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课标、新高考培训总结

赵鹏

<h3> 2018年8月19日-20日,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教科院主办、中国教师研修网承办的“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专题培训。浙江省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梁旭老师、杭州四中校长蔡毛老师、北京四中专家张莉老师和市教科院政治教研员马明贵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新高考有更全面、更深层次认识的同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俗话说:"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教学也如春种秋收一样,没有精耕细作,就不会有喜人的收成。结合梁旭老师、蔡毛老师和张莉老师的具体实践和马明贵老师的精彩点拨,我对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有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加以鼓励。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 二、新课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 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使所有的素材来源于身边、所有例子贴近生活,不仅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三、新课改提倡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使平淡无其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电化教学的使用,方便了教师的同时,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提高6选3模式下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力。 四、新课改提倡情境课堂,进行情境教学。张莉老师的授课指出了新课改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的精神。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除了明确上诉收获外,我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 第一,问题答案好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如果说新课改下,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施教,那么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将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见解,但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在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第二,关键能力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又往往容易偏离主题,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又如何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呢? 总之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课改号召,努力提升自己,为新高考奉献一份力量。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