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央企摄影人的回忆 (6)

秋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当今,名人、学者都纷纷著书立说,树碑立传。其实,平民百姓的心中也都曾留有他(她)自己辉煌的过去和人生的低谷,逝去的岁月有时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上演。</p><p class="ql-block"> 《一位央企摄影人的回忆》全文共一万六千多字,分十七个章节,是我业余爱好摄影和从事摄影工作的部分回忆,是自己的一个总结,也是给自己摄影生涯一个阶段性地了断,更是在自己的身后、在微信中留给家人的一点追忆。同时,也是给关心、关注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影友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一个机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央企摄影工作者和报社、杂志摄影记者的不同。趁现在头脑清醒,思维正常,存储在心中的部分往事还能恢复到我的“文本”中。就这样,这篇回忆录在诚惶诚恐中和大家见面了。由于文笔笨拙,请大家多多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集多种职能于一身 哈锅“四十年”倾情奉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1994年6月4日是哈锅厂建厂40周年的纪念日,年初我就拿出了拍摄方案,围绕哈锅厂不同时期生产制造的国产首台电站锅炉而采访那些老领导、老工程技术人员、老劳动模范和部分电厂。40年来,从建厂初期的仿制生产到1994年自行设计,制造出国内首台60万千瓦亚临界电站锅炉,哈锅走出了一条民族工业发展的振兴之路。40年间,涌现出许许多多载入中国机电行业历史的先进模范人物,对他(她)们的采访已是“抢救式”的,留下“活”的音像资料已刻不容缓。我把由我拟定的采访计划逐级上报至公司主要领导并得到批准后,组建了一个六人采访小组,其中有男、女主持人各一人,男主持人由宣传部干事高维连担任,他的形象和音质较好。经过我的考察,子弟小学的李季老师除形象好气质佳以外,她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打动了我,女主持人非她莫属。摄像则由我和我的助手小于担任,宣传部的李忠担任摄影。在我的报告中,还明确提出应有一名处级领导带队,以应对和被采访对像及单位的沟通。刚刚卸任水冷壁分厂厂长的曲中宣就这样到采访组上任了。</p><p class="ql-block"> “哈锅四十周年采访组”的第一站是北京。记得,那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红旗高扬。见到此情此景,我临时决定摄录一段开场白,由男女主持人在灯火通明的天安门广场分别讲述哈尔滨锅炉厂在共和国的怀抱中已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哈锅的产品在向祖国输送着强大的电能。拍摄完这段开场白,我们按约定前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哈锅厂原党委书记张德邻的家中进行采访。完成对张书记的采访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原哈锅厂副总工程师王世昌的家中采访。</p><p class="ql-block"> 张德邻,清华大学焊接专业毕业,八十年代中期在哈锅担任党委书记,后曾任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重庆市委书记,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等职。张书记为人谦和,丝毫没有官架子,既有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又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张书记在哈锅工作期间和广大职工打成一片,深入到班组工人中间,经过长期的调研,他总结提炼出哈锅精神,“胸怀全局,团结拼搏,厂兴我荣,勇攀高峰”。在哈锅精神的鼓舞下,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赢了史上最大的硬仗,完成了六十万千瓦亚临界电站锅炉的试制。</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我们还采访了哈锅的老厂长、时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陆燕荪,他在哈锅曾工作了三十年,对哈锅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85年开始到机械工业部工作以来,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机电行业的发展、学术科研、高校建设、人才培养等均发挥了关健性的作用,是我国机电工程领域的泰斗。</p><p class="ql-block"> 王世昌,早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制造学院,哈锅创建之初时就担任生产科的科长,他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是我国电站锅炉行业的专家。一九五七年反右时被戴上右派帽子,在车间劳动改造二十多年,彻底平反后是负责经营销售的副总工程师。在哈锅走向市场经济后,王总辛苦地奔走于国内的电力市场,在他的积极努力和带领下,哈锅终于走出低谷,生产经营形势逐年好转。国内首台全钛冷凝器王总倾注了大量心血。</p><p class="ql-block"> “哈锅四十周年采访组”马不停蹄地行走了大半个中国,在采访建厂初期时的厂长崔健时(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现已故),他动情地说,我有幸曾在哈锅工作,亲眼目睹了共和国长子从无到有的过程。当时,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团结一心,共同为我国第一台35吨电站锅炉的早日出产而努力工作。当这台锅炉产成时,它就像我们的孩子出生一样,我们也高兴地像孩子一样激动着。对哈锅的变化和发展,崔健表示由衷的高兴,说哈锅真的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哈锅四十周年采访组”还专程赶往四川的成都和自贡。中苏关系破裂后,党中央毛主席做出战略决策,在祖国的大西北地区建设大三线,把中国的重点工业复制到此,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战争。当年,哈锅“好人、好马、好设备”援建了东方锅炉厂。在成都、在自贡,我们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参加座谈的老哈锅人无不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哈锅的怀念之情,说到动情之处眼泪甚至夺眶而出,对于哈锅所取得的业绩他们表示出由衷地祝贺,并祝愿哈锅越来越好,越来越强。时任东方电气集团总经理助理王世勤在座谈会上表示,当年,我们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大东北来到了大西南,带着从哈锅学到的知识和本领 进行大三线的建设,事实证明,我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没有辜负哈锅的期望,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东方锅炉厂在自贡拔地而起。岁月虽然在更叠,但我们始终怀念着哈锅。</p><p class="ql-block"> 在自贡的日子里,我们摄制组天天有人宴请,甚至后几天的早饭都排到了老哈锅人的家中。使我们充分、切身地感受到浓浓的哈锅情,感受到哈锅、东锅的血缘亲情。结束在自贡的采访后,东锅厂派专车专人送我们回到成都。沿途顺路游览了乐山和峨眉山。</p><p class="ql-block"> 建厂初期,哈锅设计部门活跃着一群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他(她)们的带头人就是团支部书记洪邦俊,当我们的摄像机对准他时,他的思路已进入到那个难忘的年代,他说,我们不满足照葫芦画瓢、跟着别人在后面爬行的日子,我们向党支部保证,走出自行设计的新路,同志们加班加点,大胆构想,科学决策,硬是用手摇计算机和人工计算尺设计出我国第一台75吨电站锅炉。为此,我们设计科团支部还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我代表设计科青年突击队出席了1959年的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梁彦德,建厂初期就在哈锅从事焊接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当年在国内享有“倪钻梁焊”的美誉(倪志福的钻头、梁彦德的焊接),他是技术革新的能手,发明多项技术专利,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由他发明的电弧气刨,被称之为“梁氏电弧气刨”结束了笨重的体力劳动,现在早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当他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他说,没有哈锅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继梁彦德之后,哈锅又涌现出像林友盛、王世英、朱之午等许许多多的先进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建厂四十周年摄制组还专程前往安徽省平圩电厂,采访了该厂的总工程师,他对哈锅厂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由于哈锅提供的优质产品,保证了我们向华东地区特别是突飞猛进的上海市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p><p class="ql-block"> 近一个月的外拍采访结束后,根据所拍的镜头,我利用近半个月的时间把该专题片的解说词写完,又投入到紧张的后期制作中,工作时间琐事繁多,根本不出活,我就利用晚上进行后期制作,每天都工作到半夜,经过近一个月“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一部《光荣啊 哈锅人》的电视专题片在建厂四十周年前夕制作完成,在哈锅初创时期和自力更生阶段涌现出来的优秀哈锅人,以自已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哈锅难忘的光荣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4年3月8日晚,摄制组在天安门广场拍摄两位主持人出镜的开场白画面。</p> <h3>↓ 建厂四十周年的电视专题片在编辑过程中,我突发灵感,《光荣啊!哈锅人》最终成为了片名。图为由我撰写的摄制方案。</h3> <h3>↓ 摄制组在北京专门赶到高井电厂,采访该厂锅炉运行部主任,对哈锅国内首台410吨电站锅炉的运行评价。然后我们爬上制高点拍下了高井电厂的全貌。</h3> <h3>↓ 采访组与张德邻副部长的合影。前排坐者左为曲中宣,右为张德邻。后排站立者左起:李忠、于伟兴、李季、哈锅驻京办林玲、高维连、祁广杰、哈锅驻京办董大威。</h3> <h3>↓ 我和张副部长的合影。</h3> <h3>↓ 1985年,张德邻担任哈锅党委书记时与我们的合影。</h3> <h3>↓ 1987年,张德邻卸任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调往北京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在离哈赴京任职前,来哈锅告别时与我们的合影。</h3> <h3>↓ 在完成对陆副部长(左三)的采访后合影。</h3> <h3>↓ 在完成对哈锅原副总工程师王世晶的采访后合影。左三、左四为王世昌夫妇。</h3> <h3>↓ 采访六十年代中期时任哈锅厂厂长的张曙光。</h3> <h3>↓ 采访建厂初期设计科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队长洪邦俊。</h3> <h3>↓ 我在1994年北京天安门的纪念照。(李忠 摄)</h3> <h3>↓ 1994年3月杭州,在老厂长崔健家中合影,左三、左四为崔健夫妇。</h3> <h3>↓ 浙江省委办公厅宴请我们摄制组一行。</h3> <h3>↓ 摄制组部分成员在西湖边的合影。</h3> <h3>↓ 我在杭州西湖的纪念照。拍于1994年3月。( 李忠 摄 )</h3> <h3>↓ 1994年3月17日,摄制组乘火车前往成都和自贡。</h3> <h3>↓ 在自贡东方锅炉厂有线电视台的演播厅与东锅厂的领导及东锅电视台的记者合影。前排左二为东锅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富凯义,左四为东锅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沈仁德。</h3> <h3>↓ 我和于伟兴与东锅厂电视台的同仁们合影。</h3> <h3>↓ 东锅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张哈军(哈尔滨人)陪同我们从自贡到成都。顺路游览了乐山大佛和峨嵋山。</h3> <h3>↓ 摄制组还专程赶往安徽省淮南的平圩电厂,在平圩电厂有一场重头戏,由主持人李季出镜。图为我在向李季交待主持词的主要内容概要。平圩电厂六十万千瓦亚临界电站锅炉,是国内当时最大容量的电站锅炉,哈锅由建厂初期仿制35吨锅炉开始,一路走来,历尽千辛万苦,光荣的哈锅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哈锅精神,创造了共和国无数个第一,终于走到辉煌的今天。(李忠 摄)</h3> <h3>↓ 主持人出镜拍摄后,在审看回放画面。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我有意识地查阅了大量的厂史资料,对建厂初期和自力更生阶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为撰写该片的拍摄方案和脚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部专题片里,我实际上承担了策划、撰稿、摄像、制作等职能。(李忠 摄)</h3> <h3>↓ 摄制组在齐齐哈尔采访老厂长时任齐齐哈尔市市长迟建福。</h3> <h3>↓ 这张照片拍于2014年6月4日,哈锅厂创建六十周年的纪念日,梁彦德和夫人参观哈锅厂的重容车间。(祁广杰 摄)</h3> <h3>↓ 1994年6月4日,建厂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升厂旗仪式。时任党委书记耿雷,时任厂长吕慧林亲手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蔚蓝色的厂旗。我肩扛摄像机记录下这历史性的画面。(李忠 摄)</h3> <h3>↓ 由我撰写的《光荣啊!哈锅人》电视专题片脚本。</h3> <h3>↓ 脚本的内页之一。</h3> <h3>  感谢您的观看,请留意明天继续观看第九章节“有惊无险的心脏病”和第十章节"走出国门飞赴巴基斯坦“。 本回忆录的老照片均由手机扫描软件完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