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归来话庐山

泉城宛兵

<h3>  江西庐山, 临湖面江,拔地通天,幽谷秀峰,飞瀑流泉。中华十大名山有其一,我国四大避暑胜地见其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获殊荣。千百年来,庐山以其天人合一之气,风云吐纳之势,禅宗汇融之境,圣贤聚集之地,备受国人、世人的仰视与尊崇。</h3> <h3>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们说起过庐山。那时年少,还很懵懂,总觉得像这样的圣山秘境,应该是达官贵人的避暑、康养之地,寻常百姓与此无缘,只可望而兴叹,不得越雷池半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事的了解,尤其是上学以后,越发对这些地方感到好奇,总想能有机会看个究竟。</h3> <h3>  记得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校没有课本,基本教材就是报纸、墙报,最多的是背诵、抄写毛老人家的语录、诗词等,尤其是背记、引用较多的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等,常常牵动我的思绪,把我带到胜境庐山,神游仙居,于苍茫暮色之时、乱云飞渡之间,静观青松伟岸,饱览险峰绝景。时间长了,在脑子里的印象也就越来越深了。</h3><h3><br></h3> <h3>  到了1980年夏季,我已经在县城上高二了。这时,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风景抒情故事片《庐山恋》在全国热映。那时,尽管课程很紧,但我还是插空到影院看了一个夜场。影片在用镜头语言艺术描写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同时,也实景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我对庐山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自此,也使我更加迷恋这座名山了,幻想着能有一天去上一趟,饱饱眼福。</h3> <h3>  在此后的备战高考和军校上学时,课程里也涉及到了“庐山谈判”“庐山会议”等党史军史问题,让我对庐山的认知又增添了几分斗争意味和政治色彩,同时,也升华了我对这里的理解,感到国共两党特别是两党领袖,对此山都如此钟爱,显见,庐山的分量之重。</h3> <h3>  这些年,由于结婚育女、岗位变动、工作需要等现实原因,亲到庐山,一探深幽的想法终没成行。期间,也曾有过疗养安排和因公路过,但均因季节不对、时间不够,未能实现。特别是近几年,也数次到过庐山周边的一些城市休闲、拍鸟,但都是短时间的停留,不便上山。一直以来,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人一道,去庐山小住,一睹千古名山的风采,成了我的一大心愿。</h3> <h3>  说来也巧。6月27日,我和家属刚从海南回到济南,正好赶上泉城进入“烧烤模式”。就在我们发愁怎么躲过这股热浪的时候,单位来了疗养计划,在可去的14家军队疗养院中,我首选了庐山疗养院。陆军和战区陆军高度重视此次暑期疗养,在练兵备战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同批安排2名师职、8名团职干部入院疗养,这也是军改以来的第一次,体现了首长机关对干部的关心爱护,而且办理效率极高,30日当天,我就拿到了由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核发的疗养证。</h3> <h3>  机会难得,不可迟缓。参加完“七一”的相关庆祝活动,于7月2日,我就和家属选乘高铁南下了。济南、庐山相距不远,仅千余公里,但没有直达的高铁,需要到上饶换乘,小费周折,但比乘坐飞机到南昌,再换乘高铁省时很多。不巧的是,此次高铁在行车途中,遇到了黄山一带发生4.2级地震,晚点了三个多小时,因此,也错过了上饶到庐山的车次。</h3><h3><br></h3> <h3>  也正是这次误车让我认识了上饶高铁站的客运负责人冯冰老弟。曾经是军人的他,一看我的装束和行李,便知道我是一个老兵,格外亲切、贴心。他一边安排我和家属到值班室休息、纳凉,一边联系、调整续乘车次,还特意给我俩送来可口的饭菜,并亲自找到列车长,把我们送进车厢,安排好座位。浓浓的军地情、战友爱,至今让我俩感动不已。</h3><h3><br></h3> <h3>  由于列车晚点,疗养院的同志晚上九点才接到我们。我以为当晚就可以直接上山了,可接站的护士说先安排我俩到171医院接待中心住下,等第二天白天再上山。其初,我还有些不解,一则进山的心情迫切,再者认为直接上山,一步到位,大家都省事,还真的不知道进山的麻烦。</h3><h3><br></h3> <h3>  按照规定,游人一例凭有效证件上山,除军人、老年人免票外,其他人员都要收取门票,还要换乘地方的旅游观光车上山,而且山路崎岖,弯道很多。据地方的司机介绍,上下的陡弯竟多达398个,一般人都会出现眩晕或不适。同车的护士说,蒋介石曾经15次上庐山,都是经好汉坡靠轿夫抬上抬下的。</h3><h3><br></h3> <h3>  解放军庐山疗养院,位于牯岭中心区域的东谷,海拔1100米,是全军唯一一所高山疗养院,颇受疗养员的赞赏。它的周边环绕着多个人文景区,北距牯岭街1.5公里、蒋介石美庐别墅500米;南距会议会址、庐山大厦0.5公里、毛泽东旧居和芦林湖1公里,东为含鄱口、五老峰和三叠泉;西为花径、锦绣谷和仙人洞,处在庐山的“黄金地带”。</h3><h3><br></h3> <h3>  院区内分布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的英、美、法、丹麦等国名人别墅100多栋。林彪、陈云、汪精卫等人曾经住过的别墅,至今也保存完好。这些别墅多为青石红瓦,风格各异,均分布于茂密、翠绿的林海之中,成为庐山风景区的一个亮点。</h3><h3><br></h3> <h3>  此次我所住的336号别墅,就是1905年由英国传教士都约翰设计建造的,1909年创办仙岩饭店。作为当时庐山档次最高的饭店和首席接待要地,这里曾经与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关联,留下过不少名人的足迹,被誉为庐山别墅中最有价值的老房子。我执意要从级别标准较高209号别墅搬过来,也是看好了它的厚重。</h3> <h3>  1926年12月,蒋介石和夫人陈洁如等人,陪同鲍罗廷第一次上庐山就下榻在这里;1927年7月,李立三、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聂荣臻、叶挺等,在这座饭店研究筹划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1937年6月,周恩来在此居住与国民党谈判联合抗日;1946年8月,周恩来再次下榻此地与蒋介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所以,仙岩饭店在庐山,格外引人瞩目。</h3> <h3>  我是7月3日上午上山入住疗养院的。一进院区就有似曾相识之感,几分新奇,几分亲切。院里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对来自全军各个单位的疗养员十分尽心,服务接待周到、热情,伙食调剂及时、可口。除按惯例对大家进行入院体检外,还集中安排了两次外出游览观光,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晚上都安排有电影、卡拉OK等娱乐活动。大家从天南地北来到一起,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助友爱,和谐融洽。</h3> <h3>  此次疗养,给我的最大惊喜是与老部队的老团长不期而遇,美丽邂逅。久别重逢,实属偶然,但确是缘分。我是1987年5月,从海军航空兵独立第二团调到陆军部队的,与老团长整整31年没有见面了。当我在餐厅里碰到老团长,称呼他的职务并报上我的姓名时,他先是错愕,转而惊喜,万里他乡遇故知的情景,霎时间,在首长与部属的握手、拥抱中被定格成永恒。</h3> <h3>  我的老团长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他曾是海军航空兵的功勋飞行员,担任过海军航空兵参谋长助理,官至正师职。我和家属都是他的兵,他任团参谋长时,我是司令部作训参谋;他当团长时,我到飞行一大队作飞行参谋,后又调入政治处当宣传干事,始终在他的领导和指导下工作。</h3> <h3>  飞行事业光荣神圣,而又充满风险挑战,甚至是流血牺牲。老团长的出彩人生,是闯禁区、攻难关、抗风险、斗死神的历险人生,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无畏的精神,翱翔祖国海天,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奇功,成为当时海军飞行员中飞行时间最长、担任机长最早、执行重大任务最多的王牌飞行员。</h3> <h3>  1993年1月,一架从俄罗斯引进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在海口机场受到重创,雷达盲降设备和自动驾驶仪遭受损坏,座舱已不密封,虽经两次修理,仍有11处故障,需要送飞俄罗斯修复。当时,俄军官员断言,中国人不可能完成这次风险飞行,硬是漫天要价,选派俄军飞行员来完成。老团长不信邪、不服输,主动请缨,亲飞俄罗斯。</h3> <h3>  同年10月,他带领机组经过周密的准备和精心试飞,开始了一次特殊的跨国飞行。航路上,他与大家密切协同、默契配合,顶风绕云,穿流破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历经5次落地和近17个小时的飞行,安全把飞机飞抵俄罗斯,开创了运输机大故障低空远程飞行的先河,打破了只有俄国人才能完成此飞的神话。</h3> <h3>  在庐山的十多天里,我们和老团长两口,结伴而行,如影随形,同桌就餐吃饭,相约观看电影;一起休闲散步,结伴外出游览;一道留影拍照,促膝交心叙旧,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肺腑言,共同度过了一段轻松愉快的美妙时光。尽管老团长今年已经74岁,但他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奔波行走,上山攀爬,和大家不差上下。回想起和老团长两口在一起的日子,至今还有浓浓的不舍之情。</h3> <h3>  庐山归来已经月余,两地对比,仍然有“山上山下季不同,庐山济南两重天”的感受。由于庐山的山地气候特征,每年7月至9月的平均温度为17℃左右,夏季极端天气最高温度也就32℃,凉爽宜人,通常景区要比九江市区低10℃左右。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当下的济南,虽已入秋,但“秋老虎”仍在发威,不由让我时常怀念庐山的清爽与凉意。</h3> <h3>  这些年,我到过不少地方,也看过一些景点,说庐山是千古圣山还真的名副其实,难怪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文豪政治家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就是对庐山雄奇险秀的形象描述。游历此山,才能让人感同身受,领略它的神奇。</h3> <h3>  不仅如此,当地的人们还很会推介这里的景点。在不少场所都能看到,诸如“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不登五老峰,难见迎客松”“不看东谷老别墅,不识庐山真面目”等友情提示。的确这样,庐山的每座山峰都有看点,每栋别墅都有故事,不实地体验和亲身感受,就很难达到“攀上忽瞻红日近,回看始觉白云低”的境界。用简捷、温馨的话语,给游客以提醒与引领,既体现主人的亲切,又不失为创意之举,透着庐山人的聪颖与智慧。</h3><h3><br></h3> <h3>  回济的这段日子,我一直在思考,除了气候、环境、风景这些要素,庐山还有什么更吸引人的呢?思来想去,还是它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纵观庐山的发展变迁,可以说,这里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并体现出极高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宗教价值,人文圣山应该是对庐山最为精辟的概括。</h3> <h3>  一是政治因素成就了庐山。历史上,庐山一度成为中外驰名的政治名山,也使其走向了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舞台。从1895年起,庐山就有了英、俄、美、法等二十余国建造的别墅群,自此,这里便成了外国人的居住地。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外国教堂、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以及市政议会等,一个时期,这里成了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腹地的源头与窗口。</h3> <h3>  1937年夏天,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谈话。从这时起,庐山便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官邸”,政治名山的地位也日益显现。</h3> <h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分别于1959年7至8月、1961年8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在这里举行了三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影响的会议。在此期间,庐山作为政治名山的地位就此确立,并持续了很长一个时期。</h3> <h3>  二是文化积淀滋养了庐山。自古以来,这里就深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集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h3> <h3>  景区的山水文化,就是我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和历史缩影。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都是我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其后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尤其《望庐山瀑布》广为流传,影响深远。</h3><h3><br></h3> <h3>  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从而,确立了庐山文化名山的地位。</h3> <h3>  三是科教资源支撑了庐山。大哲学家周敦颐于1072年,在莲花峰下兴建了濂溪书院。其后,大哲学家朱熹于1180年,也重建了白鹿洞书院。他们共同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奠定了理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基石。</h3> <h3>  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我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这些儒学大家的功绩,不仅在于使庐山成为理学萌芽和传承的家园,更使庐山成为我国古代不同哲学思想相互交流的学术乐土。</h3> <h3>  此外,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园地。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都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瞩目,至今,在世界科技领域仍占有一席之地。</h3> <h3>  四是宗教力量助推了庐山。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占有极为显著的独特地位。庐山的宗教文化一度非常兴盛。有人曾用“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说法,评价这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h3> <h3>  历史上,庐山的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实现“释道同尊”。同时,移植而来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们在庐山的成长发展,使这里成了宗教的荟萃之地。极盛时期,景区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一度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h3> <h3>  “庐山到处是浮图”的题咏,就是对千余年来庐山宗教文化的形象概括。至今,这里仍存有东林寺、西林寺、黄龙寺、诺娜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文殊塔等,一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宗教建筑。</h3> <h3>  此次疗养,得到了郭红大姐、袁文辉老弟的关心关爱与支持帮助,在此,深表感谢与敬意。在庐山期间,郭大姐通过个人关系,协调安排我和老团长一行,到庐山别墅村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旧居。郭大姐的好友、别墅村陈平经理,给予了我们热情接待与详细介绍,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伟人在庐山工作、居住等情况,丰富了我们的疗养生活。文辉老弟得知我在庐山,特意请庐山市摄协殷锡翔副主席,前往住地看望,并介绍了景点情况和拍摄经验,很是感动,也深受启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