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一: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海浪波涛

<p class="ql-block">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它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飞天艺术的故乡、佛教艺术的殿堂,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胜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自驾车旅游十大目的地”、“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等。奔着这些耀眼的光环,我们几家人相约于2018年8月9日扶老携幼从宝鸡出发自主行,第一站就来到了敦煌。</p> <h3>八月十号十时许我们乘坐的列车到达敦煌火车站,这是站前广场。</h3> <h3>入住宾馆后首先在市中心走一圈浏览一下市容。</h3> <h3>飞天雕塑是敦煌的标志性建筑物,它高高耸立在街心花园。</h3> <h3>敦煌夜市不单是晚上才营业,白天照样生意兴隆,下午1_4点的太阳能把人烤焦,找一处凉爽的地方吃一碗驴肉黄面,喝一碗羊肉粉汤,待五点以后再去附近的名胜古迹游览。</h3> <h3>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h3> <h3>鸣沙山月牙泉是来这里的游客必去的地方,先到这里领略一下异域奇特风光。</h3> <h3>换上专用的行头准备出发。</h3> <h3>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敦煌市城南7公里,占地面积76.8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12.79平方公里。它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来到这里使人确有一种“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br></h3> <h3>鸣沙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 &nbsp;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br></h3> <h3>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br></h3> <h3>  月牙泉古有“沙井”之称,在鸣沙山北麓。东西长218米,南北宽54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泉形逼肖月牙,涟漪萦回。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h3><h3><br></h3> <h3>  月牙泉的形成原因和起源目前的解释有四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br></h3><h3><br></h3><h3><br></h3> <h3>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断层渗泉。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br></h3> <h3>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br></h3> <h3> 第四种说法认为是人工挖掘。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br></h3> <h3>  关于月牙泉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途径敦煌,因为是无际的沙漠,没有水没有食物,唐僧艰难跋涉体力不支快要倒下了,此时正被观世音菩萨看在眼里,为了祝他成功,从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间在茫茫沙漠里出现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还有一种叫“七星草”,可以治百病,后此泉得名“月牙泉”,于是唐僧获救了,便继续向西天前进,月牙泉也一直存留了下来直到今天。<br></h3> <h3>不管怎么说,千百年来,月牙泉以她独有的魅力存在于沙漠荒原之中而不竭已是奇迹。</h3> <h3>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 </h3><h3><br></h3> <h3>  月牙泉边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h3><h3><br></h3> <h3>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最大水深也有9米,湖水面积22.5亩。 <br></h3> <h3>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牙泉好像比我五年前来这里看到的小了许多。<br></h3> <h3>鸣沙山移动也正在威胁月牙泉。有资料记载,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航拍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br></h3> <h3>  有关方面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也正在采取措施加快治理,要不这种具有“天下奇观”的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将会永远消失。<br></h3> <h3>已是傍晚时分,但人们的游意未尽,熙熙攘攘的人群任然遍布于沙岭丘底,驼铃声声回档在山脊谷间。</h3> <h3>再见了,鸣沙山月牙泉,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永不枯竭的沙漠神奇之泉。</h3> <h3>让我们共同关注敦煌,关注鸣沙山月牙泉……</h3> <h3>摄影,撰稿: 吴生华</h3><h3> 2018年8月2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