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奢生活@新尚方式 之 朗读篇

吴老师「专注初高中语文能力提升」

<h3>  末伏第六天。</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没</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好好地感受热,还没好好地穿裙子,这天儿就这么凉凉了……太多感触,来不及记录。</span><br></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说,半个月前,我爱上了朗读。</span></h3> <h3>  是的,我一直强调阅读。</h3><h3> 众所周知,热爱阅读且阅读量丰厚的孩子比不爱阅读、阅读面窄的孩子在各个方面要优秀好几个等级。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省教育厅对国家教育方针的遵循和贯彻。甚至在国际指标性评价中,阅读力也一直是与智商,情商、逆商、财商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能力。事实早已证明,深厚的阅读积累,良好的语感培养,及随之产生的充盈的情感体验、一流的思维水平,对于倾听、表达等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意义不凡。 阅读本也纯粹。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洞彻开来,让浅薄的厚重起来。非“阅读”不能及。<br></h3> <h3>  如果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那么,朗读就是舒缓负压、宁和心神、沉淀思想的轻奢生活和新尚方式。 几乎不看电视的我,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看了一期《朗读者》。这档文化类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和口碑一直不错。</h3><h3> 嘉宾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同主持人——董卿简单回顾人生片段后,围绕主题,或吟诗,或读散文,或念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饱蘸感情的文字,传递给屏幕内外的观众。 </h3> <h3>  它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它的制作接地气,不浮夸; 因为它有情怀,能直抵心灵深处; 因为所邀嘉宾很日常,卸下光环,他们将自己的过往经历与文字紧密连接在一起,为人们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殿堂,引人共情,发人深省。 那一期的嘉宾,有“央视名嘴”——白岩松、著名作家——余华、当代诗人——郑愁予、从山西汾阳走出去的中国名导——贾樟柯、道德模范——斯那定珠(藏族)。</h3> <h3>  那一期的主题是“故乡”。那段时间里,我指导孩子们做阅读赏析,用到了几位名家的作品,其中恰有白岩松的《家在途中》,余华的《家徽》。除此,还有毕淑敏的《回家问妈妈》,莫言的《回忆母亲》,冯骥才的《灵感忽至》,林清玄的《忆父亲含有至理的话》,笔名“平湖之鹰”的《锁不住的目送》,笔名“玉如意”的《三十四颗鸡蛋》。 看节目的整个过程,我的心情别样激动,数度泪目,不因别的,只为懂。</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起大学时,教我们古代文学的老师。 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精神攫烁的瘦高的老者。屈原的《离骚》,他讲了好几节课。每每讲到动情处,都能见他两行热泪默默淌过满是皱纹的脸颊,他不去擦拭,任其汩汩地流进嘴角,流进脖颈…… </span></h3> <h3>  之后的日子里,我便开始了朗读。我给每个班的孩子读,读到热泪盈眶,读到声音喑哑,读到不能自拔不能自已……</h3><h3> 我着迷于聆听自己的声音,我享受朗读本身带来的舒畅和愉悦,不去拿捏情绪,也不去遏制情感,娓娓读来,幽幽合起……读哭了自己,听哭了学生……</h3><h3><br></h3><h3><br></h3><h3> <br></h3> <h3>  教我们当代文学的是一位四十五岁左右的女教师。她身形瘦小,面相慈蔼,声线醇厚,语速极慢。我喜欢听她的声音。萧红的《呼兰河传》她曾给我们朗读过一段。缓缓的,似在浅诉;悠悠的,很是动听……直到泪水盈面,她仍浑然无觉一般,偶有停滞,却也未见她揩一下泪水。萧红的形象,在那一刻,似已同她合而为一。萧红的叛逆与独立,绝望与不幸,已然被她以声音演绎得淋漓尽致……</h3><h3><br></h3> <h3>  朗读是人们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然而从学校毕业后,却很少有人、有机会再做这件事了。或者,有人早已忘却了朗读。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对于自己喜欢的文字,就只剩下默默地阅读,悄悄的探寻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愫…… 从现在起,拾起书本,捧于掌心,开启你的双唇,轻声地朗读起来吧! <br></h3> <h3>  一生很短,朗读可长。 无关日色缓慢,纵使夏夜阑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