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去的百年老巷一一宜兴市和桥镇民主巷【组图】(钮立群摄于2004年夏)

nn(niu liqun)

<h3>  民主巷位于原和桥镇上塘老街中段,旧称维新巷,新中国建立后改称民主巷,是和桥镇上最有名的巷子之一。镇上有名的巷子还有观音巷、迎祥巷、螽斯巷和回春巷等。比较短小的巷子和桥人称之为弄,如高塍弄、寨沟弄、吴家弄、邵家弄等。</h3><h3> 儿时的我,巷内的宅院民居我几乎都进去过,包括隔壁的迎祥巷,什么俞家院、陆家祠堂、江家场等都在我的记忆中。我开始读小学时正值文革开始,学校每天早早放学,也没多少家庭作业要做,于是我们背着仅有语文算术两本书的书包,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到处转悠玩耍,穿街走巷,走东家访西户,往往天黑了才回家。忙于上班工作的父母无暇顾及我们。我们简直就是和桥镇的活地图,背街小巷、街梢角落、近镇村庄无一不知。</h3><h3> 民主巷何时形成,无从考证。但根据铺路麻石条的光滑度、斑驳的外墙和室内木构件的磨损度,我觉得民主巷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宅院的原始主人还在世。</h3><h3> 听在世的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三十年代的民主巷、迎祥巷已经很热闹了,有许多商铺在其中。能印证民主巷三十年代就很热闹的另一个证据是,早在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前,民主巷尾南面曾是戏院,后来被日本鬼子烧毁了。1968年左右潘龙大、赵龙喜等一批年轻人在戏院遗址挖出了几十吨青石块墙基石,这是我亲眼所见。这些石头后都卖给了那些乡下要造房子的人家。</h3><h3> 可以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民主巷人气最旺的时期,那时住房紧缺,巷内没有一间空关房,家家户户至少五六口人。邻里居民相互串门,交往甚密。孩子们成群结队,嬉戏打闹。</h3><h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镇建设的需要,大片的破旧街区已被一幢幢高楼取代,民主巷毫无例外地煙没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了我们永远的记忆。</h3> <h3>这是巷口以北街景,贴粉色磁砖的是范菊英等创办的原和桥绣花厂。再往北隔几家店铺就是宜兴工商界名人姚良修家创办的裕丰糖烟酒商店。姚良修是宜兴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资本家,生前曾任宜兴市工商联主任和宜兴市政协副主席多年。</h3> <h3>巷口南面这间店铺以前曾是开水灶、蔬菜销售点。南隔壁是窑货店,然后依次是肉铺、油条麻糕店、孙小毛小吃店等。</h3> <h3>这是绣花厂的厂房,七O年代初绣花厂在其后面、原来的和桥书场(茶馆店)大厅里创办了并线车间,一群刚从学校毕业的姑娘成了这里的第一批工人,她们在民主巷内进进出出,纺织女工装束的她们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这是巷子前段景象,这里曾经有过开水店,文革前集体性质的和桥豆腐店和另一家公共浴室也在巷内。巷内还有居民食堂及兴业街居委办公室。再往前约50米,巷子一分为二,分南支巷和北支巷。南支巷尽头便是通往闻家村的青石板路。北支巷尽头横向联通迎祥巷。</h3> <h3>这是南支巷中段景象。九O年代中期开始老居民们相继搬离,住进了居民新村的套房。原来川流不息、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热闹巷子变得冷冷清清,石缝中竟然长出了许多杂草和青苔。</h3> <h3>这里有我小时候的许多记忆。我生于1959年,从1961年到1986年在此生活了整整25年。这里的许多宅院老屋建造于解放前,有些解放后被政府没收充公,由镇房管所管理,租给有城镇户籍的居民居住,每月房租1到2元不等,相当于普通职工一天多的工资收入。房管所还负责修理维护。</h3> <h3>这是陆家宅院,我儿时常有悠扬的笛声从此门中飘出。时任市锡剧团的笛子吹奏演员冯寅初就住在里面。后来民主巷的李企平也成为市锡剧团的笛子吹奏演员。</h3> <h3>这是南支巷中后段景象。我家就在图中左侧院内,这本是地主闻荣成家的私宅,解放后被政府没收。一幢三间二层楼房加二间辅房的院子,最多时住了五户人家,近20口人。</h3> <h3>我儿子于84年初冬出生于此老宅中,大一的他随我寻踪访旧。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弟弟立忠于1963年在此楼上出生。</h3> <h3>这是在南支巷中后段回头朝东景象。道路中间用宽约30厘米、长约一米二的麻石条铺就。下面是排水道,污水直排运河。附近村庄上的农民常来撬开麻石掏污泥水作肥料。夏天的夜晚,路边竹椅竹床上坐满了乘凉的人们,成群的蚊子从石缝中飞出,寻找它们的袭击目标,驱蚊的扇子声此起彼伏。</h3> <h3>这是2003年用胶片相机拍摄的。</h3> <h3>这是杨寿林医师家东边的水井,此井挖掘于1966年左右,当时我也跟着大人们拉绳吊土,我第一次知道地下还有流沙。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这井是居民们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井边热闹非凡,几乎就是人们聚会聊天之地。这眼水井水质很好,出水量也大,在干旱的年份,远处的居民常常来抢水。这眼水井现在仍在,附近的居民还使用着。</h3><h3>与杨医师家隔井相对的东边是钱家,从钱家屋边开始一条泥土路沿着农机厂(轻机厂的前身)的外围直通原和桥医院。74年左右农机厂扩建把这条路堵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与杨医师家隔井相对的东边是钱家,从钱家屋边开始一条泥土路沿着农机厂(轻机厂的前身)的外围直通原和桥医院。74年左右农机厂扩建把这条路堵了。</h3> <h3>这是连接南支巷和北支巷的一条小弄。小弄楼下通道是当年和桥周边算命先生们的集聚地,郭家老太会免费提供座椅和茶水。</h3> <h3>这是在巷底朝东拍摄的景象。在1973年和桥农机厂扩建前,这里向南有一条小路通达原和桥医院(城隍庙原址)。许多上下班的工人都走这条路。</h3> <p class="ql-block">这是1969年在巷尾荒地上建造的居民住房,红砖洋瓦,是当时镇上最漂亮的住房。房屋现在仍在,不过已用白石灰粉刷一新。</p> <h3>巷尾,红色居民住房边有一条狭窄的水泥路通达影剧院。</h3> <h3>这是夹在南北支巷间的一条小弄。</h3> <h3>这是站在巷内南、北支巷分岔口朝巷口回望。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破旧的房子几乎都是外地打工者在租用着。眼前的房子就是文革前的公共浴室,后来改成了居民住房。</h3> <h3>这是北支巷朝北向的一段,再往前约30米巷子转西而行。北支巷路面用普通砖石铺就,后来铺浇了水泥。</h3> <h3>这是在北支巷巷尾朝东景象,右侧有前宜兴市工商联主任姚良修家的大宅院,解放后被政府没收。里面住了十多户人家,60年代还在里面办起了街道幼儿园,我曾在这里上过学。</h3><h3> </h3> <p class="ql-block">此相片来自网络。民主巷老居民,穿浅色衣服的长者是家父钮福泉,生于1931年,今年88岁,健在,现居宜城。另一长者名叫李友山,当年镇上有名的铜铅匠,生于1940年,现居宜城。</p><p class="ql-block"> 我想以一首小诗结束我的美篇:</p><p class="ql-block">深巷访旧恍如昨,物是人非伤感多。</p><p class="ql-block">伊人不知何处去,留得老宅空蹉跎。 (写于二O一八年八月,欢迎交流指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