云海助推山势,像万马奔腾,似波涛汹涌。这种气势磅礴,正是程海鹰有别于他人画黄山云海的新特征。</h1> <h1><p></p></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黄山奇松怪石》(146X364cm)</font></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p> 这幅长3.6米、宽1.46米的《黄山奇松怪石》画卷,是程海鹰对养育他的黄山美景的情感抒发。画笔洒脱流畅,墨色浓淡相宜,云雾交融腾飞,青蓝渲染得体。他用千峰竞秀,万树展姿,云海漫天,气吞山河之笔墨,赞美了黄山的神奇与雄伟。</p><p> 程海鹰艺术上敢于大胆创新,他不拘泥于某些学院派风格束缚,除了打造好山石树木的一个奇字外,还在许多墨色细节变化上不断拓宽意境,从而获取更多突破。例如程海鹰所描绘的天际,大多使用一层墨黑,或者青蓝,或者暗红等色块加以覆盖。有了这一深色天际作衬托,他的云雾和流水在对比中便更加耀眼。</p><p>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也是中国人对陆地文化的审美表现。以山为德,以水为性。山水情相依,山高水长等,都是中国山水画大师千百年来所追求的主题。而在此之间,程海鹰再把云雾流水的描绘给予提升,他为中国山水画创作再次迈上新台阶,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和贡献。</p> <h1><p></p></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i>程海鹰作品《登黄山 天下无山》(86X298cm)</i></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p> 《登黄山 天下无山》,山势简炼,松柏静美,瀑布飞奔,溪流潺潺。其云海犹如狂浪席卷,真有点“欲与山公试比娇”之味。</p><p> 此作题名也很霸气,来自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的辞赞:“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p><p> 看到程海鹰的多幅精美黄山山水画后,我觉得,作为黄山之子,程海鹰当之无愧。因为,黄山这座世界自然和文化的“非遗”奇山,经过他的思考与提炼,已在他心中生根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果实。</p> <br> <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著名大画家刘海粟为程海鹰题词</font></i>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1 style="text-align: left;"> 1988年,一代大师刘海粟十上黄山。当他见到程海鹰从一个小朋友奋斗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青年画家时,他便欣然为程海鹰题词:“泼墨狂扫风云壮”。可见,程海鹰当年的山水泼墨画技法,已达“狂扫”之娴熟。</h1> <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近照</font></i>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1 style="text-align: left;"> 程海鹰的山水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书与画》、《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艺术界》等报刊发表。他的许多优秀之作,已被国内多家书画公司拍卖。许多作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不少佳作多次入选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展览。近期创作的几幅大作,已被“中南海”、台湾故宫博物院、郭沫若纪念馆、中央军委办公厅、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等收藏。</h1> <h3></h3><h3><font color="#1564fa" style="font-size: 17px; font-style: italic;">图为程海鹰近期新作被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办公厅收藏的证书</font></h3>
<h1> </h1><h1> 程海鹰四十年如一日地勤奋笔耕,他在中国山水画坛上努力拼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并不满足在此停留。他要走出黄山,泼墨祖国大好河山。他要继续创新,勇攀世界艺术巅峰。</h1> <h1><p></p></h1><h3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1564fa">图为程海鹰(左)拜张大千弟子谢伯子(右)为师</font></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超越自我</b></p><div><b><br></b></div>
<p> 2009年,在纪念百年巨匠张大千诞生110周年时,程海鹰实现了拜张大千弟子谢伯子为师的心愿。</p><p> 程海鹰成为张大千的再传弟子,他不是为了一个虚名。而是他要追随祖师爷张大千的足迹,挖掘中国山水画泼墨泼彩技艺这一瑰宝。</p><p><br></p>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font color="#1564fa">图为百年巨匠张大千</font></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br></font></i></p><p> 程海鹰离开黄山,千里迢迢去了张大千的故乡,他在四川一住就将近一年。</p><p> 浓郁的四川乡土文化,让他切身感受了峨嵋的秀美、青城的幽静和剑阁的雄伟。</p><p> 《巫峡清秋》等巴蜀题材作品,便是程海鹰去四川后的一系列收获。此作在山崖气势和峻石杂树画法上,与他之前的黄山画风俨然有别。巴蜀之山在于险,特别是那狂泻而下的千里江涛和雄壮山崖,都增添了许多厚重和野性。</p><p> 我认为,在《巫峡清秋》的图画中,程海鹰已将秀、幽、雄与奇很好溶合。另外,他还毫无掩饰地在满满的墨青绿中,保留了传统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并将他“天际上”那“一抹”红彩,从《黄山》图中“搬迁”到巴山蜀水。再加陡峭崖石间那星星点点的火红秋果,以及镶嵌于大山峡谷中的云雾,还有干皴焦墨的湍急江流,一幅充满险峻和野性之美的巫峡图便完美映入眼框。</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巫峡清秋》(146X364cm)</font></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br></font></i></p><p> 下面这幅《蜀山初雨雾中山》,没有山脚,也没有山巅和天际,是程海鹰把大山拦腰一截的特写。 那狂野的雨雾,在那杂硬的山石上,却有一个凉亭和一组村屋隔山相望。这幅画看似像小品,实质让人寻味。其崖石的画法,与表现黄山的手法,简直“脱胎换骨”。在这幅画中,程海鹰追求和强调的是意境与虚幻。如果不告诉你程海鹰是黄山人,你一定以为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个地道的巴蜀佬。</p><p><br></p><p>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想象翅膀,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而程海鹰的《蜀山初雨雾中山》,不但充满了浪漫,更让人浮想联翩。看似随意而作,实则富有哲理。</p><p></p><p> 试想,能在这样险峻的大山环境中生活,没有战胜大自然的勇气与智慧,人们哪能一代代生存繁衍?或许,这就是程海鹰借景生情,表达他对蜀人勇敢生存精神和对自然之美的称赞。</p></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蜀山初雨雾中山》(68X137cm)</font></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br></font></i></p><p> 下面这幅《幽谷图》,是张大千泼墨泼彩画风转折时期的代表作,也是程海鹰追求新目标,研究祖师爷技法与思想所崇拜的重要作品。</p><p> 1967年,张大千在巴西圣保罗“八德园”居住期间,他开始尝试转变画风。《幽谷图》便是他这时的创新。</p></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张大千作品《幽谷图》</font></i></p><p><br></p><p> 此作描绘了峭壁萦绕峡谷,却不见两岸绝壁之顶。山壁和云气以湿墨为主,辅以轮廓及皴法。此画干湿相交,好像随心所欲,却又有笔有墨。张大千自谓“这样画可因势利导,取其自然,得其天趣”。尽管此画技法已然泼墨泼彩,但也有未“泼尽”之感。不过,在2013年广东崇正的秋拍会上,这幅《幽谷图》以高达747.5万元的价格落捶成交,可见收藏价值不凡。</p><p> 到了晚年,张大千的大泼墨大泼彩,才显示出真正的深沉幽暗、重彩浓烈和明丽雅致。</p><p> 追寻祖师爷张大千的心智,程海鹰潜心钻研,他在泼墨赋彩的技艺上,似乎又一次寻找到了新突破。</p></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泼墨泼彩作品《山水印象》</font></i></p><p> </p><p> 下面这幅《雨后江南》,就是程海鹰汲取祖师爷张大千的精髓后,倾力打造的一幅泼墨泼彩力作。画中山色明丽,山峦重叠,彩墨抽象,江湖开阔,帆影点远。观其山色水景,联想跃然。</p><p> 程海鹰说:“学习绘画技巧并不难,难得是画家要有他的思想。一幅真正的艺术品,最开始可能只为少数人所接受,因为大多数人的艺术修养和境界并不高。真正的艺术家,他不能一味迎合低端人群的需求,也不能完全被商贩利诱左右。艺术家应该腾出更多精力,吸收更广知识,使用更新手法,去开拓更高的艺术境界,创作更多更好的真正有价值的艺术精品。而当我们的艺术品成为国宝之后,一开始的小众收藏,便会渐渐转为走进博物馆,最终走向大众。”</p><p>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责任引领人们正确区分艺术作品的优劣。有责任敢为天下先,去走前人没有走过路。</p></h1> <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i>程海鹰抽象泼墨泼彩作品《雨后江南</i></font><i><font color="#1564fa"> 》</font></i>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1 style="text-align: left;"> 然而,当谈到当代中国画家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生存问题时,程海鹰也有些许的痛苦。他毫不避讳地说,作为画家,他也要靠卖画来谋求生存,也要靠卖画来养家糊口。只不过,他热爱艺术胜过追求华丽的生活。因此,他没有完全被金钱绑架。他始终坚持,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高层次艺术追求上。</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抽象泼墨泼彩作品《山水》</font></i>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p> 当我问到程海鹰山水画的大目标是什么时,他很自信地说:“我的画,不光要让中国人欣赏,还要让外国人买帐,更希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欢。而且,我作画所用的材料,都要保留我们中华原汁原味的笔墨纸和色。”</p><p> 这时,我想起了著名评论家王朝闻先生,他是程海鹰艺术人生历程的见证人。王朝闻曾多次发文为程海鹰点赞,并赞扬他“才华横溢”。</p><p> 我们期待这位具有远大志向的中国山水画大师,发扬前辈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牢牢握住中国画的艺术命脉,充分运用世界绘画语言,让他的中国山水画佳作,带着中华民族的血统,在国际画坛上再现东方绘画的艺术之光。</p></h1> <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564fa">程海鹰作品《烟云万壑秋山秀》(109X243)</font></i></p><h3><i><font color="#1564fa"><br></font></i></h3><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著名中国山水画家程海鹰(左)与本文作者著名影视评论家、编剧、导演兼制片人刘川平(右)</h1> <i><font color="#1564fa"><br></fo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