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您好!

一蓑烟雨任平生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5周年。<br></span>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br>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br>他恢复高考<br>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br>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h1><h1></h1><h1><br></h1>1997年3月2日上午<br>一架银色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br>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br>捐献角膜、解剖遗体<br>不留骨灰、撒入大海<br>这是邓小平的遗愿……<h1></h1><h1><br></h1>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纪念!再道一声:小平,您好!<br>谨以此文献上我们崇高的敬意!<h1>他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誓言。<br></h1> <h1>改革开放40年,写给新时代<br>写在邓小平诞辰115周年之际<br>1992年1月17日,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南方之行。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南巡已经有8年之久,改革开放进入第14个年头。是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女儿邓榕的记忆里,甚至已经不能在摇晃的车厢里散步。但在此时的南方,另有一个东西也在"摇晃":改革是否持续?</h1> <h1>高考,当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br>无休止的模拟考试?父母殷殷期盼给你带来的压力?抑或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岁月?<br>每个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1977年之前的那代人来说,高考是一个梦想!<br>1977年,这一年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遥远。80、90、甚至00后的我们,对于这一年的记忆,或许仅仅只是在历史课本中学到的这么一句话: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r>不曾经历,所以难以去体会这么一句官方用语,对于那代人意味着什么?</h1> <h1>1977年12月9日,尘封10年的中国高考考场,大门重启。570万考生一涌而入,让深陷在黑暗中茫然的一代人,看到了天边第一缕晨光。参加考试的人群年龄悬殊,长者已过而立之年,已婚甚至已育,少者尚未加冠。最终,27.3万人走进高等学府,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通过高考被录取的大学生。</h1> <h1>1978年7月20日又举行了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77级学生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br />那一年,在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搬运工的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说,&quot;没高考,没现在。&quot;<br />那一年,身为中学老师的易中天,因避免和自己的学生同场考试的尴尬,放弃了当年冬天的考试,于1978年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br />那一年,高中毕业等待分配工作的顾长卫在家&quot;混了&quot;两年之后,参加高考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他说,&quot;高考,那就像一道光。&quot;</h1> <h1>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h1><h1><h1><br /></h1>10年里人们心中被按压住的悸动与渴望,在1977年那声令下中重新燃起。<br />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很难去想象,如果现在没有高考,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而推动恢复高考制度的,正是刚刚恢复职务的邓小平。</h1> <h1>△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中)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br />他在1977年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更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实现发展腾飞奠定了人才资源基础。<br />一代人的命运由此峰回路转。而在这些转折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从谷底的返身掉头和艰难攀升。正是这场仓促、混乱而又激情饱满的考试,成为此后40年中国巨变的起点。<br />二<br />1984年,距离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刚刚过去了6年时间。这6年,国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由凤阳小岗村的&quot;敢为天下先&quot;,变成了全国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br />可是,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似乎不是那么平坦。<br />改革开放几年来,广东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难免泥沙俱下。激烈的争议随之而来,有人想把经济特区的发展拉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br />邓小平因此决定要亲自去特区看一看。</h1> <h1>  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在蛇口与工人握手。<br />1月24日,初春灿烂的阳光里,邓小平来到深圳。黄昏时分,他登上深圳国际商业大厦22层顶楼天台,凝望夕阳映照下正在崛起的深圳新城区。当时,6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大部分正在建设中,到处是吊机伸出的长长巨臂,一片繁忙的工地。已近黄昏,寒风袭人,80岁高龄的邓小平却毫不在意。<br />第二天,邓小平来到深圳河畔的小渔村,和当地渔民聊天,听村支书说198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300元,家家都是万元户,他有些不信,跑到一家渔民家里去验证。这家人楼房气派、装修精致,还有电视机等家电,主人说月收入在四五百元。他女儿邓榕大声告诉他:&quot;老爷子,比你工资还高呢!&quot;邓小平放心了。<br />1月26日,他挥毫泼墨,为特区的争论一锤定音:&quot;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quot;。<br />考察回北京后没多久,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正式纳入开放范围</h1> <h1>在整个80年代改革进程中,经济、社会和思想领域的争论不断,但邓小平坚持改革路线毫不动摇</h1> <h1>1992年1月17日到2月20日,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深思,邓小平开始了&quot;南巡&quot;之旅。是年,他已经88岁。在女儿邓榕的记忆里,父亲甚至已经不能在摇晃的车厢里散步。但在南方,另有一个问题也在摇晃:改革是否持续?<br />从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quot;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quot;的要求,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br />在上海期间,警卫官兵发现邓小平的办公室、会客厅和卧室的灯火常常彻夜通明他在连夜整理审定后来的&quot;南巡谈话&quot;。</h1> <h1>△ 1992年1月25日,邓小平抵达蛇口,准备乘船前往珠海。临上船前,邓小平再次嘱托深圳市领导:&quot;你们的步子一定要更快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quot;<br />回京那天,邓小平还特地嘱咐上海市领导,语重心长地说:&quot;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啊!&quot;<br />在小平&quot;南巡讲话&quot;精神推动下,1992年十四大召开,大会报告确立了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quot;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quot;<br />邓小平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之年对改革开放的最后一个战略部署,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第二次腾飞。</h1> <h1><br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距离1992年南巡已过去了26年,而邓小平也离开我们21年了。中国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只有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究竟走出了多远。<br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17年的59660元人民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前后共计有7亿多人脱贫。在社会生活水平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教文卫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诸多辉煌成就。</h1> <h1>当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时候,也能看到其过程曲折、艰辛,成绩的来之不易。<br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quot;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quot;<br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同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解决突出问题、应对重大挑战。例如,改革进入深水区,既要大力破除妨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各种桎梏,又要下大力气补齐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短板。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如何走好改革开放之路?<br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永远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