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二,在和病魔顽强抗争了365天后,母亲还是走了,永远地走了……</h3><h3> 这些天来,我一直觉得母亲没有走,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母亲的身影无处不在,母亲的声音,无时不在我的耳边回荡。翻看母亲那一张张面目慈祥、呼之欲出的照片,回忆母亲那点点滴滴、平凡而动人的所作所为,好像母亲随时都会回到我们中间来。</h3><h3> 前些天,我给母亲买了一只漂亮的黑色发卡给母亲别上,醒来才知是在梦中,此时双眼已饱含泪花。直到母亲“三七”那天,我独自一人前往墓地,望着墓碑上那新刻上去的“母李秀美”四个大字,我才真真切切感到,母亲是走了!儿子在地上,母亲在地下,母子阴阳两隔。母亲和父亲团聚了,我却再也看不到母亲了,再也没有“妈”叫了,顿时热泪长流……</h3> <h3> 身着戎装的母亲。</h3> <h3> 1926年1月26日,母亲出生在河北威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家里穷的叮当响。从母亲记事起,她就没吃过一顿饱饭。年龄稍大些,便拉扯着弟弟妹妹四处讨饭。</h3><h3> 1938年6月9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精锐部队进攻,决定“以水代兵”,在花园口自掘堤坝,造成洪水狂泄而下,受灾人口达到一千多万。加上连年旱灾,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遍地是饿殍。不久,姥姥就活活饿死了,小姨也被迫卖给了人家当童养媳。1940年1月,年仅14岁的母亲参加了八路军。</h3><h3> 初到部队,母亲的任务是给八路军伤病员端屎端尿,喂饭喂药,換洗绷带。洗绷带是件苦活,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河水冰冷刺骨,双手冻的通红,时间一长,裂开了许多血口子,往往失去知觉。如今,母亲那早已弯曲变形的双手,就是当年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h3> <h3> 我的父母在解放战争初期结为伉俪。</h3> <h3>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母亲从最初的看护员、护士到护士长,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多次立功受奖,并于1946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h3> 当时,部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叫“二五八团”,它既不是团的番号,也不是用来统计团的数字。它只是当时我军干部结婚娶媳妇的一个临界线或条件。即年龄在25周岁以上,党龄或军龄在8年以上,职务在团职以上,简称“二五八团”。</h3><h3> 父亲当年长征到达陝北时已27岁,抗日战争结束时也有36岁了,无论从年龄上还是资历上都已超过“二五八团”的标准,只是因为环境恶劣,工作繁忙,仍孑然一身,不免有些心焦。渐渐地,一个齐肩短发、眉清目秀的护士长走进了父亲的视野。一天,组织上找母亲谈话:“老肖是长征干部,历经枪林弹雨,你要照顾好他的身体!” 在当时的情况下,组织谈话就是命令,容不得你分辩、解释和考虑。母亲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7岁的老红军。</h3><h3> 在当时极其特殊的条件下,两个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战士,在对待婚恋问题上,不会,也不可能像在和平时期那样温文尔雅地玩味儿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两个人的背包摆放在一起,一茶缸红糖水就算拜了亲,成了家。然后,两人各自奔赴解放战场。</h3> <h3> 反映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是母亲的最爱。</h3> <h3>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我军缺医少药,许多战士的伤口化脓溃烂,危及生命,只得在没有麻醉药品的情况下,用普通的木锯完成截肢手术,有的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h3><h3> 母亲见证了这一切!特别是一位八路军小战士临终前握着母亲的手流着泪说:“护士长,我死后你帮我找几块厚一点儿的木板钉口棺材,免得叫野狗叼走,回不了家。” 那种痛苦的表情和留恋的目光,一直深深刻在母亲的脑海中,并多次向儿女们提起过。每当观看《八路军》、《新四军》这些反映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时,母亲都会泪流满面并喃喃自语:“这些首长都不在了,剩下的老战士也不多了!”</h3><h3> 对中央领导每年国庆带领首都各界群众前往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祭奠革命英烈,向革命英烈黙哀、献花圈,母亲感慨万千,并发自由衷的赞叹:“党中央没有忘记这些革命英烈,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同志!”</h3><h3> 逢年过节,区委和街道的领导都会登门看望母亲,母亲都会提前准备好糖果、茶水,还特意买包香烟放在茶几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临走,还要拉上大家合影留念。这一天,母亲觉得特别幸福,因为和那些牺牲了的战士相比,她很知足,也很自豪!</h3> <h3>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同年11月24日,按照中共中央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堂建造期间,母亲前往工地参加了义务劳动。</h3><h3> 这是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h3> <h3> 2013年5月8日,母亲冒雨瞻仰毛主席遗容。</h3> <h3> 2005年8月12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各级领导来家看望并慰问母亲。</h3><h3><br></h3><h3> 这是大家在院内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 2015年6月25日,母亲参加由解放军相关总部、民政部、北京市民政局等单位共同参与主办的“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母亲在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西城区领导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p><p class="ql-block"> 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王力军来到家住什刹海街道的抗战老兵李秀美家中看望。90岁的李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在离休后还经常投身社会建设当中,并多次为困难群体捐款。面对老人立下的卓著功勋,王力军说:“您作为抗战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用您的真情实感教育后人要爱好和平,不忘历史,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 李老眼含泪花,紧紧握住王力军的手,感谢组织多年来对自己的照顾。</p><p class="ql-block"> ——摘自中国文明网</p><p class="ql-block"> 2015—09—06</p> <h3> 201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各级领导前来家中看望并慰问病中的母亲。这一天,母亲精神特别好,对同志们的到来鼓掌欢迎!</h3> <h3>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h3><h3> </h3><h3> 母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医院,又从地方医院回到家中,从此,她就和街道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做好治保工作,母亲走东家,串西家,风里雨里穿梭在大街小巷。谁家东西被盗了,谁家来了客人没报临时户口,谁家冬天生炉子没安装风斗,谁家孩子没打预防针……她都摸的一清二楚,以致民警下来了解情况第一个找的人就是母亲。尽管从治保主任的位置上退下多年,母亲仍把治保工作当作自己的份内事,每逢国庆、春节、“两会”等重大节日和活动,都活跃着她的身影!</h3><h3> 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公交、地铁上的乘客屈指可数,人心惶惶,岌岌可危。女儿以疑似“非典”患者被隔离,我们也被“封闭”在涿州拍摄基地不得回京。此时的母亲,不顾年迈体弱,发扬了战争年代那股不怕死的精神,向广大居民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为防治“非典”,最终战胜“非典”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h3> <h3> 广大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小湯山抗击“非典”的第一线。</h3> <h3> 母亲和“管片”民警在社区办公楼前合影留念。</h3> <h3> 母亲获得中共西城区委、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h3> <h3> 2008年,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82岁高龄的母亲也积极投入到“首都治安志愿者”这一活动中去。不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母亲那头戴小红帽,臂戴红袖章的瘦小身影,甚至晚上看完《新闻联播》,母亲还要拿上手电筒,到“西海”边巡视一番。</h3><h3> 后来,儿女们发现,母亲出门前先把袖章偷偷放进裤兜,出了院门再把袖章戴上。回来先把袖章摘下放进裤兜,再进院门。母亲是怕儿女责怪她:“有福不会享,这么大年纪了,到底图个啥呀!” 母亲的这个小小动作,怎能瞒得过儿女们的眼睛,儿女们是心疼老妈啊!</h3> <h3> 母亲在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安保工作中获得的纪念证书和荣誉证书。</h3> <h3> 母亲生前戴过的红袖章。</h3> <h3> 几十年来,母亲多次被评为“五好党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社会治安维护员”、“优秀志願者”、“志願工作先进个人”、“创建文明城区好市民”、“北京市健康老人”、“优秀复转军人”等光荣称号。</h3><h3><br></h3><h3> 这是部分获奖荣誉证书。</h3> <h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编号为2015053367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北京市西城区文联编辑的《英雄谱》,是党和人民给予母亲的最高荣誉!</h3> <h3> 时刻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h3><h3><br></h3><h3> 母亲不仅尽心尽力做好治保工作,她还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党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手中。原水车胡同九号院后门坡下住着一位王阿姨,无儿无女,因身患多种疾病,长年卧床不起。坡上住着的张叔叔、邓阿姨两口子,都因手术仅剩半边肺,无人照顾。母亲总隔三差五前去探望,帮助他们提水、买菜。(当时居民院中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只要做点儿可口的饭菜,母亲一准儿叫孩子们送去。住在水车胡同十四号院中的关奶奶,是个“五保户”,患有严重的孝喘病,母亲时常问寒问暖,陪老人聊家常、打纸牌。关奶奶去了远郊区敬老院,母亲想方设法打听到地址,叫上儿女一起前往探望,并带去慰问品,直到老人去世。</h3> <h3> 水车胡同14号院,孤寡老人关奶奶曾在此居住。</h3> <h3> 母亲和老街坊、老邻居在一起。</h3><h3><br></h3><h3> 左二为母亲。</h3> <h3> 左三为母亲。</h3> <h3> 后排站立者左四为母亲。</h3> <h3> 母亲在和年轻的社区工作者亲切交谈。</h3> <h3> 日子好过了也不能忘本。</h3><h3> 爬雪山、过草地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传承下来的延安精神,使我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革命熏陶。父亲并为我们制订了严格的家规:吃菜不许挑三拣四。吃完饭饭碗不许剩一粒米粒儿,就是掉在饭桌上,也是谁掉的谁捡起来吃掉。不许乱花一分钱,买东西哪怕找回一分钱也要上缴。不许向人家要东西。放学后不许在外逗留、玩耍。后来母亲又增加了两条:要做诚实的孩子,不许撒谎。不管父母说的对否,不许顶嘴。最终由“五不许”变成了“七不许”。</h3><h3> 记得小时候,母亲时常找来一些碎布,用面粉打成浆糊,在面板上糊袼褙,干了再剪成鞋样,一层层、一针针、一线线为我们纳鞋底。到了春节,一双双五眼的灯心绒新棉鞋便穿在了儿女们的脚上。</h3><h3>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个儿子,上学前就曾穿过花棉裤……</h3><h3> 童年的记忆是说不完的!良好的家规、家风陪伴我们走过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年代,熬过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三年困难时期,跨过了十年“文革”带来的后遗症,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曙光。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对儿女一生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在我们成家并有了孩子后,才深有体会。</h3> <h3> 顶针——母亲曾用它为儿女们纳鞋底、做棉衣、上被子。</h3> <h3> 母亲曾用这样的补袜板为儿女缝补袜子。</h3> <h3> 这台1964年8月11日,消费173.70元,购于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上海产“无敌”牌缝纫机(使用说明书留有父亲的字迹),曾陪伴母亲半个多世纪,母亲曾用它为儿女们缝补(改)衣裳。</h3> <h3> 母亲生前用过的针线盒。80岁的母亲还能穿针引线。</h3> <h3> 随着“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国民经济的不断好转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讲排场、大手大脚、互相攀比、享乐、奢靡之风抬头。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不是败家子作风吗!”母亲首先要求子女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就是在外面吃饭,剩下的饭菜一准儿打包带走,以致儿女们有时为母亲买的东西(如配的助听器),随便报个价,母亲才欣然接受。</h3><h3> 看到周边农民工丢弃的整个馒头,母亲语重心长地批评他们:“浪费粮食是罪过啊!农民兄弟一年四季种田不容易,我们来自农村,浪费粮食就更不应该了!”说的农民工个个面红耳赤,羞愧的低下了头,一个劲儿地赔礼道歉。</h3><h3> 母亲对腐败深恶痛绝,她教育儿女,自己的历史要自己写,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她以腐败分子为反面教员,告诫儿女:你们用自己的工资给老妈买用的、吃的,老妈用的放心,吃的踏实!</h3> <h3> 1999年国庆,兄弟姐妹来“星明湖”度假村为我过50岁生日。</h3><h3> 这是儿子一家与母亲在“星明湖”度假村合影留念。</h3><h3> </h3> <h3> 母子一场,想起儿子的不懂事,我心里好难受。那是2003年的春节,我们一大家人在北京“星明湖”度假村包了一整栋别墅。离开时,母亲把废弃的“易拉罐”收拢一堆准备带走,我见状上去一脚将“易拉罐”踢的七零八落。来这里度假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废品值不了几个钱,叫人看见岂不“掉价”!母亲一句话没说,扭头走了……</h3><h3> 尽管这件事过去了15年,但每每想起来仍无法原谅自己,已成为萦绕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心痛!儿子踢的不是“易拉罐”,而是母亲的心啊!没想到入党多年,在我的灵魂深处,还存有这么肮脏的东西。在母亲面前,我是那样的渺小。她不仅是生养我们的母亲,她还是我们的恩师,是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学习楷模啊!</h3> <h3> 这是母亲生前学习过的党章、佩戴过的毛主席像章和党徽。</h3> <h3> 母亲不忘初心,努力践行入党誓词,一辈子忠诚于党。她关心国家大事,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母亲长期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组织观念极强。她常对儿女们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党组织。”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母亲虽已耄耋之年,体弱多病,但她只要走的动,党组织活动照样参加,为儿女做出了榜样。</h3> <h3>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2007年7月17日至8月20日在北京举办。</h3><h3> 这是母亲和社区党员在军博前合影留念。</h3> <h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母亲向灾区交纳了“特殊党费”。</h3><h3><br></h3><h3> 这是党费收据。</h3> <h3> 2012年6月19日,母亲和社区党员前往天津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h3> <h3>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五大书记”雕像前和社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h3> <h3> 参观雷锋事迹展。</h3> <h3> 2013年9月29日,社区组织党员前往延庆参观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h3><h3> 这是母亲在纪念馆门前拍照留念。</h3> <h3> 在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前合影留念。</h3> <h3> 2016年“七一”前夕,母亲在儿女的陪同下,同社区党员前往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参观游览。</h3> <h3> 2017年“七一”前夕,母亲参加“最美西海人•靓丽风采展”——西海社区庆“七一”优秀党员表彰活动。作为一名老党员,母亲应邀讲话。当她讲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时,母亲已泣不成声!</h3><h3> 这是母亲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党组织活动。</h3> <h3> 母亲和西海社区党委书记陈书红(左)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对生死看的很淡。母亲常对儿女们说:“我没有想到能活到今天,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比,我感到很知足了!” 母亲生前多次交待儿女:死后丧事从简,穿军装,遗体履盖党旗,骨灰撒在“西海”里…… 充分体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h3><h3> 母亲一生酷爱军装,除军装外,她穿旗袍的模样也好看。那还是50年代中期,母亲穿着一件阴丹士林蓝旗袍,尽管不烫发,不涂脂抹粉,母亲也以其独特的军人气质,显得端庄、大气、干净、得体。虽然穿的时间不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留下一张穿旗袍的照片。</h3><h3> 当时,街坊邻居见到母亲,都尊称她“肖太太”,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称呼也逐渐演变为李大姐、李大妈,晚辈则称肖阿姨、肖妈妈,至于孙辈、重孙辈叫什么那就不用说了。</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流行的“阴丹士林蓝”旗袍。</p><p class="ql-block"> ——图片选自“百度”。</p> <h3> “文革”时期,母亲接待了许多外调人员,对许多老首长、老战友给予了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评价。</h3><h3> 这是“文革”时期的母亲。</h3> <h3> “无限风光在险峰”。</h3><h3> 2005年的“五一”节,我们陪年近80岁的老母亲游览庐山。登山时,本想为母亲要副“滑竿”,母亲不仅不要,还抢在了儿女们的前头,真是老当益壮!</h3><h3><br></h3><h3> 这是母亲在庐山留影。</h3> <h3> 2017年8月1日,儿子在家陪母亲过建军节,吃饭中途,母亲穿上军装,尽管目光呆滞,神情倦怠(7月底母亲患了“带状疱疹”还未痊愈。)她仍然很高兴!谁也没有料到,这是母亲生前最后一次穿军装。</h3> <h3> 母亲待人真诚,十分好客。不论远亲近邻,是否沾亲带故,只要来到家中,就都是“同志”,无论如何也要尽心尽力招待好,生怕怠慢了人家。</h3><h3> “文革”期间,许多同学“串联”来京到家看望母亲,她都热情接待。临走,母亲还为大家准备干粮,炒了“雪里蕻”。半个世纪过去了,我都不记得了,同学们却记忆犹新。</h3> <h3> 2010年9月,鄂西好友来京旅游并抽时间专程前往家中看望母亲。听说是儿子、儿媳的同事,母亲高兴的合不拢嘴,热情招待大家并合影留念。母亲揽着迎春的脖子,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着十分温馨。</h3> <h3> 2015年大年初一,老同学袁建权、刘春梅夫妇携儿子菲菲前往家中给母亲拜年。</h3> <h3> 2016年夏天,一起在天通艺苑锻炼的好友来家看望母亲,祝老妈妈健康长寿!</h3> <h3> 母亲一生喜爱孩子!她养育了我们八个子女,她把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当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成了家,有了孩子,母亲也老了!母亲多么希望我们还像小时候一样围着她身边转啊!母亲虽然老了,可她仍为儿女操心!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是一群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她不仅操儿女的心,还操孙辈的心。甚至孙辈谈朋友,母亲也要“带回来给奶奶(姥姥)瞧瞧。” 她要“把关”啊!在母亲的眼里,儿女们都十分优秀,孙辈个个人高马大,靓丽可人,重孙辈活泼可爱。言谈中,母亲掩饰不住一股自豪的神情。 </h3><h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儿女们无法想象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也无法计量出母亲对我们的孩子给予了多深的挚爱。儿女们所看到、听到以及感受到的,只有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似海的深情……</h3> <h3> 2012年春节,兄弟姐妹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子孙满堂,后继有人。2012年春节,母亲和八个孙辈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这是母亲在家中客厅和重孙辈合影留念。</h3> <h3> 2013年10月,母亲回到她阔别多年的老家。这是母亲和孩子们在一起。</h3> <h3> 母亲在和重孙女乐乐一起锻炼。</h3> <h3> 2016年夏天,母亲在“天通艺苑”和孩子们在一起。</h3> <h3> 每年春节,母亲都把“红包”早早备下,分发给每一个孩子。这是母亲向重孙发红包并叮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h3> <h3> 最后一张全家福。</h3><h3> —— 摄于2012年春节</h3> <h3> 2018年春节,母亲在向儿女们恭贺新年!</h3> <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31日,儿子陪老妈过“八一”建军节,不曾想,这是儿子陪老妈过的最后一个建军节,14天后,老妈因病久治不愈,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 “灵车啊灵车,你走的慢些再慢些,让老妈再看一眼她熟悉的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灵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p> <h3>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纵观母亲的一生,她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和理论水平,没有什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豪言壮语,更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她有的只是一颗平平淡淡的心,有的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血。母亲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一些琐事,再平凡、再简单不过。但正是这些平凡、简单的一言一行,却勾画出母亲善良、正直,不贪图个人享受,不追求名利功德,对党忠诚老实,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一生!</h3><h3> 母亲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女兵中的一个代表,是亿万中国女性的一个缩影。她,就是这样一个人!</h3><h3>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她和父亲一样,也给儿女们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h3><h3> 敬爱的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3><h3><br></h3><h3> 作者:肖福林</h3><h3> 2018年9月8日完稿</h3><h3><br></h3><h3><br></h3><h3> 注:“美篇”制作过程中,安宁妹妹搜集、整理了母亲部分遗物并拍照留念,在此表示感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