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农历七月,豫北的花生还在努力的生长,豫南的花生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站在信阳亲戚家的花生地里,不禁想起了儿时家乡遛花生的场景。
父亲是个医生,早早就把一家老小安置在了城里,家里的地自然得归还给村里进行再分配。姥姥家也乡下的,所以一到秋收的季节大人们还是要回去帮忙的。那时的我还是个小不点儿,放在家里不安心,所以就坐在自行车横梁上半兴奋半迷糊的被捎带了回去。<br></h3> <h3>
秋天的农田景色最为迷人。低矮的枣树上累累落落的挂满了几欲涨破的红枣,早上趁着露水未消,仰头咬下来一颗,满嘴都是甘甜酥脆。即便是熟透自然坠落的,外表起了褶皱,颜色也由鲜红变成了殷红,吃起来也更加的糯甜,轻轻咬开还能拉出长长的丝来,这种半干的枣子配上半干的花生吃起来味道更加绝妙。林立的秸秆已经泛黄转枯,扒开玉米的苞衣,扯去黑色的须子,金黄棒子熠熠生辉很是夺目。遍地的红薯秧、花生苗青到发黑,一起到了收获的季节。<br></h3> <h3>
那个时候的农收还没有机械化,一切都靠手工。精壮的男女劳动力们都齐聚田里奋力的倒花生、收秧苗,老弱病残的不是在一边摘花生就是跟在后面遛花生。我属于后者,也常常拿了一个小耙勾东一下西一下的学着遛,找不了几颗便会很开心的大叫大嚷起来惹人注意。因为是沙地,所以比南方的胶泥地收起来更容易些,这次在信阳我也尝试着去翻捡几颗,但因为是雨天一不小心就将双脚深陷其中,变得举步维艰,只好恨恨的折了出来。<br></h3> <h3>
小时候遛花生并不是为了给家里帮什么忙,好玩的性质占了主导。遛一会儿花生拣一回枣,中间再到其他田里掰几穗玉米挖几块红薯,便跑去坡地上挖坑烧窑去了,篮子里红的白的黄的一股脑都塞进窑肚子里烧上一阵子再闷上一阵子。小孩子总是没有耐性的,还没等到熟透,就挖出来夹生着塞囊了一肚皮,手是黑的,脸是黑的,只有牙齿格外的显白。
2018年8月22日午后<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