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 天 鼠

<h3> 苔</h3><h3> [清]袁枚 <br></h3><h3>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br></h3> <h3>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古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花如米小」苔不会开花的。「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h3> <h3>  当某个地方环境很好、空气质量高时,石头缝中一般会出现苔藓。所以有苔藓出现的地方,多为环境好的地方。 &nbsp;&nbsp;&nbsp;&nbsp;&nbsp;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有2200种,占全世界的9.1%。 云雾缭绕的牯岭,植被繁盛,苔藓随处可见,颜色多样。</h3> <h3>   陋室铭节选 [唐] 刘禹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h3><h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r></h3> <h3> 惠上人房宴别 [唐] 权德舆 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h3><h3>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h3><h3>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 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br></h3> <h3> 郡斋书事 [宋] 四锡 江天短景莫相催,三度逢花折早梅。 仙棹远归思李郭,庐山高会忆宗雷。 林端忽见孤云出,池上欣闻好客来。 昨夜月明霜更苦,卷帘黄叶满青苔。<br></h3> <h3> 西芳寺(亦号苔寺) [现代] 老舍 老僧禅罢播青苔,引水分沙着意栽。 山色轻添苔色碧,一灯幽处拜如来。<br></h3> <h3> 新 晴 [宋]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br></h3> <h3> 听 雨 [宋] 方岳 竹斋眠听雨,梦裹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閒鸟不猜。 客应嫌酒尽,花却为诗开。 莫下帘尤好,恐好云徃来。<br></h3> <h3> 黄叶青苔归路 [清] 纳兰性德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h3><h3>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h3><h3>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br></h3> <h3>  大自然真奇妙!</h3><h3>  伪装成苔藓的虫虫,不仔细看是发现不了的。</h3><h3> </h3> <h3>  红黄色苔藓在牯岭上很常见,多见于房屋墙壁、护坡驳坎,自然界裸露的山石上反而未见。网上搜寻结果大意为苔藓生长枯萎死亡形成,但我觉得有点不对,期盼有专家能解释一二。对比四川海螺沟的红石滩景区,该景区红石表面是生长一种橘色藻类。海螺沟红石滩每年的降水量在2000MM左右,独特的潮湿滋润气候是橘色藻生长的必须环境。</h3> <h3>  2016年所拍四川海螺沟红石滩图片两幅。</h3> <h3> 燕 居</h3><h3> [唐] 常建 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啸傲转无欲,不知成陆沈。<br></h3> <h3>  以上图片均为本人手机拍摄,诗文选配来自网络。</h3><h3> 拍摄苔藓,缘起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梁俊带着云南山区学生唱完《苔》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深深的感到生命的顽强和万物竞生皆平等。从直白的诗文中,更感叹古人观物入微、借景抒情的精神。梁俊的故事让人感动,袁枚的诗文让人振奋,带着这样的情怀,关注起这毫不起眼的苔藓,于是拍下这一张张图片。然而局限于手机微距拍摄聚焦原因,图片质量略显强差人意。</h3><h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