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

晶莹

<h3>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无味时,读书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愁惘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认清前方的路;当你心情愉悦时读书,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事物,让你更加享受当下的生活。读着读着,便好似拥抱了整个世界,你不仅仅是你,可以旁观,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游吟诗人。读着读着,就读到了生活,读到一种味道,读出一种境界。那时的你又像一个豁达的老人,从容地看着生活悲喜交加的表情。总之,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h3><h3><br></h3> <h3>  读书倾听自然,聆听心灵,感受历史。 阅读不仅仅只是让大脑畅游在字里行间,并不仅仅让情谊飘逸于情节的盛夏起源和迭拓;更需要心灵听取悸动于心中深层,属于灵魂的剖白。 </h3><h3><br></h3> <h3>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过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出一个世界。沉浸在书海之中,获取到的知识宛如一名叫"知识"的老者,他身上闪耀着智慧光芒透过我的眼睛,仿佛点亮了心中的明灯。 </h3><h3><br></h3> <h3>  静下心来读书,好像游走在字里行间,刀光剑影,风雪飘飞的世界之中,闭上眼睛,美丽的文段就像空谷幽兰送来的一缕芬芳,使人回还往复,绵绵不绝。每一品佳字,都犹如清晨时指尖上的露珠,可以闻到它的芬芳,却抓不住,看不清,永远的刻印在了心灵的最深处思想发源的地方。 </h3><h3><br></h3> <h3>  文学的魅力无穷,书中的世界最大。 顿悟是人在精神上升时的飞跃,而书籍便是保证飞跃的撑杆。 书籍是炎夏的凉阴,是严冬的炭火,是治狂医骄的良药,是灵魂的伊甸园。 但愿天下无尽书,化作生生世世伴。 </h3><h3><br></h3> <h3> 读《40岁,开始学做教育》<br></h3><h3> 本书作者万玮,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2006年“上海市教育年度十大人物”。作者以谦逊的态度和平易的语言对教育、学校、教师进行了思考和探究,通过这本书,更看到了作者的勤奋与执着。这是万玮作为一个40岁的中年教师对自己提出的深刻命题。作为教师来说,到了40岁,我们已是颓然老去不复当年的青春年华,还是谙熟教育的技艺提升到平静了然的层次,对教育来说,我们仍然是新手还是已成匠人,这个命题值得所有教师思考。 我充满探究地读下去。每一篇都有感。还是捡一点零星聊聊吧。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对于教育者而言,四十岁才是出发点。我的理解正如孔子所说:“四十不惑。”所谓“不惑”,并不是没有困惑,而是不再困惑。“惑”字的结构很可能说明问题,上面是一个“或”,下面是一个“心”,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或然,因此内心感到困惑。什么时候不再困惑?就是内心知道自己的选择,不会被外部的纷纷扰扰所左右时。而对选择所带来的可能性,也能够坦然接受,不后悔。 ——万玮</h3><h3> 四十有惑亦坦然吧。这是我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读万玮的书,我情不自禁点头,微笑甚至鼓掌,为的是他道破了事物的本质,并用更易懂的语言,说出了好多原在我心里肤浅的想法。我恍然他为何能有这般神奇的韵味。读万玮的书,很好。<br></h3> <h3>   四十有或亦坦然</h3><h3> 这是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出版的又一本书,作者以谦逊的态度和平易的语言对教育、学校、教师进行了思考和探究,通过这本书,更看到了作者的勤奋与执着。其实,《40岁,开始学做教育》是万玮作为一个40岁的中年教师对自己提出的深刻命题。 40岁,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40岁的人们已经步入中年,各方面稳定成熟,经历了人世间风雨的洗礼,40岁的教师显得从容淡定。40岁的教师至少从教十余载,对于教育教学已经有了独特的认知,甚至形成了模式风格。40岁的教师见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给了这些学生,收获了学生的信任与尊敬,多少会有一点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40岁的教师也一定会产生过高原现象,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出现职业倦怠。如何面对这个年龄,如何更好地融入教育,万玮老师给我们透露了一些玄机。 喜欢作者对于“四十不惑”的解释,“四十不惑”并不是40岁就没有困惑了,而是仍然有困惑,不过内心知道自己的选择,面对选择带来的可能性可以坦然接受而不后悔。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坚定地做下去吧,在困惑中成长,在困惑中抵达教育的原点。<br></h3> <h3>   向着教育再出发</h3><h3> 从人的平均寿命看,40岁左右正处于人一生的中点,是人的身心走向成熟的时节;从工作的角度看,40岁左右是人为社会服务的中点阶段,是事业走向“如日中天”的阶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逐渐明了教育的规律,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定位的阶段。以这样的起点开始做教育,会越做越有味道,在达人的同时也悦纳自己,实现共同的成长。 当然,有的人虽然年岁在增长,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没有很多的长进,浑浑噩噩工作了半辈子,稀里糊涂就到了退休年龄的人大有人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万玮校长能够在40岁的时候就能够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非同一般。想明白了才有可能做正确,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有更多的教师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引领大家向着教育的明天进发。<br></h3> <h3>《40岁,开始学做教育》读后感</h3><h3> 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教育的未来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进行认真的描绘。我们自己描绘清楚了,才能带着孩子们向着这美好的未来迈进。</h3><h3> 未来的学校,似乎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方式。万玮在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应当致力于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必需的工具和材料,学生甚至可以自行开发课程,自己确定课程形态,在此过程中分享、合作、竞争、试错。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可以守在旁边,不断完善这个系统,并且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加以指导,在困难克服后,安静地退到一边,继续从容地观察、记录、弥补。”我很赞同他对未来学校的描述,也非常希望在平和学校能够实现这样的教育转型。</h3><h3> 在未来的学校里,教师的作用会更加重要。这种作用不是体现在传授知识上,而是体现在深度的沟通和交流方面。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学生进行非常细致的、触及心灵的沟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面向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从现在开始就要抓紧时间学习,让自己成为学习者,成为学生的榜样。<br></h3> <h3>  《苏菲的世界》随笔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br></h3> <h3>  《苏菲的世界》收获</h3><h3> 这本书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h3><h3><br></h3> <h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 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br></h3> <h3>  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以书为友,远离声色犬马,淡泊中,体现出一个人美好的品质;宁静中,折射出一个人美好的追求。 </h3><h3> --前卫路小学六年级语文<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