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耀东,《日出东方》专题邮集系列之九。</h3><h3>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段流金的岁月,想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一时不知从何处落笔,几经思前想后,我想就从我的集邮开始吧。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方寸大小的邮票,承载了我的成长时光,一个人的生活变迁即是伟大变革时代的一个缩影。</h3> <h3>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的趣事就像海边的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本本的邮票,就是那一颗颗闪光的贝壳,承载我人生的一段段邂逅趣事,成就了我一生的情感寄托。</h3> <h3> 童年的记忆:记得小时候(读小学),在家里看我二哥将我父亲的一些信件上的邮票剪下,藏在自己的书本里,我很好奇,问我哥;你把它剪下来做么子?我哥说;这张邮票好看,听说好多的邮票还可换一台拖拉机呢。这是我儿时对邮票的第一映象;邮票好看,可以换拖拉机。(那时主要是信销票,不花钱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再也没见他玩邮票,他看我很喜欢,就对我说;“你要是喜欢,这些邮票就送给你吧”,这就是我玩邮的开始。不过那时因我年纪太小,没玩多久,便玩丢了,但却让我从此开始喜欢上了邮票,自己真正集邮则是在上初中之后。图中为一枚邮趣展览纪念封,封面是《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的题字。</h3> <h3> 我刚上初中时,因每天中午放学后就在我父亲单位吃午饭(父亲单位离学校很近)因单位没有住房,每次端了饭菜就在单位的办公室吃,每次吃完饭,就在办公室看会报纸休息一会,然后去学校(我喜欢看报纸关心时事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一次正在吃饭时,我父亲刚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一堆报纸和信件放在桌上整理,我父亲打开一个大信封,取出一本杂志,信封丢在我吃饭的旁边,我一看上面贴有一张《毛主席去安源》(图中)的邮票,觉得很好看,便向我父亲要了这枚信封,这也是我亲自收集的第一枚邮票。</h3> <h3> 这是我刚进初中时,给我刚入伍的大哥写信用过的信封,也是我用于实寄的第一封信,信封上的地址写好后,发现忘写了城市地名,只能重新再写一个,想不到这个写错的信封却无意中与邮票一起保存了下来,当我们今天再来看这枚在当时再普通不过的信封时,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你们知道这个信封上的宣传图案的人物是谁吗?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文革特别时期的解放军的支左模范——门合。由此它带给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也成为我能以一种独特的集邮方式,去丰富自己新的知识,去认识外面多彩的世界。历经岁月,痴情不改。</h3> <h3> 在参加工作前,因没有收入来源,我收集的邮票基本是信销票,工作后,1982年我出差到青岛,我到邮局发电报,看见柜台里有很多邮票,我们出差人,手里都有点差旅费,手里钱比在家里灵活些,我一下把1974至1982年的邮票全买了,大约花了100多元。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我当时月工资也就不到30元,其中就包括图中的这枚猴票,现在的市值为13200元,其它每套票都是几百元上下,小型张每枚都在一千多元。这是我对新邮票的第一次“大投资”,奠定了我的集邮开始走向正规化,系列化的开端。</h3> <h3> 83年我因公出差第一次来上海,闲下之余我在游览上海南京路时看见一家集邮(信托)门市部,便进去看见有一组编号邮票,它是以每枚邮票给予一个编号,自1至95。于1970年8月1日(文革后期)至1974年12月23日发行的邮票,总价200多元,我毫不犹豫将其买下,后来这组邮票最高时卖到3万元,现在也在2万上下。是特定时期的一组经典邮票。</h3> <h3> 1994年,那时集邮热刚刚兴起,我在上海太原路的集邮市场花了400元买了一盒《昭君出塞》小型张(100枚)。第二年这枚小型张被炒到30元,我将这盒小型张以3000元卖了,这是我在集邮市场上淘的第一桶金。</h3> <h3> 我当时用卖出新票得到的钱用800元买进一枚徐悲鸿《奔马》小型张老票,这是我第一次体会“以邮养邮”的乐趣。后来这枚小型张最高涨到6000元,现在回落在3000元上下。</h3> <h3> 1984年我出差在吉林四平,在办完事后,我到四平邮局办事,门前有几个集邮爱好者在一起交换邮票,我看见一位集邮爱好者手里有一枚唐代古典给画邮票《簪花仕女图》,非常漂亮,用3元钱买下,目前该邮票价值为1200元。</h3> <h3> 一次新邮发行的挫折: 1995年8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一套义务兵贴用邮票,全套一枚,仅在沈阳军区管辖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驻军试用,后因使用对象难以控制等问题被停止使用,1997年4月15日零时正式通知“红军邮”(图中)彻底停止使用。当年8月,所有库存的“红军邮”票在武警的押运下全部销毁。在97邮市大潮时该邮票最高卖到一万元一版,现在一枚在100元上下,这是我收藏的一枚“红军邮”六方联。</h3> <h3> 一次难得的 邮海拾珍珠:这是我1985年我随单位货车到山东寿光拉纺机设备,在路过临沂吃午饭时,旁边有个邮局,我便习惯进去看是否有纪念邮票出售,一看柜台里有,便随便买了点纪念邮票,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当时并没发现和其它同类邮票有什么不同,晚上在旅社拿出来仔细欣赏时,才发现这套邮票的(1一1)枚和(1一3)枚上面的汉文和藏文《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文字漏印了,属错票。但当时还没有珍邮概念,没当一回事,后来随着自己的邮识不断提高,才懂得了这套邮票的珍贵之处。目前这套错票的价值真还很难评估。图中《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3一1)漏印错票。</h3> <h3> 《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2一2)正版票。</h3> <h3> 《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3一3)漏印错票。这套漏印邮票是我这次第一次向朋友们展示,它的真正价值还有待于集邮界的朋友们去商榷。是“孤品”?还是少量错版?为什么会出现漏印?究竟漏印了多少?还有待于集邮研究者们去探索,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真正价值会真实的体现出来。</h3> <h3> 中国改革开放的关健一招:深圳特区管理线工程于1982年6月动工始建。即在特区与非特区交界处架设2米半高的铁丝网作为分界线,同时在沿线修筑巡逻公路,东起大鹏湾揹仔角、西延至南头到甲村止,全长86.15公里。分界线上设立南头、白芒、布吉、盐田坳、揹仔角等六个检查站以及29个人行道口。1984年竣工,1985年3月经国家验收,1986年4月1日开始实施正式管理,标志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经济特区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是我国当代政治经济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这是1987年我驻深圳办事处时收集的一枚珍贵的纪念封。</h3> <h3> 一次难以忘怀的邂逅相遇: 在中美建交之后的1986年,美国海军舰艇第一次受邀来青岛港访问时,当欢迎的人们来到码头上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无论是领队的“李维斯”号导弹巡洋舰,还是跟随而来的两艘护卫舰都没有挂满旗,面对表示不解的中国海军官兵,美国方面则当即表示,由于等待时间长,希望中方先行举行欢迎仪式,然后再挂满旗。由于先前美国方面己经通报过“李维斯”号导弹巡洋舰上载有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所以中国方面也派出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和仪仗队在港口“对等迎接”,表示尊重。但尊重是相对的,美国海军舰队不挂满旗,甚至不挂代满旗(海况不允许时可在桅杆上挂满旗)的行为显然是在单方面践踏中国方面的尊重。对此,中国方面并没有屈服于美国人无礼的做派,而是明确表示:挂满旗时间长?我们可以等,先挂满旗再举行仪式。同时码头上的仪仗队也随之撤离,完全摆出了不屈服的态势。随着队列整齐的仪仗队踏着同样整齐的步子离开码头,美国人慌了,他们本来就只是打算在这支看上去“孤陋寡闻,没见过世面”的小海军面前给点下马威,占点小便宜,没打算把场面弄得这么僵。最终,傲慢的美国人被迫挂上了满旗。而在挂满旗之后,来访的上将一行,才得以下船接受仪仗队的迎接,事情最终并没有以中国的单方面让步为收尾,以外交层面上来看,还应当算是中国的胜利。</h3> <h3> 欢迎仪式结束后,当日下午我带着这枚纪念封在青岛的栈桥游览,恰与美国的官兵也在此游览,我邀请其中的一名军官,在我的纪念封上鉴字,以示友谊,那位军官很友好的接过我的纪念封说着美式英语,我不懂但意思我知道:这枚纪念封很漂亮,我不想将字鉴在封面,将名字签在背面,可以吗?我点头表示同意,“0K!”他很高兴拿出自己的笔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也是我第一次与外国人面对面接触。(见图)</h3><h3> 这枚纪念封,记载了这段30年前被尘封的往事,透过辛酸的这一小段风波,则应该为我的所有同学和朋友铭记;没有那时的难堪,又怎知现如今咱中国海军破茧成蝶,风光无限的宝贵?</h3> <h3>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的集邮经历中,不可不说的就是邮友,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要数邮友李功(我的同学李力的弟弟)。那是80年代,我们在一个工厂上班,由于共同的爱好,我们经常在一起欣赏和交换邮票,有一次在欣赏台湾邮票(图中)时,李功给我讲了《毋忘在莒》的典故,他以教师世家特有的渊博知识和口才,让我听的如痴如醉,“数语拨开君子路,片言提醒梦中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对邮票有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全新认识,是邮识的一次升华。</h3> <h3> “毋忘在莒”典故: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小白,曾去莒国避难,一心成就一番霸业,勤学苦练,广揽贤能。成为国君之后,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九合诸侯”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结盟,齐桓公也是第一个盟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以管仲为首的扶臣常提醒齐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峥嵘岁月,对齐桓公成就大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h3> <h3> 集邮经历的最大挫折:1979年我到广州麻纺厂培训,星期天在广州市区游玩时在一家集邮商店花了20元(将近我一个月的工资)购得一套清朝宣统元年傅仪登基的纪念邮票(3枚),不幸的是2001年,我家被小偷光顾,钱没拿走多少,可惜我所收集的一些清朝邮票,民国邮票,新中国老纪特邮票被洗劫一空。我在清理房间时,墙角边上掉落这枚宣统邮票(图中)成了唯一的见证。这是我集邮生涯的最大挫折,我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h3> <h3> 自动化邮票(称电子邮票)是通过自动售邮机打印出来的一种邮资预付凭证。1969年3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自动化邮票诞生于法国巴黎蒙日隆商业中心。此后,瑞士(1976)、挪威(1978)、巴西(1979)西德(1981)先后开始使用自动化邮票。1984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19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自动化邮票被正式确认为邮票(Stamp)。这是德国1987年5月4日发行的电子邮票的首日实寄封。</h3> <h3> 因邮票引起的美日的外交纠纷:从1991年至1995年,美国邮政总局每年发行一种小版张,每张10枚邮票,均以50年前第二次大战的主要事件为图案,目的在于用50枚邮票来图解二次大战史,记录那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造成的灾难。为了设计好这组邮票,美国公民邮票咨询委员会特邀请美国军事史学家和国务院有关人员提出建议,以遴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为邮票图案。小版张图稿设计完后,曾送到白宫请布什总统批准。(图中是五枚小版张的最后一枚)。</h3> <h3> 1995年在设计“二战”邮票(第五组)中的原子弹蘑菇云一图时引起了美日两国的外交纠纷,在日本政府的抗议下,美国总统出面干预,邮政总局被迫取消原图案,用“杜鲁门总统宣布战争结束”来取代“原子弹蘑菇云”图稿。蘑菇云邮票图稿上的面值为“00”,是因为美国从1995年1月1日起调整国内邮资,而在公布新邮图案时无法确知邮资标准,为应新邮图案揭晓仪式之需而以“00”标注。</h3> <h3> 一枚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胜利之吻》邮票:胜利之吻也称作胜利日之吻、世纪之吻,是指在当地时间1945年8月14日(北京时间8月15日)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幕亲吻。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纽约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被《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图中是美国邮政总局1995年纪念二战50周年发行的《胜利之吻》纪念邮票。</h3> <h3> 一个用明信片传递关于“断头台与爱情”的故事:周恩来曾经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信仰的力量,支撑周恩来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在确立信仰的过程中,周恩来也收获了爱情,邓颖超晚年回忆说;“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指周恩来)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段有关爱情和断头台的回忆,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生死与共的爱情盟誓。甜美的爱情和坚定的初心和使命伴随着他们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生命终止。图中是德国1971年发行《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纪念邮票。</h3> <h3> 一份珍贵的国礼: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夫妇在白金汉宫参加了英国女王主持的私人午宴。午宴之后,习近平与英国女王互送礼物。习近平送给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礼物其中就有一本精美的邮票册,其中里面一套最珍贵的就是万里长城邮票。</h3> <h3> 《万里长城》邮票和小型张发行于1979年6月25日。该套邮票1套4枚,由万维生设计。邮票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展示长城的雄伟风姿。4枚邮票既可独立,又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长城多彩多姿的面貌。小型张表现的“万里长城山海关”,在灰蓝色的背景下,金色长城蜿蜒曲折,延绵不断,位于右下方的邮资图“山海关”宛如近景特写,与左上方背景中金色的“山海关”遥遥相对,辉映成趣,全张整体上古朴典雅,大气磅礴。</h3> <h3> 邮记家乡“98抗洪”: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在荆江大堤上,面对汹涌而来的洪峰,数十万名解放军战士发出了震撼天地的誓言;誓与大堤共存亡!人在堤在,我在人民生命财产在!这是一枚纪念我们家乡“98抗洪”《巡堤》纪念实寄封。</h3> <h3> 98洪水过后,国家为做好防灾厂减灾,于1999年5月10日北京时间9时33分,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线5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风云1号C星在气象遥感,海洋遥感、空间环境研究、地球环境监测、抗灾救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以及对国际气象业务作出了贡献,并被世界气象组织定为业务星。</h3> <h3> 这是风云1号C极轨气象卫星拍摄的长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的水文地质照片。(风云1号C极轨卫星纪念封上的卫星图片放大后的效果)。</h3> <h3> 沉痛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8级地震,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国务院公告,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拉响,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作深切地哀悼。这是当日乌鲁木齐寄往湖北黄石的邮资明信片,上面盖有国务院公告及宣传口号。</h3> <h3> 记载长江史上最大一次海难: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客轮“东方之星”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水域突遇大风大雨,遭致瞬间翻沉,导致442人死亡,是长江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难。</h3> <h3> 记录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历史一幕:2003年初,我国广东等部分地区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共沆非典,这是一枚由北京寄澳门的《抗击“非典”》邮票的首日实寄封。</h3> <h3> 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健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健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党的重要史册。这是一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寄往俄罗斯的国际掛号原地首日实寄封。</h3> <h3> 邮海拾贝:台风是热带气旋分类之一,中心风力达台风程度,这枚邮票小型张展示台风韦森特在2012年7月接近香港时的卫星图像(邮票小型张为动态卫星图像)。香港天文台于台风韦森特袭港期间曾发出十号台风信号。</h3><h3> 香港邮政于2014年3月27日特别发行一枚邮票小型张,上面的邮票采用平版加光栅技术印制,展示台风韦森特的移动路径。这是一枚邮票小型张的首日实寄封。</h3> <h3> 如果拿在手里轻微晃动看,可以看到邮票中台风卫星图象的动态画面。</h3> <h3> 一枚“最激动人心”的邮票;2005年发行的《洛神赋图》被称为“最激动人心”的邮票。如果把众多古代名画邮票比作璀璨的皇冠,凝聚了创新智慧和先进工艺技术的《洛神赋图》邮票当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这套邮票三次套印,其中凹印为白色,难度极高,尤其绝妙的是把曹植的《洛神赋》用楷书体,不拘泥于原文段落,置入画面10处背景空间,文随空白而走,长短不拘,似画的题跋,自然错落,有一种书画结合的独特美感。赋文用凹印无色脊凸工艺,不显字迹,以免破坏画面,但是在测光之下看去,文字闪闪发光,个个字都结合起来,清晰可辨,非常令人玩味。也为更好的解读赋文并欣赏画面提供了注脚。这套邮票创下了中国邮票的五个第一;1是目前反映最早古代名画的邮票。2是画面上置入全片赋文、加上题跋文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05年之前)文字最多的一套邮票。3是全套10枚是中国连枚最多最长的邮票。4是用胶雕版14色三次套印,是迄今中国邮票刷色最多的一套邮票。5是不同年代,作者的姐妹书画在邮票上会合,世界古代名画题材邮票没有先例。</h3> <h3> 我国传世名画《挥扇仕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该卷无款,是晚唐佚名之作,传为周昉手迹。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画学张萱,擅绘宫廷女子生活,以画风写实、形神兼备而享有“画女子为古今之冠”赞誉。中国邮政为第二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发行了一枚用绢本材质制作的《挥扇仕女图》小型张将画面衬托得古香古色。邮票通过细腻精湛的特种印制手段,还原了一千多年前唐代仕女人物画的风采,再现其美轮美奂的风貌。</h3> <h3> 这是一枚联合国2018年发行《澳门2018第35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小全张纪念邮票。该邮票使用激光镂空雕刻工艺,将中国京剧脸谱设计成中国剪纸风格,三枚邮票其中纽约联合国总部1枚以包青天包拯脸谱象征公道,票面以美元面值计价。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1枚,以关羽脸谱象征忠诚和正义。票面以欧元面值计价。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1枚,以花木兰脸谱象征勇敢与平等。票面以瑞士法郎面值计价。这三个人物与联合国倡导的精神一致。发行只有18000枚。</h3> <h3> 201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6年12月2日至6日在南宁举行,中国邮政发行其中一枚特制的《西汉羽纹铜风灯》小型张纪念邮票。是用朱沙材质制作,打印有编码。</h3> <h3> 这是马来西亚2014年12月1日发行的用黄金材质制作的邮票。</h3> <h3> 这是一枚法国银质《手球运动》邮票,面值5欧元。</h3> <h3> 这是奥地利发行用陶瓷材质制作的邮票,用手工绘画烧制。</h3> <h3> 这是奥地利发行的一枚用一颗钻石材质制作的《圣诞节》雪花邮票。</h3> <h3> 这是瑞士发行的世界第一枚镜面邮票。(手机拍摄时只能见到手机的镜头)</h3> <h3> 这是奥地利2017年发行用树皮材质制作的邮票。</h3> <h3> 这是冰岛2017年发行用毛衣材质制作的邮票。</h3> <h3> 这是葡萄牙2017年发行用棉花材质制作的《棉纺织工业》邮票小型张。</h3> <h3> 这是爱沙尼亚2016年发行用油页岩粉制作的《采矿》小型张邮票。</h3> <h3> 2008年波兰为纪念本国邮政事业450周年,发行了用丝绸材质制作的邮票小型张。</h3> <h3> 这是中国台湾2016年发行的用竹片制作的《扇面书画》小型张邮票。</h3> <h3> 这是尼日尔2014年发行用尼龙材质制作的《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20周年》邮票小型张。发行量只有3000枚。</h3> <h3> 这是西班牙2017年用公元前的古石碑粉材质制作的《古代石碑》邮票小型张。</h3> <h3> 这是泰国2007年发行的由岩石粉材质制作的岩石风景邮票。</h3> <h3> 这是前苏联1981年1月22日发行《苏共第26次代表大会》用金铂材质制作的邮票,堪称经典,非常漂亮。</h3> <h3> 这是一枚瑞士用黑胶唱片材质制作的邮票。</h3> <h3> 这是一枚法罗群岛发行的货真价实的用鱼皮材质制作的邮票,手摸着有立体感。</h3> <h3> 这是2015年9月24日奥地利发行的一枚奥地利民族服饰用皮革材质制作的《皮革与刺绣》邮票,这是皮质邮票的首日封。</h3> <h3> 这是奥地利2016年用玻璃制作的邮票。这是贴有玻璃邮票的首日封。</h3> <h3> 这是2017年加拿大纪念多伦多枫叶100周年和庆祝棒球队获得“拉斯维加斯马克俱乐部的斯坦利杯冠军”发行的用纪念衫材质制作的邮票。</h3> <h3> 这是朝鲜2008年北京奥运会发行的两枚用CD光盘材质制作的邮票。</h3> <h3> 1969年7月20日16时,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郎和奥尔德林登月后,在月面上安设了太阳能电池,月震仪等科学仪器,采集22Kg岩石和土壤,并竖起了美国国旗。他们在月面活动共2小时31分40秒。为纪念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30周年,美国邮政于2000年发行全息小型张邮票一枚。</h3> <h3> 立体邮票,在纸基邮票的表面上再复压上一层塑料罗纹光栅,通过光学作用,产生视觉上的立体效果。这是奥地利2008年发行《世界遗产》的邮票。</h3> <h3> 这是2006年3月24日奥地利首次发行世界第一枚天外陨石邮票,每枚邮票上含0.03克陨石尘,发行量为60万枚,共计用掉18公斤陨石,邮票面值3.75欧元。这种陨石是在奥地利马洛卡沙漠中找到的,是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环绕太阳的一个小行星,测算年龄为45亿年,几乎是地球“同龄人”。这块陨石现存于奥地利自然博物馆。</h3> <h3> 1947年,世界第二小的摩纳哥公国为纪念美国首枚邮票诞生100周年,发行了1枚特別的邮票:这枚邮票的主人公坐在书桌前,其前面是一本翻开的集邮册,他右手持放大镜正聚精会神的观赏左手所拿的邮票,左手边还叠放着5本集邮册。这枚邮票“特別”之处在于图中主人公的左手有“6个指头”!他就是著名的集邮家,也是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总统一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h3><h3> 有位记者曾问罗斯福总统:“你对集邮有什么体会?”他回答说:“集邮家得到的益处是如此之多,以致于难以说明这种业余爱好最大得益是什么;但是无论怎么样,集邮所提供的快乐证明,我们的爱好是可取的,我们得到的足以抵偿我们付出的代价”。又说;“每当我拿起一枚邮票返复欣赏时,其喜悦之情真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最后罗斯福饶有风趣地说:“有兴趣的人比没有兴趣的人双倍的快乐。因为有兴趣的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h3> <h3> 这是我1975年在石首(与监利交界)冯家潭水利工地劳动时,在一个住户家中收集的实寄封,封面是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的剧照,因其《龙江颂》的剧情与我劳动的环境有某种相似之处,对我来说,是我知青生活的一段特殊记忆,有特别的纪念意义。</h3> <h3> 邮花的芬芳,来自于辗转的岁月,集邮人生,就象车窗外的闪现,刹那是风景,逝去却是回忆。一生与邮为伴,己成为一种习惯,或者确切的说,是生命需要在一个有梦幻的地方栖息而居,时时准备带着梦想,随着风的方向,去他该去的地方!“性疾,则其志凝。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我女儿给我的专题邮集《易经》美篇写的一段留言。虽然褒奖的成份多了些,但却能坚定我脚下的力量,这种执念来自亲情的鼓励,总是以心底向外延升,并在生命的梦幻中点燃。夕阳西下,我继续行走在那个色彩斑烂的邮票世界里,拿着放大镜,带着我那童真的梦想,仔细端祥着一枚枚邮票,仿佛寻找那沙滩上闪闪发光的贝壳,宛如不愿醒来的童年梦幻,拾起任何一枚,都能找到其中一段动人的故事……。(完)</h3><h3> 图中照片为我女儿05年在上海各界举行的中秋晚会上与《龙江颂》剧中江水英的扮演者艺术家李炳淑在一起的合影。</h3><h3> (以上图片均为自己的藏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