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谢国(邑)考证》

谢源

<p class="ql-block">谢氏发源地在唐河已经没有争议了,2010上海世博会河南馆里面展示的谢氏发源地古谢国遗址在唐河,世界谢氏宗亲人尽皆知了。2013全球谢氏恳亲大会谢国昌总会长已经宣布大会决议,谢氏发源地《古谢国遗址》在南阳市东南的唐河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中华总会副会长:谢民在讲话</p> <p>各位宗亲:</p><p>一个时期以来,对于谢氏发祥地------古谢国(城)的遗址在何处。存在争议,对比,全球谢氏联谊总会,一向主张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理服人,而不应以私人感情或行政手段硬性指定,十多年来,总会请教专家、学者,查阅典籍史料,其中(唐)李贤注《后汉书》、《资治通鉴》、《大平一统治》、明《嘉靖南阳府志》、清《新修南阳县志》、清《乾隆唐县志》、民国《重修信阳县志》、二十五史《清史稿》、《辞海》等书籍,均称古谢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2006年3月17日,南阳市委统战部致唐河县委统战部传真函,明确指出:经河南省委统战部领导、河南省科学院领导、专家、学者研究认定,谢氏始源于唐河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着姓氏发源地的介绍,其中,谢氏始源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城南......。</p><p>签于此,总会研究决定,尊重历史记载,服从权威部门专家的认定,即谢氏发祥地——古谢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p><p>特在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五届恳亲大会上予以公布通过。</p><p>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谢国昌宗长宣读总会决仪</p><p>2013年10月20日</p> <h3>&lt;式是南邦&gt;现收藏在县文化馆。</h3>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51页(第五节谢国)。明确阐明了:古谢国遗址在唐河县一带</p> <p class="ql-block">南阳市委统战部致唐河县委统战部传真函</p><p class="ql-block">唐河县委统战部:</p><p class="ql-block">省委统战部近日安排《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编辑工作,该套丛书启动于2004年,是凝聚力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经省委统战部、省社科院领导、专家、学者研究认定,“董、廖、樊、谢”氏始源于唐河县。该书文字部分已基本定稿。</p> <h3>海内外谢氏宗亲赠送的纪念品</h3> <h3>中华谢氏总会长谢俊明宗长捐赠</h3> <h3>海内外谢氏宗亲赠送纪念品。</h3> <h3>海内外谢氏宗亲赠送的锦旗。</h3> <h3>海内外谢氏宗亲赠送的纪念品。</h3> <h3>唐河县谢家庄宗祠的石碑!</h3> <h3>古谢国(城)遗址部分出土品。</h3> <h3>江西,河南部分代表合影。</h3> <h3>这是一通(清)康熙三年紫竹庵碑,紫竹庵距古谢国遗址仅十华里,这碑现存唐河县谢家庄谢氏宗祠内。碑文记载:紫竹庵坐落在古棘阳城之东,唐河东岸古谢国之地…</h3> <p>《后汉书》、《资治通鉴》、《大清一统治》、明《嘉靖南阳府志》、清《新修南阳县志》、清《乾隆唐县志》、民国《重修信阳县去》二十五史《清史稿》、《辞海》等书籍。均称河南省唐河县是(古谢国)谢氏发源地。</p><p>最有说服力最无可争议的是《唐县志》清乾隆52年的知县:黄文莲之《谢城怀古》。跋马湖阳镇,言寻古谢城......!那时候的年代对于古谢邑(古谢国)从来就没有任何争论的!!!</p> <p class="ql-block">清秀才冯云异的《龟井寒泉》和乾隆52年的知县黄文莲的《谢城怀古》两首古诗词的意思都在表达对古谢城的怀旧和感慨!</p> <p class="ql-block">两首诗词的意思都充分说明了知县黄文莲《谢城怀古》和秀才冯云异《龟井寒泉》到达古谢城遗址现场的。</p> <h3>唐河县宗亲会:老会长谢海亭在讲话。</h3> <p>2010上海世博会河南馆里面展示的谢氏发源地古谢国遗址在唐河,世界谢氏宗亲人尽皆知了。世博会,顾名思义是全世界的博览会。代表着每一个参展方形象和水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该国家或地区的名片。其展出内容,无疑是经过精心挑选,严格审查而确定的。河南省馆是中国馆的组成部分,所限时出“谢”氏发源地在河南省唐河县城城南。不仅代表河南省,而且是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展出。是相关专家、学者根据历史的记载而又进行深入研究、认定的结论,决肥是随意出口之言,是千真万确的,正确可信的。</p> <p class="ql-block">四川谢明伟宗亲保存的族谱。</p><p class="ql-block">显示(今河南省唐河县南)</p> <h3>全球谢氏联谊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震龙致辞</h3> <h3>谢氏发祥地——古谢邑(国、城)在南阳市唐河县无庸置疑,清《新修南阳县志》、民国《重修信阳县志》也均明确记载古之谢城在唐河县境。 &nbsp;&nbsp;&nbsp;&nbsp;1987年10月,泰国谢氏宗亲总会首次组团来唐河县寻根谒祖,认定古谢城遗址在该县谢家庄。1990年10月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组织13个国家和地区50多位谢氏宗亲来唐河县寻根谒祖,之后海内外谢氏宗亲来唐河县寻根谒祖络绎不绝。然而,南阳市宛城区东谢营村(明朝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见《南阳县地名志》1987年版)个别谢氏族人,利用该村在外人员,通过私交,雇人撰文,主观臆断地宣称宛城东谢营为谢氏发源地。而由国家组织著名专家、学者所编纂的诸多史籍和新旧版《辞海》等权威书籍均明确指出古之谢城在今唐河县。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可信,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观点不是自我发明,也不强加给任何人,历史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敬请海内外谢氏宗亲和有识之士明察鉴别,以免产生误解。<br></h3> <p>《南阳府志.唐县》有记载:棘阳东北有谢城。 《环宇记》记载棘阳故城,古谢国之地。 《元一统志》记载:谢城在唐河县南。 《后汉书》、《资治通鉴》、《大清一统治》、明《嘉靖南阳府志》、清《新修南阳县志》、清《乾隆唐县志》、民国《重修信阳县去》、二十五史《清史稿》、《辞海》等书籍均记载:谢,古邑名,在河南省唐河县城南。</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宗亲联谊会</p> <h3>下图是南阳宛城东谢营2000年垒砌成墙所谓的(古谢国遗址)!</h3> <p class="ql-block">持谢姓祖根地在南阳东谢营说,没有历史依据,只是臆测,与谢姓祖根地不沾边。理由:(1)申伯未出生,南申国未建立之前谢邑谢人早已存在。《山海经·中次六经》记载谢邑在洛阳之西三十里的瞻诸山,有谢水,东南流注洛水,少水流入谷水。浙江平阳《谢氏史志》说谢水全长十里,今称马沟水。翟文明编著的《中国姓氏地图》附《姓氏肇源图》谢姓发源地标在洛阳。文字说词“谢姓是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历史学家马瑞江编著的《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第32页说任姓后裔十国散布在黄河流域。</p><p class="ql-block">(2)商末,周西伯(文王)为求商纣王免施炮格刑,向纣王献洛西六个方国之地,将六国逼迁到楚之北,周之南的淮河流域,故称“淮夷”。河南省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委主任肜良翰撰文《谢国、谢城、及谢氏源流考辩》和湖南省社科学何光岳教授撰文《谢国的来源与迁徒》都有此说。</p><p class="ql-block">(3)公元前约870年,西周第十代天子周夷王为儿媳,周历王妻外兄,提升王亲国戚的地位,在南阳宛县立一个申国,史称南申,三等伯爵。周夷王把儿媳长兄封到南申任国君,称申伯。申伯原姓墨胎氏,是来自孤竹国的移民。从此以封国为姓,子孙易姓申,入赘于申,是当代申姓的始祖。南申的国都在序山附近。有人说序、豫、谢同音,又称“谢山”,纯属杜撰。此山今称独山,为什么不称谢山?!南阳师范学院教授谢东斗撰文《谢氏祖源地定位之感想》中说:“希望有把原申国国都当做申伯封谢时的谢邑国都想法的宗贤能尽快走出误区”。</p><p class="ql-block">(4)公元前810年,周宣王先派召伯虎,师寰、尹吉甫去灭了“淮夷”六国,把谢邑之地加封给申伯,命申伯将申都迁到谢地去,由召伯虎在谢地上为申伯筑新申都,建申伯的宗庙和宫室,一切就绪,申伯才带着嫡系亲属和随从“悠悠南行”走马上任,进驻新申都。从此谢人失国沦为申伯之奴。如果谢邑就在东谢营,何须为申伯建宗庙?因为伯爵国有疆土七十里。</p><p class="ql-block">(5)谢国与申国不是同一个地方。申氏后裔、唐河图书馆长申光亚先生1987年撰文《古谢邑今址考》中说:“周天子从战略选择考虑,要扼阻荆楚北上的通道,申伯的迁封照理应当在原申国东南150里的南阳盆地南沿”。又说:“申伯因为是世代勋戚,迁封之后也不再改姓谢了”。</p><p class="ql-block">(6)河南省南阳地区史志工作者戈家谈撰文《唐河和南阳两县谢氏源流初探》中说:“历史上,南阳东谢营区域,连战国、魏晋南北朝、金宋蒙古对峙、元、明末都曾是战场,地旷人稀,几至于成了无人区。……”</p><p class="ql-block">1987年3月编写《南阳县地名志》,金华乡编(送审稿)第35页东谢营条载:“原为三个村庄,东边因为有庙,称庙门。西边是清雍正年间从谢营迁过来的谢姓定居,称谢庄。南边有人开染坊,称染坊庄。以后村庄扩大,连为一体,统称谢营。”第39页西谢营条载:“原名老谢营,该村古老,历史悠久,明代谢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原来东谢营人是从西谢营迁来,而西谢营人则是明洪洞县移民。”浙江平阳《谢氏史志》也有记载。</p><p class="ql-block">从上述六个方面证明,南阳东西谢营最早也是明代从山西洪洞移民过来,称不上谢姓祖根地,只能说其某某祖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这是谢纯灵老会长的邮箱里面的资料)</p> <h3>宛城东谢营是从蒲山镇分出來的,蒲山镇记载是从山西迁出经洛阳孟县,后又到南阳,尊始祖谢义公。孟县即孟津铁谢,以前郑州保和寨谢氏也是记载孟县,他们查过焦作孟州和洛阳孟津,最后证明是孟津,孟津历史久远,会盟是商朝八百诸侯会集地?希望放下面子,回铁谢寻根蔼祖,才让大家尊敬你们,谢义即铁谢二世祖谢仲义!有铁谢村志和迁徙表为证!</h3> <p class="ql-block">谢氏发祥地……古谢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唐河县,不仅是古典名著上有记载,而明[南阳府志],[唐县志](唐河县旧称唐县),等地方志均有以上记载。就连清,[南阳县志](今南阳宛城区)也明确记载古谢国在县境以东唐县界。可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个别利欲熏心的人,为了一己之私,打住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花钱找人写文章一会儿说是黄帝后代,一会儿说是炎帝之后,采用造假,欺骗等手段,让南阳市有关部门签字说宛城东谢营是谢氏发源地。南阳尚庄约四公里外得东谢营村仅仅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遗址罢了!建国近七十年经过多次文物普查而没有发现谢营是古遗址呢?偏偏最近既没发掘却冒出来了一个(古谢国遗址)。河南省南阳地区史志工作者戈家谈撰文《唐河和南阳两县谢氏源流初探》中说:“历史上,南阳东谢营区域,连战国、魏晋南北朝、金宋蒙古对峙、元、明末都曾是战场,地旷人稀,几至于成了无人区。……”。怎有古遗城呢?…</p> <h3>八七年泰国合艾市市长,泰国谢氏宗亲会泰斗谢淇昌会长带领团队回大陆寻根,在唐河苍台谢庄拜访祖地,捐资建设,那时南阳宛城尚无任何建设与石碑,后来南阳眼红,逐与唐河争祖源地,开始炮制各种资料,石碑,考古文章与论文等在那一时期才出现。2007年武汉会议,少先宗长带了很多印刷品,向海内外宣传祖源地在宛城东谢营,是有备而来,且会前与武汉方面私下达成共识,2007年三届恳亲会大会报道当晚的各省及地区会长秘书长会议,对有争议的祖源地南阳宛城与唐河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参会代表近五十人左右,最后南阳宛城东谢营胜出。祖源地是用投票方式产生的,<br></h3> <h3> 评宛南谢氏文化研究: 2017年9月6日网络流传一篇网名为八点晨读的文章,仔细拜读、发现漏洞百出、现归纳为以下几点错误。 1.发源地的错误。 文章说,这里北有姜氏河、东临古谢水、古代称谢邑。即是西周宣王加封王舅申伯立谢国筑谢城。子孙以国以邑为氏的谢姓发源地。也是当今宛南谢氏的大本营。 本人认为,真实历史记载是申伯为周宣王元舅、在谢邑建立申国、修申氏家庙。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未取消申国。楚派彭、屈、昭等去管理申地,楚王还在该地会盟诸侯,如会于申、盟于申、过申地。这时的申国已脱离周朝统治变为楚属申地。公元前529年、楚灵王为防止申人反楚、将部分申人迁于荆以便削弱申人的反楚力量。当代大学者郭沫若先生指出,""因是谢人、以做尔庸"",原来谢国谢地之人与谢邑就做为申伯的奴隶与佣人。不顾国家有关地名规定条例,私下把该对旁边一个原名礓石河的小沟对外改称姜氏河畔,其造假伎俩可见一般…。 宛城现住东、西谢营的谢氏族人,已经不是申伯占领时谢国谢邑的谢人,(元一统志)(明嘉靖南阳府志)(清乾隆南阳县志)皆记载古谢国在南阳境东唐河县境内。并且记载东谢营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返迁徙回来的谢氏,当地家谱记载只有四百年左右居住史! 笔者是有意让读者误解为,现居住谢氏人为古谢国遗留的谢氏人! 2.祖地考古错误。 从1965年到2006年、以谢少先等宗长为首的寻找谢氏祖地、成立民间团体南阳宛城谢氏宗亲联谊会,他们的所谓考古,到底考出了什么文物?发现了什么东东?依据什么就定南阳宛城为《谢氏故里》? 缺少有说服力的历史依据、古谢国遗址值得质疑! 3.祖地表决错误。 特别是2007年10月8日~11日。在武汉召开谢氏宗亲大会、据当时参会宗亲回忆、南阳宛城与唐河祖地有争议、当时发生争执、并有打人事件发生。最后祖地以表决方式产生、南阳宛城胜出为谢氏祖地。并通过在此修建文化苑【宣称大宗祠】。 我认为,始祖、祖地、如果能以表决方式通过、那么始祖的确认也就不需要历史考古工作者费功夫了!那么中国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表决重新改写! 简直是胡来,是任意杜撰! 4.始祖供谁?供不对将是特大错误。 2008年~至今,以谢少先宗长等人为建设大宗祠而奔波努力、在2015年5月取得20亩土地使用权。而计划在南阳宛城投资3500万元、占地80亩中华谢氏文化苑终于开工、据报导、现主体建筑已经竣工!笔者认为、祖地、始祖都值得争议、花巨资打造中华谢氏文化苑供的是谁、拜的是谁.将来历史考古发掘祖地在别地、岂不是后人说我先祖是申伯的终身奴才?笔者认为,宗祠可以随便修,祖宗不可以乱拜! 最后评论:谢少先、谢超等宗长走南闯北、为谢氏文化普及值得赞赏,他们为南阳宛城东西谢营村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明知道家谱记载错误还不断推波助澜,越走越远,误导大家。虽然得到了一部分宗亲的支持与拥护,却让一千二百多万谢氏子孙蒙羞,这是得不偿失的,值得广大谢氏族人深思!<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