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和建兰候鸟族,春城南宁两地家。
可返乡看望老父,已成每年最美相见。
然,《初秋故乡行》主要角色是儿子吴红焱、儿媳黄巧玲及孙女吳星烨。因为,巧玲未去过老家,红焱也已二十多年未返乡。他倡议为爷爷过90大寿,他却回不来。本次故乡行主旨有二:一是看望91岁高龄老父亲;二是让三人到我公公、母亲的坟前上炷香,磕个头。
于是,8月4日,三人从南宁赶过来。在他们来前,我和建兰提前回到故乡瓦房。<br></h3> <h3> 瓦房,故乡之一。
曾经,草房连连,泥路坑洼,尽管天湛蓝,飘荡着的,总是贪穷。如今,胜似别墅式民居,鳞次栉比。水泥路面连接家家户户。 <br></h3> <h3> 提起故乡,应是乡愁若纱笼罩里,茅屋鳞栉,炊烟袅袅,山路弯弯,百鸟啁啾。可这样的水墨画,只存在于梦境与记忆中。
真实的故乡,与记忆中故乡的差距越来越大。这里所摄,就是故乡瓦房一隅:早家寨。这是距瓦房镇近十里的山村。墅式房屋连成一片,恍惚是城市搬家到这里。村中水泥路架设着一人阳能路灯。<br></h3> <h3> 不多见的青玉米,苗茁,红缨飘。仿佛,能回眸少年……<br></h3> <h3> 今日山村,用上自来水,生活电,冰箱、洗衣机、太阳能淋浴已成普遍。“炊烟袅袅”已成稀缺。
一位同行的山村汉子告诉我,现在山寨,摩托车也将逐渐淘汰,接替它的将是小汽车。说着,山路上下来了3辆小车。他说,瞧,这就是最高寨子里的小汽车。<br></h3> <h3> 晨练行走至半山,与一村妇相遇。看她穿着不俗,我问她在哪工作?她很自豪地告诉我:
我们是农民。不过,要吃米,要吃肉,只要一个电话打去,人家就送上来,也跟你们城里人样呢。<br></h3> <h3> 好不容易碰上一个肩披簔衣抱着稻草的农夫,此间场景,稍微勾起我淡淡乡愁。看他若有所思,正往裤兜里掏,掏什么?<br></h3> <h3> 哦,原来,掏出手机。专注地开始点按,也许是看短信,也许在玩微信。这时代发展真是太快,簑衣还披在身,手指在玩微信!<br></h3> <h3> 在一处农家豪门前,看到一辆披盖着簑衣的摩托车。我仿佛看到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叉点。<br></h3> <h3>
老人1950年参加工作即任瓦房乡乡长,整天背支步枪,爬山涉水,组织划分农村阶级成份,开展清匪反霸,进行土地改革……在保山县人委手工业管理局期间,负责组建罗明糖厂,建盖市政府大楼,组建太保山公园……
文革中遭批斗,脖子吊钢圈,落疾至今。然而,好人终有好报,诗为证:
<font color="#ed2308">一身正气腰杆硬,
两袖清风家业兴。
心好上天自眷顾,
夕阳高寿福满盈。</font><br></h3> <h3> 老人两个多月前刚安了心脏起搏器,但精神很好,每天都要拉杖走上近千米。每天早早起来打开铺面门……
这天,上四女儿家晚饭。他不要建兰搀,也不要重孙扶,自已走,依然那般步履稳健。<br></h3> <h3>
每顿饭一碗半,不多,不少。少肉,多蔬。按时餐,吃得快,吃罢歇碗走人。曾经烟有瘾,酒量大,麻将精。但近二十年来,不烟,不酒,不麻将。
他说,是要做给孙辈看。希望他们远离烟危害,限酒不要成酒鬼,不打麻将远离赌博。<br></h3> <h3> 看到老父身体好,子女很欣慰,心里甜甜的。<br></h3> <h3> 我和建兰提前回。刚到家,就被三妹张建芳、四妹翠兰两家先后拽去吃饭。把早早准备好的美食摆满桌……
这是在翠兰家饭后,和老父亲合影。背景是难得留下的牛栅旧房。<br></h3> <h3>
91高龄老人家笑得多灿烂。
本地解放时,他首任乡长(小乡,相当于现在的村稍大)现在,四女儿的丈夫阿勇,担任村长。
解放初的乡长与新时代的村长,坐在一起。<br></h3> <h3> 十多年没见面的孙子吴红焱、孙媳黄巧玲和和重孙女吳星烨回来看望,老父特别高兴。笑若春池荡漾。<br></h3> <h3> 红焱与三姑爹聊得起劲。</h3> <h3> 领红焱一家三人去看最老的老房子。
刚解放时建盖的房子,现在是建蒋大哥家老二阿顺居住。老屋,走过了入社、人民公社大食堂、三年大饥饿、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沧桑岁月,承载着五姐妹太多的童年记忆。<br></h3> <h3> 红焱一家三口来合照一张。记住,这里曾是建兰奶奶的出生地。<br></h3> <h3> 小美单独来一张。<br></h3> <h3> 随后又去看了第二处老家。随着人口增长,七十年代又在箐沟边建房,老人把家定在这里。十年前,下到公路边建起抽水马桶新家后,这里沦为孙女阿华家的养牛场所。
但房上青瓦和红漆大门,则昭示着那个时代的繁华。<br></h3> <h3> 屋后,就是菜园。
遥想当年,锅水将开,拔腿到屋后莱园,掐一把带露珠的鲜嫩豆苗,下锅煮吃。不到十分钟,带露豆苗就由随风揺晃变成碗中美味。那份鲜美,是城里人无可品味的。<br></h3> <h3> 在瓦房上寨的部分老、中、少三代亲人们,与91岁老父合影。<br></h3> <h3> 部分子女辈们,与老人合影。
前排左起分别是大嫂和4个女儿(缺蒋建萍)翠兰、张建琴、张建兰、张建芳。后排为三个女婿阿勇、王天满、吳有春。<br></h3> <h3> 部分孙辈们,与老人合影。<br></h3> <h3> 部分重孙辈与老人合影。<br></h3> <h3> 红焱家三人,与老人合影。<br></h3> <h3> 丰盛的山乡菜肴。<br></h3> <h3> 合影后,摆下三大桌团圆饭,老老少少围坐一起,品味舌尖上的瓦房。虽是用碗盛菜,不够气派。但那山野之味,是城市人可能一辈也吃不到的。比如:羊膻草根燉鲜肉、树毛凉拌、清清河畔野香菜拌牛粑烀、深箐溪旁的水蕨生炒等,让人吃过一口,就爱上一辈子。<br></h3> <h3> 为给团圆饭助兴,重孙女吳星烨用竹笛给老祖祖吹了三首歌,其中一首是《森林狂想曲》。<br></h3> <h3> 好久好久没吃到过这样的美味了。<br></h3> <h3> 红焱他们在瓦房只能呆两天。
8月6日,告别老人离开瓦房,前往我的老家瓦窑中河湾。现在,已有瓦房有通往瓦窑的山巅水泥公路,方便多了。
图为山区公路旁的溪流,很美!<br></h3> <h3> 山巅好美!留个影。<br></h3> <h3> 终到瓦窑中河湾。
这是一个不到20户人家的小山村,村中水泥面,车可入村。这是兄弟吳兴春家刚入宅不久的新家。
妹吳有珍、妹夫王赵方及几个侄子,都来了。在城里工作侄女和侄女婿一早就回来了。<br></h3> <h3> 集体合影。参加的有,在村里的公孙三代。<br></h3> <h3> 我家七口之家,却逃不脱1960年的大饥饿灾难,公公、父亲、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去了天堂。只有我们兄妹三人幸存下来,现在还活着。
吳有春、吳有珍、吳兴春兄妹弟三人,为活下来的幸运,合影一张。<br></h3> <h3> 六位老一辈中河湾村民。<br></h3> <h3> 吳红焱和在村的两堂弟、两堂妹。<br></h3> <h3> 红焱与巧玲上到屋顶留影。<br></h3> <h3> 中午,在中河湾吃团圆饭。<br></h3> <h3> 喝酒的坐一桌。<br></h3> <h3> 小朋友坐一桌。<br></h3> <h3> 吳兴春和女儿吳红翠。,<br></h3> <h3> 两姐妹玩得很投缘。<br></h3> <h3> 领孙女去看老房址。告诉她,爷爷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但原来的老房已彻底不存在了,这是老地基上盖起的新房子。
来,爷孙俩在老地基的新房前合个影。/<br></h3> <h3> 记忆中最难忘的水井,已彻底改变了。井盖上方挂着许多电线,自来水停时,可电动抽水到家中。从前挑水带洗菜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唯有这棵山楂树依旧在。它目睹了我们幼时玩泥巴,今天汽车进村的变迁!<br></h3> <h3> 井边遇见老婶,莫道她步履蹒跚,赵贵老爷早在上世纪就去了天堂。岁月沧桑,奔流无痕。<br></h3> <h3> 路遇家门间侄子抱着孙子上来寒喧。其父吳运春,我大哥。远征军第71军军部传令兵,参加过龙陵松山大战,每天走近百里路,一天两双草鞋不够穿。<br></h3> <h3> 6曰下午离别中河湾。友人已订好房间,入住官房酒店。
翌日一早,先到传说中的东城区一瞥。看保一中母校迁到这里,红焱下去合个影。<br></h3> <h3> 接下来,游览传说中的清华海。<br></h3> <h3> 清华海,牌门高矗,蓝天白云,碧水绿岸,令人心旷神怡。<br></h3> <h3> 走进“永子博物馆”,红焱与小美竟执子分别代古人对栾起来。<br></h3> <h3> 下午,在保山的亲友近30人作东,在奥星“和顺之家”设宴欢迎红焱一家回乡。<br></h3> <h3> 红焱举樽致答谢辞。<br></h3> <h3> 正是暑假,几个外地学子也回来凑一起。<br></h3> <h3> 天暗下,唯余灯火辉煌,筵席该闭幕了,离开“和顺之家”时依然情犹未尽,依依不舍……<br></h3> <h3> 宴后多数亲朋又拥到张建蒋大哥家继续聚。因为高兴,说说笑笑不足表达欢愉,结果你推我搡,轮流晿起歌来。
这是张建蒋、张建兰、张建琴兄妹三人在表演唱《手拿碟儿唱起来》,边唱边笑疯了。<br></h3> <h3> 张泽慧高吭一曲《天路》,笑翻在场人,引来一阵喝采。<br></h3> <h3> 在场多数都放歌一曲。张建兰《我的老父亲》,小马和赵华《一壶老酒》,青山依旧在《冰山上的雪莲》片段,红焱《北国之春》,巧玲《刘三姐》片段,最耀眼的,还是阿华家邦邦,在张云峰吉它伴凑下唱了一首很新潮的歌,他准备考艺木类,祝他成为未来之星!……<br></h3> <h3> 8月8日,一早告别保山。原打算当天到昆明,因红焱眼疲劳,为安全起见,决定在大理逗留半天,同时也去看看南诏风情岛。<br></h3> <h3> 好美的风景!<br></h3> <h3> 好风景,必留影。存下“到此一游”的印迹。<br></h3> <h3> 全家在南诏风情岛上合个影。<br></h3> <h3> 离岛后,在一家新开食馆晚饭,老版送了两盅雕梅泡酒。爷奶俩干一杯,庆贺初秋故乡行到此顺利结束!<br></h3>