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风起时·行走水云端——记2018年南通市开发区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培训(二)

疏影暗香

<h3>  问渠哪得清泉水,唯有源头活水来。8月22日培训,犹如清泉叮咚,汩汩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大家逐渐变得丰盈和智慧。</h3><h3><br></h3> <h3><b>第一站:漫步云端</b></h3><h3> 论文于多数人而言,犹如天上的一片云,心向往之而力不从心。然而《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主编余玲华却以一场《论文写作应关注的几点问题》的讲座拨开迷雾,带领我们漫步云端,笑看风起云涌。</h3><h3> 余玲华老师犀利幽默地从如何提高论文投稿的命中率开讲,并结合一篇论文的“演变史”,详细地从论文的选题、结构与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阐述。在剖析论文选题时,让我们记住了三个“要”:要新颖、要适当、要客观。在解析论文结构和逻辑时,让我们明确了文章三要素:文章的灵魂——中心意思、文章的“血肉”——材料、文章的“骨架”——结构。</h3> <b>第二站:游戈水间</b><h3> 区域活动素来以灵动有趣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考验着老师们游戈自如的应变能力。</h3><h3>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肖菊红园长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肖园长先从实践、变革、思考三大部分进行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幼儿园从二000年至今经历的三个阶段,明确了要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构建适宜课程的努力方向。</h3><h3> 接着她又围绕“转变观念”、“区域设置”、“材料变革”、“打破限制”、遵循“预设为方,生成为圆”原则五方面进行讲解,提出要对儿童观、教育观、评价观、课程观等方面进行再思考,建议老师们要以儿童的视角和教育专业的视角来进行观察,学会放手。</h3> <h3><b>第三站:学思践悟</b></h3><h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聆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感悟颇多。</h3> <h3><b> 感悟(一)</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肖园长的讲座润物无声,她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娓娓道来,介绍了区域游戏中教师如何转变观念,更好地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果果按摩店”的案例分享更是精彩纷呈,激起了我的深度思考:教师应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幼儿打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其在充满信任的氛围中自由、自主、自发地生成活动,在探究与合作中更好的发展。(陈胜男老师)</div> <b> </b></h3><h3><b> 感悟(二)</b> </h3><h3> 研究是推动理论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式。论文作为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起着积极推进的作用。上午,余玲华主编的讲座从实例出发,为我们解答了论文写作所需关注的若干问题。从选题,阐述,归纳等方面完整罗列撰写论文的基本方式方法。在教会我们写作的同时,也传达了怎样正确进行科研研究的理念,既能从理论上给我们启发,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赵娟老师)<b> </b></h3><h3><b><br></b></h3><h3><b> 感悟(三)</b> </h3><h3> 聆听了肖菊红老师和余玲华老师的智慧分享后,我认识到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老师要具备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能力。我们要潜心地去观察儿童,进而理解追随儿童,用我们的专业支持儿童更好地深度学习;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问题,丰富我们的认知,推动我们更好地回到实践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幼儿老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也会从儿童和自身的需要出发,踏实实践,潜心研究。(石梅老师)<b> </b></h3><h3><b><br></b></h3><h3><b> 感悟(四)</b> </h3><h3> 爱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进行区域游戏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儿。听了肖菊红园长名为《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受益匪浅,解决了我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她通过杜威的“主动作业”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想象情境"理论帮助老师们厘清了"区域游戏"与"区域活动"的区别;通过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小区域与大区域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大区域得以顺利开展依托于在小区域活动中的技能练习;改变材料的投放方式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孙乐妹老师)</h3><h3> 别过夏花绚烂,走进秋叶静美,伴着枝上的嫣红,挟着地上的秋黄,我们将继续且行且思,砥砺前行。<br></h3> <h3>图文编辑:宋超英、陈妍辛、蔡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