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看电影的年代

墨舞芊芊

<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看场电影就像参加一场全民盛宴,热闹无比,回想起来,不由升起一种特殊的情感。<br></h3> <h3>每当村里放电影,大队广播员总会提前在高音喇叭里广播:“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今天晚上在大队部为大家放映电影,电影的名字是xxx!”接连广播好几遍。这时村里立即就像炸开了锅,人们奔走相告,疲惫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尤其是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书也读不进了,学校早早放了学,那高兴的劲儿就甭提了,不吃饭就在放映场地占地儿,这时大队的会议场里开始竖杆子,挂银幕,大人们也早早收了工,有的还邀请邻村的亲戚也来看电影,此时才觉得太阳走得太慢。<br></h3> <h3>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了,发电机开始发电,电影机子也安上了,有时候还要加演一些宣传片或者新闻简报之类的,比如有西哈努克亲王访华等,最后才开始放正片。这个时候人们都静下来了,专注地看着电影,孩子们在前面席地而坐,中间是老大人,后边站着的一般都是年轻人,最后的人是踩在板凳或其他东西上,来得晚的基本都在银幕的背后看,周围的房上、墙上也都站上了人。电影大多是看过的旧片,因为新片子要先在公社放映,然后再轮到村里,由于就是那么几部片子,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个时候电影一边放,有的人便一边解说,显得很神气,记得电影有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朝鲜的《卖花姑娘》,苏联的《列宁在十月》,还有国内的许多战争片,比如《地雷战》《地道战》《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三进山城》《闪闪的红星》等,还有那八个样板戏。<br></h3> <h3>那个时候虽然就那几部电影反复演,里边的台词几乎都背下来了,但还是余兴未尽,这村子看了那个村子看,没有说看够了的时候。每逢有新片子,放电影的就跑片,就是先在公社电影院演了,连夜再去其他村子演,我们这些孩子就跟着片子跑,看连场,到第二个村子的时候,已经接近半夜,但是村里的人们都耐心地等着。在本村看电影固然很自豪,但是去外村看电影也是一道亮丽风景,顺着大路或者羊肠小道,年轻人嘻嘻哈哈结伴而行,老年人领着孩子,像赶大集一样。<br></h3> <h3>看电影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文化生活了,有的看故事,有的图热闹,漆黑的夜晚更为年轻人谈情说爱创造了条件,有的看着看着,竟然成了姻缘,有的也惹出了一些伤风败俗的麻烦。<br></h3> <h3>转眼四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打开电视机就能收几十个电视频道,什么样的节目都有,网上就更不用说了,每天都可以看新片大片或着连续剧,还有qq、微信、抖音、朋友圈什么的,新闻、视频、网购,应有尽有,但怎么也找不回当年那种感觉了,回想起那个年代露天看电影的时光,十分留恋,心里自然涌起一阵亲切和温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