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代<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海南產白奇楠十四粒珠串。直徑14.5~15mm,1.7~1.8克/粒。滿結沉水,常溫下經多年醇化的幽香撲鼻。配清代海珀佛頭隔珠及其它配飾。清代</span>宮闈劇的熱播,引領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各種珠串更是吸引了眾多愛美族的青睞!介紹几款早年收集的珠串,這也是清宮珠串標準配置的復原。十四颗珠串也是佛珠的一種,代表了观世音菩萨与一切众生同悲共苦,令诸众生获得的十四种无畏的功德。每颗佛珠代表了一种无畏的功德。</h3><h3>第一种无畏:使众生回归自我,获得解脱。
第二种无畏:使众生明察秋毫,趋避火灾。
第三种无畏:使众生注意周遭,趋避水灾。
第四种无畏:使众生免受恶鬼所害。
第五种无畏:使众生六根清净,免受奸人所害。
第六种无畏:佛渡众生,使众生不受药叉幽冥所害。
第七种无畏:使众生不受尘世虚名所牵绊。
第八种无畏:使众生行路平安,免受盗贼所害。
第九种无畏:使好色者不生淫邪之念。
第十种无畏:使记恨之人不生怨念。
第十一种无畏:使一切愚笨凶恶之人远离痴暗懂得善理。
第十二种无畏:使无子众生,求男得男,延续香火。
第十三种无畏: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第十四种无畏:使信我佛者福缘不尽。</h3><h3>手持珠串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善緣永結!</h3> <h3>清代海南白奇楠十八子掛珠。直徑11.5mm,約0.8g/粒,滿結沉水。配紅寶石佛頭、配珠,銀鎏金燒藍佛頭塔、隔珠,紅寶石小背雲,海藍寶墜角,小珍珠米珠 、珊瑚米珠均為造辨處作的花套配飾。吾乃按規制重新編穿而成。之所以稱之為掛珠,是因為它主要用途在於掛在胸襟前聞香及裝飾。沉香、珊瑚、珍珠等珠串均不宜過度在手中盤玩以免串味及影響色澤。</h3> <h3>十八子珠串亦属佛珠之一。选用十八颗小圆珠,中间加两颗精致大气的佛头、佛头塔和墜角组成,故称之为十八子。佛教中有十八界,即為六根、六尘、六识。</h3><h3>六根(即眼界、視覺的認識能力;耳界、聽覺的認識能力;鼻界、嗅覺的認識能力;舌界、味覺的認識能力;身界、觸覺的認識能力;意界、思維的認識能力)。</h3><h3>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h3><h3>六识指對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識作用,即對見、聞、嗅、味、、觸、知產生認識作用。</h3> 十八子的珠串不僅是嬪妃們之間等級的區分,也完善了胸飾給予服裝的合理配搭。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了她們各自的脾性。當時十八子也不僅僅是嬪妃們的獨寵之物,帝王貴胄,王公大臣也是樂於𤦍戴把玩的。故也有不少奇楠、香木的精緻雕刻品傳世。這串奇楠手持,直徑13.5mm,結油豐滿,香味純正,越南料。每顆均刻有二個福字、二個壽字。名曰"福壽雙全",刀法遒勁,高手所為!穿孔兩端均刻蓮花,意為持珠人手持蓮花,禪意深遠!整串珠同一塊料出,不惜工本殊為難得。應該是清中期盛世之佳作,與晚期之拚拚凑凑不可同日而語。<br><h3><br></h3><h3><br></h3> <h3>清代奇楠十八子珠串。直徑15mm/1.8g,配清中期珊瑚佛頭、佛頭塔,綠松石配飾珠、造辦處精織流蘇。色調清新雅緻。對於十八子古人除了握於手中盤摩,也佩戴在衣襟上作飾物。如穿对襟衣时,挂在第二颗纽扣上;穿大褂衣时,则挂在腋窝上方的襟钮上。从现存的一些清宫旧藏十八子手串可发现在佛头位置系有挂扣,就是为了方便古人佩戴在衣襟上而设计的。當時十八子手串多采用珊瑚、翡翠、蜜蜡、水晶、奇楠等名贵材质制成,色泽艳丽、雕工精湛,不仅富有装饰效果又便于携带,因此是宫廷嬪妃和達官贵人十分喜欢佩戴的饰物,也是礼佛之人必備的珍愛之物。<br></h3> <h3>清晚期越南奇楠珠手串。直徑18mm/半沉,似為多塊原料粘接后車磨成珠。不知用何法調配之骨、鰾膠粘接,經百餘年歲月摩挲還是緊實而不鬆散。古人之匠心令人敬佩。原串雖然已經散落不全,經配置同時期銀鎏金燒藍小珠為隔,凑為一串。頗有舊味倒也不俗。常溫下暗香陣陣,韻味遠勝現今流行之芽莊新貨。</h3> <h3>海南產,清早期奇楠佛珠。108粒。直徑11.5mm,約0.8克/粒。配清代金珀佛頭、佛頭塔;清代琉璃仿松石瓜楞配珠、隔珠,宮廷造辦處編製真絲流蘇。色調清雅幽香噴薄。 國人知道佛珠,確實可考者,始於東晉(317一一420年)I《木槵子經》其中提到了佛珠的起源。到了唐代,國人用佛珠已經很普遍了。在雲南昆明筇竹寺,唐貞觀二十年(618年)塑造的五百罹漢像,其中便有手持佛珠和頸掛佛珠的。
</h3><h3><br></h3> <h3>琥珀象徵尊貴,吉祥。歷來為王公貴族,達官豪富視為珍寶。用琥珀製作的佛珠,是佛門弟子用於禮佛念佛的至佳聖物。其實琥珀的種類是相當多的,現代的珠寶鑒評家把透明而金黃色的琥珀稱為金珀,橘黃而不透者稱為蜜蠟,呈朱紅色的稱為血珀,黑色不透光者為翁珀,用肉眼平視呈現黑色、在光線照射下則呈現紅色並有亮光點的為瑿珀。還有蟲珀、花珀等。《本草綱目》有云:瑿珀為衆珀之長。《天工開物》珠寶篇謂:琥珀中以瑿珀為最貴,價格為黃金的五倍云。本串十八子瑿珀手持,磨製工藝精到,開片細密均勻,受光照射呈鮮豔櫻桃紅色,晶瑩亮麗。直徑16.5~17mm,配原裝料佛頭、佛頭塔。老織锦盒,配色素靜清雅,品相全美,稱之為聖物不會過也!,</h3><h3><br></h3> <h3>清初或更早。十八子㙠珀念珠手持。直徑16.5~17mm/總重約60g.老金珀佛頭、佛頭塔,老東珠配珠,造辦處編織絲流蘇。考古學家曾在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挖掘出公元前一萬五千年的琥珀製品。琥珀作為貨幣替代品易物在歐洲已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多年前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中部、挪威西岸及芬蘭等地的住民就使用未經加工或粗糙加工的琥珀来以物易物。在中世紀波羅的海琥珀製品以宗教器物極度風行於世。其中德國,奧地利商人掌握了極大多數的貨源,壟斷市場竟達數百年之久。十四世紀由歐洲的琥珀商人發起在奧地利成立琥珀工會,專事加工琥珀圓珠,供佛敎、天主教和回教信徒作為記數法器使用。當時的工匠必須能夠不靠圓規,僅憑目測琢磨出圓珠,公會才願録用。其中一部份便由傳教士帶往中國贈送給宮廷及結交達官貴人弘法傳教。更有一大部分被運送到阿拉伯、波斯、土耳其等地貿易獲利。深受東方各民族珍愛。據傳康熙朝曾接受利瑪竇贈與的琥珀、瑿珀珠。清宮電視劇還創作康熙皇帝贈送瑿珀手串給雍正,以此教誨後人虔誠禮佛,消减殺伐的橋段。滄海遺珠,流傳至今的老金珀,血珀,瑿珀念珠自然是異常珍貴了。(但凡是磨工特別精到、開片細密、晶瑩剔透,產地為波羅的海的琥珀老念珠,便可考慮是否為前朝之泊來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