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同人

何秘

<h3> 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居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h3><h3> 大同自古以来就是汉胡混居地带,历史上在大同生活过的民族高达数十种之多。从遗传学角度看,民族与种族的融合,有利与产生聪明美貌的后代,也就是大同人大多是混血儿,人种漂亮大约与此有关。大同是1500年前北魏王朝的国都,优秀的男人和漂亮的女人大多汇集在平城,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先后有五个皇帝把中国北方各地的大量美女征调到大同,共出过20多个皇后。大同曾被称为风凰城、美女城。 大同美女多 2009年,中国盛产美女的20个大地区排名出炉,大同位于全国17位。经过百位专家一年的考察,对土生土长在大同居住的16一32周岁的当地姑娘,以“长相、打扮、韵味”为三大指标,综合打分得出结果,大同排名超过了西安、上海等大城市。</h3><h3> 遗传特征是产生美女的必要条件,但是要让一个城市以盛产美女而著称,离不开社会的风尚。</h3><h3> 大同距离北京也就300来公里,首都的文化和多彩开阔大同人的眼界,大同女人的穿戴基本上紧跟北京的潮流,无论在时尚程度,流行速度还是敏感度上,都要领先省内和周边城市,大同女人们对潮流的捕捉和跟随体现的淋漓至尽。有句话形容大同女人“宁可没吃的,也不能没穿的”。敢穿、敢戴舍得下血本,是大同女性爱美的特征。现如今,大同女性在穿着上不再追逐流行风,而是更体现出独特的个性风格。</h3><h3> 漂亮,又爱打扮,而且会打扮是大同女人的第一特征。 <br></h3> <h3>大同姑娘自古就喜人,现代美女是多民族交融的遗传。</h3> <h3>李文静</h3> <h3>李平</h3> <h3>孟瑶</h3> <h3> 大同人性格 总体说来,大同人性格是豪气冲天,气吞霄汉,热情豪爽。</h3><h3> 古代的大同人骠悍强健,好勇善斗,这种性格延续了许多年代,这一特征造就了男人硬汉,女人泼辣的本质。大同历史上一直属于边陲要地,先民从暖仙洞一路走来,春秋之初为少数民族“楼顶”之地,战国时是赵国的边陲之地,西汉为匈奴占据,两晋南北朝大同步入光辉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建都96年。隋唐以来,大同成为北方突厥取道南下之地,五代十国划归契丹后成为辽金陪都,元朝开始大同划归山西。作为一座融合之城,几干年的基因积淀,注定现在大同人有着尊贵的鲜卑皇室血统,又有大草原契丹民族的豪爽之情,再加上中原人氏独有的含蓄内敛,造就了大同人天生不卑不亢,豪情与内敛並存的性格特征。</h3><h3> 从地形上看,大同的内长城是蜿蜒其南,外长城横卧其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雁门关外苍茫辽阔,成就一种“人远则心静”的性格和爱面孑,摆阔气,好显露但又实在的个性特点。在大同,如果和要好的朋友AA制吃饭,那是很被看不起的。倘若大同人真的重视和你相处,不管他是如何地穷,无论如何也要带你到酒店去大吃二喝一番,如果去人家里吃饭,就算最普通的家庭也会饭桌上摆上高档烟酒招待你,那是发自肺腑的热情款待,大杯喝酒,大块吃肉,显示一种气概。</h3><h3> 从名胜上看,大同云冈驰名中外,悬空寺叹为观止,北岳恒山气宇轩昂,九龙壁独步青云。佛教的熏陶使得大同人学会了宽以待人,慈悲为怀,人与人之间看重的是"义气”。这也是大同人又一性格的特点。<br></h3> <p> 大同方言</p><p><br></p><p> 大同方言都是后鼻音,发声部分接近喉咙,咬字清晰,声音浑厚,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就像大同人的性格,干脆、利索。</p><p><br></p><p> </p><p><br></p> <h3>柴氏二兄弟表演的大同话幽默恢谐,是大同方言的代表。</h3> <h3>  大同人爱讲究 大同人的衣食住行,有历史渊源的。明朝曾在大同做官的外地人说:“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美丽,皆边塞之所无者”。史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大同人爱吃也会吃,对吃的讲究,可谓登峰造极。羊杂、涮羊肉、莜面、黄糕、刀削面、凉粉、苦荞……凡是美味,就被大同人拿来琢磨。于是五步一家,十步一户的饭店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历史上盛极一时的“风临阁”曾是闻名的烧麦馆,如今不仅得以重建,其中的奥妙故事还被许多导演搬上了荧屏。 <br></h3> <h3>风临阁</h3> <h3>爬肉条</h3> <h3>过油肉</h3> <h3>五香兔头</h3> <h3>刀削面</h3> <h3>烧麦</h3> <h3>羊杂</h3> <h3>  大同人爱干净<br></h3><h3> 大同人爱干净是远近出了名的。一看扫地干净。过去,人们家住四合院,家里大都是砖地,用笤帚扫地就像用毛刷子清理文物似地专心致志,砖缝里多年的沉积物也被老人们用小笤帚的毛尖尖给剔出来。再看抹洋箱,先用毛掸子在洋箱上掸一遍,再用抹布上上下下使劲的抹,整个一个洋箱就像水晶一般抹得照人影。洋箱上唯一的铜质配件,圆圆的,鼓鼓的,直径20厘米大小,老大同人都叫它“制件”。家家都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擦的透亮,並保持一尘不染。三看锅台刷的白。过去大同人的锅台与大炕连成一体的。一天三顿饭后,就用小刷子蘸上白水浆刷锅台,最后用清水把锅台的木沿擦干净。四看打衣服。过去家家户户门后边掛一个打子,一般用布条做的。老爷们回家,先从门后拿了打子在院子里抽打衣上鞋上的尘土。有亲戚朋友来串门,一般也会得到这样的接待,一边打一边寒喧,显得更加热情。</h3><h3> 时代变了,许多习惯也在变。现在打子没了,大炕没了,锅台没了,洋箱鲜见了,小四合院也变得稀罕了,但大同人爱干净的习惯没有变。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