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相伴,小别离】

黄巧红

<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2018.8.22</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 &nbsp;多云 &nbsp;&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周三</span><br></h3><h5> </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原以为,孩子正式住校当天我就会百感交集,寝食难安,然后思绪纷飞,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写一篇煽情的母子分离焦虑文。可惜没有。</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20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周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儿子正式走进一中,成为新高一学生。通知里说,</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上午10:00</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前报到,自带牙膏牙杯牙刷等生活用品,一律不准带电子产品。等我们到的时候,学校里还是有些热闹了,提前到的孩子三三两两在校园结伴而行。俊超已经报到完毕,于是两孩子一路作伴。我端着脸盆,拿着部分生活用品,中途接了个电话,就没跟上孩子们的节奏,没找到儿子的教室在哪,只好原地等着他们从教室回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年妇女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还是因为我还不够兴奋,没有把这当成孩子人生新起点的开始,应该喜气洋洋亢奋些的。</span></h5><h3> </h3> <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那么多年,因为工作和学习关系,一中校园来过起码几十次,但除了行政楼、食堂、体育馆外,我并不知道里面的分区和路径。宿舍区更是从来没去过。孩子凭票领了被褥,我紧跟着,抄了小山坡上的近路,去了男生寝室。宿舍里,大人孩子站了一屋子,地上放了好几个统一发的铺盖卷。进门左手一溜柜子,右手一个蹲坑兼淋浴室,紧接着隔墙左右各两张上下铺,再往里,靠阳台一边一个水池,是他们的“盥洗处”。房子正中间横梁上,壁挂空调一台,只不过</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今天</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没有“开工”,宿舍里热成了桑拿室。二十多年前的“硬件装备”,拿现在的条件来比,好像差了些,但退回上世纪,也算是高配了吧。</span></h5><h3><br></h3><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费力爬上了上铺,以“洗桑拿”的方式笨手笨脚的套完了被套枕套,“指手画脚”的让儿子放好了他的生活用品。真的是笨手笨脚,好歹当年自己也是身手敏捷睡在上铺的孩子(好像方位和儿子的床一样),好歹也算是“巧手”而“闻名”的人,终究敌不过岁月,气喘吁吁,脑回路也明显少了,行动力下降的不只是一点点。汗珠子都差点流到了眼睛里,抬眼看看对面床孩子的爸爸,一丝不苟的不光把床板和床头柜都擦的干干净净,还把席子放在水池里冲洗了一遍,晾晒到了外边。方觉得自己好像粗糙了点,于是又让儿子去洗了洗毛巾,递给我,把已经铺好的席子卷了卷,床板也擦了擦。</span></h5><h3> </h3> <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左右看看,觉得没大人什么事,于是准备走了。出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放着一堆校服,随口问了问老师,是不是得领?老师说是的。回头看看儿子已走远,也不知道他去哪了。又没有联系方式,想必他不至于那么笨,应该自己会领的吧?于是,我“大汗淋漓”上班去了。</span></h5><h3> </h3><p dir="ltr"></h3><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当天因为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周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夜学结束,以为孩子会打个电话回家。结果没有。幸而我也没有失眠,无忧到天明。</span></h5> <h5> </h5><h3></h3> <p dir="ltr"></h3><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21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周二</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军训开始。班主任郑老师拉了个群,把孩子们雄赳赳气昂昂齐刷刷的几张站军姿照片发了上来。我老半天才找出神似的孩子,那个倒数第二排,从左往右数的第三个背影和鞋跟,好像是。一堆孩子,衣着统一,一个方阵,居中的孩子确实不好找,我也没责怪自己眼拙和粗心。后来,下了大雨,大地“久旱逢甘霖”,孩子们竟然“侥幸逃过烈日”。下午,军训的照片没有更新,也就无从了解了。</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下班后,车子无法在长龙里掉头,于是顺道走了兰花路回家,顺路去校门口站了十分钟。看孩子们三三两两,意气风发,聊着天,喝着饮料,洋溢着青春从面前走过。看到不少家长过来送吃的,送穿的,送书本。一个熟人妈妈说,昨晚她一晚没睡好,因为孩子从来没离开过她,她心里好不踏实。另一个说,昨晚接到孩子电话,说在学校里一宿没睡,说鞋子湿了不舒服,于是妈妈就赶紧过来看看了。还有一个妈妈说,她把孩子新发的校服被套枕巾拿回去洗干净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今天</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送来……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好不称职,我没去过孩子教室,不知道他坐在哪;没帮忙领过校服,更没想到要洗洗干净送去;没拍过一张入学照,只是在同事朋友圈里盗图一张;更没语重心长的关照他几句,就匆匆忙忙上班去了。转念一想,在报到之前,也总算考虑“周全”了,鞋子已经多带了一双,水果也带了一些,零花钱也备了一点,出门跟他说过有事打电话,现在他没打电话,想必是没事,至于被套,大不了周六放学带回家洗洗,瞬间觉得妈妈当的也不算太糟糕,“凡事预则立”,心下宽慰不少。</span></h5> <h5> </h5><h3></h3> <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晚上,又去了一趟。借着去一中看看,“逼着”孩子爸一起走路锻炼,也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保安室坐了坐,看家长陆陆续续送东西来,给孩子留纸条,让孩子看到后给家里打电话,等等。其时不晚,校园里安静的很。问保安,也不知道孩子们是在教室还是寝室。了解到在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不能进校,仅限于</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周六</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接的时候;平日里晚自修到</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9:30</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9:50</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熄灯等等。八点过后,一群孩子走了过来,才知道他们都在教室。这一晚,还是没进去看,也没给孩子留言,孩子也仍旧没打电话给我们。</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span>今天<span style="font-size: 1em;">跟朋友聊起,朋友说我连去两次,够操心。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是。说我没进去看,其实是不好意思,心里肯定想的很,这个我否认了,还真的不是。想与不想,都没有好不好意思。因为都很正常。其实,所有的分离焦虑,都是成人世界的,是为人父母的,十几年的养育,一朝分离,情感上需要过渡期。而孩子,远远没有我们所认为的“断奶期”,即使有焦虑,也仅仅是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出来,需要适应而已,其实他们都是渴望新鲜和群体的,羽翼渐丰,想要离开父母的庇佑,去证明自己的长大。</span></h5><h5> </h5><h3></h3> <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孩子从小,还算独立。这样的分离也不是第一次,相信于他于我们都不会太焦虑。有个亲戚爸爸,孩子也是新高一,他说,这两天总觉得家里少了一样“东西”,不适应,不习惯。也许,我和孩子间的分离焦虑已经在寻常工作忙碌的点滴中消磨掉了,在我一贯的情感认知中固化了。龙应台的《目送》,充满了温情,让很多人感动不已,也常常引发大家重新思考父母子女关系。而我给孩子也说过我自己的故事。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我再过几天就去杭州读书了,那时“车马慢”,兰溪到杭州不算太近,爬过火车车窗挤过春运,累的席地而坐;通宵车站排队帮学姐学妹一起买票,熬到流鼻血;夜宿过火车站露天候车室,一夜几乎无眠……也许,所有的分离都是必然的,是躲不开,也追不上的。</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1.00em;">未来的日子,像任何家庭一样,需要爱相伴,会有小别离,</span>父母要做的,是教会他们分离之后的本领,让孩子长出隐形和有形的翅膀,仰望星空,飞越大地,翱翔天际。</h5><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