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思考散文出路的时候了

史飞翔读书会

<h3>是该思考散文出路的时候了 ——在首届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研讨会的发言 史飞翔</h3><h3> 尊敬的各位文坛前辈、散文界的各位同道: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今天这个会。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讲话,很受教益。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h3><h3> 目睹当下的散文写作,我时常有一种隐隐的担忧。当前文学期刊及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很多散文,猛一看富丽堂皇、奢华迷离,等到读完后才发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h3><h3><br></h3><h3>前段时间阅读了国内某知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年度散文》,一连几天心情十分压抑。当下的散文写作尽管数量巨大,但绝大多数都是些平庸的碎片之作。当下的散文写作普遍存在题材狭窄、境界低下、思想苍白、精神缺失等问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探讨当下散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很有必要。是该认真思考散文出路的时候了。</h3><h3>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下散文写作的尴尬境遇?在我看来,当下散文写作最大的问题是思想的缺乏。造成思想苍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整个时代的风气使然,也与报刊媒体的导向分不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作家自身。</h3><h3><br></h3><h3>散文是一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难以把握的文体,易学而难工。散文是一种最贴近心灵的文体,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德识学养、才情胆略。一篇散文,哪怕只有几十个字,也能见出一个人的真功夫,即境界的高下。散文的难就难在它不是躲躲闪闪,而是直面内心。散文与人格有关。一个怀着卑劣心的人是写不出好散文的。</h3><h3> 我个人是从1994年开始写散文的,到今天已整整二十四年了。回顾我的“二十四年文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文学到学问。刚出道那会我走的也是回忆童年、怀念父母之爱、记往昔人和事的创作路子。但是后来,我无意中看到山西作家韩石山的一个演讲《一个写作者的一生该怎样安排》。韩先生说,一个作家的一生应该是“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修志。”韩先生这话一下子将我惊醒。从那时起,我就明白,我应该向学问靠近。从此,我就走上了文化散文的写作路子。</h3><h3> 上世纪80年代王蒙曾提出作家的学者化。同样,今天在座的朱鸿老师也撰文提出过作家的思想者化。我以为这些提法都是很正确的。就散文创作而言,我们缺乏的恰恰是那种沉思型、学者型的作家,那种能在精神领域做出形而上的探索的作家。纵观文学史,那些在文学上真正做出成就的文学大师无一不是思想家。</h3><h3><br></h3><h3>以散文为例,今天看来,散文真正写得好的恐怕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几个大家:鲁迅、周作人、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郁达夫、徐志摩……他们的散文那才叫真正的散文,历百年而不朽,经万世而不衰。敢问,当下的散文有多少是能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呢?</h3><h3>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评奖标准,那就是要求参评作品一定要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所谓“理想主义色彩”,就是指,文学要能揭示人类的困境与出路,要能在人性与精神领域做出形而上的探索,要能撩开人生的真相与本质,要有面对苦难现实的良知和勇气,要在认识上取得突破和创新。而这也正是散文创作的方向、目标。</h3><h3> “艺术不是问题,技术更不是问题,观念制约才是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散文作家,应该有一种自觉的理论追求。一个缺乏世界眼光与胸襟、一个对于人类命运和前景不抱理解与同情的散文家注定是走不远的。所以,我想说,散文创作要有思想支撑。</h3><h3>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