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迷人的夏日扑面而来

Maria

<h3>意大利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h3><h3>曾经的欧洲霸主</h3><h3>多少英勇善战的武士打下江山奠定基业</h3><h3>多少画家、雕刻家、建筑师</h3><h3>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h3><h3>创作出精美绝伦的作品</h3><h3>为人类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世界遗产</h3><h3>它是世界文明史的活化石</h3><h3>踏上这块土地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br></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意大利共和国</font></b></h3><h3>主要由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及两个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西西里岛与萨丁岛所组成。国土面积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万。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还包围着——圣马力诺与梵蒂冈。<br></h3> <h3>从摩纳哥到热那亚的途中经过山区,车窗外世外桃源般的景色舒展开来</h3> <h3>在山区隧道里穿行,在盘山公路上打转。</h3> <h3>一幢幢红顶黄屋就在眼前</h3> <h3>港口城市热那亚到了</h3> <h3><b><font color="#ed2308">热那亚</font></b></h3><h3>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吞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只存在一段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br></h3> <h3>这艘大船是热那亚的标志</h3> <h3>从十一世纪开始,热那亚就是地中海地区重要的海上强国之一。热那亚市场远渗到中国,并与当时的中国政府建立了贸易联系。十四世纪,共和国总督掌握热那亚政权,各贵族共同管理热那亚市,这些贵族一直与国外政府进行金融投资。1528年安德里亚·多里亚和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联合开创了所谓的“热那亚黄金盛世”。 <br></h3> <h3>第一次见到黑人,有点儿小恐惧。他们在这里兜售纪念品,导游说他们很守本分没有攻击性,我战战兢兢地过去留个影。</h3> <h3>热那亚城市的巨大发展,航海和大工业城市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归因于意大利港口的重要作用。二十世纪早期,热那亚以钢铁、机械和造船业为主,也是意大利人向美国移民的中转港口。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减少(热那亚现有居民65 万),热那亚迎来了一个经济复苏、交通发达、港口繁荣的新时期。<br></h3> <h3>买家卖家在讨价还价</h3> <h3>热那亚再次成为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区和工业区,也是重要的旅游区和旅游枢纽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把热那亚定位于一个以便利为导向的旅游文化港口城市,不断发展与电子和计算机相关的国内和国际科技经济。<br></h3> <h3>大船似乎是热那亚的一种精神图腾</h3> <h3>在热那亚只是短暂停留,没有深度游览,市区建筑古色古香,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h3> <h3><font color="#ed2308"><b>威尼斯</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十字军进行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在这里集结,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font>其<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span></h3> <h3><font color="#ed2308"><b>凤凰歌剧院</b></font></h3><h3>毁于火中又重生,是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在意大利歌剧艺术发展史中,威尼斯也占有重要地位。</h3> <h3><b><font color="#ed2308">黄金宫</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font></b>是威尼斯城最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440年。涂金的建筑物闪闪发光,过去曾被称为“黄金的宫殿”。而今,逐渐变成美术馆,对公众开放。</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岛屿和邻近一个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span></h3> <h3>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倾泻着温柔。 </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span></h3> <h3>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br></h3> <h3>威尼斯建筑的方法,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极好,是从亚德拉亚海的伊斯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比伊斯特拉石轻的很多,所以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h3><h3>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h3><h3><br></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安康圣母教堂,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基座呈八角形,上面建起了一个威尼斯风格的大圆顶,两侧是一对钟</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楼,教堂外部是乳白色的大理石雕饰,华丽壮美。在1630 年黑死病肆虐之际,共和国政府决定兴建此教堂献给圣母玛利亚,由著名设计师巴尔达萨雷.隆格纳设计,于1687 年正式落成。</span><br></h3> <h3>威尼斯整座城市建在水中,水道即为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小船贡多拉独具特色, </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贡多拉</font></b></h3><h3>是一种月牙形的黑色平底小船,几百年前,威尼斯贵族们喜欢乘坐雕刻精美,装饰着绫罗绸缎的贡多拉互相斗富。为了刹住这种奢靡的风气,威尼斯政府颁布了一条发令,禁止把贡多拉漆成彩色,于是,曾经争奇斗艳的贡多拉都变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黑色小船。<br></h3> <h3>人头攒动,拥挤不堪。</h3> <h3>城内古迹繁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和众多的海滨浴场。歌德和拜伦都曾对威尼斯城赞扬备至,拿破仑则称其为“举世罕见的奇城”。</h3> <h3>渐入佳境</h3> <h3><b><font color="#ed2308">叹息桥</font></b></h3><h3>是已判决的犯人去往监狱的必经之桥,犯人过桥时常忏悔叹息,因而得名“叹息桥”。</h3><h3><br></h3> <h3>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叹息桥是一座拱廊桥,架设在总督宫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享有盛誉。它建于1600年(另一资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别人世,过去临刑死囚走向刑场时必须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死囚们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再向前走便要告别世间的一切了。 据说恋人们在桥下接吻就可以天长地久。有一个传说:有个男人被判了刑,走过这座桥。“看最后一眼吧!”狱卒说,让那男人在窗前停下。窗棂雕得很精致,是由许多八瓣菊花组合的。男人攀着窗棂俯视,见到一条窄窄长长的贡多拉,正驶过桥下,船上坐着一男一女,在拥吻。那女子竟是他的爱人。男人疯狂地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没有撞坏,只留下一摊血、一个愤怒的尸体。血没有滴下桥,吼声也不曾传出,就算传出去,那拥吻的女人,也不可能听见。血迹早洗干净了,悲惨的故事也被大多数人遗忘。只说这是“叹息桥”,犯人们最后一瞥的地方。且把那说成神话。 电影“情定日落桥”就在这取景的。<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里亚托桥</font></b> 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在1592年建成,桥上有建有很多店铺,销售各种纪念品,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马可广场</font></b></h3><h3>是威尼斯的中心,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而且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h3> <h3><b><font color="#ed2308">圣马可教堂</font></b> 圣马可是耶稣的使徒,是《马可福音》的作者。828年威尼斯商人,将圣马可的尸体运回威尼斯。公元829年为此修建了这个教堂。教堂采用拜占庭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教堂的祭坛下面就是圣马可的墓。教堂内部装饰了很多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装饰画。<br></h3> <h3>美轮美奂的回廊</h3> <h3><b><font color="#ed2308">总督宫</font></b></h3><h3>是以前威尼斯总督的官邸,各厅都以油画、壁画和大理石雕刻来装饰,十分奢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就独树一帜。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都是画坛著名大师。</h3> <h3><b><font color="#ed2308">威尼斯的守护神和城市象征</font></b><br></h3><h3>是圣马克广场上那头带翅膀的<font color="#ed2308"><b>狮子</b></font></h3> <h3>乐队在演奏欢快的曲子,咖啡厅外的椅子是需要付费的。</h3> <h3>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是个充满奇妙与梦幻的地方。</h3> <h3><b><font color="#ed2308">特色工艺品</font></b></h3><h3>玻璃器皿及玻璃首饰、狂欢节彩色面具。<br></h3><h3>古老的制作玻璃器皿的作坊</h3> <h3>在威尼斯买的彩色面具,一路小心翼翼带回家,至今挂在墙上。</h3> <h3>威尼斯港是意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港口长12千米,总面积达250公顷,伸展出去,宽阔广大,每年进出港门的船只在万艘以上。</h3> <h3>在这里,我买了件意大利世界杯冠军足球队⚽队员合影的球衣。</h3> <h3>超级喜欢建筑物阳台上的小花,一团团一簇簇,亮化了整栋整栋房屋,鲜活了一条一条街巷。</h3> <h3>这是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个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在位期间1861_1878)纪念碑,意大利人尊称他为“祖国之父”。 </h3> <h3>又一次踏上游船,深不可测的海水碧波荡漾,威尼斯渐行渐远。脑海中闪现着它曾经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地位,往日的辉煌定格在这些至今还有着震撼力的建筑上,虽历经沧桑但魅力无限。</h3> <h3>旅行大巴行进在郊外,下一站是<b><font color="#ed2308">米兰</font></b>。窗外一片乡间美景。红屋顶的房子不时闪现,一片片绿茵茵的葡萄园整整齐齐,远处山峦起伏绵延不断,不禁想起了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的某些镜头……</h3> <h3><b><font color="#ed2308">米兰</font></b></h3><h3>(意大利语:Milano)是欧洲国家意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兰省的省会和伦巴第大区的首府。市区生产总值占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的4.8%,这个地区也被称为蓝香蕉(Blue Banana),是欧洲人口最密集与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米兰是公认的世界时尚和设计之都,商业、工业、音乐、体育、文学、艺术及媒体皆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也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城市。 <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米兰大教堂</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规模雄踞世界第二,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堂之一。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达芬奇为这座建筑发明了电梯。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 大理石山。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堂,一栋建筑,他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3> <h3><b><font color="#ed2308">米兰大广场</font></b></h3><h3>建于1862年,是举行政治、宗教等大型活动的地方。</h3> <h3>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由埃尔科莱·罗萨于1896年雕成。</h3> <h3>广场黄色建筑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王宫,1778年建成,现已辟为当代艺术博物馆。</h3> <h3><b><font color="#ed2308">艾玛努埃莱二世长廊</font></b></h3><h3>是一个十字形的建筑,南北长196米,东西宽105米,交叉形成两条商业街。 </h3><h3><br></h3> <h3>长廊顶部是拱式玻璃罩,光照很好,两旁有许多高级商店。 <br></h3> <h3>十字形的地面用大理石拼接成各种镶嵌画图案。这里是文人墨客和政治家最喜欢的地方,大家称之为“米兰沙龙”。这是意大利,也是全欧洲最漂亮的长廊。</h3> <h3>上帝仿佛给米兰这座城市开了一扇天窗 米兰犹如一位绝代佳人 在她那繁华的外表下有着纯情的一面 它不仅拥有强大的工商业经济 主导着意大利的经济 还是汇聚了世界顶尖设计的时尚之都 名胜古迹、传统歌剧颇负盛名 商业强盛,文化气息浓郁 如上帝之手浸润着这片土地<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锡耶纳</font></b></h3><h3>位于南托斯卡纳地区,佛罗伦萨南部大约50公里,建在阿尔西亚和阿尔瑟河河谷之间基安蒂山三座小山的交汇处。锡耶纳建立于公元前29年,历史上是贸易、金融和艺术中心,现为锡耶纳省的首府。<br></h3> <h3>锡耶纳的城市建筑物密集并且具有高度的建筑统一性。淡红色调子的砖块和与周围暗蓝灰色的丘陵相协调。<br></h3> <h3>锡耶纳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精品。这座中世纪古城在恬美的托斯卡纳乡村的环抱之中,历经千年的洗礼仍保持着蓬勃的生机。<br></h3> <h3>锡耶纳是一座中世纪城市的化身。这里的居民为取得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城市规划的权利,与佛罗伦萨竞争并取胜,使他们保留住了这座在12世纪至15世纪修建起来的城市,实现了他们寻求的哥特式梦想。<br></h3> <h3>在锡耶纳只停留很短的时间,我们去了一家箱包店和皮具店,没有深度地去看看老城的广场和大教堂,很是遗憾。静静的小巷用温婉的形式诉说着属于它的历史和几代风华。</h3> <h3><font color="#ed2308"><b>圣马力诺共和国</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font color="#010101">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位于欧洲南部,意大利半岛东部,整个国家被意大利包围。</font><br></h3><h3><font color="#010101">圣马利诺也属于国中国。意大利语为官方语言。圣马力诺的邮票仅在国内有效,绝大部分出售给了集邮爱好者,形成其收入的来源。圣马力诺的工商业主要有银行业、电子制造业和陶瓷制造业,而农产品则是葡萄酒和奶酪。该国于1992年成为联合国的成员。人口总数:32448人(2013年7月),其中85%具有圣马力诺国籍。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br></font></h3> <h3>相传公元3世纪下半叶,马力诺居住在今南斯拉夫达尔马提亚群岛的阿尔贝岛上,他是一名石匠,靠采集石头为生,由于他宣传基督教,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受到封建主的迫害,为了免遭不幸,他驾船离开故乡,跨越亚得里亚海,来到蒂塔诺山,居住在悬崖的山洞里,继续依靠采石为生,向异教徒宣传基督教,并禁食祈祷,为人们消灾除祸,被人们奉为圣徒。后来,他接纳了一批又一批为躲避封建主和宗教裁判所迫害而逃到这里的人,逐渐形成一个“石匠公社”。后来,“石匠公社”宣告成立共和国,马力诺被视为国家的创始人,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个国家定名为圣马力诺共和国,并把马力诺最早定居下来,后来形成的城市定为这个国家的首都,也命名为“圣马力诺市”。</h3> <h3>我们在街边的商铺里买了几张邮票,留作纪念。<br></h3> <h3>半日自由活动,来到附近一座山体公园,从山顶俯瞰山下,风景如画。</h3> <h3>公园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小规模的竞技场。</h3> <h3>太阳☀炽热,无遮无拦,在意大利火热的天气里一路炙烤,忽来一阵风,吹起了头发带来一阵畅快,同伴按下了快门,留下了我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h3> <h3>偶遇一对儿情侣💏,牵着一条大狗,他们懂英语,我们聊了一会儿,他们非常热情。</h3> <h3>小城窄巷,走在其中恍若进入中世纪。</h3> <h3>温馨小店,一桌一椅,一花一草,清新典雅。</h3> <h3>海边戏水</h3> <h3>沙子细软,海风习习,休闲半日,不亦乐乎。</h3> <h3><b><font color="#ed2308">比萨斜塔</font></b></h3><h3>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br></h3> <h3>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h3> <h3>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h3> <h3>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比萨斜塔被誉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拥有八百多年历史,当初在修建时因地基不均匀与土层松软而倾斜。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是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 研究者认为塔身上的石砖是使比萨塔斜而不倒的重要原因,但斜塔每年仍以微小的幅度继续倾斜。曾有专家建议扶正斜塔,但比萨本地人对这种想法深恶痛绝,他们坚信比萨塔永远不会倒下。 当前斜塔允许旅游者进入参观,但每天有人数限制,并需要提前预约。<br></h3> <h3>游客们都在摆拍,用力推直比萨斜塔。</h3> <h3>在古城墙拍完一组照片后,天下起了小雨,在一路小跑中结束了比萨之旅。</h3> <h3><b><font color="#ed2308">罗马</font></b></h3> <h3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罗马斗兽场(Colosseum),全名为:科洛西姆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流氓们看角斗而造。</font></h3> <h3>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br></h3> <h3>许多世纪前,这个竞技场由于地震部分倒塌了,但如今仍可看到当时斗士们格斗时所用的场地。<br></h3> <h3>观众席分成一个一个的单间,就如同今天的包厢。皇帝和贵族们有专用包厢,内砌大理石,门上和墙壁上有精美雕像,在圆形中央,是由木林和石板砌成的空地,主要用于与兽的竞技。整幢建筑有4道门,其中两道为观众出入而设,另两道门被称为生死门,专为参加竞技的奴隶进出时用。 <br></h3> <h3>在进行博斗前,野兽要被饿上三天不许进食,奴隶则养精蓄锐,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搏斗更精彩。搏斗开始时,奴隶带着武器先进场,武器一般为匕首或剑。接着饿足了三天的狮子或者老虎被放入场院,于是在人群的欢呼中,血淋淋的人兽大战开始上演,很多情况下是人兽两败俱伤,而人很少能有活着回去的。竞技所用的野兽由于过量的被捕而几乎绝迹,许多附属国也因交不上要进贡的动物而纷纷反击。猛兽的灭绝,也就敲响了古罗马衰亡的丧钟<br></h3> <h3>盛装扮成古代角斗士的样子招徕游客收费合影</h3> <h3>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315年,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击败马克森提皇帝统一罗马帝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 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拿破仑以此为蓝本修建了巴黎凯旋门。 </h3> <h3>这里是野兽与角斗士栖息的地方。<br></h3> <h3>斗兽场前废墟上的石柱<br></h3> <h3>斗兽场从始建至如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公元80年斗兽场竣工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野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上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br></h3> <h3>真人秀</h3> <h3><b><font color="#ed2308">威尼斯广场</font></b><br></h3><h3>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圆形广场。这个广场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绰号叫“结婚蛋糕”、“打字机”。是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维克多·埃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br></h3><h3><br></h3><h3><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1, 1, 1);"></span></h3> <h3>纪念堂正面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纪念堂最精彩部分,兼顾了大气和精致。<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1, 1, 1);">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台阶下两组喷泉,右边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象征亚得里亚海。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玛努埃尔二世。</span></h3> <h3><b><font color="#ed2308">古罗马广场</font></b></h3><h3>又称古罗马市场,同时也被称为“露天博物馆”,曾是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代表着古罗马建筑的辉煌,<br></h3> <h3><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现如今,这里虽然只留下一片废墟遗址,但那高耸的大立柱、连绵的残垣断壁,和散落的巨石,无不见证了当年古罗马广场的壮丽与辉煌,这一被誉为 “露天博物馆”的广场遗址,是游览罗马的必到之地。</font></span><br></h3> <h3>凯撒</h3> <h3><b><font color="#ed2308">西班牙广场</font></b></h3><h3>是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广场,旧时西班牙总督旧址。山上天主圣三一教堂(由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所资助建造)在与西班牙广场相接的西班牙阶梯顶端。西班牙广场曾经出现在电影《罗马假期》的场景中,这里遂成为地球人都知道的罗马名片。赫本那清新亮丽的倩影似乎已经与西班牙广场以及美丽的罗马合为一体,成为人们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破船喷泉</b></font></h3><h3> 据说,古老的罗马城中的台伯河1598年泛滥成灾,河水一度漫进西班牙广场一带。当洪水退去后,一条破船搁浅在广场之上。为了纪念这个事件,宗教领袖巴贝尼尼巴诺八世洪水后下令建造这个喷泉,著名建筑师、雕塑大师彼得•贝尼尼和其儿子济安•贝尼尼接受任务,设计建造了这个喷泉,于1627年建成。 破船喷泉也叫“古舫喷泉”,寓意为“天堂之舟”,造型古朴,巴洛克风格,这个城市景观雕塑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喷泉从一条半隐半现的石雕小船中涌出,水从船舱、船体四周缓缓溢出、渗出、露出,清澈的泉水又将小船环抱。整座喷泉只比街面高出一点,人们走在喷泉边,走在船边,感觉就像是身边的这条漏水的船即将沉入底下一样。然而,这个即将下沉的破船,一直没有沉下去,来到罗马的人,都愿意去看它一眼,看看它浅蓝浅蓝清澈见底的泉水。太阳出来照射时,人们挤坐在西班牙阶梯上,晒太阳,聊天,相依,相拥,接吻,期盼着浪漫的邂逅,然而有一件事是少不了的,那就是俯瞰这个古老的、古典的破船喷泉。<br></h3> <h3>赫本和派克铸造了罗马的另一番经典</h3> <h3>137个阶梯上总是坐满了游客</h3> <h3><b><font color="#ed2308">许愿池的全名叫做特莱威喷泉。</font></b></h3><h3>早在公元前19年,喷泉就是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的终点。15世纪,这里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一直保留至今。喷泉主体部位的大理石海神雕像栩栩如生,细微处如海马们拉着的硕大的贝壳也处理得相当精美。据说背转身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币就可以许三个愿望,但其中的一个必是“再回罗马”。<br></h3> <h3>临街店铺有许多奢侈品店</h3> <h3>西班牙广场临街建筑,我们在著名的冰淇淋🍦店里买了一桶冰淇淋,站在西班牙台阶上吃,营造一下《罗马假日》的氛围。</h3> <h3>我们在对过的披萨饼店买了不同口味的披萨,味道绝对正宗。</h3> <h3>纪念品小店儿</h3> <h3>中世纪古巷</h3> <h3>街头绘画,技高一筹,不愧艺术之都。</h3> <h3>炎炎烈日,如此扮相,其中苦累,你知我知。</h3> <h3><b><font color="#010101">圣彼得大教堂</font></b></h3><h3>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前方则为圣伯多禄广场与协和大道。虽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罗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殿仍被视为是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地点。<br></h3> <h3>圣彼得(Saint Peter,罗马天主教圣经思高译本译作:圣伯多禄或圣伯铎,?-公元64年),出生于以色列,耶稣门徒。原名西满,一般被认为是十二使徒之首,由于“伯多禄”在拉丁文的意思又可解作“磐石”,所以耶稣有时会叫他作“矶法”(Κεφα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犹太、伯撒依达人,父名若纳,哥哥名安德肋,世代从事渔业,他被认为是由耶稣基督所拣选的第一位教宗;一般被认为在罗马殉道,殉道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里,他的墓室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br></h3> <h3>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呈罗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壁画、雕塑艺术。两千年前的简单墓地,四百年后修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后来毁于战乱,一千年后尼古拉五世颁发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住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br></h3> <h3>教堂前面是能容纳30万人的圣彼得广场,广场长340米、宽240米,被两个半圆形的长廊环绕,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顶上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进圣彼得广场的人无不为这宏大的场面而感慨。<br></h3> <h3><b><font color="#010101">方尖碑</font></b></h3> <h3>圣彼得大教堂内部</h3> <h3>12年匆匆而过,模糊的记忆在翻看整理旧照片时逐渐清晰起来,那时的相机📷像素不高,作为拍摄者的我本身也是生手,不管怎样那些曾经的旅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罗马,再见!</h3> <h3>这张照片来自于网络,照片拍的相当震撼。感慨摄影师的高超技艺,拍出了梵蒂冈的地理位置及气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